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志才能用志”。志书出版以后,必须认真组织发行,才能有效发挥志书的作用和功能。但修志不易,发行更难。各级地方志书,凝聚着千万修志人多年心血和汗水,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被人们真正重视起来。一是旧时修志圈子狭小,读志用志面窄,局限于封建官吏,没有深入社会和民间,这种封闭状态的影响还存在;二是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起步晚,时间短,是一个新事业、新领域,成熟度、知名度还不高;三是受志书本身体例、题材、部头、价格、印量和成书周期等因素的制约,远不如影视作品、通俗读物、报刊资料等受众多、传播快、影响广;四是发行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读志用志的大气候。因此,必须疏通渠道,扩大宣传与发行,才能推动志书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广泛深入宣传,扩大志书知名度。利用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单、发行单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发布新志书出版消息,介绍新志书内容和意义,让读者了解出版信息。要使人们认识,志书几十年修一次,具有实用性、稀有性、珍藏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从而激活需求。举办新闻发布会、志书首发式等隆重仪式,邀请有关领导和单位代表参加,通过汇报工作、领导讲话、交流经验,扩大志书影响力;同时,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发文、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引起各界重视。发挥广告的功能,把新志书推向社会,创建志书品牌,发挥名志效应。举办修志成果展览,引起社会对方志事业的关注。利用因特网,与信息高速公路对接,宣传新志书的价值和功能,吸引更大范围的读者。
其次,引导学志用志,扩大读者群。一是举办志书评论专刊,开展志评活动,引导阅读和研究。二是组织学志用志征文比赛,以读者切身体会,推介志书的实用功能。三是举办方志和地情知识竞赛,掀起群众读志热潮。如江苏常熟市方志办公室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家庭读书乐”知识竞赛活动,将《常熟市志}作为必读之书,还举办《常熟市志有奖演讲比赛》,激发人们读志热情,取得较好效果。四是开展志书评奖表彰活动,为成绩突出者记功授奖,发挥良志的引导作用。五是培植典型,交流经验,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学志用志。可从现有队伍,包括信息市场、研究机构、IT行业人才和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中培植典型,引导社会读志用志。六是扩大志书对外交流。通过外籍人、留学生和“三资”企业的外国老板等,打开通向世界的渠道。有的地方为扩大影响力,将志书作为礼品赠送中外贵宾,效果很好。
第三,广泛疏通渠道,扩大发行量。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即破除“修志就是编一本书”的旧观念,树立“修志为用、修用并举”的新观念;破除“重存史、轻服务,重编写、轻发行”的旧观念,树立“深开发、多服务,重发行、讲效益”的新观念;破除“闭门修志、故步自封”的旧观念,树立“开门办志、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把方志丛书发行作为文化产业来办。
l、建立发行网络。依托各承编单位和本系统各单位,组建基本发行站点和发行队伍。在此基础上,走联合之路,建立地方性、区域性发行中心,逐步向外地延伸。可以确定一定数量的委托发行单位和个人,开拓新华书店、图书城、旅游点、大学销售点等发行网络,逐步联系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华书局、海外同乡会等单位,谋求更大的发展。可招用一批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个体户、推销员,由他们组成一支新的发行队伍,形成以修志系统为主体,专、兼、群相结合,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方式为特点的发行网络。
2、明确发行对象。方志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决定它的发行对象:一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层和管理者,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这是由志书的“资治”作用和“官书”性质决定的。可以通过发行网络,“送货上门”;还可抓住一些时机,如人大、政协会议召开,将志书发给予会代表参政议政时参考。二是知识信息密集的行业和部门,如各级党校,各单位办公室、资料室,大中专学校,各级研究部门,各级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新闻单位,信息服务行业,外地驻本地机构;文化层次较高的团体和个人,如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文史工作者、实业投资者等。这是由志书的信息量大、存史价值高等特点决定的。三是中小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以及乡镇工作人员,这是由方志涉及百科各业、具有“教化”作用等特点决定的。四是将志书发行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开辟海外市场。有人调查,志书读者“按籍贯分,本地人、本地的外地人、外地的本地人约占7 0%~80%,其它读者用者约占20%一30%。而在前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人员约占60%。”按读志目的分“实用型”、“知乡型”、“查考型”、“备用型”、“益知型”、“研讨型”、“猎奇型”等,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发行不同的志书和地情丛书,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
3、改进发行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足不出门、坐堂销售”的单一发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发挥志书品种多的优势,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发行的办法,才能走出新的路子。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科学制定和调整好志书价格,包括批发价、零售价和优惠价。批发价一般定在志书定价的7 0%~8 0%。应采取广泛征订、上门销售、流动销售、分点代销、优惠包销、书市展销、包装寄销、横向联销、电话购销、上网营销、代销代办、相互代售、特约经销、相互交换、创办专卖店等方式,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开拓市场,扩大发行量。
4、完善发行机制。提高信誉,保障供给,周到服务,这是做好发行工作的保证。从现实情况看,“官”修志书的衙门作风,对方志界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激励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像其他行业那样,向社会公开承诺工作职责,承诺办事程序和依据,建立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的运作机制,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树立务实高效的队伍形象,发扬兴办产业的实干精神,努力将志书发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史志办公室)
- “知志才能用志”。志书出版以后,必须认真组织发行,才能有效发挥志书的作用和功能。但修志不易,发行更难。各级地方志书,凝聚着千万修志人多年心血和汗水,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被人们真正重视起来。一是旧时修志圈子狭小,读志用志面窄,局限于封建官吏,没有深入社会和民间,这种封闭状态的影响还存在;二是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起步晚,时间短,是一个新事业、新领域,成熟度、知名度还不高;三是受志书本身体例、题材、部头、价格、印量和成书周期等因素的制约,远不如影视作品、通俗读物、报刊资料等受众多、传播快、影响广;四是发行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读志用志的大气候。因此,必须疏通渠道,扩大宣传与发行,才能推动志书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广泛深入宣传,扩大志书知名度。利用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单、发行单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发布新志书出版消息,介绍新志书内容和意义,让读者了解出版信息。要使人们认识,志书几十年修一次,具有实用性、稀有性、珍藏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从而激活需求。举办新闻发布会、志书首发式等隆重仪式,邀请有关领导和单位代表参加,通过汇报工作、领导讲话、交流经验,扩大志书影响力;同时,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发文、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引起各界重视。发挥广告的功能,把新志书推向社会,创建志书品牌,发挥名志效应。举办修志成果展览,引起社会对方志事业的关注。利用因特网,与信息高速公路对接,宣传新志书的价值和功能,吸引更大范围的读者。
其次,引导学志用志,扩大读者群。一是举办志书评论专刊,开展志评活动,引导阅读和研究。二是组织学志用志征文比赛,以读者切身体会,推介志书的实用功能。三是举办方志和地情知识竞赛,掀起群众读志热潮。如江苏常熟市方志办公室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家庭读书乐”知识竞赛活动,将《常熟市志}作为必读之书,还举办《常熟市志有奖演讲比赛》,激发人们读志热情,取得较好效果。四是开展志书评奖表彰活动,为成绩突出者记功授奖,发挥良志的引导作用。五是培植典型,交流经验,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学志用志。可从现有队伍,包括信息市场、研究机构、IT行业人才和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中培植典型,引导社会读志用志。六是扩大志书对外交流。通过外籍人、留学生和“三资”企业的外国老板等,打开通向世界的渠道。有的地方为扩大影响力,将志书作为礼品赠送中外贵宾,效果很好。
第三,广泛疏通渠道,扩大发行量。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即破除“修志就是编一本书”的旧观念,树立“修志为用、修用并举”的新观念;破除“重存史、轻服务,重编写、轻发行”的旧观念,树立“深开发、多服务,重发行、讲效益”的新观念;破除“闭门修志、故步自封”的旧观念,树立“开门办志、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把方志丛书发行作为文化产业来办。
l、建立发行网络。依托各承编单位和本系统各单位,组建基本发行站点和发行队伍。在此基础上,走联合之路,建立地方性、区域性发行中心,逐步向外地延伸。可以确定一定数量的委托发行单位和个人,开拓新华书店、图书城、旅游点、大学销售点等发行网络,逐步联系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华书局、海外同乡会等单位,谋求更大的发展。可招用一批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个体户、推销员,由他们组成一支新的发行队伍,形成以修志系统为主体,专、兼、群相结合,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方式为特点的发行网络。
2、明确发行对象。方志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决定它的发行对象:一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层和管理者,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这是由志书的“资治”作用和“官书”性质决定的。可以通过发行网络,“送货上门”;还可抓住一些时机,如人大、政协会议召开,将志书发给予会代表参政议政时参考。二是知识信息密集的行业和部门,如各级党校,各单位办公室、资料室,大中专学校,各级研究部门,各级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新闻单位,信息服务行业,外地驻本地机构;文化层次较高的团体和个人,如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文史工作者、实业投资者等。这是由志书的信息量大、存史价值高等特点决定的。三是中小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以及乡镇工作人员,这是由方志涉及百科各业、具有“教化”作用等特点决定的。四是将志书发行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开辟海外市场。有人调查,志书读者“按籍贯分,本地人、本地的外地人、外地的本地人约占7 0%~80%,其它读者用者约占20%一30%。而在前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人员约占60%。”按读志目的分“实用型”、“知乡型”、“查考型”、“备用型”、“益知型”、“研讨型”、“猎奇型”等,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发行不同的志书和地情丛书,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
3、改进发行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足不出门、坐堂销售”的单一发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发挥志书品种多的优势,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发行的办法,才能走出新的路子。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科学制定和调整好志书价格,包括批发价、零售价和优惠价。批发价一般定在志书定价的7 0%~8 0%。应采取广泛征订、上门销售、流动销售、分点代销、优惠包销、书市展销、包装寄销、横向联销、电话购销、上网营销、代销代办、相互代售、特约经销、相互交换、创办专卖店等方式,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开拓市场,扩大发行量。
4、完善发行机制。提高信誉,保障供给,周到服务,这是做好发行工作的保证。从现实情况看,“官”修志书的衙门作风,对方志界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激励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像其他行业那样,向社会公开承诺工作职责,承诺办事程序和依据,建立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的运作机制,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树立务实高效的队伍形象,发扬兴办产业的实干精神,努力将志书发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