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所有从贺兰山三关(赤木口)走过或路过的人,都为那片隆起的起伏而激动并自惭形秽。
1
浩然的明长城就这样向北伸入贺兰山深处,向南经马富峡蜿蜒奔驰而去,成为阿拉善一道古香古色的风景。
然而在巴彦浩特,老城,也有一段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城墙;虽然城门已经无存,但那段用黄土夯实的城墙依然风雨如磐,飘溢并散发着残缺的美。
2
双城门曾经是巴音人的骄傲,凉凉的风总是从城门穿过,无论夏天多么炎热,这里总是流动着惬意和舒心。
消失得很突然。我想连当年打造这座古城蓝图的清廷兵部右侍郎通智也是始料不及的。
而阿宝王爷建造的城门尽管厚实,铁钉也很纯正和坚硬,但无法阻挠人们和时代的撞击。
老人们只感到失去了夏天纳凉的去处,只感到在大树底下吃茴香饼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从雍正八年(1730年)竣工的定远营,到1952年11月经党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更名巴彦浩特,历史整整走过了228年,这是一个使人叹为观止的数字。
那时老城是官衙和宅院,按现在的话也算豪宅。都是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人们走在正房的木地板上,咚咚的敲击声,能感到岁月的苍桑,也感到人的庄严。
头道巷子、二道巷子、牌楼、坐北向南的宅院和威风凛凛的石头狮子、精美的街门楼子,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故事。
4
再往远,便是西花园了,多么美丽而传神的名字。
据载:这里当年建有供王公贵族游憩宴乐场所,内建荷花池,三条溪流汇入小河,供游船摆布,奇花异草遍植期间,亭台轩榭幽雅美观,我敢说“清明上河图”的胜景也不过如此了,也可称为阿拉善的“罗布林卡”。
现在,每次走到西花园看着依稀的果木,仿佛还能感受当年这里清幽的林草,哗哗的戏水声和徜徉期间的红男绿女,笑声歌声。
5
有一天,我悄然走进老城,沿着小巷,一步一步,像是感受它的神秘,像是揣摩它的脉搏,又怕惊动了它。
它是那样幽静,用红砖铺叠的巷子,刚用清水洒过,显得湿漉漉的清新。吱吱呀呀地推开一扇厚重的院门,小四合院便像一幅画或一尊景致出现在你面前,主人并不怪你唐突,因为他也没有拴门,而是笑着问你是不是买石头的。我说随便转转,主人大方地说,随便看随便看。
有钱的人已把院落刻上跨世纪的痕迹,稍显经济窘迫的人才把“小北京”的四合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他们烧的是蜂窝煤炉子,自己蒸带硷的馒头吃,自己用铝锅煮肉要煮二个多小时,说用慢火炖出的肉香。
6
许多东西被我们忽略良久。
城墙是不屈不挠的。
上面和西夏王陵一样没长一颗草,也许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城墙土被炒熟,还用米汤调制过,所以草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有雕凿的痕迹,后面便是红沟,城墙便显得更险峻和实用。
绝对的优质工程,300年风雨未曾撼动它们,人为的冲击也显得自不量力,因此才保留了下来,让人们阅读。
现在古城墙即将成为我们的摇钱树,成为我们的世纪宝贝。
古城墙让巴音有了文化。
古城墙让我们有了梦的家园。
7
城门没有了城墙还在,使小城的古老有了依据,西部明珠巴彦浩特便有了底蕴,便显得饱满。
美丽与忧伤曾经诠释了我对阿拉善的整体判断,而幸存的城墙像一本书的扉页或书脊高扬在西部文化的沃土。
每当我失魂落魄的时候,我总愿到老城的巷子走走,在古城墙边看看,倾听来自远古的独白。
8
清晨或黄昏,便传来延福寺飞檐千古不变的风铃声和古松叶片的婆娑,我便是在这种西部音乐中度过了童年,感受到了大气和凝重。
而巴彦浩特则是这块土地的象征矗立在贺兰山以西的美人。
古城墙守护着她,呵护着她美丽的姿势和饱满的胸脯,以及她纯静无邪的眸子。
梦中巴音,是我永远的情人,永远的盼头,永远的港湾。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一天越过三关,回家。
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段童年的城墙在营盘山的轮廓里慢慢衰老,渐渐辉煌……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
所有从贺兰山三关(赤木口)走过或路过的人,都为那片隆起的起伏而激动并自惭形秽。
1
浩然的明长城就这样向北伸入贺兰山深处,向南经马富峡蜿蜒奔驰而去,成为阿拉善一道古香古色的风景。
然而在巴彦浩特,老城,也有一段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城墙;虽然城门已经无存,但那段用黄土夯实的城墙依然风雨如磐,飘溢并散发着残缺的美。
2
双城门曾经是巴音人的骄傲,凉凉的风总是从城门穿过,无论夏天多么炎热,这里总是流动着惬意和舒心。
消失得很突然。我想连当年打造这座古城蓝图的清廷兵部右侍郎通智也是始料不及的。
而阿宝王爷建造的城门尽管厚实,铁钉也很纯正和坚硬,但无法阻挠人们和时代的撞击。
老人们只感到失去了夏天纳凉的去处,只感到在大树底下吃茴香饼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从雍正八年(1730年)竣工的定远营,到1952年11月经党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更名巴彦浩特,历史整整走过了228年,这是一个使人叹为观止的数字。
那时老城是官衙和宅院,按现在的话也算豪宅。都是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人们走在正房的木地板上,咚咚的敲击声,能感到岁月的苍桑,也感到人的庄严。
头道巷子、二道巷子、牌楼、坐北向南的宅院和威风凛凛的石头狮子、精美的街门楼子,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故事。
4
再往远,便是西花园了,多么美丽而传神的名字。
据载:这里当年建有供王公贵族游憩宴乐场所,内建荷花池,三条溪流汇入小河,供游船摆布,奇花异草遍植期间,亭台轩榭幽雅美观,我敢说“清明上河图”的胜景也不过如此了,也可称为阿拉善的“罗布林卡”。
现在,每次走到西花园看着依稀的果木,仿佛还能感受当年这里清幽的林草,哗哗的戏水声和徜徉期间的红男绿女,笑声歌声。
5
有一天,我悄然走进老城,沿着小巷,一步一步,像是感受它的神秘,像是揣摩它的脉搏,又怕惊动了它。
它是那样幽静,用红砖铺叠的巷子,刚用清水洒过,显得湿漉漉的清新。吱吱呀呀地推开一扇厚重的院门,小四合院便像一幅画或一尊景致出现在你面前,主人并不怪你唐突,因为他也没有拴门,而是笑着问你是不是买石头的。我说随便转转,主人大方地说,随便看随便看。
有钱的人已把院落刻上跨世纪的痕迹,稍显经济窘迫的人才把“小北京”的四合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他们烧的是蜂窝煤炉子,自己蒸带硷的馒头吃,自己用铝锅煮肉要煮二个多小时,说用慢火炖出的肉香。
6
许多东西被我们忽略良久。
城墙是不屈不挠的。
上面和西夏王陵一样没长一颗草,也许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城墙土被炒熟,还用米汤调制过,所以草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有雕凿的痕迹,后面便是红沟,城墙便显得更险峻和实用。
绝对的优质工程,300年风雨未曾撼动它们,人为的冲击也显得自不量力,因此才保留了下来,让人们阅读。
现在古城墙即将成为我们的摇钱树,成为我们的世纪宝贝。
古城墙让巴音有了文化。
古城墙让我们有了梦的家园。
7
城门没有了城墙还在,使小城的古老有了依据,西部明珠巴彦浩特便有了底蕴,便显得饱满。
美丽与忧伤曾经诠释了我对阿拉善的整体判断,而幸存的城墙像一本书的扉页或书脊高扬在西部文化的沃土。
每当我失魂落魄的时候,我总愿到老城的巷子走走,在古城墙边看看,倾听来自远古的独白。
8
清晨或黄昏,便传来延福寺飞檐千古不变的风铃声和古松叶片的婆娑,我便是在这种西部音乐中度过了童年,感受到了大气和凝重。
而巴彦浩特则是这块土地的象征矗立在贺兰山以西的美人。
古城墙守护着她,呵护着她美丽的姿势和饱满的胸脯,以及她纯静无邪的眸子。
梦中巴音,是我永远的情人,永远的盼头,永远的港湾。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一天越过三关,回家。
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段童年的城墙在营盘山的轮廓里慢慢衰老,渐渐辉煌……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