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强盗政治与名士风流——两晋历史三题
  •     三、“永嘉南渡”与名士风流
      如果说三国是谋士纵横的时代,那么两晋则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刘蜀与孙吴政权的相继消灭,宣告权谋政治时代结束。西晋宗室内部的攘夺,靠的是刀枪剑戟,是赤裸裸的强盗政治。然而,相继作乱的八位王爷以及嚣张一时后宫外戚,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修养,也不懂得笼络文化人为其羽翼。在那个时代,名士是士人乃至国民的精神领袖和价值坐标,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名士风流”是两晋历史最鲜明的特色,只有解读了这些名士,才能真正了解那一段血雨腥风又星光灿烂的历史。名士的背后是士族。司马氏政权的政治基础是豪强士族,士族集团不仅垄断仕途,还掌握财富,同时又占据思想文化阵地,名士风流不过是士族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此时天下已乱,胡人石勒不断侵扰,朝廷名存实亡。北方士族难以存身,纷纷南下避难,史称“永嘉南渡”。怀帝被匈奴人刘聪杀害,继位的愍帝司马邺不久也被刘曜所杀。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是为晋元帝。虽然登基坐殿,却有君无臣,当地人不买新皇帝的帐,“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司马睿的心腹大臣王导忧心忡忡。恰好兄长王敦前来朝拜,王导便对王敦说:“琅琊王虽有仁德,但缺乏威望,人心未附。兄素有威名,我们应该共同扶持新君王以提高其声望。”时值阳春三月,司马睿乘肩舆外出观禊(音戏。古人于春秋两季临水洗濯以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王敦、王导二人及琅琊王幕府的诸名士骑马相从,仪仗皇皇,早已惊动了建康城中百姓,于道旁聚观。东吴名士纪瞻、顾荣等也在暗中观察,“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王导因而向司马睿进言道:“如今天下丧乱,当务之急是招纳俊杰之士,拢络民心。顾荣、贺循乃江南望族,请他二人入朝为佐,东吴之士必然影从,百姓也会倾心归附。”元帝立即派王导亲自去请两位高贤,二人应命而至。“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当时洛阳已经陷落,中原士女来江东避难者十之六七,王导劝元帝收录其贤人君子,以图匡复社稷,又劝元帝为政清静,带头节俭,与民共克时艰。在王导的辅佐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立住了脚跟,得以占据东南半壁江山。司马睿与王导“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在东晋统治集团中,王导以忠勤王室、礼贤爱士受到元帝的倚重和亲信,成为士大夫的领袖。名士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对好友周说:“我因北方战乱,来此寻求活路,谁知这里也找不到依靠,真让人忧心啊!”他去见王导,纵谈世事,回来后对周说:“我见到了管仲,不再担忧了!”这些名士每到休假,就相约到新亭饮宴。一次酒喝到半醉,周感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众人闻言,触动乡思与亡国之痛,一个个伤心落泪。只有王导正色而坐,厉声说道:“国家多难,正需要我等勠力同心,匡扶社稷,收复失地,怎能象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一席话使众名士赧然愧谢。然而东晋朝廷北有强胡侵陵,内有悍将觊觎,中乏良臣羽翼,王导虽贤,孤掌难鸣;元帝虽仁,生性柔弱,所以朝纲难振,国势日颓,士大夫们在绝望中享乐,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与内心无法排解的郁闷,演绎出形形色色的名士风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道名士风流,常常联想到清淡误国。以清谈而误国,确有其人,此人便是西晋大名士王衍。王衍字夷甫,其父王乂为北平将军。王衍生得眉清目秀,肌肤如玉,风度翩翩,甚得当时大人物赏识。司徒王戎称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超尘拔俗)。”少年时的王衍曾造访名士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如此)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可谓有先见之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王衍与众不同,问王戎:“夷甫当世谁比?”戎答:“未见其此,当从古人中求之。”得到族兄的盛赞,王衍成为世人的偶像。史书说他“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名声好得不得了)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提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首称。高浮诞,遂成风俗焉。”我们可以想象,一位俊秀白晰如妇人的翩翩公子,高冠华服,手执玉柄拂尘,顾盼生姿,娴雅地踱着方步,说一些虚无缥缈的言语,便使得天下士人倾慕如狂,敬若神明;一位“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终日清谈”的膏粱子弟,竟能无功受禄,位居高官,被朝野吹捧为人中之龙!西晋风俗之颓靡,可见一斑。王衍一生乏善可陈,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不大贪财。其父卒于北平,葬礼花费不少,亲戚所借的钱,他也不去讨还,结果“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他老婆郭氏是晋惠帝后贾南风的亲戚,倚仗中宫势力,聚敛无厌,王衍鄙视郭氏的贪婪,说话不带钱字。郭氏就让婢女用钱把他的床绕了一圈,王衍早晨醒来见状,对婢女说:“把阿睹物(这些东西)拿掉!”让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位口不论世事,言不涉铜臭的清高脱俗之人,偏偏要跻身于西晋险恶污浊的政治漩涡中心,贪图荣华富贵。他不仅娶贾后的亲戚当老婆,而且把女儿嫁给愍怀太子作王妃,邀权固宠。后来贾后因太子非己亲生,欲废而另立,王衍见势不妙,马上上表请求与太子离婚。贾后一党倒台,有司弹劾王衍“位备大臣,……志在苟免,无忠义之操,宜加显责,……可禁锢终身。”成都王司马颖当政,王衍再次得意,当上了宰相,居三公之位。“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乃以弟澄为荆州(刺史),族弟敦为青州(刺史)。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是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由此可见,王衍名高天下,纯属浪得虚名。其优雅的外表掩盖的是卑陋的灵魂,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他清谈误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观其攀龙附凤、见风使舵、结党营私之行径,颇有政客的手段,投机家的敏感,不如改为“私心误国”。王衍的狡兔三窟之计当然不会成功,自己的三公也做不安稳。“八王之乱”耗尽力西晋的元气,在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死后,朝中元老重臣只有王衍了,诸文武共推他为元帅,与凶悍的石勒抗衡。王衍自知非将帅之才,惧不敢当。还没来得及辞职,就被石勒所擒。石勒久闻王衍之名,与之相见,让他说出西晋败亡的原因。王衍侃侃而谈兴亡胜败的道理,然后强调自己“少不豫事,计不在己”,欲求自免,并乘机讨好石勒,劝他称帝自立。石勒起初听王衍谈论还挺高兴,当听到王衍把亡国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又谄媚自己时,不禁大怒道:“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命左右将王衍送出,回头对谋臣说:“我横行天下,阅人很多,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该杀还是该活?”谋臣说:“此人为晋重臣,不为晋尽忠,岂能为我们做事?再说,这种徒有虚名、不忠不义、苟且偷生之人,留他何用?”石勒认为王衍虽无臣节,毕竞名重当时,免其杀头之辱,派人在夜里推倒土墙将其活埋。王衍临死,回头哀呼:“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当时如果)不祖尚(推崇遵奉)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衍临死前的话是沉痛的,令人悲哀。他的人生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如果他不“祖尚虚浮”,岂能名满天下,平步青云?如果那个时代还有一些理性,王衍之流又岂能备受推崇,风靡士林?王衍调侃了时代,时代葬送了王衍。
      上文提到王衍的弟弟王澄,也是一位大名士。他的出名是由于哥哥的称许。“衍有重名于世,时人许以人伦之鉴(时人认为他有鉴别人物的眼光)。尤重澄及王敦,……澄由是显名。”既成名士,自然“少历显位”,与其兄一样,王澄坐享俸禄,什么事不做,每日与一班名士“酬(宴)纵诞,穷欢极娱。”就是这样一位浪荡儿,竟凭哥哥一句话做了荆州剌史。赴任之日,“送者倾朝。澄见树上鹊巢,便脱衣上树,探而弄之,神气萧然,傍若无人。……澄既至镇,日夜纵酒,不亲庶事(不管具体事务),虽寇戎急务,亦不以在怀。”堂堂封疆大吏,居然是纵酒的狂徒,掏鸟窝的高手!朝廷政治如同儿戏。戏总有收场,王澄的儿戏没演多久,就被他的族兄王敦杀害。王家的名士还不止于此,再举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例:史传说他性格无拘无束,做大司马桓温的副官,蓬头乱发,衣冠不整,终日醉生梦死。后来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他:“你管哪个曹(工作机构)?”徽之回答:“好象是马曹。”又问:“管多少马?”答:“不懂马,怎么知道匹数!”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答:“不知道生,怎知道死!”一问三不知,居然理直气壮,不愧是名士风流!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对两晋的所谓名士风流应该看得很清楚了。这还不是全部,除了放诞之外,名士们还有奢侈、吝啬、凶残的一面。
      生活奢靡无度者首推石崇。崇字季伦,少年时即勇而有谋。其父临终分财物给诸子,唯独不给石崇。崇母问何故,其父说,此儿虽小,以后定能致富。石崇果然如父所言,长大后“任侠无行检”,在做荆州刺史时,居然打劫客商,“致富不赀”。关于他的富有和穷奢极欲史传有记载,录之于此:“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姬妾上百成群,衣着华丽,首饰昂贵)。丝竹(为他演奏的乐伎)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愷、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用饴糖制成的糕饼刷锅),崇以蜡代薪(用蜡烛当柴烧)。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又为嫉已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光彩曜日,……恺恍然自失矣。”石崇的乐妓绿珠,美艳超群,善吹竹笛,深得宠爱。赵王伦当政时,谋士孙秀闻绿珠之丽,派人向石崇求索。石崇不答应,孙秀便矫诏(擅作诏书)收捕石崇。正在楼上饮宴的石崇见甲士到门,对绿珠说:“我是为了你而得罪朝廷。”绿珠哭着说:“妾唯有以死相报!”说罢跳楼而死。石崇被押往刑场时叹息道:“这帮奴才是想占有我的家财啊!”押送官答道:“知道财多反为累,为什么不早散家财以免灾呢?”石崇无言以对,死时年五十二。石崇既因财破家,也由情而丧命。绿珠知恩图报,不屈从权贵的贞烈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诗人杜牧游石崇别墅金谷园遗址时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绝: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对绿珠表示同情与惋惜。
      说道吝啬,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王戎出身高门,其父王浑是西晋著名的将军。他幼小时就颖悟过人,七岁时与小朋友在道边玩耍,道边有棵李子树,果实累累,众小孩争着去摘食,只有王戎站着不动。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戎回答说:“道旁的李树能有许多李子,肯定是苦李子。”拿到李子一尝,果然苦不能食。大名士阮籍比王戎年长二十岁,仍与十五岁的王戎为友,认为与王浑清谈不如与王戎讨论问题。有趣的是,王戎年轻时并不贪财,他父亲王浑死在凉州刺史任上,故吏友好答礼的钱达到数百万,王戎“辞而不妥,由是显名。”然而当他日后位至三公之后,其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史传说他“性好兴利(设法赚钱),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钱谷积存多到无法计算)”,尽管如此,老先生还不知足,“每自执牙筹(算帐工具),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总觉得还不够多)。石崇富有,尚能挥霍,王戎则越有钱越小气,对自己也省吃俭用,俨然一位一毛不拔的士财主。女儿嫁给裴,向父亲借了几万铜钱作嫁妆,过了些日子也不还,后来女儿回家探亲,王戎一脸的不悦之色。女儿看出父亲的心思,立即还清了借款,王戎这才喜笑颜开。王戎有个干儿子,结婚的时候,王戎送他一件衣服,婚后又派人将其要回。园中种有好李树,每当李熟,王戎就拿出去卖钱,怕人得到树种,把每个李都钻透其核。其吝啬与尖刻可谓空前绝后,令人怕案叫绝!”
      名士之凶残者当数王敦。此人生性残忍,毫无恻隐之心。贵戚王恺设宴招待诸名士,王敦在座。有女乐伎吹笛稍有差错,王恺当众将将其打死。堂上宾客无不惨然变容,而王敦神色自若。还有一次王恺请客,让美女为客人行酒,客人若不饮酒,当即处死行酒者。王导平时不喝酒,因不忍心侍女被杀,勉强干杯;而王敦本来善饮,却故意不举觞,劝酒者花容失色,悲惧哀求,王敦傲然端坐,不予理采。眼看着一个又一个美女无辜而死,他仍了不为意。有人指责他太无情,王敦振振有词地说:“王恺杀自家侍女,与我何干?”王导事后叹道:“处仲(王敦字)心肠如此刚忍,一旦得势,不会有好结局。”后来王敦手握重兵,发动兵变,欲废帝自立,激起天下义愤,忧怒发病而死,被掘墓刑尸,悬首于城门,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完全应验了王导的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臣奸大恶,也能用假象欺世盗名,“初,敦务自矫厉,(严于律己)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王戎、王衍号称有人伦之鉴(知人之明),交口称誉,使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京师之外),手控强兵,……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什么“雅尚清谈”,什么“人伦之鉴”,统统是欺骗,这些名士的所作所为,禽兽不如,哪里有丝毫风雅!
      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名士,他们蔑视权贵,不拘礼法,崇尚自然,远离政治,啸傲山林,孤芳自赏。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刘伶等。
      阮籍字嗣宗,陈留人。其父阮瑀仕曹魏为丞相掾,知名于世。阮籍生得相貌堂堂,性格放任不羁,器识宏远,喜怒不形于色。他鄙夷礼法之士的虚伪做作,特立独行,不受绳墨拘束。“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阮籍本来胸怀兼济天下的志向,可惜身逢曹魏与司马氏争权角胜的乱世,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当世名士多卷入政治漩涡而丧生。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消极遁世、避害远祸的处世之道,终日酣饮,不问世事。晋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既不愿做皇亲贵戚,又不能得罪君主,便以喝酒为借口,一醉就是两个月,使者没有提亲的机会,只得作罢。醉酒可以避祸,可以忘忧,阮籍由借酒保身到爱酒如命。他听说步兵司的厨师会酿酒,官库中藏酒三百斛,心驰神往,破天荒地向朝廷申请步兵校尉之职。到任后不理公务,只是饮酒,陶然自得。仅靠喝酒避祸是不够的,阮籍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发言玄远(回避现实问题),口不臧否(褒贬)人物。”名士钟会妒嫉阮籍才名,屡次向他问讯时事,想根据阮的言论和态度罗织罪名,陷他于死地。阮籍看出其用心,钟会每次造访,他都装作烂醉不醒的样子,让钟会无机可乘。阮籍厌恶世俗的繁琐礼节,婚丧庆吊的铺张排场。他母亲亡故,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遭到白眼,怏怏而返。嵇康听说后,即送酒挟琴而至,阮籍大悦,以青眼相加。其实他内心非常悲痛,只是不愿随俗。母亲病逝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听到噩耗,对方说别下了,他坚持把棋下完,然后饮酒二斗,一声恸号,吐血数升,几乎丧命。他外表冷漠,其实率真如赤子。有一位才色俱佳的女子未婚而死,阮籍与其父兄素不相识,却直奔灵堂痛哭一场,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单纯),皆此类也。”
      嵇康字叔夜,早孤,有奇才,形容俊伟,时人有“龙章凤姿”的美誉,而放浪形骸,不修边幅。生性恬静寡欲,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崇尚老庄哲学,以弹琴咏诗,服食养生为事,曾著《养生论》,主张贵性命而外荣利,以游山泽、观鱼鸟为乐,绝意仕进。好友山涛举荐他做官,他写了长信《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坚定立场,认为山涛不是知己而与之绝交。尽管嵇康隐居避祸,与世无争,然而祸患还是找上门来。他的好友吕安被其兄诬告下狱,嵇康被牵连囚系,魏文帝宠臣钟会乘机进谗言,文帝不察实情,致使嵇康含冤而死,时年四十。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迫害嵇康呢?原因是嵇康曾得罪了钟会。当初,嵇康与向秀在家中锻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慕名造访。嵇康瞧不起高门子弟,也不和钟会打招呼,仍旧锻铁不停。钟会怀恨而去。嵇康没有想到,自己一时任性,得罪了阴险之人,竞招致日后的杀身之祸!不过嵇康死得潇洒风光,不失名士风度。在东市行刑之前,大学生三千人请求拜嵇康为师,他惨然一笑,摇头拒绝,回头看看日影,还有一点时间,便对押送官说:“请把我的琴拿来,我要弹上最后一曲。”手抚琴弦,他满怀悲愤,仰天长叹道:“当初袁孝尼曾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及时教他,《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了!”悲怆激越的琴声从嵇康的指间流出,回旋在瑟瑟风中,行刑者、围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海内之士,莫不痛之。”魏文帝事后省悟,为自己杀害了天下景仰的真名士而悔恨不已。真是“一曲《广陵》成绝唱,悲风千古仰高贤。”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酒徒,一生口不离杯,嗜酒如命。刘伶饮酒不仅有行动,而且有理论。他写了一篇《酒德颂》,称颂饮酒之士:“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有为扃牖(门窗),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如其余。”接下来描写了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对“大人先生”的切齿痛恨之状,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先生方捧承槽,衔杯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根本不予理睬。文中的先生正是他自己。刘伶不满现实,鄙视权贵,厌恶礼教,而自己出身寒微,其貌不扬,无力与世俗抗争,便从醉乡中寻求慰藉,以醉酒狂放发泄不平。受庄老思想影响,他把生死看得很平常,对功名利禄更是不屑一顾,“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扛着铁锨)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妻子劝他戒酒,刘伶说:“好吧!你摆上酒肉香案,待我向鬼神起誓。”妻子如言布置停当,刘伶跪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祝毕将酒肉一扫而光,早已醉倒在香案前。
      从三国到两晋,中国处于战乱与动荡之中,王道衰微,霸道盛行,儒家仁义孝悌被血腥杀戮所取代,士族政治的形成,封闭了下层知识分子们的仕途,朝代的频繁变更,士大夫朝不保夕,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这一现实加重了政治的黑暗,使玄学风靡一时,消极遁世、恬淡无为的处世态度和政治主张得到空前的认可而普遍流行,产生了强盗政治下的名士风流。无论如何,这个时代的人物名垂千古,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个时代的文学独树高标,影响深远;这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颇有建树,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个时代的艺术光彩夺目,如嵇康、阮咸的琴艺、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阮籍、嵇康、刘伶这些愤世疾俗、真性犷达之士,在古代士大夫群体中熠熠生辉,永远放射着人性的光芒。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强盗政治与名士风流——两晋历史三题
  •     三、“永嘉南渡”与名士风流
      如果说三国是谋士纵横的时代,那么两晋则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刘蜀与孙吴政权的相继消灭,宣告权谋政治时代结束。西晋宗室内部的攘夺,靠的是刀枪剑戟,是赤裸裸的强盗政治。然而,相继作乱的八位王爷以及嚣张一时后宫外戚,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修养,也不懂得笼络文化人为其羽翼。在那个时代,名士是士人乃至国民的精神领袖和价值坐标,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名士风流”是两晋历史最鲜明的特色,只有解读了这些名士,才能真正了解那一段血雨腥风又星光灿烂的历史。名士的背后是士族。司马氏政权的政治基础是豪强士族,士族集团不仅垄断仕途,还掌握财富,同时又占据思想文化阵地,名士风流不过是士族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此时天下已乱,胡人石勒不断侵扰,朝廷名存实亡。北方士族难以存身,纷纷南下避难,史称“永嘉南渡”。怀帝被匈奴人刘聪杀害,继位的愍帝司马邺不久也被刘曜所杀。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是为晋元帝。虽然登基坐殿,却有君无臣,当地人不买新皇帝的帐,“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司马睿的心腹大臣王导忧心忡忡。恰好兄长王敦前来朝拜,王导便对王敦说:“琅琊王虽有仁德,但缺乏威望,人心未附。兄素有威名,我们应该共同扶持新君王以提高其声望。”时值阳春三月,司马睿乘肩舆外出观禊(音戏。古人于春秋两季临水洗濯以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王敦、王导二人及琅琊王幕府的诸名士骑马相从,仪仗皇皇,早已惊动了建康城中百姓,于道旁聚观。东吴名士纪瞻、顾荣等也在暗中观察,“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王导因而向司马睿进言道:“如今天下丧乱,当务之急是招纳俊杰之士,拢络民心。顾荣、贺循乃江南望族,请他二人入朝为佐,东吴之士必然影从,百姓也会倾心归附。”元帝立即派王导亲自去请两位高贤,二人应命而至。“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当时洛阳已经陷落,中原士女来江东避难者十之六七,王导劝元帝收录其贤人君子,以图匡复社稷,又劝元帝为政清静,带头节俭,与民共克时艰。在王导的辅佐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立住了脚跟,得以占据东南半壁江山。司马睿与王导“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在东晋统治集团中,王导以忠勤王室、礼贤爱士受到元帝的倚重和亲信,成为士大夫的领袖。名士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对好友周说:“我因北方战乱,来此寻求活路,谁知这里也找不到依靠,真让人忧心啊!”他去见王导,纵谈世事,回来后对周说:“我见到了管仲,不再担忧了!”这些名士每到休假,就相约到新亭饮宴。一次酒喝到半醉,周感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众人闻言,触动乡思与亡国之痛,一个个伤心落泪。只有王导正色而坐,厉声说道:“国家多难,正需要我等勠力同心,匡扶社稷,收复失地,怎能象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一席话使众名士赧然愧谢。然而东晋朝廷北有强胡侵陵,内有悍将觊觎,中乏良臣羽翼,王导虽贤,孤掌难鸣;元帝虽仁,生性柔弱,所以朝纲难振,国势日颓,士大夫们在绝望中享乐,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与内心无法排解的郁闷,演绎出形形色色的名士风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道名士风流,常常联想到清淡误国。以清谈而误国,确有其人,此人便是西晋大名士王衍。王衍字夷甫,其父王乂为北平将军。王衍生得眉清目秀,肌肤如玉,风度翩翩,甚得当时大人物赏识。司徒王戎称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超尘拔俗)。”少年时的王衍曾造访名士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如此)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可谓有先见之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王衍与众不同,问王戎:“夷甫当世谁比?”戎答:“未见其此,当从古人中求之。”得到族兄的盛赞,王衍成为世人的偶像。史书说他“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名声好得不得了)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提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首称。高浮诞,遂成风俗焉。”我们可以想象,一位俊秀白晰如妇人的翩翩公子,高冠华服,手执玉柄拂尘,顾盼生姿,娴雅地踱着方步,说一些虚无缥缈的言语,便使得天下士人倾慕如狂,敬若神明;一位“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终日清谈”的膏粱子弟,竟能无功受禄,位居高官,被朝野吹捧为人中之龙!西晋风俗之颓靡,可见一斑。王衍一生乏善可陈,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不大贪财。其父卒于北平,葬礼花费不少,亲戚所借的钱,他也不去讨还,结果“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他老婆郭氏是晋惠帝后贾南风的亲戚,倚仗中宫势力,聚敛无厌,王衍鄙视郭氏的贪婪,说话不带钱字。郭氏就让婢女用钱把他的床绕了一圈,王衍早晨醒来见状,对婢女说:“把阿睹物(这些东西)拿掉!”让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位口不论世事,言不涉铜臭的清高脱俗之人,偏偏要跻身于西晋险恶污浊的政治漩涡中心,贪图荣华富贵。他不仅娶贾后的亲戚当老婆,而且把女儿嫁给愍怀太子作王妃,邀权固宠。后来贾后因太子非己亲生,欲废而另立,王衍见势不妙,马上上表请求与太子离婚。贾后一党倒台,有司弹劾王衍“位备大臣,……志在苟免,无忠义之操,宜加显责,……可禁锢终身。”成都王司马颖当政,王衍再次得意,当上了宰相,居三公之位。“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乃以弟澄为荆州(刺史),族弟敦为青州(刺史)。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是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由此可见,王衍名高天下,纯属浪得虚名。其优雅的外表掩盖的是卑陋的灵魂,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他清谈误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观其攀龙附凤、见风使舵、结党营私之行径,颇有政客的手段,投机家的敏感,不如改为“私心误国”。王衍的狡兔三窟之计当然不会成功,自己的三公也做不安稳。“八王之乱”耗尽力西晋的元气,在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死后,朝中元老重臣只有王衍了,诸文武共推他为元帅,与凶悍的石勒抗衡。王衍自知非将帅之才,惧不敢当。还没来得及辞职,就被石勒所擒。石勒久闻王衍之名,与之相见,让他说出西晋败亡的原因。王衍侃侃而谈兴亡胜败的道理,然后强调自己“少不豫事,计不在己”,欲求自免,并乘机讨好石勒,劝他称帝自立。石勒起初听王衍谈论还挺高兴,当听到王衍把亡国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又谄媚自己时,不禁大怒道:“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命左右将王衍送出,回头对谋臣说:“我横行天下,阅人很多,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该杀还是该活?”谋臣说:“此人为晋重臣,不为晋尽忠,岂能为我们做事?再说,这种徒有虚名、不忠不义、苟且偷生之人,留他何用?”石勒认为王衍虽无臣节,毕竞名重当时,免其杀头之辱,派人在夜里推倒土墙将其活埋。王衍临死,回头哀呼:“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当时如果)不祖尚(推崇遵奉)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衍临死前的话是沉痛的,令人悲哀。他的人生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如果他不“祖尚虚浮”,岂能名满天下,平步青云?如果那个时代还有一些理性,王衍之流又岂能备受推崇,风靡士林?王衍调侃了时代,时代葬送了王衍。
      上文提到王衍的弟弟王澄,也是一位大名士。他的出名是由于哥哥的称许。“衍有重名于世,时人许以人伦之鉴(时人认为他有鉴别人物的眼光)。尤重澄及王敦,……澄由是显名。”既成名士,自然“少历显位”,与其兄一样,王澄坐享俸禄,什么事不做,每日与一班名士“酬(宴)纵诞,穷欢极娱。”就是这样一位浪荡儿,竟凭哥哥一句话做了荆州剌史。赴任之日,“送者倾朝。澄见树上鹊巢,便脱衣上树,探而弄之,神气萧然,傍若无人。……澄既至镇,日夜纵酒,不亲庶事(不管具体事务),虽寇戎急务,亦不以在怀。”堂堂封疆大吏,居然是纵酒的狂徒,掏鸟窝的高手!朝廷政治如同儿戏。戏总有收场,王澄的儿戏没演多久,就被他的族兄王敦杀害。王家的名士还不止于此,再举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例:史传说他性格无拘无束,做大司马桓温的副官,蓬头乱发,衣冠不整,终日醉生梦死。后来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他:“你管哪个曹(工作机构)?”徽之回答:“好象是马曹。”又问:“管多少马?”答:“不懂马,怎么知道匹数!”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答:“不知道生,怎知道死!”一问三不知,居然理直气壮,不愧是名士风流!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对两晋的所谓名士风流应该看得很清楚了。这还不是全部,除了放诞之外,名士们还有奢侈、吝啬、凶残的一面。
      生活奢靡无度者首推石崇。崇字季伦,少年时即勇而有谋。其父临终分财物给诸子,唯独不给石崇。崇母问何故,其父说,此儿虽小,以后定能致富。石崇果然如父所言,长大后“任侠无行检”,在做荆州刺史时,居然打劫客商,“致富不赀”。关于他的富有和穷奢极欲史传有记载,录之于此:“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姬妾上百成群,衣着华丽,首饰昂贵)。丝竹(为他演奏的乐伎)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愷、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用饴糖制成的糕饼刷锅),崇以蜡代薪(用蜡烛当柴烧)。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又为嫉已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光彩曜日,……恺恍然自失矣。”石崇的乐妓绿珠,美艳超群,善吹竹笛,深得宠爱。赵王伦当政时,谋士孙秀闻绿珠之丽,派人向石崇求索。石崇不答应,孙秀便矫诏(擅作诏书)收捕石崇。正在楼上饮宴的石崇见甲士到门,对绿珠说:“我是为了你而得罪朝廷。”绿珠哭着说:“妾唯有以死相报!”说罢跳楼而死。石崇被押往刑场时叹息道:“这帮奴才是想占有我的家财啊!”押送官答道:“知道财多反为累,为什么不早散家财以免灾呢?”石崇无言以对,死时年五十二。石崇既因财破家,也由情而丧命。绿珠知恩图报,不屈从权贵的贞烈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诗人杜牧游石崇别墅金谷园遗址时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绝: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对绿珠表示同情与惋惜。
      说道吝啬,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王戎出身高门,其父王浑是西晋著名的将军。他幼小时就颖悟过人,七岁时与小朋友在道边玩耍,道边有棵李子树,果实累累,众小孩争着去摘食,只有王戎站着不动。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戎回答说:“道旁的李树能有许多李子,肯定是苦李子。”拿到李子一尝,果然苦不能食。大名士阮籍比王戎年长二十岁,仍与十五岁的王戎为友,认为与王浑清谈不如与王戎讨论问题。有趣的是,王戎年轻时并不贪财,他父亲王浑死在凉州刺史任上,故吏友好答礼的钱达到数百万,王戎“辞而不妥,由是显名。”然而当他日后位至三公之后,其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史传说他“性好兴利(设法赚钱),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钱谷积存多到无法计算)”,尽管如此,老先生还不知足,“每自执牙筹(算帐工具),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总觉得还不够多)。石崇富有,尚能挥霍,王戎则越有钱越小气,对自己也省吃俭用,俨然一位一毛不拔的士财主。女儿嫁给裴,向父亲借了几万铜钱作嫁妆,过了些日子也不还,后来女儿回家探亲,王戎一脸的不悦之色。女儿看出父亲的心思,立即还清了借款,王戎这才喜笑颜开。王戎有个干儿子,结婚的时候,王戎送他一件衣服,婚后又派人将其要回。园中种有好李树,每当李熟,王戎就拿出去卖钱,怕人得到树种,把每个李都钻透其核。其吝啬与尖刻可谓空前绝后,令人怕案叫绝!”
      名士之凶残者当数王敦。此人生性残忍,毫无恻隐之心。贵戚王恺设宴招待诸名士,王敦在座。有女乐伎吹笛稍有差错,王恺当众将将其打死。堂上宾客无不惨然变容,而王敦神色自若。还有一次王恺请客,让美女为客人行酒,客人若不饮酒,当即处死行酒者。王导平时不喝酒,因不忍心侍女被杀,勉强干杯;而王敦本来善饮,却故意不举觞,劝酒者花容失色,悲惧哀求,王敦傲然端坐,不予理采。眼看着一个又一个美女无辜而死,他仍了不为意。有人指责他太无情,王敦振振有词地说:“王恺杀自家侍女,与我何干?”王导事后叹道:“处仲(王敦字)心肠如此刚忍,一旦得势,不会有好结局。”后来王敦手握重兵,发动兵变,欲废帝自立,激起天下义愤,忧怒发病而死,被掘墓刑尸,悬首于城门,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完全应验了王导的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臣奸大恶,也能用假象欺世盗名,“初,敦务自矫厉,(严于律己)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王戎、王衍号称有人伦之鉴(知人之明),交口称誉,使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京师之外),手控强兵,……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什么“雅尚清谈”,什么“人伦之鉴”,统统是欺骗,这些名士的所作所为,禽兽不如,哪里有丝毫风雅!
      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名士,他们蔑视权贵,不拘礼法,崇尚自然,远离政治,啸傲山林,孤芳自赏。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刘伶等。
      阮籍字嗣宗,陈留人。其父阮瑀仕曹魏为丞相掾,知名于世。阮籍生得相貌堂堂,性格放任不羁,器识宏远,喜怒不形于色。他鄙夷礼法之士的虚伪做作,特立独行,不受绳墨拘束。“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阮籍本来胸怀兼济天下的志向,可惜身逢曹魏与司马氏争权角胜的乱世,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当世名士多卷入政治漩涡而丧生。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消极遁世、避害远祸的处世之道,终日酣饮,不问世事。晋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既不愿做皇亲贵戚,又不能得罪君主,便以喝酒为借口,一醉就是两个月,使者没有提亲的机会,只得作罢。醉酒可以避祸,可以忘忧,阮籍由借酒保身到爱酒如命。他听说步兵司的厨师会酿酒,官库中藏酒三百斛,心驰神往,破天荒地向朝廷申请步兵校尉之职。到任后不理公务,只是饮酒,陶然自得。仅靠喝酒避祸是不够的,阮籍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发言玄远(回避现实问题),口不臧否(褒贬)人物。”名士钟会妒嫉阮籍才名,屡次向他问讯时事,想根据阮的言论和态度罗织罪名,陷他于死地。阮籍看出其用心,钟会每次造访,他都装作烂醉不醒的样子,让钟会无机可乘。阮籍厌恶世俗的繁琐礼节,婚丧庆吊的铺张排场。他母亲亡故,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遭到白眼,怏怏而返。嵇康听说后,即送酒挟琴而至,阮籍大悦,以青眼相加。其实他内心非常悲痛,只是不愿随俗。母亲病逝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听到噩耗,对方说别下了,他坚持把棋下完,然后饮酒二斗,一声恸号,吐血数升,几乎丧命。他外表冷漠,其实率真如赤子。有一位才色俱佳的女子未婚而死,阮籍与其父兄素不相识,却直奔灵堂痛哭一场,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单纯),皆此类也。”
      嵇康字叔夜,早孤,有奇才,形容俊伟,时人有“龙章凤姿”的美誉,而放浪形骸,不修边幅。生性恬静寡欲,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崇尚老庄哲学,以弹琴咏诗,服食养生为事,曾著《养生论》,主张贵性命而外荣利,以游山泽、观鱼鸟为乐,绝意仕进。好友山涛举荐他做官,他写了长信《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坚定立场,认为山涛不是知己而与之绝交。尽管嵇康隐居避祸,与世无争,然而祸患还是找上门来。他的好友吕安被其兄诬告下狱,嵇康被牵连囚系,魏文帝宠臣钟会乘机进谗言,文帝不察实情,致使嵇康含冤而死,时年四十。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迫害嵇康呢?原因是嵇康曾得罪了钟会。当初,嵇康与向秀在家中锻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慕名造访。嵇康瞧不起高门子弟,也不和钟会打招呼,仍旧锻铁不停。钟会怀恨而去。嵇康没有想到,自己一时任性,得罪了阴险之人,竞招致日后的杀身之祸!不过嵇康死得潇洒风光,不失名士风度。在东市行刑之前,大学生三千人请求拜嵇康为师,他惨然一笑,摇头拒绝,回头看看日影,还有一点时间,便对押送官说:“请把我的琴拿来,我要弹上最后一曲。”手抚琴弦,他满怀悲愤,仰天长叹道:“当初袁孝尼曾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及时教他,《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了!”悲怆激越的琴声从嵇康的指间流出,回旋在瑟瑟风中,行刑者、围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海内之士,莫不痛之。”魏文帝事后省悟,为自己杀害了天下景仰的真名士而悔恨不已。真是“一曲《广陵》成绝唱,悲风千古仰高贤。”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酒徒,一生口不离杯,嗜酒如命。刘伶饮酒不仅有行动,而且有理论。他写了一篇《酒德颂》,称颂饮酒之士:“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有为扃牖(门窗),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如其余。”接下来描写了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对“大人先生”的切齿痛恨之状,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先生方捧承槽,衔杯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根本不予理睬。文中的先生正是他自己。刘伶不满现实,鄙视权贵,厌恶礼教,而自己出身寒微,其貌不扬,无力与世俗抗争,便从醉乡中寻求慰藉,以醉酒狂放发泄不平。受庄老思想影响,他把生死看得很平常,对功名利禄更是不屑一顾,“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扛着铁锨)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妻子劝他戒酒,刘伶说:“好吧!你摆上酒肉香案,待我向鬼神起誓。”妻子如言布置停当,刘伶跪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祝毕将酒肉一扫而光,早已醉倒在香案前。
      从三国到两晋,中国处于战乱与动荡之中,王道衰微,霸道盛行,儒家仁义孝悌被血腥杀戮所取代,士族政治的形成,封闭了下层知识分子们的仕途,朝代的频繁变更,士大夫朝不保夕,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这一现实加重了政治的黑暗,使玄学风靡一时,消极遁世、恬淡无为的处世态度和政治主张得到空前的认可而普遍流行,产生了强盗政治下的名士风流。无论如何,这个时代的人物名垂千古,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个时代的文学独树高标,影响深远;这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颇有建树,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个时代的艺术光彩夺目,如嵇康、阮咸的琴艺、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阮籍、嵇康、刘伶这些愤世疾俗、真性犷达之士,在古代士大夫群体中熠熠生辉,永远放射着人性的光芒。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