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一期
  • (志鉴论坛)关于编写续志“概述”的探讨
  • 概述,新编地方志的创新。1981年,中国地方志协会制定《新编县志基本篇目》,提出全志应设“概述”。经过近30年方志界关于概述的理论探索和编写实践,概述已成为新编志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轮续志作为一种修志类型,概述设置,理应继承。然如何编写好概述?特别是二轮续志的概述,如何在前志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概述质量,笔者结合编纂工作之实践,对概述的功能和作用、模式结构及编写方法进行学习、探讨。现将一己之见分陈如下,便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深刻理解概述在志书中的功能和作用

    概述,即在志书之首,用概括性的语言对一地或一业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规律与特点、优势与劣势作全而深、简而精的记述,成为一地地情梗概的述说。作为当代新方志的创新体例,概述具有志书中其他门类所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对此,名家论述甚多,具体归纳起来,可为三大功用:

    其一,概述有宏观综述的功能,起总揽县情的作用。一部志书,门类繁多,诸如地理环境、建置沿革、行政区划、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人物等等,读者读完了某一门类的内容,只知道这个门类的兴衰,不可能知道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变化。即使读完全志,对一个县的县情总貌也未必能产生完整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概述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从一个县的整体规模和宏观高度上对县情进行综述,以高屋建瓴之势,统率全局,以加强县志的整体性,起总揽县情的作用。使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从整体上、宏观上了解县情的总貌,起开卷择要的作用。

    其二,概述有提纲挚领的功能,起统摄全志之作用。志书的各个门类之间,由于篇目结构横排竖写的关系,普遍存在一个“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的问题。概述可以统领各篇,衔接各章,融合各节。把全志各门类事物的具体情况综合起来,并把志书中的块块打通,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将横分的各个门类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很好地揭示出来,从宏观上加以提炼和综述而形成的、对县情总貌带有本质性的认识。因之概述对全志来说,有提纲挈领的功能,能起统摄全志的作用。读者读完了概述,就能从根本上对县情总貌有较完整的认识,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各门类事物的认识。

    其三,概述有升华全志内容的功能,有省时便用的导读作用。一部志书,卷帙浩繁,一般均在百万字上下,最少也有七、八十万字左右。这么多的文字,要使一般读者全文认真阅读完毕,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浩繁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一地地情规律性的认识。把县情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窥视全貌;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概述一般在万字以内,相对县志全书,短而精,为读志者省时。

    二、科学谋篇布局,遴选概述内容

    概述,作为新方志区别于旧方志的重要特点之一,志书中必须设置“概述”,这已是当代中国方志界的共识。但是概述的写法,采用什么结构,应当写些什么内容,至今没有统一模式。理论上意见纷纭,诸说不一,已出版的新方志中彼此也大有差异。我们通过学习归纳,目前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志书浓缩式,二是总结报告式,三是特点综述式。应该说这三种模式各有其长短。如志书浓缩式,它类似一部小小简志,读罢概述则能知全志概貌。然其短处是面面俱到,主要特点不够鲜明,文字往往偏长,内容与各分志重复较多。总结报告式,它概述本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结尾瞻望今后的发展前景。这种模式的长处是详今略古,着重概述社会主义阶段的地情特点,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点综述式,它着重于综述本地的主要地情特点。其长处是反映地情主要特点十分鲜明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结报告式和特点综述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地情的总貌和历史轨迹反映不够,存史不足。因此,有修志同仁提出,续志概述可取三者之长,补三者之不足,按照概总貌、概轨迹、概特点三位一体,密切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先概要纵写本县的历史发展沿革,而后横陈现状,集中记述县情的主要特点,最后为前景瞻望。笔者通过认真学习、探讨,认为这是一种植得参考和借鉴的模式。

    关于概述的内容,也是名家各抒己见,诸说甚不一致。但笔者在阅读众多资料中,觉得惟当代著名方志学家董一博提出“概述”应写六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即:(1)从本省或国家角度出发,写本地的大势大略,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之要;(2)畅谈本地长短优劣之势,兴衰治乱之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客观规律,以申昔日喻今者,论现实以开拓未来之意;(3)摄取主要物产资源、水利交通之便,论工农业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兼及金融财贸、名产特产之盛;(4)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鉴戒之资;(5)例列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实名人、闻人并及奸究,用以激千秋爱憎;(6)重要的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或陋俗,以启思古之幽情,而发建设之壮志,持纲振纪,移风易俗。(《董一博方志论文集》,243页)这些意见,既明确了概述篇写什么内容,也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以及写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论述得十分具体和深刻。

    关于二轮续志,其上限原则断在首届志书下限的次年,但续志概述应扼要追溯至事物发端,以保证二轮续志能成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使读者无需览阅首届志书便能知事物的原委全貌。当然,续志的主体内容应放在续修时限内。至于志书中一些静态不变的内容,如建置、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民族人口等等,可集中概述略记,以反映综合地情。“续志的概述实际上是史略加断限内综合内容,史略可以起到续志与首届志书的桥梁作用,可采用分期分块方式记述。”(《地方志续修指南》,161页)笔者认为,这些就是二轮续志“概述”的模式结构和撰写内容的最佳选择。

    三、注重语体文风,浓墨重彩写好概述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练、流畅。”

    概述,作为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严格遵从志书的体例文风。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文字记述要严谨、朴实、简洁,无可厚非。但是,语体文不是大白话,记述体也不是不讲修辞、不要文采。严谨不等于呆板,朴实不是粗糙简单,简洁也不是空洞无物。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就是一部文采横溢的历史巨著。它的每一篇“本纪”、“世家”、“列传”,既是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篇篇优美的传记文学作品。唐代史志理论家刘知几曾提出:“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不管什么文章,如若没有文采,是决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新方志的“概述”,它是一种创新体例。它立足于全志内容作出综合分析和高度概括,精炼全志的主要内容,概括记叙全志的主要情况,这是素材的提炼和升华。它源于各志,精于各志;它可以有叙有论,有褒有贬,彰因果,明得失;在记叙中“务求提要钩玄,文采斐然。”此乃概述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使然。所以有学者主张概述宜夹叙夹议,用点“雄文妙笔”,以收“点一睛而使龙腾,出一语而制全胜”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特别推崇的是新编《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9年版),其概述就是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使人开卷则不忍释手。诸如有关政治军事内容的开篇:

    “桐城地处交通要冲,干戈兵事历代不绝。翰墨之地在演示文风诗雨的同时,也闪耀着刀光剑影,燃烧着烽火狼烟。……”

    再如“概述”的结尾:

    “沧桑数千年!桐城先民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从茹毛饮血到泼墨挥毫,从历史的艰辛走向岁月的辉煌。终于在这块蓬勃生长过油桐绿树的沃土上,豪迈地收获着成熟的谷穗、收获着气韵生动的书画文章。和风丽日与青山秀水之间,依旧显示着灵光紫气。雄关漫道,十步有芳草!桐城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如诗,似画!如此“雄文妙笔”,写得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大大增强了概述的文采,提高了志书的可读性。(该志书于1997年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当然,概述的叙和论,都必须通过概括性、典型性、统计性的资料来说话。要论之有据,不能言之无物。文章内容源于实际,切合于实际。自古文章贵“切”,只有切合实际,才能有存在的价值。概述对全书的概括、归纳、抽象,是材料的“升华”,要力争做到“文无虚段,段无虚句,句无虚词,词无虚字”。全文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出于自然。概述要写得有文采,也是“宜清水出芙蓉,不宜浮文虚雕饰。”绝不能离开“客观真实”这个前提,运用华丽辞藻、主观的想象及夸张的手法,去搞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那一套。

    总之,概述是新方志的创新体裁,近30年的实践,各地志书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发展,并努力实现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二轮续志概述的撰写,我们可采百家之长,结合本地之实际,在严格遵从志书体例文风的原则下浓墨重彩,认真写好概述,为提高志书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概述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安徽省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关于编写续志“概述”的探讨
  • 概述,新编地方志的创新。1981年,中国地方志协会制定《新编县志基本篇目》,提出全志应设“概述”。经过近30年方志界关于概述的理论探索和编写实践,概述已成为新编志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轮续志作为一种修志类型,概述设置,理应继承。然如何编写好概述?特别是二轮续志的概述,如何在前志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概述质量,笔者结合编纂工作之实践,对概述的功能和作用、模式结构及编写方法进行学习、探讨。现将一己之见分陈如下,便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深刻理解概述在志书中的功能和作用

    概述,即在志书之首,用概括性的语言对一地或一业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规律与特点、优势与劣势作全而深、简而精的记述,成为一地地情梗概的述说。作为当代新方志的创新体例,概述具有志书中其他门类所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对此,名家论述甚多,具体归纳起来,可为三大功用:

    其一,概述有宏观综述的功能,起总揽县情的作用。一部志书,门类繁多,诸如地理环境、建置沿革、行政区划、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人物等等,读者读完了某一门类的内容,只知道这个门类的兴衰,不可能知道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变化。即使读完全志,对一个县的县情总貌也未必能产生完整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概述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从一个县的整体规模和宏观高度上对县情进行综述,以高屋建瓴之势,统率全局,以加强县志的整体性,起总揽县情的作用。使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从整体上、宏观上了解县情的总貌,起开卷择要的作用。

    其二,概述有提纲挚领的功能,起统摄全志之作用。志书的各个门类之间,由于篇目结构横排竖写的关系,普遍存在一个“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的问题。概述可以统领各篇,衔接各章,融合各节。把全志各门类事物的具体情况综合起来,并把志书中的块块打通,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将横分的各个门类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很好地揭示出来,从宏观上加以提炼和综述而形成的、对县情总貌带有本质性的认识。因之概述对全志来说,有提纲挈领的功能,能起统摄全志的作用。读者读完了概述,就能从根本上对县情总貌有较完整的认识,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各门类事物的认识。

    其三,概述有升华全志内容的功能,有省时便用的导读作用。一部志书,卷帙浩繁,一般均在百万字上下,最少也有七、八十万字左右。这么多的文字,要使一般读者全文认真阅读完毕,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浩繁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一地地情规律性的认识。把县情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窥视全貌;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概述一般在万字以内,相对县志全书,短而精,为读志者省时。

    二、科学谋篇布局,遴选概述内容

    概述,作为新方志区别于旧方志的重要特点之一,志书中必须设置“概述”,这已是当代中国方志界的共识。但是概述的写法,采用什么结构,应当写些什么内容,至今没有统一模式。理论上意见纷纭,诸说不一,已出版的新方志中彼此也大有差异。我们通过学习归纳,目前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志书浓缩式,二是总结报告式,三是特点综述式。应该说这三种模式各有其长短。如志书浓缩式,它类似一部小小简志,读罢概述则能知全志概貌。然其短处是面面俱到,主要特点不够鲜明,文字往往偏长,内容与各分志重复较多。总结报告式,它概述本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结尾瞻望今后的发展前景。这种模式的长处是详今略古,着重概述社会主义阶段的地情特点,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点综述式,它着重于综述本地的主要地情特点。其长处是反映地情主要特点十分鲜明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结报告式和特点综述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地情的总貌和历史轨迹反映不够,存史不足。因此,有修志同仁提出,续志概述可取三者之长,补三者之不足,按照概总貌、概轨迹、概特点三位一体,密切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先概要纵写本县的历史发展沿革,而后横陈现状,集中记述县情的主要特点,最后为前景瞻望。笔者通过认真学习、探讨,认为这是一种植得参考和借鉴的模式。

    关于概述的内容,也是名家各抒己见,诸说甚不一致。但笔者在阅读众多资料中,觉得惟当代著名方志学家董一博提出“概述”应写六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即:(1)从本省或国家角度出发,写本地的大势大略,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之要;(2)畅谈本地长短优劣之势,兴衰治乱之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客观规律,以申昔日喻今者,论现实以开拓未来之意;(3)摄取主要物产资源、水利交通之便,论工农业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兼及金融财贸、名产特产之盛;(4)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鉴戒之资;(5)例列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实名人、闻人并及奸究,用以激千秋爱憎;(6)重要的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或陋俗,以启思古之幽情,而发建设之壮志,持纲振纪,移风易俗。(《董一博方志论文集》,243页)这些意见,既明确了概述篇写什么内容,也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以及写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论述得十分具体和深刻。

    关于二轮续志,其上限原则断在首届志书下限的次年,但续志概述应扼要追溯至事物发端,以保证二轮续志能成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使读者无需览阅首届志书便能知事物的原委全貌。当然,续志的主体内容应放在续修时限内。至于志书中一些静态不变的内容,如建置、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民族人口等等,可集中概述略记,以反映综合地情。“续志的概述实际上是史略加断限内综合内容,史略可以起到续志与首届志书的桥梁作用,可采用分期分块方式记述。”(《地方志续修指南》,161页)笔者认为,这些就是二轮续志“概述”的模式结构和撰写内容的最佳选择。

    三、注重语体文风,浓墨重彩写好概述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练、流畅。”

    概述,作为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严格遵从志书的体例文风。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文字记述要严谨、朴实、简洁,无可厚非。但是,语体文不是大白话,记述体也不是不讲修辞、不要文采。严谨不等于呆板,朴实不是粗糙简单,简洁也不是空洞无物。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就是一部文采横溢的历史巨著。它的每一篇“本纪”、“世家”、“列传”,既是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篇篇优美的传记文学作品。唐代史志理论家刘知几曾提出:“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不管什么文章,如若没有文采,是决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新方志的“概述”,它是一种创新体例。它立足于全志内容作出综合分析和高度概括,精炼全志的主要内容,概括记叙全志的主要情况,这是素材的提炼和升华。它源于各志,精于各志;它可以有叙有论,有褒有贬,彰因果,明得失;在记叙中“务求提要钩玄,文采斐然。”此乃概述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使然。所以有学者主张概述宜夹叙夹议,用点“雄文妙笔”,以收“点一睛而使龙腾,出一语而制全胜”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特别推崇的是新编《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9年版),其概述就是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使人开卷则不忍释手。诸如有关政治军事内容的开篇:

    “桐城地处交通要冲,干戈兵事历代不绝。翰墨之地在演示文风诗雨的同时,也闪耀着刀光剑影,燃烧着烽火狼烟。……”

    再如“概述”的结尾:

    “沧桑数千年!桐城先民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从茹毛饮血到泼墨挥毫,从历史的艰辛走向岁月的辉煌。终于在这块蓬勃生长过油桐绿树的沃土上,豪迈地收获着成熟的谷穗、收获着气韵生动的书画文章。和风丽日与青山秀水之间,依旧显示着灵光紫气。雄关漫道,十步有芳草!桐城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如诗,似画!如此“雄文妙笔”,写得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大大增强了概述的文采,提高了志书的可读性。(该志书于1997年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当然,概述的叙和论,都必须通过概括性、典型性、统计性的资料来说话。要论之有据,不能言之无物。文章内容源于实际,切合于实际。自古文章贵“切”,只有切合实际,才能有存在的价值。概述对全书的概括、归纳、抽象,是材料的“升华”,要力争做到“文无虚段,段无虚句,句无虚词,词无虚字”。全文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出于自然。概述要写得有文采,也是“宜清水出芙蓉,不宜浮文虚雕饰。”绝不能离开“客观真实”这个前提,运用华丽辞藻、主观的想象及夸张的手法,去搞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那一套。

    总之,概述是新方志的创新体裁,近30年的实践,各地志书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发展,并努力实现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二轮续志概述的撰写,我们可采百家之长,结合本地之实际,在严格遵从志书体例文风的原则下浓墨重彩,认真写好概述,为提高志书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概述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安徽省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