- 通辽市〔Tōnɡliáo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区永清大街中段。原名“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语,古称“者林目”,意为“马鞍吊带”或“马鞍扯带”。清崇德元年(1636)至顺治年间,清政府陆续把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4部编为10个扎萨克旗,因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山下(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仁哲里木镇境内),故名。一说因成吉思汗时代此地专供马鞍吊带,故名。清光绪三年(1877年)析设昌图府,属盛京。1914年后分别将科尔沁左、右翼6旗划归奉天省,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杜尔伯特旗和扎赉特旗划归黑龙江省。1946年3月设哲里木省,驻巴彦塔拉。同年6月将哲里木省更名为哲里木盟,迁驻舍伯图。1947年迁驻通辽,属辽北省。1949年4月撤销辽北省,将原辖的哲里木盟及其鲁北县、通辽县、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东科中旗、东科后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又将东科中旗、东科后旗、鲁北县分别更名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1951年设通辽市,为哲里木盟行政公署驻地。1969年将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对此,近年来,有不少同志议论纷纷,认为这样更名不妥,并提出应将“通辽市”更名为“哲里木市”或者更名为“科尔沁市”等建议。实践证明,在其后的命名、更名工作中,我区先后将伊克昭盟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盟更名为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盟更名为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盟更名为乌兰察布市,是充分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名语种是以蒙古语为主,有蒙、汉、藏、满、朝、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多语种地名所组成。社会各界对此反映良好。目前,兴安、锡林郭勒、阿拉善等3个盟,尚未升格为地级市,据说,这也是处于保留我区特有的民族特点的行政区划通名“盟”而通盘考虑的。通辽市现辖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计1区5旗1市。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0.92万。为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和商品畜生产基地。
科尔沁区〔Horqin Qū〕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通辽市人民政府驻地。区人民政府驻霍林河大街。原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地。“通辽”一名未出现之前,这里称“白音太来”,又称“白仁塔来”,均为蒙古语口语读音《 》(音:bairiin taria)的转音,其正音正字为《 》意为“住房种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村,故名。1914年在白音太来设通辽镇,“通辽”一名始此,属辽源县(今吉林省双辽县)。“通辽”系汉语,一说“即从白音太来通到辽源之意”;一说“通辽的‘辽’是来源于‘辽国’的‘辽’字。古代这里是辽国地域,故名。”1918年将通辽镇更名为通辽县,属奉天省(今辽宁省)。1947年哲里木盟公署迁此。1949年4月将通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1年7月撤销通辽县城关区,设通辽市(县级),市、县并存。1953年5月升格为地级通辽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1954年5月降格为县级通辽市,属哲里木盟。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通辽市。1964年8月复设通辽县,以通辽市的郊区除红星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为通辽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通辽市。1986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通辽市。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地级通辽市,并将原县级通辽县更名为科尔沁区(县级)。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总人口807012人。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中间凹陷,为狭长的草甸平原。西辽河自西南向东北绕经境内。莫力庙沙漠水库和吐尔基山水库为旅游地。
霍林郭勒市 〔Hooliin Gol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霍林郭勒北岸。通辽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驻珠斯花街。“霍林郭勒”一称“霍林河”系蒙古语,“霍林”意为“饮食”,“郭勒”即“高勒”意为“河”。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王爷狩猎至此,饥渴困乏,喝了该河水之后便精神焕发,于是,王爷慷慨万分地取下无名指上的金戒指,放入河水之中,手捧河水仰天说道:“好林高勒”,意即“美味饮食似的河”,后将“好林”谐音写作“霍林”。原为扎鲁特旗北部牧区的夏营地。50年代中期,牧民报告该地有矿后于1967年至1968年河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6队到此进行了普查勘探。1972年至1977年,吉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勘探队伍对这里的煤田进行了大量的勘探。1976年4月19日,敬爱的周周恩来总理对开发霍林河煤田作了主要指示。1976年在此设霍林河矿区建设指挥部。1982年设哲里木盟霍林河办事处,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霍林郭勒市,以扎鲁特旗的部分行政区域为霍林郭勒市的行政区域。1986年7月10日,以传统的“那达慕”形式,举行了隆重的霍林郭勒市成立庆典。霍林郭勒市是一座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582平方公里,总人口71845人。地处大兴安岭南段西北坡,为平缓丘陵山区。境内为通霍铁路、304国道终点。101省道经此。古迹有金长城遗址。
开鲁县〔Kāilǔ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县人民政府驻开鲁镇。“开鲁”一名,始称于清光绪末年,在此之前,蒙古名叫《 》(其蒙文据日文资料中的蒙古语译音《タ-リンソブルガ》还原而来—笔者注),汉译为“塔林苏布日嘎”, “塔林”意为“草滩的”,东部方言中谓之曰“甸”或“甸子”;“苏布日嘎”意为“塔”,合意为“草甸之塔”或“滩中之塔”,俗称“塔甸”。因在草甸之地上建有一座元代古塔(在今开鲁县城内东南隅),故名。
关于“开鲁”一名的含义及来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争义颇多。其起因于1982年9月份在开鲁开展全区地名普查试点期间,为弄清“开鲁”这一地名的来历与含义,笔者曾奉命到该县档案馆,在县政协文史编辑组曹国卿先生的大力帮助之下,翻译了《开鲁县公署要览》等日文资料。一时间,在试点期间,人们争论不已。因为在《开鲁县公署要览》中载(直译):“开鲁即开垦愚昧的民土之意。”《开鲁县经济事情》又载(直译):“鲁即有开发蛮土之意。”《热河讨伐及热河事情》中载:(直译)“县城(指开鲁县-译者)位于西扎鲁特旗,辖区横跨东西扎鲁特和阿鲁科尔沁三旗。据说是因开垦这三个旗地之意而命名为开鲁。此地的开发,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十三年设垦务局,三十四年设县公署。”开鲁县地名普查试点结束后,北峰,何图(其中一位,当时是内蒙古地名办公室负责人郝振铎的笔名,他用了我所翻译的一部分资料),写出《开鲁今昔》一文发表于1981年10月第二期汉文版的《内蒙古地名》刊物,其说:“‘开鲁’名称的来历,根据开鲁设县的发展历史和有关资料分析,可以断定是开发‘三鲁’共管地域之意。所谓‘三鲁’即是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简称。”;“还有一说,谓“开鲁”是开发“愚昧民土”之意。这种含义,是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的。在有关材料中,也仅只见于日本侵略者编纂的《开鲁县公署要览》对开鲁地名来历的评论中有此一名贬意。这种望文生意,带有侮辱性的解释,是完全不可信,不可取的,必须取的,必须坚决地加以否定。”与此相反,时任哲里木盟地名领导小组成员的那木沁同志,在1982年第二期蒙文版的《内蒙古地名》刊物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开鲁’这一名称的含义及来历的意见》一文中认为:“是从蒙古语《 》(音:Hailutiin Joo)演变而来开鲁,并非开发“三鲁”的开鲁。为什么叫 《 》(Hailu),而不叫《 》(kailu),是因为《 》(kailu)是《 》(Hailu)的口语谐音。在此地未设县治之前,很早就以附近的《 》(Hailutiin Joo)为由命名的。还有一座塔,开始叫《 》(Tagariin Subrag),以后又叫成《 》(Taliin Subrag)了。”2005年新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热河都统廷杰与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左、右三个旗王洽商,始设三旗垦务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开鲁县。以开发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三鲁地区之意得名。属赤峰直隶州。”钟殿岑就任开鲁县首任县长,该县于1912年改属热河道。1929年属热河省。1934年伪满将其划属兴安西分省。1946年复属热河省。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392434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辽河冲积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有西辽河、新开河流经境内。古迹有元佛塔。纪念地有烈士陵园。
科尔沁左翼中旗〔Horqin Zuǒyì Zhōng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新开河、西辽河两岸。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保康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归降。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左翼中旗,属哲里木盟。清顺治九年(1652年),赐“达尔罕”之称号,故将科尔沁左翼中旗,又俗称达尔罕旗。清初,该旗出了三为皇后,即太宗时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和清世祖时的孝惠章皇后。1934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并将科尔沁左翼中旗更名为东科中旗。1945年撤销兴安南分省,改属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驻巴音塔拉,后迁驻舍伯图。1946年行政公署撤销,设哲里木省,随属,同年撤销哲里木省,复设哲里木盟,随属。1949年随盟自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旗政府迁驻保康镇。1969年随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9811平方公里,总人口528324人。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其西部为科尔沁沙地。有西辽河、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等河流。古迹有清祭风寺、慧丰寺遗址和革命烈士陵园。
科尔沁左翼后旗〔Horqin Zuǒyì Ho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甘旗卡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明末属嫩江科尔沁。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双合山。清雍正年间,迁驻吉尔嘎朗塔拉(今吉尔嘎朗镇)。咸丰年间,因第十任扎萨克僧格林沁抗击英法联军有功,赐“博多勒噶台(意为“有智谋的”)亲王”之称号,故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直属理藩院,受哲里木盟盟长监督,大事受盛京将军节制。1934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并将科尔沁左翼后旗更名为东科后旗。1945年撤销兴安南分省,设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随属。1946年属哲里木省,同年改哲里木省为哲里木盟,随属盟。1949年随盟自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划入科尔沁左翼前旗一部分。1955年旗人民政府由吉尔嘎朗镇迁驻甘旗卡镇。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397401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松辽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其北部为科尔沁沙地。西、东辽河流经境内。黄牛头数居全国之首。名胜古迹有清双合尔庙、大青沟自然保护区。
库伦旗〔Huree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库伦镇。“库伦”系蒙古语,原意为“院”或“院子”,引申义为“家园”或“区域”。十六世纪末,阿兴希日巴(亦称“阿辛希利布”),从西部蒙古进入东部蒙古进行传经布法,号“法库山曼殊希礼呼图克图”。
清天聪四年(1630年),他从原驻地法库山来到这里,发现有一个山势和缓、水流平稳、林木茂密、人烟稀疏的地方,经奏请皇太极,获准住此地,并划定领地,因札萨克大喇嘛(掌印喇嘛)庙得名,又因曼殊希礼喇嘛从西藏来此传经布法,俗称曼殊希礼库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清代唯一政教合一旗,不设亲王。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福缘寺,从卓索图、哲里木、昭乌达三个盟拨出500户迁此,每户出一名喇嘛,设锡嚼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直属理藩院。为与喀尔喀的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相区别,俗称小库伦。康熙年间,建香教寺,增拨1 500户迁至此旗。嘉庆六年(1801年)划归朝阳府。1933年政教分离,更名库伦旗公署。1948年划归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6075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古迹有辽古墓群、清兴源寺、福缘寺。纪念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奈曼旗〔Naiman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大沁他拉镇。“奈曼”系蒙古语,意为“八”(数词),蒙古古代乃蛮部族名,乃蛮部由八个氏族组成,故名。成吉思汗十六世孙图鲁博罗特三传至额森伟徵诺颜号所部为奈曼鄂托克,即奈曼部落。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奈曼旗,旗名始此,属昭乌达盟。1914年属热河特别行政区热河道。1929年改属热河省。1934年属兴安西省。1943年属兴安南地区(原兴安南省),旗政府驻大沁塔拉。1947年自昭乌达盟划入辽北省哲里木盟。1947年改属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8120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36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倚老哈河。教来河流经境内。奈曼旗是科尔沁良种细毛羊的繁殖基地。古迹有清奈曼王府。纪念地有烈士陵园。
扎鲁特旗〔Jaruud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鲁北镇。“扎鲁特”系蒙古语,意为“仆人”。原为兀良哈蒙古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仆人,故名。明末,扎鲁特为蒙古之一部,属内喀尔客。清顺治五年(1648年)分扎鲁特左翼、右翼两旗,属昭乌达盟。扎鲁特左翼旗,位于昭乌达盟最北端,其游牧地当在今阿日混德仑郭勒和霍林郭勒(又称霍林河)之源。扎鲁特右翼旗,位于扎鲁特左翼旗之西,西拉沐沦河横贯旗东南(今开鲁县南)。1914年随昭乌达盟划入热河特别行政区。1927年析设鲁北县。1934年伪满将其改属兴安西分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扎鲁特左、右翼两个旗合并设扎鲁特旗。1969年划入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析出霍林郭勒市。截至2004年底,面积17193平方公里,总人口304541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流入嫩江和辽河。古迹有新石器时代富河文化遗址、金界壕、阿贵洞、清固龙公主墓。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通辽市〔Tōnɡliáo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区永清大街中段。原名“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语,古称“者林目”,意为“马鞍吊带”或“马鞍扯带”。清崇德元年(1636)至顺治年间,清政府陆续把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4部编为10个扎萨克旗,因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山下(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仁哲里木镇境内),故名。一说因成吉思汗时代此地专供马鞍吊带,故名。清光绪三年(1877年)析设昌图府,属盛京。1914年后分别将科尔沁左、右翼6旗划归奉天省,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杜尔伯特旗和扎赉特旗划归黑龙江省。1946年3月设哲里木省,驻巴彦塔拉。同年6月将哲里木省更名为哲里木盟,迁驻舍伯图。1947年迁驻通辽,属辽北省。1949年4月撤销辽北省,将原辖的哲里木盟及其鲁北县、通辽县、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东科中旗、东科后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又将东科中旗、东科后旗、鲁北县分别更名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1951年设通辽市,为哲里木盟行政公署驻地。1969年将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对此,近年来,有不少同志议论纷纷,认为这样更名不妥,并提出应将“通辽市”更名为“哲里木市”或者更名为“科尔沁市”等建议。实践证明,在其后的命名、更名工作中,我区先后将伊克昭盟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盟更名为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盟更名为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盟更名为乌兰察布市,是充分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名语种是以蒙古语为主,有蒙、汉、藏、满、朝、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多语种地名所组成。社会各界对此反映良好。目前,兴安、锡林郭勒、阿拉善等3个盟,尚未升格为地级市,据说,这也是处于保留我区特有的民族特点的行政区划通名“盟”而通盘考虑的。通辽市现辖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计1区5旗1市。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0.92万。为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和商品畜生产基地。
科尔沁区〔Horqin Qū〕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通辽市人民政府驻地。区人民政府驻霍林河大街。原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地。“通辽”一名未出现之前,这里称“白音太来”,又称“白仁塔来”,均为蒙古语口语读音《 》(音:bairiin taria)的转音,其正音正字为《 》意为“住房种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村,故名。1914年在白音太来设通辽镇,“通辽”一名始此,属辽源县(今吉林省双辽县)。“通辽”系汉语,一说“即从白音太来通到辽源之意”;一说“通辽的‘辽’是来源于‘辽国’的‘辽’字。古代这里是辽国地域,故名。”1918年将通辽镇更名为通辽县,属奉天省(今辽宁省)。1947年哲里木盟公署迁此。1949年4月将通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1年7月撤销通辽县城关区,设通辽市(县级),市、县并存。1953年5月升格为地级通辽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1954年5月降格为县级通辽市,属哲里木盟。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通辽市。1964年8月复设通辽县,以通辽市的郊区除红星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为通辽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通辽市。1986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通辽市。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地级通辽市,并将原县级通辽县更名为科尔沁区(县级)。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总人口807012人。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中间凹陷,为狭长的草甸平原。西辽河自西南向东北绕经境内。莫力庙沙漠水库和吐尔基山水库为旅游地。
霍林郭勒市 〔Hooliin Gol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霍林郭勒北岸。通辽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驻珠斯花街。“霍林郭勒”一称“霍林河”系蒙古语,“霍林”意为“饮食”,“郭勒”即“高勒”意为“河”。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王爷狩猎至此,饥渴困乏,喝了该河水之后便精神焕发,于是,王爷慷慨万分地取下无名指上的金戒指,放入河水之中,手捧河水仰天说道:“好林高勒”,意即“美味饮食似的河”,后将“好林”谐音写作“霍林”。原为扎鲁特旗北部牧区的夏营地。50年代中期,牧民报告该地有矿后于1967年至1968年河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6队到此进行了普查勘探。1972年至1977年,吉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勘探队伍对这里的煤田进行了大量的勘探。1976年4月19日,敬爱的周周恩来总理对开发霍林河煤田作了主要指示。1976年在此设霍林河矿区建设指挥部。1982年设哲里木盟霍林河办事处,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霍林郭勒市,以扎鲁特旗的部分行政区域为霍林郭勒市的行政区域。1986年7月10日,以传统的“那达慕”形式,举行了隆重的霍林郭勒市成立庆典。霍林郭勒市是一座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582平方公里,总人口71845人。地处大兴安岭南段西北坡,为平缓丘陵山区。境内为通霍铁路、304国道终点。101省道经此。古迹有金长城遗址。
开鲁县〔Kāilǔ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县人民政府驻开鲁镇。“开鲁”一名,始称于清光绪末年,在此之前,蒙古名叫《 》(其蒙文据日文资料中的蒙古语译音《タ-リンソブルガ》还原而来—笔者注),汉译为“塔林苏布日嘎”, “塔林”意为“草滩的”,东部方言中谓之曰“甸”或“甸子”;“苏布日嘎”意为“塔”,合意为“草甸之塔”或“滩中之塔”,俗称“塔甸”。因在草甸之地上建有一座元代古塔(在今开鲁县城内东南隅),故名。
关于“开鲁”一名的含义及来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争义颇多。其起因于1982年9月份在开鲁开展全区地名普查试点期间,为弄清“开鲁”这一地名的来历与含义,笔者曾奉命到该县档案馆,在县政协文史编辑组曹国卿先生的大力帮助之下,翻译了《开鲁县公署要览》等日文资料。一时间,在试点期间,人们争论不已。因为在《开鲁县公署要览》中载(直译):“开鲁即开垦愚昧的民土之意。”《开鲁县经济事情》又载(直译):“鲁即有开发蛮土之意。”《热河讨伐及热河事情》中载:(直译)“县城(指开鲁县-译者)位于西扎鲁特旗,辖区横跨东西扎鲁特和阿鲁科尔沁三旗。据说是因开垦这三个旗地之意而命名为开鲁。此地的开发,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十三年设垦务局,三十四年设县公署。”开鲁县地名普查试点结束后,北峰,何图(其中一位,当时是内蒙古地名办公室负责人郝振铎的笔名,他用了我所翻译的一部分资料),写出《开鲁今昔》一文发表于1981年10月第二期汉文版的《内蒙古地名》刊物,其说:“‘开鲁’名称的来历,根据开鲁设县的发展历史和有关资料分析,可以断定是开发‘三鲁’共管地域之意。所谓‘三鲁’即是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简称。”;“还有一说,谓“开鲁”是开发“愚昧民土”之意。这种含义,是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的。在有关材料中,也仅只见于日本侵略者编纂的《开鲁县公署要览》对开鲁地名来历的评论中有此一名贬意。这种望文生意,带有侮辱性的解释,是完全不可信,不可取的,必须取的,必须坚决地加以否定。”与此相反,时任哲里木盟地名领导小组成员的那木沁同志,在1982年第二期蒙文版的《内蒙古地名》刊物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开鲁’这一名称的含义及来历的意见》一文中认为:“是从蒙古语《 》(音:Hailutiin Joo)演变而来开鲁,并非开发“三鲁”的开鲁。为什么叫 《 》(Hailu),而不叫《 》(kailu),是因为《 》(kailu)是《 》(Hailu)的口语谐音。在此地未设县治之前,很早就以附近的《 》(Hailutiin Joo)为由命名的。还有一座塔,开始叫《 》(Tagariin Subrag),以后又叫成《 》(Taliin Subrag)了。”2005年新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热河都统廷杰与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左、右三个旗王洽商,始设三旗垦务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开鲁县。以开发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三鲁地区之意得名。属赤峰直隶州。”钟殿岑就任开鲁县首任县长,该县于1912年改属热河道。1929年属热河省。1934年伪满将其划属兴安西分省。1946年复属热河省。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392434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辽河冲积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有西辽河、新开河流经境内。古迹有元佛塔。纪念地有烈士陵园。
科尔沁左翼中旗〔Horqin Zuǒyì Zhōng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新开河、西辽河两岸。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保康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归降。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左翼中旗,属哲里木盟。清顺治九年(1652年),赐“达尔罕”之称号,故将科尔沁左翼中旗,又俗称达尔罕旗。清初,该旗出了三为皇后,即太宗时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和清世祖时的孝惠章皇后。1934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并将科尔沁左翼中旗更名为东科中旗。1945年撤销兴安南分省,改属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驻巴音塔拉,后迁驻舍伯图。1946年行政公署撤销,设哲里木省,随属,同年撤销哲里木省,复设哲里木盟,随属。1949年随盟自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旗政府迁驻保康镇。1969年随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9811平方公里,总人口528324人。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其西部为科尔沁沙地。有西辽河、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等河流。古迹有清祭风寺、慧丰寺遗址和革命烈士陵园。
科尔沁左翼后旗〔Horqin Zuǒyì Ho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甘旗卡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明末属嫩江科尔沁。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双合山。清雍正年间,迁驻吉尔嘎朗塔拉(今吉尔嘎朗镇)。咸丰年间,因第十任扎萨克僧格林沁抗击英法联军有功,赐“博多勒噶台(意为“有智谋的”)亲王”之称号,故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直属理藩院,受哲里木盟盟长监督,大事受盛京将军节制。1934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并将科尔沁左翼后旗更名为东科后旗。1945年撤销兴安南分省,设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随属。1946年属哲里木省,同年改哲里木省为哲里木盟,随属盟。1949年随盟自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划入科尔沁左翼前旗一部分。1955年旗人民政府由吉尔嘎朗镇迁驻甘旗卡镇。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397401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松辽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其北部为科尔沁沙地。西、东辽河流经境内。黄牛头数居全国之首。名胜古迹有清双合尔庙、大青沟自然保护区。
库伦旗〔Huree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库伦镇。“库伦”系蒙古语,原意为“院”或“院子”,引申义为“家园”或“区域”。十六世纪末,阿兴希日巴(亦称“阿辛希利布”),从西部蒙古进入东部蒙古进行传经布法,号“法库山曼殊希礼呼图克图”。
清天聪四年(1630年),他从原驻地法库山来到这里,发现有一个山势和缓、水流平稳、林木茂密、人烟稀疏的地方,经奏请皇太极,获准住此地,并划定领地,因札萨克大喇嘛(掌印喇嘛)庙得名,又因曼殊希礼喇嘛从西藏来此传经布法,俗称曼殊希礼库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清代唯一政教合一旗,不设亲王。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福缘寺,从卓索图、哲里木、昭乌达三个盟拨出500户迁此,每户出一名喇嘛,设锡嚼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直属理藩院。为与喀尔喀的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相区别,俗称小库伦。康熙年间,建香教寺,增拨1 500户迁至此旗。嘉庆六年(1801年)划归朝阳府。1933年政教分离,更名库伦旗公署。1948年划归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6075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古迹有辽古墓群、清兴源寺、福缘寺。纪念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奈曼旗〔Naiman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大沁他拉镇。“奈曼”系蒙古语,意为“八”(数词),蒙古古代乃蛮部族名,乃蛮部由八个氏族组成,故名。成吉思汗十六世孙图鲁博罗特三传至额森伟徵诺颜号所部为奈曼鄂托克,即奈曼部落。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奈曼旗,旗名始此,属昭乌达盟。1914年属热河特别行政区热河道。1929年改属热河省。1934年属兴安西省。1943年属兴安南地区(原兴安南省),旗政府驻大沁塔拉。1947年自昭乌达盟划入辽北省哲里木盟。1947年改属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8120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36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倚老哈河。教来河流经境内。奈曼旗是科尔沁良种细毛羊的繁殖基地。古迹有清奈曼王府。纪念地有烈士陵园。
扎鲁特旗〔Jaruud q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通辽市。旗人民政府驻鲁北镇。“扎鲁特”系蒙古语,意为“仆人”。原为兀良哈蒙古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仆人,故名。明末,扎鲁特为蒙古之一部,属内喀尔客。清顺治五年(1648年)分扎鲁特左翼、右翼两旗,属昭乌达盟。扎鲁特左翼旗,位于昭乌达盟最北端,其游牧地当在今阿日混德仑郭勒和霍林郭勒(又称霍林河)之源。扎鲁特右翼旗,位于扎鲁特左翼旗之西,西拉沐沦河横贯旗东南(今开鲁县南)。1914年随昭乌达盟划入热河特别行政区。1927年析设鲁北县。1934年伪满将其改属兴安西分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扎鲁特左、右翼两个旗合并设扎鲁特旗。1969年划入吉林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析出霍林郭勒市。截至2004年底,面积17193平方公里,总人口304541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流入嫩江和辽河。古迹有新石器时代富河文化遗址、金界壕、阿贵洞、清固龙公主墓。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