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李俊鹏
在参与中国精品年鉴创建的过程中,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始终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工作思路,从征稿、培训、编纂、排版、送审、修改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提升了能力,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年鉴编写质量,积累了年鉴编写经验。
一、设置篇目时凸显框架结构“体系化”,做到分类科学、领属得当、层次分明、编排有序
“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具体到年鉴来说,条目是基础,有时间、有背景、有过程(形式)、有结果,条目与条目之间、分目与分目之间、类目与类目之间要辩证统一、构成体系。
(一)类目结构体系化。类目结构以事务性质作为基本分类基础,结合行业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社会分工体系和认知水平,以综合分类法设置框架结构体系。《赤峰年鉴(2023)》结合专家意见,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大、赤峰市人民政府、政协赤峰市委员会、赤峰市纪委监委、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开放合作、农牧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交通·水利、邮政快递·通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社会生活、应急管理、旗县区概况、人物·荣誉、附录37个部分。其中,民主党派·工商联、交通·水利、邮政快递·通信3个类目把性质相同的两类或多类事务归为一个类目。创新设置了开放合作、区域发展2个类目,为体现相应的经济属性,将开放合作类目放在经济管理之后;区域发展紧邻乡村振兴,体现了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总体上看,全书设置32个反映行业现状、社会分工及时代特点的类目,既完整展现了宏观上的社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又重点突出了微观的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及行业发展新趋势、新面貌。
(二)分目结构体系化。分目是一种“虚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分目结构体系以所属类目涉及的事务内在逻辑关系作为建构基础。分目设置不能过于随意,既要全面体现归属类目的内涵,也要相互之间彼此呼应,兼顾创新和特色。在《赤峰年鉴(2023)》编纂过程中,发现很多类目所属分目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赤峰市人大类目下设置综述、重要会议、人大立法、人大监督、代表工作5个分目;法治类目下设置人大立法、政法委与综治、法治政府建设、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仲裁8个分目(赤峰市人大类目中的人大立法采用了参见法)。上述分目的设置涵盖了赤峰市人大、法治2个类目的基本内容,也构成了基本的分目结构体系。在乡村振兴类目中设置乡村改革分目,反映了乡村振兴领域的重点工作,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区域发展中设置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协同发展、“三区一旗”一体化发展3个分目,进一步体现年鉴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按照以往惯例,每个类目下均设置综述,总述全年工作情况,但随着社会分工内容的丰富、部门职能的不断演变,一个简要的综述已不能将行业、部门工作完整涵盖,故根据实际情况,综述不是必设分目。
(三)条目结构体系化。条目是基础,是年鉴记述的基本单元,也是所属分目内容的具体化反映。条目直接反映内容,是分目结构体系化、类目结构体系化水平的体现。条目一般分为综合性条目、常规性条目及特色性条目三类。综合性条目是基础,一般指概况,必不可少;常规性条目是骨架,充分反映特定分目的特定职能、内涵;特色性条目是由常规性条目衍生出来的年度特色、亮点,是具体的事件、活动。三类条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目,三者之间“面”“线”“点”的关系,互为印证。《赤峰年鉴(2023)》海关分目下设置概况条目,条目从记述内容的高度、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突出综合性、连续性、可比性、完成性、价值性和文献性,重点突出基本数据,系统地反映了海关工作的年度总体情况;设置审核审批优化、检验监管2个常规性条目,突出海关工作的功能性,深度反映具体工作;设置蒙东地国首份RCEP签发特色性条目,凸显年度成绩、特点,从“点”的层面上进一步反映整个分目的年度工作情况。
二、打好基础,凝练语言,从根本上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赤峰年鉴(2023)》在参与精品年鉴评审过程中,专家指出了很多大家熟知、却经常被忽视的基础性、语法用法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鉴的整体编纂质量与阅读体验。
(一)不用“已”字句。年鉴中“已”字句较多,“已初步形成”“已建成”“已取得”等。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故许多“已”可省略。
(二)不用“为”字句。年鉴应力戒公文影响,少用“为”字造句。开头的“为了……”,中间的“总数为”“降雨量为”“产值为”“利税为”,结尾“为……”等。有些句子去掉“为”字,不仅不影响文意,而且语句更紧密。
(三)不用“了”字句。“了”是时间助词,表示动作或一项任务的变化或完成。而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整部书的内容都已“了”,故许多“了”字都可去掉。
(四)不用“的”字句。“的”字太多,句子被拉长。其实只要一提炼,有些“的”字可不用。
(五)不用“共”字句。此类句式在年鉴文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用其总数、全数。如“企业共XX家”“职工共XX人”;另一类是记全域、全范围数,如“全校共”等,上述所列总数、全数、全校等,“共”义已明,不必再赘用“共”。
(六)不用“余万元”。“余万元”与“万余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顺序不同,数值相差很大。比如,“年产值700万余元”。
(七)长括注不用括注。比如,“针对行业乱象发出‘三书一函’(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公安机关提示或建议函)190份。”可更改为“针对行业乱象,发出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及公安机关提示或建议函190份。”
(八)少用“中共”。除机构外,一般都用“党的”,比如,“党的二十大”。
(九)少用“加强”“提高”“增强”等修饰性语言。可采用“开展”“实施”等词语代替。
(十)链接不宜过长,内容要与正文呼应、一致。
(十一)“其中”的使用。“其中”一词,在年鉴编写中经常使用,用于说明总数中的个体情况。从形式上来讲,“其中”前面如果是“。”,“其中”的后面应加“,”:如果是“,”,“其中”的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直接正文。从内容上讲,“其中”的后面如果介绍的是并列多个事项,“其中”前面应为“。”,后面应加“,”,每个事项叙述完毕后加“;”,最后加“。”;“其中”的后面如果介绍的是单个事项,“其中”的前面应为“,”,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直接正文,正文结束后加“。”。
(十二)下角标的运用。比如,应使用“App”,而不是“APP”;应使用“PM2.5”而不是“PM2.5”
三、选好图片,用好图片,提升图片编纂质量
图片能起到迅速、鲜明传达信息的作用,刊载丰富的、恰如其分的图片能够提升整部年鉴的气质,展现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情况的整体面貌,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位置区分,图片在年鉴中分为卷首图片和随文图片。《赤峰年鉴(2023)》在入鉴图片的选用上,先后克服自然风景及会议照片占比较多、随文图片偏少、卷首专题图片标题与图片内容不严谨、随文图片图名与图片内容不对应等问题。
(一)卷首图片。《赤峰年鉴(2023)》在充分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卷首图片以“非凡十年·赤峰新跨越”为专题,设置民族团结、绿色发展、发展高质量、文化强市、民生福祉5个版块。民族团结版块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选材;绿色发展版块展示赤峰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发展高质量彰显赤峰市立足区位优势,自觉融入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局,京蒙协作助推乡村振兴开启“加速跑”,赤峰、通辽“双子星座”携手提升城市能级,城镇建设加速现代化进程;民生福祉版块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覆盖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文化强市聚焦赤峰市“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内容。
(二)随文图片。随文图片有强烈的释文作用,与文字互鉴互证,按照记述的内容将事件过程、活动场景、历史凭证等内容的图片随文插入,与卷首图片共同提升年鉴文化品位。经多轮修改后,《赤峰年鉴(2023)》配有随文图片169张,除必要会议、活动照片外,其他图片均能够体现年度内容、“以人系事”等要求,展示了赤峰各行各业鲜活、具有生命力的特色内容。
四、规范运用表格,力求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
通常来说,年鉴有文字、图片和表格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文字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图片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表格是最实用的表现形式。表格在内容上要规范权威、数据要准确可靠;在形式上则要剔除无效信息、简单明了、制式统一。通过列具表格,增加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年鉴的可参考性、可比性。按照专家意见,《赤峰年鉴(2023)》将表格规范为统计表和一览表两类,补充了人大重点议案、政协委员重点议案建议、全市财政收支情况、招商引资项目情况、旅游接待人数、职业学校情况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自治区公布的历史建筑情况等表格73份,丰富了年鉴内容,增强了表现形式。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坚持,是使命,也是担当。我们通过参与创建中国精品年鉴,打开了视野格局;通过“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找到了差距不足;通过历次评审,具备了学者心态、专家视野。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将继续锚定目标、奋楫扬帆,以此次创建中国精品年鉴为契机,为自治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赤峰经验、贡献赤峰力量!
(作者单位:赤峰市档案史志馆)
李俊鹏
在参与中国精品年鉴创建的过程中,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始终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工作思路,从征稿、培训、编纂、排版、送审、修改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提升了能力,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年鉴编写质量,积累了年鉴编写经验。
一、设置篇目时凸显框架结构“体系化”,做到分类科学、领属得当、层次分明、编排有序
“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具体到年鉴来说,条目是基础,有时间、有背景、有过程(形式)、有结果,条目与条目之间、分目与分目之间、类目与类目之间要辩证统一、构成体系。
(一)类目结构体系化。类目结构以事务性质作为基本分类基础,结合行业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社会分工体系和认知水平,以综合分类法设置框架结构体系。《赤峰年鉴(2023)》结合专家意见,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大、赤峰市人民政府、政协赤峰市委员会、赤峰市纪委监委、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开放合作、农牧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交通·水利、邮政快递·通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社会生活、应急管理、旗县区概况、人物·荣誉、附录37个部分。其中,民主党派·工商联、交通·水利、邮政快递·通信3个类目把性质相同的两类或多类事务归为一个类目。创新设置了开放合作、区域发展2个类目,为体现相应的经济属性,将开放合作类目放在经济管理之后;区域发展紧邻乡村振兴,体现了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总体上看,全书设置32个反映行业现状、社会分工及时代特点的类目,既完整展现了宏观上的社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又重点突出了微观的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及行业发展新趋势、新面貌。
(二)分目结构体系化。分目是一种“虚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分目结构体系以所属类目涉及的事务内在逻辑关系作为建构基础。分目设置不能过于随意,既要全面体现归属类目的内涵,也要相互之间彼此呼应,兼顾创新和特色。在《赤峰年鉴(2023)》编纂过程中,发现很多类目所属分目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赤峰市人大类目下设置综述、重要会议、人大立法、人大监督、代表工作5个分目;法治类目下设置人大立法、政法委与综治、法治政府建设、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仲裁8个分目(赤峰市人大类目中的人大立法采用了参见法)。上述分目的设置涵盖了赤峰市人大、法治2个类目的基本内容,也构成了基本的分目结构体系。在乡村振兴类目中设置乡村改革分目,反映了乡村振兴领域的重点工作,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区域发展中设置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协同发展、“三区一旗”一体化发展3个分目,进一步体现年鉴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按照以往惯例,每个类目下均设置综述,总述全年工作情况,但随着社会分工内容的丰富、部门职能的不断演变,一个简要的综述已不能将行业、部门工作完整涵盖,故根据实际情况,综述不是必设分目。
(三)条目结构体系化。条目是基础,是年鉴记述的基本单元,也是所属分目内容的具体化反映。条目直接反映内容,是分目结构体系化、类目结构体系化水平的体现。条目一般分为综合性条目、常规性条目及特色性条目三类。综合性条目是基础,一般指概况,必不可少;常规性条目是骨架,充分反映特定分目的特定职能、内涵;特色性条目是由常规性条目衍生出来的年度特色、亮点,是具体的事件、活动。三类条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目,三者之间“面”“线”“点”的关系,互为印证。《赤峰年鉴(2023)》海关分目下设置概况条目,条目从记述内容的高度、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突出综合性、连续性、可比性、完成性、价值性和文献性,重点突出基本数据,系统地反映了海关工作的年度总体情况;设置审核审批优化、检验监管2个常规性条目,突出海关工作的功能性,深度反映具体工作;设置蒙东地国首份RCEP签发特色性条目,凸显年度成绩、特点,从“点”的层面上进一步反映整个分目的年度工作情况。
二、打好基础,凝练语言,从根本上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赤峰年鉴(2023)》在参与精品年鉴评审过程中,专家指出了很多大家熟知、却经常被忽视的基础性、语法用法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鉴的整体编纂质量与阅读体验。
(一)不用“已”字句。年鉴中“已”字句较多,“已初步形成”“已建成”“已取得”等。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故许多“已”可省略。
(二)不用“为”字句。年鉴应力戒公文影响,少用“为”字造句。开头的“为了……”,中间的“总数为”“降雨量为”“产值为”“利税为”,结尾“为……”等。有些句子去掉“为”字,不仅不影响文意,而且语句更紧密。
(三)不用“了”字句。“了”是时间助词,表示动作或一项任务的变化或完成。而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整部书的内容都已“了”,故许多“了”字都可去掉。
(四)不用“的”字句。“的”字太多,句子被拉长。其实只要一提炼,有些“的”字可不用。
(五)不用“共”字句。此类句式在年鉴文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用其总数、全数。如“企业共XX家”“职工共XX人”;另一类是记全域、全范围数,如“全校共”等,上述所列总数、全数、全校等,“共”义已明,不必再赘用“共”。
(六)不用“余万元”。“余万元”与“万余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顺序不同,数值相差很大。比如,“年产值700万余元”。
(七)长括注不用括注。比如,“针对行业乱象发出‘三书一函’(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公安机关提示或建议函)190份。”可更改为“针对行业乱象,发出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及公安机关提示或建议函190份。”
(八)少用“中共”。除机构外,一般都用“党的”,比如,“党的二十大”。
(九)少用“加强”“提高”“增强”等修饰性语言。可采用“开展”“实施”等词语代替。
(十)链接不宜过长,内容要与正文呼应、一致。
(十一)“其中”的使用。“其中”一词,在年鉴编写中经常使用,用于说明总数中的个体情况。从形式上来讲,“其中”前面如果是“。”,“其中”的后面应加“,”:如果是“,”,“其中”的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直接正文。从内容上讲,“其中”的后面如果介绍的是并列多个事项,“其中”前面应为“。”,后面应加“,”,每个事项叙述完毕后加“;”,最后加“。”;“其中”的后面如果介绍的是单个事项,“其中”的前面应为“,”,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直接正文,正文结束后加“。”。
(十二)下角标的运用。比如,应使用“App”,而不是“APP”;应使用“PM2.5”而不是“PM2.5”
三、选好图片,用好图片,提升图片编纂质量
图片能起到迅速、鲜明传达信息的作用,刊载丰富的、恰如其分的图片能够提升整部年鉴的气质,展现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情况的整体面貌,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位置区分,图片在年鉴中分为卷首图片和随文图片。《赤峰年鉴(2023)》在入鉴图片的选用上,先后克服自然风景及会议照片占比较多、随文图片偏少、卷首专题图片标题与图片内容不严谨、随文图片图名与图片内容不对应等问题。
(一)卷首图片。《赤峰年鉴(2023)》在充分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卷首图片以“非凡十年·赤峰新跨越”为专题,设置民族团结、绿色发展、发展高质量、文化强市、民生福祉5个版块。民族团结版块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选材;绿色发展版块展示赤峰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发展高质量彰显赤峰市立足区位优势,自觉融入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局,京蒙协作助推乡村振兴开启“加速跑”,赤峰、通辽“双子星座”携手提升城市能级,城镇建设加速现代化进程;民生福祉版块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覆盖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文化强市聚焦赤峰市“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内容。
(二)随文图片。随文图片有强烈的释文作用,与文字互鉴互证,按照记述的内容将事件过程、活动场景、历史凭证等内容的图片随文插入,与卷首图片共同提升年鉴文化品位。经多轮修改后,《赤峰年鉴(2023)》配有随文图片169张,除必要会议、活动照片外,其他图片均能够体现年度内容、“以人系事”等要求,展示了赤峰各行各业鲜活、具有生命力的特色内容。
四、规范运用表格,力求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
通常来说,年鉴有文字、图片和表格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文字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图片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表格是最实用的表现形式。表格在内容上要规范权威、数据要准确可靠;在形式上则要剔除无效信息、简单明了、制式统一。通过列具表格,增加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年鉴的可参考性、可比性。按照专家意见,《赤峰年鉴(2023)》将表格规范为统计表和一览表两类,补充了人大重点议案、政协委员重点议案建议、全市财政收支情况、招商引资项目情况、旅游接待人数、职业学校情况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自治区公布的历史建筑情况等表格73份,丰富了年鉴内容,增强了表现形式。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坚持,是使命,也是担当。我们通过参与创建中国精品年鉴,打开了视野格局;通过“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找到了差距不足;通过历次评审,具备了学者心态、专家视野。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将继续锚定目标、奋楫扬帆,以此次创建中国精品年鉴为契机,为自治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赤峰经验、贡献赤峰力量!
(作者单位:赤峰市档案史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