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该会直隶于察哈尔省政府,“为设计、咨询、联系机构,以提高盟旗文化,增进蒙胞福利为主旨,办理有关蒙旗之调查、研究、企划等事宜,进而协助推进盟旗文化,改善蒙胞之生活”。[3]设主任委员1人,由张季春担任。规定会内“设委员13人至21人,遴选蒙旗声望素著人士及干练有为之青年充任之”。[4] 初聘10人,内有色楞那木济勒、萨穆丕勒诺尔布、诺尔布扎那、旺庆多尔济、姚长青、吉利占泰、吉尔嘎朗等,其中萨穆丕勒诺尔布、旺庆多尔济、姚长青、吉利占泰为驻会委员。其余缺额于各旗增设后随时遴聘。以后,因萨穆丕勒诺尔布与姚长青他调,又补聘阿巴哈纳尔左旗协理包拉达扎布、乌珠穆沁右旗代表阿格栋噶为驻会委员。[5]
该会内部组织分为一室四组,设主任秘书1人,组长4人,均荐任,由主任委员遴选盟旗人士或熟悉盟旗情形者,呈请省府任用。并得用组员13人,委任;雇员6至8人。[6] 秘书室负责“掌理本会机要联络事宜,并各种会议之召集事宜”。文化组负责“研究盟旗文化教育之发展及出版各种研究资料、报导等事宜”,组长为王庆三。福利组负责“研究蒙胞生活改善,卫生合作事业之推进,并救济及其他福利事宜。”组长先后为萨穆丕勒诺尔布、旺庆多尔济。牧畜组负责“研究盟旗牧畜改进,兽医防治及发展牧养事宜。”组长为米济道尔吉。总务组负责“掌理文书、收发、会计、庶务、招待及不属于其他各组事宜”。经费除事业费随时专案请发外,每月经费(即薪金及办公费)10596080元,由省府按月发给。[7]
其主要成员简历如下:
张季春(1903-1995),名铎,字季春,张北县永泰村人。1927年毕业于保定河北大学。曾任察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察哈尔省立工科专业学校校长、察哈尔省教育会常务理事、国民党察哈尔省党务指导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平津察绥沦陷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40年春在绥远被捕,被判处10年徒刑。1945年抗战胜利后获释。后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兼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当选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赴台湾,仍任立法委员。1995年于美国去世。[8]
色楞那木济勒(1889-195?),察哈尔太仆寺左旗人。历任蒙古军政府参军、太仆寺左旗总管、察境蒙政会委员、蒙疆政府兴蒙委员会委员、察哈尔盟总务厅长、察哈尔盟副盟长。1946年秋至张家口,奉命组建察哈尔盟办事处,协助察省当局招抚流亡,绥靖蒙旗。任察哈尔盟盟长、察哈尔盟旗第一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在阿拉善旗参加德王的蒙古自治运动,任内蒙自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1950年春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病故于阿拉善旗。[9]
萨穆丕勒诺尔布(1886-1959),汉名萨如文,察哈尔太仆寺左旗人。历任协领、代理总管、察哈尔省政府翻译、蒙古军政府教务科长、内务处第一科长、蒙疆政府顾问、察哈尔盟教育厅长、畜牧厅长、咨议。1945年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当选执行委员。1946年以后逃往张家口,历任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兼福利组长、代理太仆寺左旗总管兼保安总队长。1949年起任中共太仆寺旗人民政府民政科副科长、察哈尔盟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10]
诺尔布扎那(1886-?),察哈尔太仆寺右旗人。曾任本旗总管、蒙疆政府参议会参议、兴蒙委员会委员、察哈尔盟实业处处长、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等职。[11]
旺庆多尔济,察哈尔镶黄旗人。任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组长,后任国民党察哈尔蒙旗党部镶黄旗党部书记长。[12]
姚长青,蒙古名哈斯巴根,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曾在百灵庙蒙政会保安处任职。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第12战区蒙古干部教导队少将大队长、蒙古青年励志社副社长、察锡乌联防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图书馆工作。[13]
米济道尔吉(1905-? ),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曾任厚和蒙古学院教导主任、蒙疆政府畜产部牧野处处长、牧业实验场长、乌兰察布盟参事官、民生处长、蒙疆政府牧产公社理事等职。1945年曾与中共合作。后逃至张家口。[14]
王庆三(1907-?),又名王寿恒,蒙古名那苏图,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人,是蒙疆政府要人特克希卜彦(王宗洛)的胞弟。沈阳东北蒙旗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据说还在北京大学法商学院读过书。1938年任厚和蒙古学院教导主任,后改任巴彦塔拉盟检察厅厅长兼厚和高等检察厅厅长。1946年赴张家口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后留在张家口,任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文化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约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就职。[15]
吉利占泰(1905-1961),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人。曾任锡盟驻张家口办事处处长、国民党察哈尔蒙旗党务特派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阿拉善旗参加德王发动的蒙古自治运动,历任内蒙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蒙古自治政府保安委员会委员、蒙古军第二师师长。后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留在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50年代返乡,在旗文化局等机关工作。[16]
阿格栋噶(约1910-?),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人。曾任锡盟驻张家口办事处职员、绥蒙指导长官公署参议、军委会政治部少校指导员、第一届国大代表。参加过蒙古青年同盟。曾赴阿拉善旗参加德王发动的蒙古自治运动,是锡盟代表。[17]
该会成立后,立即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着手实施。其计划如下:
一、推进地方自治:1.依据宪法延聘地方名人学者及专家,成立盟旗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从事调查研究地方实况,并宣传民权初步及民权运用法,以作自治实行准备工作。2.根据现在盟旗官制,推行普遍选举制度,在准备期间,择定文化较高之一旗先行试办,其结果汇交盟旗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详加研讨,以作改进。
二、确保地方治安:1.编组自卫队,盟设总队,旗设分队,按地方之重要性,及人口之多寡编成之,由盟报请省府备案,所需枪弹饷项,概由省府拨发及协助之,至于鞍马服装,均归自备。2.各旗组织宣导工作团,以游艺讲演等方式,深入民间作宣传辅导工作,俾巩固人民正确思想与防共意志,以加强治安之确保。3.清查户口,制发国民身份证(像片以指纹代),以清奸宄。
三、保障蒙胞福利,减免负担:1.现有租银地仍由旗管辖,其佃户亦应隶属旗方,以平等待遇之原则,由省府明文规定之。2.对盟旗地方所有出产及开发(如盐碱等),须归蒙民自身经营,遇必要时,请由省府扶持发展之。3.对盟旗捐税等负担尽量豁免之。
四、恢复盟旗各级学校:1.编订蒙汉合璧教科书。2.奖励就学,一律官费待遇。3.训练师资并订优待办法。
五、培植盟旗人才参加政治工作:1.专设蒙古青年干部训练团,招收各旗优秀青年,加以集中训练,培育干部人员,使其参加政治工作。
六、发展文化,创办刊物:1.设立盟旗文化研究馆于省会所在地(张家口),隶属于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搜集有关文化图书资料,专发蒙汉合璧报纸及刊物等。2.推行民众社会教育,在各旗设民众教育馆,以期普遍文化教育之发展。
七、设立卫生所:1.恢复并增设各盟旗卫生所(各盟旗原有之保健所),推广防疫宣传及行政。2.成立巡回医疗队,由卫生所负责筹办,从事疾病治疗。
八、创办兽疫防治事业:与绥省合办家畜防疫处一所,制造疫苗血清等预防医疗药品及一切设施。
九、试办定地牧畜:1.定地设立官营牧场,改良畜种,以求牧畜事业之蕃殖。2.划定牧草种植区并试办播种苜蓿草之作业,以资改进。
十、奖励储备冬草:1.请求救济总署发给刈草机器,发给牧民应用。规定刈草数量,超过者奖励之。2.对已刈得之草,由官指导储藏方法,以备冬草之用,其办理完善者奖励之。
十一、提倡建设羊舍:由官方督导羊户建设羊舍,以备冬寒,其所需器材由官方统筹办理,以原价售与,以资提倡。
十二、发展盟旗合作事业:1.恢复并增设各旗合作社(各旗原立之豪利希亚),以供生活之需要与经济发展。2.组织生产运销队。2.出产品之加工作业。
十三、救济灾难:拨发专款,成立盟旗救济工作队,与善救总署配合实地调查,分就业与物资两种办法救济之。[18]
从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会力图配合省政府对蒙旗开展全面的工作,以达到拉拢蒙人,防止其投向中共的目的。为此,在加强对蒙旗的政治控制和军事利用的同时,必须在经济、救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蒙人一些实惠,以确保其内向。当然,由于该会成员多系蒙人,出于民族感情和乡土观念,他们也会提出一些有利于蒙旗的合理意见。例如,关于试办定地牧畜、奖励储备冬草、提倡建设羊舍等项,大约即是原蒙疆政府牧野处处长米济道尔吉提出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状态和该会仅仅是“设计、咨询、联系机构”,并无任何实权,其计划难以全面落实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年内,该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在协助省政府招徕蒙旗上层,进行所谓盟旗复员和建立各旗保安总队的同时,开展反共宣传。成立仅月余,即出刊政治性很强的综合性刊物《蒙声半月刊》(蒙汉合璧),大力宣传当局的方针政策,“以加强政府与蒙胞之连系”。[19]还多次印制《告蒙旗同胞书》等大量传单,利用各种机会向蒙旗散发,“以保蒙民之自觉”。[20]在该会的建议下,察哈尔省广播电台还从10月25日起增设了蒙古语广播节目,以强化对蒙旗的政治宣传。[21]此外,该会还会同省民政厅商定了盟旗保甲组织办法,[22]以加强对蒙人的控制和管理。
在救济方面:多次派员调查战乱中各蒙旗人众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的状况,并协助晋绥察善后救济分署、省政府社会处及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国民党察哈尔省蒙旗党部等机关发放急赈款、救济费及粮食和衣物、棉被、毛毯、布匹、棉花、针线等生活物资。[23]还与各有关机关团体联络,发动募捐,帮助困居张家口的蒙旗人士解决诸如无力返乡、迁移和丧葬等困难。[24]将布里亚特旗灾童巴图等12人安置入张家口市救济院。[25]这些努力虽然主要是出于笼络蒙人的政治目的,但毕竟对改善蒙旗灾民的境况有所帮助,其人道主义的意义还是应当肯定的。
在经济方面:明确了一些与县有纠纷的蒙旗不动产的产权,如镶黄、商都、正白等旗的租银地,商都在康保县境内的3 处盐池,明安旗在康保、张北两县境内的崇禧寺、寿安寺及其庙地等。[26]还与有关部门联系,退还蒙人在战乱中被掠或因故被扣的牲畜等。[27]此外,还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请领到种牛6 头,暂由太仆寺左旗政府代养,以作改良准备。[28]办理最有成效的大概是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的运作。由于政局动荡、交通不畅,蒙旗民众难以购买到棉布、砖茶、烟草等生活物资,旗内出产的牛马羊及皮毛等亦无法运出,致使蒙旗上下生活颇为艰难。[29]为解决这一问题,培养蒙人对政府的好感,该会从1947年3 月10日起数度召集盟旗代表进行会商,并征得省方的支持,从急赈款中提出2亿元充作提倡股金,于7月1 日将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开业。[30]“该社业务以运销崐盟旗产物及蒙民生活品之供给为主旨”,在张家口设有门市部,并在太仆寺左旗(宝昌)设有办事处。[31]截至年底,合作社已在康保、商都增设了两个办事处。[32]半年的营业,“除逸奸匪焚毁汽车一辆,损失甚巨外,尚盈余五亿元”。[33]以致该社信心大增,又制定出颇为乐观的发展计划。
在文化教育方面:搜集了少许蒙旗文物史迹资料,协助恢复了太仆寺左旗中心国民学校,保送镶黄旗华贤宝、郭勒敏色、都固尔扎布入察哈尔干部训练团受训并介绍参加政府工作,资遣蒙籍学生吴秉权入党中央兽疫防治训练班受训,保送学生40余人入国立察哈尔蒙旗师范学校就学等。[34]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该会的许多设想和努力如呈请党中央拨发牧畜贷款52亿元用于设立大规模种畜场、兽疫防治处,请求善后救济总署发给刈草机30架用于储存冬草,[35]恢复盟旗各级学校,设立民众教育馆、卫生所等均未实现。
1948年1 月,察哈尔省政府因该会性质特殊,与国民政府所定各省政府组织规程有异,遂经呈请由行政院准予修正备案。规定该会在隶属察哈尔省政府的同时,应受蒙藏委员会的指导。编制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20人至30人,由省政府就各盟旗及有关机关人士中聘任。委员得互推住会委员2人至3人,襄助处理会务。内部组织设五组,第一组掌理研究并协助发展盟旗文化教育事宜,第二组掌理研究并协助增进蒙胞福利事宜,第三组掌理研究并协助改进盟旗畜牧事宜,第四组掌理各盟旗视察及联络事宜,第五组掌理人事、庶务、会计等事宜。经费由省府拨发。人员由省府就有关各厅处人员中调派兼充。[36]
不久,该会拟定出1948年度的工作计划:“1.筹设盟旗男女中学:(1)设立盟旗中学两所,各设初中3 班,每班收蒙旗学生50人。(2)恢复盟旗国民学校10所,每所招收蒙旗学生6 班。2.筹设盟旗卫生院一所,办理各蒙旗卫生事业。3.筹设察哈尔省境内盟(部)旗青年训练班。训练各蒙旗年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青年,三个月为一期,本年内训练两期,每期招考各旗知识青年及选拔各旗现职优秀仕官60人,两期共训120人,使能协助各旗政府,推行政令,建立各旗实行宪政基础,完成地方自治。分军事及行政两组,施以纪律、生活、智能各种训练。受训期间供给膳食、服装、书籍、文具,给予补助费,受训期满考试及格者,即分发各旗工作。4.确定各旗政府及各保安总队之编制,力求人事之充实,并给予充足之给养与装备,以求恢复各旗治安,加强剿匪戡乱力量。”[37]很明显,除了教育、卫生等上年未能落实的任务外,该会已将工作重点转向培训蒙旗基层工作人员,以便在政府军一旦占领各盟旗后,能尽快确立和巩固对当地的有效统治,最终达到遏制中共在锡察地区势力的目的。
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以后该会为实现其计划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在这一年它自身有无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不但未能实现其计划,反倒因同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张家口而宣告结束,寿命之短,不到两年。
参考文献
─────────────
[1][2]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载《蒙声半月刊》第7期,民国36年(1947)10月出版。
[3][4]允中:《简介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载《蒙声半月刊》第1期,民国36年(1947)2月出版。
[5]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又《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第20页,民国37年(1948)1月出版。
[6][7]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
[8]参见杨继先:《爱国志士张季春先生史略》,载《史者的情结》,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11月。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第93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频:《献身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张季春先生》,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第9页,民国37年(1948)4月出版。
[9]《蒙声半月刊》第7期第15-16页《色楞那木济勒》;《蒙疆年鉴》昭和19年(1944)版第672页,蒙疆新闻社,昭和18年12月出版;韩济民:《斯仁那木吉拉其人》,载《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1辑第73-80页,太仆寺旗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
[10]《蒙声半月刊》第8期第12页《盟旗人物素描》。《蒙疆年鉴》昭和17年(1942)版之《蒙古人名录》第19页,蒙疆新闻社,昭和16年(1941)12月出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第40页,档案出版社,1989年。那木吉拉编译《萨木丕勒诺日布》,载《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1辑第92-93页。
[11]《蒙疆年鉴》昭和17年(1942)版之《蒙古人名录》第36页。
[12]内蒙古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编《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公安史长编》第15页,1990年。
[13]札奇斯钦著《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一)第86页,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昭和60年(1985)3月。
[14]《蒙疆年鉴》昭和19年(1944)版第691页。《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第7页。另外,兴安总署调查科编印之《蒙古人名录》(1933年)第12页有位米济特道尔吉,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毕业于洮南县立小学校和县立师范学校、奉天东北农林专科学校。历任兴安屯垦公署科员、洮安县教育委员、洮安县立师中学校教员、洮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兴安西分省公署劝业科长等职。时年27岁。从名字、年龄和籍贯来看,很可能就是这位米济道尔吉。
[15]《蒙疆年鉴》昭和19年版第685页。
[16]阿.朋苏克等撰《蒙古族文化教育功臣吉利占泰》,载《蒙古语文》(蒙文)1996年第6期。何兆麟:《西蒙自治运动始末纪要》,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
[17]《边疆通讯》第5卷4期《第一届国民大会蒙藏代表简历》,民国37年(1948)出版。札奇斯钦著《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二)第184页,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平成5年(1993)。
[18]参见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载《边疆通讯》第4卷10-11合期,民国36年(1947)11月出版。
[19][20]张季春:《一年来的盟旗施政工作》,载《蒙声半月刊》第7期。
[21]半痴(王庆三):《一年来文化工作检讨与今后方针》,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
[22]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
[23]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4]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5]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
[26][27]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8]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
[29]《蒙声半月刊》第3-4合期《蒙事述要》,民国36年(1947)4月出版。
[30]壮飞:《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开幕》,载《蒙声半月刊》第5-6合期,民国36年(1947)7月出版。
[31]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
[32]《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蒙事述要》。
[33]张季春:《一年来的盟旗施政工作》,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半痴(王庆三):《一年来文化工作检讨与今后方针》。
[34]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35][36]《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第20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该会直隶于察哈尔省政府,“为设计、咨询、联系机构,以提高盟旗文化,增进蒙胞福利为主旨,办理有关蒙旗之调查、研究、企划等事宜,进而协助推进盟旗文化,改善蒙胞之生活”。[3]设主任委员1人,由张季春担任。规定会内“设委员13人至21人,遴选蒙旗声望素著人士及干练有为之青年充任之”。[4] 初聘10人,内有色楞那木济勒、萨穆丕勒诺尔布、诺尔布扎那、旺庆多尔济、姚长青、吉利占泰、吉尔嘎朗等,其中萨穆丕勒诺尔布、旺庆多尔济、姚长青、吉利占泰为驻会委员。其余缺额于各旗增设后随时遴聘。以后,因萨穆丕勒诺尔布与姚长青他调,又补聘阿巴哈纳尔左旗协理包拉达扎布、乌珠穆沁右旗代表阿格栋噶为驻会委员。[5]
该会内部组织分为一室四组,设主任秘书1人,组长4人,均荐任,由主任委员遴选盟旗人士或熟悉盟旗情形者,呈请省府任用。并得用组员13人,委任;雇员6至8人。[6] 秘书室负责“掌理本会机要联络事宜,并各种会议之召集事宜”。文化组负责“研究盟旗文化教育之发展及出版各种研究资料、报导等事宜”,组长为王庆三。福利组负责“研究蒙胞生活改善,卫生合作事业之推进,并救济及其他福利事宜。”组长先后为萨穆丕勒诺尔布、旺庆多尔济。牧畜组负责“研究盟旗牧畜改进,兽医防治及发展牧养事宜。”组长为米济道尔吉。总务组负责“掌理文书、收发、会计、庶务、招待及不属于其他各组事宜”。经费除事业费随时专案请发外,每月经费(即薪金及办公费)10596080元,由省府按月发给。[7]
其主要成员简历如下:
张季春(1903-1995),名铎,字季春,张北县永泰村人。1927年毕业于保定河北大学。曾任察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察哈尔省立工科专业学校校长、察哈尔省教育会常务理事、国民党察哈尔省党务指导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平津察绥沦陷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40年春在绥远被捕,被判处10年徒刑。1945年抗战胜利后获释。后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兼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当选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赴台湾,仍任立法委员。1995年于美国去世。[8]
色楞那木济勒(1889-195?),察哈尔太仆寺左旗人。历任蒙古军政府参军、太仆寺左旗总管、察境蒙政会委员、蒙疆政府兴蒙委员会委员、察哈尔盟总务厅长、察哈尔盟副盟长。1946年秋至张家口,奉命组建察哈尔盟办事处,协助察省当局招抚流亡,绥靖蒙旗。任察哈尔盟盟长、察哈尔盟旗第一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在阿拉善旗参加德王的蒙古自治运动,任内蒙自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1950年春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病故于阿拉善旗。[9]
萨穆丕勒诺尔布(1886-1959),汉名萨如文,察哈尔太仆寺左旗人。历任协领、代理总管、察哈尔省政府翻译、蒙古军政府教务科长、内务处第一科长、蒙疆政府顾问、察哈尔盟教育厅长、畜牧厅长、咨议。1945年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当选执行委员。1946年以后逃往张家口,历任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兼福利组长、代理太仆寺左旗总管兼保安总队长。1949年起任中共太仆寺旗人民政府民政科副科长、察哈尔盟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10]
诺尔布扎那(1886-?),察哈尔太仆寺右旗人。曾任本旗总管、蒙疆政府参议会参议、兴蒙委员会委员、察哈尔盟实业处处长、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等职。[11]
旺庆多尔济,察哈尔镶黄旗人。任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组长,后任国民党察哈尔蒙旗党部镶黄旗党部书记长。[12]
姚长青,蒙古名哈斯巴根,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曾在百灵庙蒙政会保安处任职。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第12战区蒙古干部教导队少将大队长、蒙古青年励志社副社长、察锡乌联防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图书馆工作。[13]
米济道尔吉(1905-? ),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曾任厚和蒙古学院教导主任、蒙疆政府畜产部牧野处处长、牧业实验场长、乌兰察布盟参事官、民生处长、蒙疆政府牧产公社理事等职。1945年曾与中共合作。后逃至张家口。[14]
王庆三(1907-?),又名王寿恒,蒙古名那苏图,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人,是蒙疆政府要人特克希卜彦(王宗洛)的胞弟。沈阳东北蒙旗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据说还在北京大学法商学院读过书。1938年任厚和蒙古学院教导主任,后改任巴彦塔拉盟检察厅厅长兼厚和高等检察厅厅长。1946年赴张家口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后留在张家口,任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文化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约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就职。[15]
吉利占泰(1905-1961),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人。曾任锡盟驻张家口办事处处长、国民党察哈尔蒙旗党务特派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阿拉善旗参加德王发动的蒙古自治运动,历任内蒙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蒙古自治政府保安委员会委员、蒙古军第二师师长。后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留在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50年代返乡,在旗文化局等机关工作。[16]
阿格栋噶(约1910-?),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人。曾任锡盟驻张家口办事处职员、绥蒙指导长官公署参议、军委会政治部少校指导员、第一届国大代表。参加过蒙古青年同盟。曾赴阿拉善旗参加德王发动的蒙古自治运动,是锡盟代表。[17]
该会成立后,立即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着手实施。其计划如下:
一、推进地方自治:1.依据宪法延聘地方名人学者及专家,成立盟旗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从事调查研究地方实况,并宣传民权初步及民权运用法,以作自治实行准备工作。2.根据现在盟旗官制,推行普遍选举制度,在准备期间,择定文化较高之一旗先行试办,其结果汇交盟旗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详加研讨,以作改进。
二、确保地方治安:1.编组自卫队,盟设总队,旗设分队,按地方之重要性,及人口之多寡编成之,由盟报请省府备案,所需枪弹饷项,概由省府拨发及协助之,至于鞍马服装,均归自备。2.各旗组织宣导工作团,以游艺讲演等方式,深入民间作宣传辅导工作,俾巩固人民正确思想与防共意志,以加强治安之确保。3.清查户口,制发国民身份证(像片以指纹代),以清奸宄。
三、保障蒙胞福利,减免负担:1.现有租银地仍由旗管辖,其佃户亦应隶属旗方,以平等待遇之原则,由省府明文规定之。2.对盟旗地方所有出产及开发(如盐碱等),须归蒙民自身经营,遇必要时,请由省府扶持发展之。3.对盟旗捐税等负担尽量豁免之。
四、恢复盟旗各级学校:1.编订蒙汉合璧教科书。2.奖励就学,一律官费待遇。3.训练师资并订优待办法。
五、培植盟旗人才参加政治工作:1.专设蒙古青年干部训练团,招收各旗优秀青年,加以集中训练,培育干部人员,使其参加政治工作。
六、发展文化,创办刊物:1.设立盟旗文化研究馆于省会所在地(张家口),隶属于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搜集有关文化图书资料,专发蒙汉合璧报纸及刊物等。2.推行民众社会教育,在各旗设民众教育馆,以期普遍文化教育之发展。
七、设立卫生所:1.恢复并增设各盟旗卫生所(各盟旗原有之保健所),推广防疫宣传及行政。2.成立巡回医疗队,由卫生所负责筹办,从事疾病治疗。
八、创办兽疫防治事业:与绥省合办家畜防疫处一所,制造疫苗血清等预防医疗药品及一切设施。
九、试办定地牧畜:1.定地设立官营牧场,改良畜种,以求牧畜事业之蕃殖。2.划定牧草种植区并试办播种苜蓿草之作业,以资改进。
十、奖励储备冬草:1.请求救济总署发给刈草机器,发给牧民应用。规定刈草数量,超过者奖励之。2.对已刈得之草,由官指导储藏方法,以备冬草之用,其办理完善者奖励之。
十一、提倡建设羊舍:由官方督导羊户建设羊舍,以备冬寒,其所需器材由官方统筹办理,以原价售与,以资提倡。
十二、发展盟旗合作事业:1.恢复并增设各旗合作社(各旗原立之豪利希亚),以供生活之需要与经济发展。2.组织生产运销队。2.出产品之加工作业。
十三、救济灾难:拨发专款,成立盟旗救济工作队,与善救总署配合实地调查,分就业与物资两种办法救济之。[18]
从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会力图配合省政府对蒙旗开展全面的工作,以达到拉拢蒙人,防止其投向中共的目的。为此,在加强对蒙旗的政治控制和军事利用的同时,必须在经济、救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蒙人一些实惠,以确保其内向。当然,由于该会成员多系蒙人,出于民族感情和乡土观念,他们也会提出一些有利于蒙旗的合理意见。例如,关于试办定地牧畜、奖励储备冬草、提倡建设羊舍等项,大约即是原蒙疆政府牧野处处长米济道尔吉提出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状态和该会仅仅是“设计、咨询、联系机构”,并无任何实权,其计划难以全面落实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年内,该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在协助省政府招徕蒙旗上层,进行所谓盟旗复员和建立各旗保安总队的同时,开展反共宣传。成立仅月余,即出刊政治性很强的综合性刊物《蒙声半月刊》(蒙汉合璧),大力宣传当局的方针政策,“以加强政府与蒙胞之连系”。[19]还多次印制《告蒙旗同胞书》等大量传单,利用各种机会向蒙旗散发,“以保蒙民之自觉”。[20]在该会的建议下,察哈尔省广播电台还从10月25日起增设了蒙古语广播节目,以强化对蒙旗的政治宣传。[21]此外,该会还会同省民政厅商定了盟旗保甲组织办法,[22]以加强对蒙人的控制和管理。
在救济方面:多次派员调查战乱中各蒙旗人众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的状况,并协助晋绥察善后救济分署、省政府社会处及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国民党察哈尔省蒙旗党部等机关发放急赈款、救济费及粮食和衣物、棉被、毛毯、布匹、棉花、针线等生活物资。[23]还与各有关机关团体联络,发动募捐,帮助困居张家口的蒙旗人士解决诸如无力返乡、迁移和丧葬等困难。[24]将布里亚特旗灾童巴图等12人安置入张家口市救济院。[25]这些努力虽然主要是出于笼络蒙人的政治目的,但毕竟对改善蒙旗灾民的境况有所帮助,其人道主义的意义还是应当肯定的。
在经济方面:明确了一些与县有纠纷的蒙旗不动产的产权,如镶黄、商都、正白等旗的租银地,商都在康保县境内的3 处盐池,明安旗在康保、张北两县境内的崇禧寺、寿安寺及其庙地等。[26]还与有关部门联系,退还蒙人在战乱中被掠或因故被扣的牲畜等。[27]此外,还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请领到种牛6 头,暂由太仆寺左旗政府代养,以作改良准备。[28]办理最有成效的大概是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的运作。由于政局动荡、交通不畅,蒙旗民众难以购买到棉布、砖茶、烟草等生活物资,旗内出产的牛马羊及皮毛等亦无法运出,致使蒙旗上下生活颇为艰难。[29]为解决这一问题,培养蒙人对政府的好感,该会从1947年3 月10日起数度召集盟旗代表进行会商,并征得省方的支持,从急赈款中提出2亿元充作提倡股金,于7月1 日将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开业。[30]“该社业务以运销崐盟旗产物及蒙民生活品之供给为主旨”,在张家口设有门市部,并在太仆寺左旗(宝昌)设有办事处。[31]截至年底,合作社已在康保、商都增设了两个办事处。[32]半年的营业,“除逸奸匪焚毁汽车一辆,损失甚巨外,尚盈余五亿元”。[33]以致该社信心大增,又制定出颇为乐观的发展计划。
在文化教育方面:搜集了少许蒙旗文物史迹资料,协助恢复了太仆寺左旗中心国民学校,保送镶黄旗华贤宝、郭勒敏色、都固尔扎布入察哈尔干部训练团受训并介绍参加政府工作,资遣蒙籍学生吴秉权入党中央兽疫防治训练班受训,保送学生40余人入国立察哈尔蒙旗师范学校就学等。[34]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该会的许多设想和努力如呈请党中央拨发牧畜贷款52亿元用于设立大规模种畜场、兽疫防治处,请求善后救济总署发给刈草机30架用于储存冬草,[35]恢复盟旗各级学校,设立民众教育馆、卫生所等均未实现。
1948年1 月,察哈尔省政府因该会性质特殊,与国民政府所定各省政府组织规程有异,遂经呈请由行政院准予修正备案。规定该会在隶属察哈尔省政府的同时,应受蒙藏委员会的指导。编制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20人至30人,由省政府就各盟旗及有关机关人士中聘任。委员得互推住会委员2人至3人,襄助处理会务。内部组织设五组,第一组掌理研究并协助发展盟旗文化教育事宜,第二组掌理研究并协助增进蒙胞福利事宜,第三组掌理研究并协助改进盟旗畜牧事宜,第四组掌理各盟旗视察及联络事宜,第五组掌理人事、庶务、会计等事宜。经费由省府拨发。人员由省府就有关各厅处人员中调派兼充。[36]
不久,该会拟定出1948年度的工作计划:“1.筹设盟旗男女中学:(1)设立盟旗中学两所,各设初中3 班,每班收蒙旗学生50人。(2)恢复盟旗国民学校10所,每所招收蒙旗学生6 班。2.筹设盟旗卫生院一所,办理各蒙旗卫生事业。3.筹设察哈尔省境内盟(部)旗青年训练班。训练各蒙旗年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青年,三个月为一期,本年内训练两期,每期招考各旗知识青年及选拔各旗现职优秀仕官60人,两期共训120人,使能协助各旗政府,推行政令,建立各旗实行宪政基础,完成地方自治。分军事及行政两组,施以纪律、生活、智能各种训练。受训期间供给膳食、服装、书籍、文具,给予补助费,受训期满考试及格者,即分发各旗工作。4.确定各旗政府及各保安总队之编制,力求人事之充实,并给予充足之给养与装备,以求恢复各旗治安,加强剿匪戡乱力量。”[37]很明显,除了教育、卫生等上年未能落实的任务外,该会已将工作重点转向培训蒙旗基层工作人员,以便在政府军一旦占领各盟旗后,能尽快确立和巩固对当地的有效统治,最终达到遏制中共在锡察地区势力的目的。
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以后该会为实现其计划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在这一年它自身有无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不但未能实现其计划,反倒因同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张家口而宣告结束,寿命之短,不到两年。
参考文献
─────────────
[1][2]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载《蒙声半月刊》第7期,民国36年(1947)10月出版。
[3][4]允中:《简介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载《蒙声半月刊》第1期,民国36年(1947)2月出版。
[5]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又《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第20页,民国37年(1948)1月出版。
[6][7]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要》。
[8]参见杨继先:《爱国志士张季春先生史略》,载《史者的情结》,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11月。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第93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频:《献身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张季春先生》,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第9页,民国37年(1948)4月出版。
[9]《蒙声半月刊》第7期第15-16页《色楞那木济勒》;《蒙疆年鉴》昭和19年(1944)版第672页,蒙疆新闻社,昭和18年12月出版;韩济民:《斯仁那木吉拉其人》,载《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1辑第73-80页,太仆寺旗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
[10]《蒙声半月刊》第8期第12页《盟旗人物素描》。《蒙疆年鉴》昭和17年(1942)版之《蒙古人名录》第19页,蒙疆新闻社,昭和16年(1941)12月出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第40页,档案出版社,1989年。那木吉拉编译《萨木丕勒诺日布》,载《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1辑第92-93页。
[11]《蒙疆年鉴》昭和17年(1942)版之《蒙古人名录》第36页。
[12]内蒙古公安厅公安史研究室编《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公安史长编》第15页,1990年。
[13]札奇斯钦著《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一)第86页,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昭和60年(1985)3月。
[14]《蒙疆年鉴》昭和19年(1944)版第691页。《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第7页。另外,兴安总署调查科编印之《蒙古人名录》(1933年)第12页有位米济特道尔吉,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毕业于洮南县立小学校和县立师范学校、奉天东北农林专科学校。历任兴安屯垦公署科员、洮安县教育委员、洮安县立师中学校教员、洮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兴安西分省公署劝业科长等职。时年27岁。从名字、年龄和籍贯来看,很可能就是这位米济道尔吉。
[15]《蒙疆年鉴》昭和19年版第685页。
[16]阿.朋苏克等撰《蒙古族文化教育功臣吉利占泰》,载《蒙古语文》(蒙文)1996年第6期。何兆麟:《西蒙自治运动始末纪要》,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
[17]《边疆通讯》第5卷4期《第一届国民大会蒙藏代表简历》,民国37年(1948)出版。札奇斯钦著《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二)第184页,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平成5年(1993)。
[18]参见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载《边疆通讯》第4卷10-11合期,民国36年(1947)11月出版。
[19][20]张季春:《一年来的盟旗施政工作》,载《蒙声半月刊》第7期。
[21]半痴(王庆三):《一年来文化工作检讨与今后方针》,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
[22]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载《蒙声半月刊》第2卷1期。
[23]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4]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5]张季春:《察哈尔省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概要》。
[26][27]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28]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
[29]《蒙声半月刊》第3-4合期《蒙事述要》,民国36年(1947)4月出版。
[30]壮飞:《盟旗产物运销合作社开幕》,载《蒙声半月刊》第5-6合期,民国36年(1947)7月出版。
[31]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
[32]《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蒙事述要》。
[33]张季春:《一年来的盟旗施政工作》,壮飞:《盟旗文化福利委员会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半痴(王庆三):《一年来文化工作检讨与今后方针》。
[34]旺庆多尔济:《一年来察蒙福利工作报告与检讨》。
[35][36]《蒙声半月刊》第2卷2期第20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