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大规模地开始了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区和全国一样,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修志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地方志是综合性资料著作,是地方百科全书,内容广泛。它贯通古今,涉及百科,包罗万象。在当代,我们又在国际文化的交融和竞争中,以时代的要求审视和发展自己,开始编纂地方综合性年刊——年鉴。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但是,目前我区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仍处于相对后进的阶段,特别是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下,编纂地方志和年鉴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越严峻,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知识信息来源也越来越丰富。因为,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中,地方志和年鉴所反映和提供的社会历史、现状和各行各业的信息是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当今调整经济结构,挖掘、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瞄准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建设已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另外,地方志所记述的治国安帮的经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先人成败得失中取得好多有益的借鉴。古代有一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20多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编修的地方志和年鉴,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也为各级领导了解地理历史、社会现状、预防灾害、自然资源、民情民俗、文化特色、发展各地经济以及为他们做出科学决策起到了其他信息行业无法取代的作用,进而成为我们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新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向更高级、更发达的形态演变和迈进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外为中用,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这个民族文化才能够保持其旺盛的发展潜力和进步活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给地方志和年鉴的发展、挖掘其信息含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机遇。应该说把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推到了信息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战场。
地方志和年鉴作为容纳自上古到当今的社会、历史、文献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和最大的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库,为整个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作用。地方志和年鉴是信息的载体,它们的信息源庞大而繁杂,并且通过它那固有的独特渠道还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科学地、系统地加工编写社会所需信息。笔者认为,它们的资料性和信息性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所以,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把它熔炉于方志和年鉴信息的收集、传播、开发、利用,这是地方志和年鉴事业中的一项战略性方针和措施。
目前,全区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已建立了一支具有收集和编纂素质较高的队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了相关的现代技术性工具和人员,并在广域网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上开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网站,运用新型设备和技术把自治区各地区各部门发展和变化的价值较高的资料信息提供给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爱好地方志和年鉴的人士和读者。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资料被各界转发、学习和利用。可以说,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网络建设已具备信息传播、学习教育、资料储备等功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规范化的资料信息服务,将来还要与国家和其他盟市旗县建立网络联系,实现无纸化办公,做到信息资料共享。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内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以信息、知识、网络为要素的产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期,所以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部门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领域的人才进一步凸现出来。这也是提高地方志和年鉴网络化建设、信息开发以及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要求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人才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求具备收集信息技术和配备能够按客户要求和需要征集、筛选、编纂、制作的设备。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人员实质上就是它们网络上的信息员,要做到轻车熟路,结合当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特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对所收集到的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高质量地进行选择、鉴别、编纂、制作、传播。这样,不仅便于通过现代技术所查找的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资料有据可查,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便于查找、利用和运用。地方志和年鉴的网络化建设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起步晚,但要求高,将来发展也会较快。因此,对从事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在现有编修人员的基础上,要加快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质的人才。要造就一批思想水平高、修志业务精、创新能力强、信息知识面广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的最重要的任务。当今社会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或不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性工具的人群将成为现代文盲。地方志和年鉴的编修人员要加强学习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业务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加强学习信息管理学、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外语等现代知识。同时要掌握较高的信息资源服务和编制高档次地方志信息的技能,并做到走出去、引进来,多参加一些高层次的、科技含量高的学术讲座、考察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上述学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先进省市区的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方志和年鉴信息的开发与服务社会的工作。
第一届修志任务完成时,方志界提出读志读鉴、用志用鉴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倡议。笔者认为,读志读鉴、用志用鉴,就是充分挖掘地方志和年鉴中各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和年鉴的资政、存史、教育的独特作用。修志编鉴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所采用。地方志和年鉴所以具有保存价值,就因为它有使用价值。它们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信息。应该说信息服务也是地方志和年鉴服务于社会的最终目标。现在虽然有多种现代化高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手段和方式,但地方志和年鉴那种具有科学、详尽的资料信息和特殊的体例、特别的表述方式,尤其具有其他传播手段无法达到的“资政、存史、教育”作用的特征和功能,这些是其他传播手段和方式无法代替的。地方志和年鉴是一座丰富的信息宝藏,亟待人们去开发、利用。我们应在地方志和年鉴原有的服务基础上,按照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加现代社会所需信息外,利用和运用现代技术,寻找、反映新信息,增长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量。同时挖掘、展示地方志和年鉴所容纳的信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让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变成价值,让世界共享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
地方志和年鉴是一项服务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行各业全面、系统、科学的地情、国情信息资料性的综合著作。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也是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以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去实现、促进、完善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地方志和年鉴才能掌握服务的主动性。因为,信息资料服务也要坚持服务至上的原则。如果现代社会没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而且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必须要求科学化、快速化、准确化和网络化。其中电子网络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支撑性技术手段,必须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这样才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成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志和年鉴编纂人员要继续转变观念,大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视读者为顾客,通过地方志和年鉴的独特体裁为他们提供资料信息方面的优质服务。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视顾客为上帝,服务至上。况且,信息服务业竞争相当激烈,其他信息服务性行业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效率等已对我们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果地方志和年鉴编纂人员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行动迟缓,必将失去战场,失去读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开拓创新才能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和发展好民族文化。我们要在地方志和年鉴这一片独特的编纂土壤里精选优质种子,栽培优良品种,同时建设好其信息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只要让读者真正看到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给他们带去的益处,地方志和年鉴的作用才更加有生命力,编纂地方志和年鉴事业才能更加有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信息形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并且,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已伴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成熟,得到了公众的绝对认可和欢迎。我们要提高对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运用现代技术,挖掘和展示它们的信息作用,不断提高读志读鉴和用志用鉴率。如果不挖掘、不展示和发挥地方志和年鉴所蕴涵的信息作用,资政、教育作用就无法真正得到发挥。
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的建设要结合当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实际,要突出它们的特点。因为它们在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本着人是铁、信息是钢的原则,树立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观念,把地方志和年鉴办成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强有磁力的阵地,引导社会各界及地方志和年鉴爱好者读志读鉴,读精鉴佳志,强化全民地理、历史、科技、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同时充分利用和运用科技技术,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方志和年鉴的资料信息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地方志和年鉴全网络化全信息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事管局后勤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大规模地开始了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区和全国一样,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修志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地方志是综合性资料著作,是地方百科全书,内容广泛。它贯通古今,涉及百科,包罗万象。在当代,我们又在国际文化的交融和竞争中,以时代的要求审视和发展自己,开始编纂地方综合性年刊——年鉴。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但是,目前我区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仍处于相对后进的阶段,特别是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下,编纂地方志和年鉴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越严峻,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知识信息来源也越来越丰富。因为,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中,地方志和年鉴所反映和提供的社会历史、现状和各行各业的信息是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当今调整经济结构,挖掘、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瞄准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建设已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另外,地方志所记述的治国安帮的经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先人成败得失中取得好多有益的借鉴。古代有一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20多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编修的地方志和年鉴,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也为各级领导了解地理历史、社会现状、预防灾害、自然资源、民情民俗、文化特色、发展各地经济以及为他们做出科学决策起到了其他信息行业无法取代的作用,进而成为我们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新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向更高级、更发达的形态演变和迈进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外为中用,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这个民族文化才能够保持其旺盛的发展潜力和进步活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给地方志和年鉴的发展、挖掘其信息含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机遇。应该说把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推到了信息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战场。
地方志和年鉴作为容纳自上古到当今的社会、历史、文献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和最大的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库,为整个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作用。地方志和年鉴是信息的载体,它们的信息源庞大而繁杂,并且通过它那固有的独特渠道还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科学地、系统地加工编写社会所需信息。笔者认为,它们的资料性和信息性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所以,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把它熔炉于方志和年鉴信息的收集、传播、开发、利用,这是地方志和年鉴事业中的一项战略性方针和措施。
目前,全区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已建立了一支具有收集和编纂素质较高的队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了相关的现代技术性工具和人员,并在广域网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上开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网站,运用新型设备和技术把自治区各地区各部门发展和变化的价值较高的资料信息提供给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爱好地方志和年鉴的人士和读者。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资料被各界转发、学习和利用。可以说,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网络建设已具备信息传播、学习教育、资料储备等功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规范化的资料信息服务,将来还要与国家和其他盟市旗县建立网络联系,实现无纸化办公,做到信息资料共享。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内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以信息、知识、网络为要素的产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期,所以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部门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领域的人才进一步凸现出来。这也是提高地方志和年鉴网络化建设、信息开发以及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要求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人才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求具备收集信息技术和配备能够按客户要求和需要征集、筛选、编纂、制作的设备。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人员实质上就是它们网络上的信息员,要做到轻车熟路,结合当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特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对所收集到的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高质量地进行选择、鉴别、编纂、制作、传播。这样,不仅便于通过现代技术所查找的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资料有据可查,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便于查找、利用和运用。地方志和年鉴的网络化建设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起步晚,但要求高,将来发展也会较快。因此,对从事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在现有编修人员的基础上,要加快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质的人才。要造就一批思想水平高、修志业务精、创新能力强、信息知识面广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地区和部门的最重要的任务。当今社会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或不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性工具的人群将成为现代文盲。地方志和年鉴的编修人员要加强学习编纂地方志和年鉴的业务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加强学习信息管理学、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外语等现代知识。同时要掌握较高的信息资源服务和编制高档次地方志信息的技能,并做到走出去、引进来,多参加一些高层次的、科技含量高的学术讲座、考察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上述学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先进省市区的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方志和年鉴信息的开发与服务社会的工作。
第一届修志任务完成时,方志界提出读志读鉴、用志用鉴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倡议。笔者认为,读志读鉴、用志用鉴,就是充分挖掘地方志和年鉴中各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和年鉴的资政、存史、教育的独特作用。修志编鉴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所采用。地方志和年鉴所以具有保存价值,就因为它有使用价值。它们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信息。应该说信息服务也是地方志和年鉴服务于社会的最终目标。现在虽然有多种现代化高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手段和方式,但地方志和年鉴那种具有科学、详尽的资料信息和特殊的体例、特别的表述方式,尤其具有其他传播手段无法达到的“资政、存史、教育”作用的特征和功能,这些是其他传播手段和方式无法代替的。地方志和年鉴是一座丰富的信息宝藏,亟待人们去开发、利用。我们应在地方志和年鉴原有的服务基础上,按照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加现代社会所需信息外,利用和运用现代技术,寻找、反映新信息,增长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量。同时挖掘、展示地方志和年鉴所容纳的信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让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变成价值,让世界共享地方志和年鉴的信息。
地方志和年鉴是一项服务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行各业全面、系统、科学的地情、国情信息资料性的综合著作。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也是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以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去实现、促进、完善地方志和年鉴资料信息,地方志和年鉴才能掌握服务的主动性。因为,信息资料服务也要坚持服务至上的原则。如果现代社会没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而且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必须要求科学化、快速化、准确化和网络化。其中电子网络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支撑性技术手段,必须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这样才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成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志和年鉴编纂人员要继续转变观念,大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视读者为顾客,通过地方志和年鉴的独特体裁为他们提供资料信息方面的优质服务。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视顾客为上帝,服务至上。况且,信息服务业竞争相当激烈,其他信息服务性行业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效率等已对我们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果地方志和年鉴编纂人员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行动迟缓,必将失去战场,失去读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开拓创新才能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和发展好民族文化。我们要在地方志和年鉴这一片独特的编纂土壤里精选优质种子,栽培优良品种,同时建设好其信息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只要让读者真正看到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给他们带去的益处,地方志和年鉴的作用才更加有生命力,编纂地方志和年鉴事业才能更加有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信息形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并且,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已伴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成熟,得到了公众的绝对认可和欢迎。我们要提高对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运用现代技术,挖掘和展示它们的信息作用,不断提高读志读鉴和用志用鉴率。如果不挖掘、不展示和发挥地方志和年鉴所蕴涵的信息作用,资政、教育作用就无法真正得到发挥。
地方志和年鉴信息化的建设要结合当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实际,要突出它们的特点。因为它们在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本着人是铁、信息是钢的原则,树立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观念,把地方志和年鉴办成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强有磁力的阵地,引导社会各界及地方志和年鉴爱好者读志读鉴,读精鉴佳志,强化全民地理、历史、科技、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同时充分利用和运用科技技术,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方志和年鉴的资料信息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地方志和年鉴全网络化全信息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事管局后勤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