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蒙古文图书的民族特色及其世界意义
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5800余卷蒙、藏、汉文图书创办的内蒙古图书馆(前身)说起,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图书馆的藏书中最值得向人称道的就是蒙古文图书,它不仅在国内被人首肯,即使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蒙古文图书就其图书分类而言,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类、天文、佛经、医学、教科书等方面内容;记述体裁有史、志、传、图、表等;就蒙古文文种而言,又有新蒙古文和旧蒙古文。至20世纪末,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藏书已达10万册,其中蒙古文文献有9万多册,蒙古文旧书刊7000册,满文文献3400册,蒙古文经卷1000册,另有《大藏经》888卷和一些现代蒙古文报刊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334卷本的蒙古文《甘珠尔经》,这是一部稀世珍本,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的收藏,构成内蒙古地区最有实力的蒙古文种图书的精髓,为图书馆的现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蒙古学会议动态来看,内蒙古图书馆的蒙文图书,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许多足资称道的、珍贵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在内蒙古图书馆,不仅可以读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饱经沧桑的民族史、经济发展史、军事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文献,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关蒙古民族的文献资料。可以悦,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的所有蒙古文藏书,在国内是最权威、最丰富、最具规模的少数民族文种的文献资料,它是两千四百万内蒙古人乃至国人引以自豪的资本。同时,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和有关民族政策的正确性,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少见的。
但是,至20世纪末,中国北方使用蒙古文的8个省区,其蒙古文图书的出版除保证教科书外,其它选题的书籍印刷量显见减少,加之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匮乏,因之,蒙古文图书的入藏量愈来愈少。内蒙古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蒙古文图书收藏单位,应本着广征博采的原则,全面地将国内外各种蒙古文书籍完整地加以收藏,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数据库和征集网络,把内蒙古图书馆建成一座国际化蒙古文图书中心。应该提及的是,为全面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2001年,内蒙古图书馆决定率先在蒙文部实施蒙古文数字化图书馆,这—举措标志着有关机构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关心与重视。
地方文献的特色与收藏
内蒙古图书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开始着手搜集地方文献,1958年,成立了以地方文献工作为主的参考研究室,2000年正式成立民族地方文献部。经过40多年的工作,在面向社会的特色服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且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历届馆领导一贯重视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地方文献的需求,并设专岗、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的购买与呈缴工作。出于馆领导的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很大一部分文献是靠呈缴的方式征集的。以1999年为例,全区七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000余种图书,图书馆收藏600余种。到20世纪末,共收藏地方文献近6万册。按分类有:统计资料、概况、年鉴、志书、识略、游记、家谱、野史、事情、概要、书刊、杂志、表格、图片等。入藏书目中有《蒙藏新志》、《萨拉齐县志》、《口北三厅志》、《古丰识略》、《云中郡志》、《归绥道志》和《绥远通志稿》等清代和民国版本的志书90部,就本地区旧志书的收藏而言,居全国图书馆首位。
地方文献的种类、版本、文种等,已有诸多学说,不再赘述。一个地区的图书馆能够把本地区所刊印的各种体裁、题材、文种、版本的地方文献有步骤、有计划、分门别类地收藏入库,这是一项艰苦、繁重却又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业。我们知道,有些文献,特别是那些当时不能也不便于外传的标记着“密”字的文献,有的仅印刷了几十份或几百份,甚至连印刷厂都是内部指定的,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时间内供有关领导和科学研究单位参阅的文献。既是内部印刷的“机密材料”,就是说,多数内容(特别是数据)应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内部文件解密后,就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当时是不可能交给图书馆保存的。但在20年、30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在古旧书店、地摊乃至个人手中,却屡见不鲜。这就要求从事地方文献的工作者能够不辞劳苦、多方奔走,沙里澄金、水中索银,从浩如烟海的杂书中收回那些值得收藏的地方文献。让后人了解当年被作为“机密”的文献到底记载了些什么,当年的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增减等,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势头和局面;当年的政治局面是一种什么形势;当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如何。可以从数据地对比研究中,看出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甚至从个别材料中还可以看出某些官员是怎样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从中捞取政治资本等等。到目前,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已发展成集书、刊、报、地图、字画、音像制品、缩微胶片等一体的综合性收藏体系。
民族地方文献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无论哪一位决策者、投资商,甚至是冒险家,都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像大海捞针那样去文献堆查阅资料,而再去决定投资与否。他们需要的,是准确、翔实、快捷的信息。
中国西部大开发,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希望,因此,充分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地方文献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两个文明中建设服务,这是新世纪赋予内蒙古图书馆义不容辞的工作。为此,内蒙古图书馆于2000年专门成立文献信息部,创办《西部大开发信息》刊物,把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系统地加以整理,利用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及时、快速、分期分批地刊登在信息资料上,公诸于世,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我区开发建设,为党政领导做出决策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这项工作已受到有关领导和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而此项工作成就的取得,则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及各种报刊资料。
在内蒙古图书馆,还会看到一个团结向上、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兢兢业业奉献与图书事业的群体。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图书馆还编纂了《中文旧期刊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篇目索引》、《馆藏日文图书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篇目索引》、《馆藏地方旧照片索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等学术性工具书。
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课题、三项文化部课题,正在进行一项内蒙古自治区课题和文化部课题。已完成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和《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分别于l999年、2000年出版,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由我馆独立完成的文化部课题《建立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于l995年完成,同年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于2003年编制完成并出版,2004年荣获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07年编制《蒙古文分类主题词表》等,还有很多学术论文在蒙古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书籍的编辑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图书领域的空白。
结语
我很赞同一句话:“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也可以理解为:“愈是民族的和地方性的,愈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一部记载20世纪50年代国民统计数据的内部文献,和一部50年代印刷的《红楼梦》、《西游记》、《复活》等,永远不能同类而语。前者可存史、教化,后者作为文艺作品可领略其深邃的文学内涵与文采的精妙;前者引文摘句可资政,后者摘章断句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前者就文献资料而言可能成为稀世珍本,后者却可屡屡再版、重印而俯拾皆是。地方文献的价值取向,还在于地方文献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财富。完整的、系列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应该也完全称得上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许多民族地方文献因其印量少和历史久远,从而更加显示出它的珍贵性,因此,必须加大投资、加大力度去收藏、整理和研究。试想,如果每个图书馆都能把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完整、系统地收藏起来,并予以科学、合理地整理,不仅说明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这一地区人文历史的发展奠就一座里程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和人类进步历程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包金香,浅谈民族文献收集,《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0(4)
2.乌力吉图,展望21世纪的蒙文部,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7(3)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蒙古文图书的民族特色及其世界意义
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5800余卷蒙、藏、汉文图书创办的内蒙古图书馆(前身)说起,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图书馆的藏书中最值得向人称道的就是蒙古文图书,它不仅在国内被人首肯,即使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蒙古文图书就其图书分类而言,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类、天文、佛经、医学、教科书等方面内容;记述体裁有史、志、传、图、表等;就蒙古文文种而言,又有新蒙古文和旧蒙古文。至20世纪末,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藏书已达10万册,其中蒙古文文献有9万多册,蒙古文旧书刊7000册,满文文献3400册,蒙古文经卷1000册,另有《大藏经》888卷和一些现代蒙古文报刊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334卷本的蒙古文《甘珠尔经》,这是一部稀世珍本,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的收藏,构成内蒙古地区最有实力的蒙古文种图书的精髓,为图书馆的现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蒙古学会议动态来看,内蒙古图书馆的蒙文图书,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许多足资称道的、珍贵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在内蒙古图书馆,不仅可以读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饱经沧桑的民族史、经济发展史、军事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文献,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关蒙古民族的文献资料。可以悦,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的所有蒙古文藏书,在国内是最权威、最丰富、最具规模的少数民族文种的文献资料,它是两千四百万内蒙古人乃至国人引以自豪的资本。同时,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和有关民族政策的正确性,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少见的。
但是,至20世纪末,中国北方使用蒙古文的8个省区,其蒙古文图书的出版除保证教科书外,其它选题的书籍印刷量显见减少,加之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匮乏,因之,蒙古文图书的入藏量愈来愈少。内蒙古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蒙古文图书收藏单位,应本着广征博采的原则,全面地将国内外各种蒙古文书籍完整地加以收藏,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数据库和征集网络,把内蒙古图书馆建成一座国际化蒙古文图书中心。应该提及的是,为全面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2001年,内蒙古图书馆决定率先在蒙文部实施蒙古文数字化图书馆,这—举措标志着有关机构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关心与重视。
地方文献的特色与收藏
内蒙古图书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开始着手搜集地方文献,1958年,成立了以地方文献工作为主的参考研究室,2000年正式成立民族地方文献部。经过40多年的工作,在面向社会的特色服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且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历届馆领导一贯重视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地方文献的需求,并设专岗、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的购买与呈缴工作。出于馆领导的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很大一部分文献是靠呈缴的方式征集的。以1999年为例,全区七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000余种图书,图书馆收藏600余种。到20世纪末,共收藏地方文献近6万册。按分类有:统计资料、概况、年鉴、志书、识略、游记、家谱、野史、事情、概要、书刊、杂志、表格、图片等。入藏书目中有《蒙藏新志》、《萨拉齐县志》、《口北三厅志》、《古丰识略》、《云中郡志》、《归绥道志》和《绥远通志稿》等清代和民国版本的志书90部,就本地区旧志书的收藏而言,居全国图书馆首位。
地方文献的种类、版本、文种等,已有诸多学说,不再赘述。一个地区的图书馆能够把本地区所刊印的各种体裁、题材、文种、版本的地方文献有步骤、有计划、分门别类地收藏入库,这是一项艰苦、繁重却又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业。我们知道,有些文献,特别是那些当时不能也不便于外传的标记着“密”字的文献,有的仅印刷了几十份或几百份,甚至连印刷厂都是内部指定的,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时间内供有关领导和科学研究单位参阅的文献。既是内部印刷的“机密材料”,就是说,多数内容(特别是数据)应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内部文件解密后,就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当时是不可能交给图书馆保存的。但在20年、30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在古旧书店、地摊乃至个人手中,却屡见不鲜。这就要求从事地方文献的工作者能够不辞劳苦、多方奔走,沙里澄金、水中索银,从浩如烟海的杂书中收回那些值得收藏的地方文献。让后人了解当年被作为“机密”的文献到底记载了些什么,当年的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增减等,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势头和局面;当年的政治局面是一种什么形势;当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如何。可以从数据地对比研究中,看出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甚至从个别材料中还可以看出某些官员是怎样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从中捞取政治资本等等。到目前,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已发展成集书、刊、报、地图、字画、音像制品、缩微胶片等一体的综合性收藏体系。
民族地方文献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无论哪一位决策者、投资商,甚至是冒险家,都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像大海捞针那样去文献堆查阅资料,而再去决定投资与否。他们需要的,是准确、翔实、快捷的信息。
中国西部大开发,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希望,因此,充分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地方文献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两个文明中建设服务,这是新世纪赋予内蒙古图书馆义不容辞的工作。为此,内蒙古图书馆于2000年专门成立文献信息部,创办《西部大开发信息》刊物,把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系统地加以整理,利用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及时、快速、分期分批地刊登在信息资料上,公诸于世,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我区开发建设,为党政领导做出决策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这项工作已受到有关领导和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而此项工作成就的取得,则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及各种报刊资料。
在内蒙古图书馆,还会看到一个团结向上、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兢兢业业奉献与图书事业的群体。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图书馆还编纂了《中文旧期刊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篇目索引》、《馆藏日文图书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篇目索引》、《馆藏地方旧照片索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等学术性工具书。
内蒙古图书馆蒙文部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课题、三项文化部课题,正在进行一项内蒙古自治区课题和文化部课题。已完成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和《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分别于l999年、2000年出版,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由我馆独立完成的文化部课题《建立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于l995年完成,同年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于2003年编制完成并出版,2004年荣获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07年编制《蒙古文分类主题词表》等,还有很多学术论文在蒙古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书籍的编辑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图书领域的空白。
结语
我很赞同一句话:“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也可以理解为:“愈是民族的和地方性的,愈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一部记载20世纪50年代国民统计数据的内部文献,和一部50年代印刷的《红楼梦》、《西游记》、《复活》等,永远不能同类而语。前者可存史、教化,后者作为文艺作品可领略其深邃的文学内涵与文采的精妙;前者引文摘句可资政,后者摘章断句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前者就文献资料而言可能成为稀世珍本,后者却可屡屡再版、重印而俯拾皆是。地方文献的价值取向,还在于地方文献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财富。完整的、系列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应该也完全称得上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许多民族地方文献因其印量少和历史久远,从而更加显示出它的珍贵性,因此,必须加大投资、加大力度去收藏、整理和研究。试想,如果每个图书馆都能把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完整、系统地收藏起来,并予以科学、合理地整理,不仅说明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这一地区人文历史的发展奠就一座里程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和人类进步历程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包金香,浅谈民族文献收集,《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0(4)
2.乌力吉图,展望21世纪的蒙文部,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7(3)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