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修志札记】突出“三个着力”,实现年鉴编纂新飞跃 ——内蒙古精品年鉴《通辽年鉴(2023)》推介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赵广雷

     

    2024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公布首批内蒙古年鉴精品工程“内蒙古精品年鉴”名单,《通辽年鉴(2023)》成功入选,成为自治区首部市级内蒙古精品年鉴。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荣誉。

    《通辽年鉴》创刊于2000年,由通辽市委、市政府主办,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纂。《通辽年鉴(2023)》(总第24卷),立足通辽发展实际,全面记录通辽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的历史进程。

    一、着力彰显通辽地域特色,科学统筹谋篇布局

    《通辽年鉴(2023)》紧跟通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采用综合分类法谋篇布局,科学设置框架结构,减少类目、分目的交叉、重复;同时为避免“千鉴一面”,设置凸显通辽地域特色的类目。

    新增或调整部分类目。新增“建筑业”类目、升格“房地产业”类目,以突出建筑业、房地产业在通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通辽的区位优势,设置区域发展类目,记录通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通辽赤峰双子星座协同发展和通辽市委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经贸合作”类目改为“开放合作”类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记录通辽积极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生动实践。重新整合“市情概览”类目,设置“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特产”“地域文化”“特色饮食”“古迹名胜”“经济社会发展”分目,全景呈现全域自然历史人文情况。在全区综合年鉴中首次设置“公共安全”类目,整合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分目,分类更加科学,集中记录关于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进程。调整类目排序,将“开放合作”类目调到“农业”类目之前,“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类目调到“工业”类目之后,做到编排有序。着眼行业发展,部分类目增设分目,使涵盖内容更全面,记录更有深度。如“农业”类目由以往的6个分目(综述、种植业、林业草原、畜牧业、渔业、农牧业产业园区)调整为10个分目,增设种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建设等分目;旅游业类目增设旅游业态、旅游开发、旅游公共服务分目。部分类目还增设分目收录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记录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新事物。

    卷首彩页设置“奋进新征程通辽新答卷”专题图片,选取信息丰富、主题鲜明的图片,反映通辽市近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现各行业各领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和亮丽答卷。

     

    图片4.jpg 

     

    二、着力充实入鉴信息,增强史料价值

    一是《通辽年鉴(2023)》在保持常规条目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深度挖掘特色条目,设置具有年度特点的动态条目,进一步提升条目的资料价值。如“金融监督管理”分目下设“通辽市入选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自治区首家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落成、全区首批企业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落户通辽市、全市首家非现金结算示范村成立、全区首家多元化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立”等5个动态条目。

    二是注重资料详实,充实收录内容,更好记录通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就。创新资料征集方式,提升《通辽年鉴(2023)》编纂质量。《通辽年鉴》编辑根据各个单位部门的职能职责,设计好篇目大纲,然后再向各单位部门征集年鉴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年鉴编辑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单位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新闻发布会、调查报告、普查资料、统计公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挖掘有存史价值的资料,丰富年鉴内容,拓展年鉴深度和广度。《通辽年鉴(2023)》共设类目33个、分目257个、条目1720余条,内容涵盖全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新业态、新领域的年度信息进行收录和记述。同时注重图片和表格等的应用,全书收录104幅随文图片、45张图表,提升了年鉴的参阅价值。卷末“附录”增加“文献资料”,如收录2022年度具有史料价值的行业发展规划、经济会议报告等,进一步提升年鉴的存史价值。

    三、着力加强年鉴编审制度建设,提高编纂规范化水平

    《通辽年鉴(2023)》将精品意识贯穿编纂始终,拓宽学习渠道,向精品学、向专家学,并做到学以致用。严格按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其补充规定,统一条目、表格、图片入鉴标准,统一语体、文风等行文规范。全书以综合性条目为主体,保证年鉴的资料价值性。

    一是建立规范高效的组稿机制。采取“命题作文”方式,为供稿单位提供供稿提纲。年鉴编辑提前拟定供稿提纲,经反复论证后报自治区精品年鉴专家组审核,修改完善后印发给各供稿单位进行组稿,确保年鉴资料全面系统。二是执行评审意见无死角修改制度。严格按照内蒙古精品年鉴专家组两轮审稿意见,对文稿内容逐一进行修改,举一反三,统查统改,确保意见无死角落实。三是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形成以学促干机制。向先进地区学、向精品年鉴学。学习借鉴精品年鉴的典型经验及做法,结合当地方实际,不断提升编辑能力和编纂水平。四是严格执行审校制度。严把年鉴稿件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执行多次审核,实行收稿预审、边纂边审、交叉互审的年鉴自审机制,落实供稿部门原稿一审、精品年鉴专家二审、出版社三审的审核责任制,按“三审三校”流程开展多轮审校,精打细磨提升年鉴品质。

    (作者单位: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修志札记】突出“三个着力”,实现年鉴编纂新飞跃 ——内蒙古精品年鉴《通辽年鉴(2023)》推介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赵广雷

     

    2024年4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公布首批内蒙古年鉴精品工程“内蒙古精品年鉴”名单,《通辽年鉴(2023)》成功入选,成为自治区首部市级内蒙古精品年鉴。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荣誉。

    《通辽年鉴》创刊于2000年,由通辽市委、市政府主办,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纂。《通辽年鉴(2023)》(总第24卷),立足通辽发展实际,全面记录通辽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的历史进程。

    一、着力彰显通辽地域特色,科学统筹谋篇布局

    《通辽年鉴(2023)》紧跟通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采用综合分类法谋篇布局,科学设置框架结构,减少类目、分目的交叉、重复;同时为避免“千鉴一面”,设置凸显通辽地域特色的类目。

    新增或调整部分类目。新增“建筑业”类目、升格“房地产业”类目,以突出建筑业、房地产业在通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通辽的区位优势,设置区域发展类目,记录通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通辽赤峰双子星座协同发展和通辽市委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经贸合作”类目改为“开放合作”类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记录通辽积极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生动实践。重新整合“市情概览”类目,设置“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特产”“地域文化”“特色饮食”“古迹名胜”“经济社会发展”分目,全景呈现全域自然历史人文情况。在全区综合年鉴中首次设置“公共安全”类目,整合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分目,分类更加科学,集中记录关于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进程。调整类目排序,将“开放合作”类目调到“农业”类目之前,“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类目调到“工业”类目之后,做到编排有序。着眼行业发展,部分类目增设分目,使涵盖内容更全面,记录更有深度。如“农业”类目由以往的6个分目(综述、种植业、林业草原、畜牧业、渔业、农牧业产业园区)调整为10个分目,增设种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建设等分目;旅游业类目增设旅游业态、旅游开发、旅游公共服务分目。部分类目还增设分目收录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记录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新事物。

    卷首彩页设置“奋进新征程通辽新答卷”专题图片,选取信息丰富、主题鲜明的图片,反映通辽市近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现各行业各领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和亮丽答卷。

     

    图片4.jpg 

     

    二、着力充实入鉴信息,增强史料价值

    一是《通辽年鉴(2023)》在保持常规条目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深度挖掘特色条目,设置具有年度特点的动态条目,进一步提升条目的资料价值。如“金融监督管理”分目下设“通辽市入选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自治区首家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落成、全区首批企业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落户通辽市、全市首家非现金结算示范村成立、全区首家多元化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立”等5个动态条目。

    二是注重资料详实,充实收录内容,更好记录通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就。创新资料征集方式,提升《通辽年鉴(2023)》编纂质量。《通辽年鉴》编辑根据各个单位部门的职能职责,设计好篇目大纲,然后再向各单位部门征集年鉴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年鉴编辑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单位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新闻发布会、调查报告、普查资料、统计公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挖掘有存史价值的资料,丰富年鉴内容,拓展年鉴深度和广度。《通辽年鉴(2023)》共设类目33个、分目257个、条目1720余条,内容涵盖全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新业态、新领域的年度信息进行收录和记述。同时注重图片和表格等的应用,全书收录104幅随文图片、45张图表,提升了年鉴的参阅价值。卷末“附录”增加“文献资料”,如收录2022年度具有史料价值的行业发展规划、经济会议报告等,进一步提升年鉴的存史价值。

    三、着力加强年鉴编审制度建设,提高编纂规范化水平

    《通辽年鉴(2023)》将精品意识贯穿编纂始终,拓宽学习渠道,向精品学、向专家学,并做到学以致用。严格按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其补充规定,统一条目、表格、图片入鉴标准,统一语体、文风等行文规范。全书以综合性条目为主体,保证年鉴的资料价值性。

    一是建立规范高效的组稿机制。采取“命题作文”方式,为供稿单位提供供稿提纲。年鉴编辑提前拟定供稿提纲,经反复论证后报自治区精品年鉴专家组审核,修改完善后印发给各供稿单位进行组稿,确保年鉴资料全面系统。二是执行评审意见无死角修改制度。严格按照内蒙古精品年鉴专家组两轮审稿意见,对文稿内容逐一进行修改,举一反三,统查统改,确保意见无死角落实。三是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形成以学促干机制。向先进地区学、向精品年鉴学。学习借鉴精品年鉴的典型经验及做法,结合当地方实际,不断提升编辑能力和编纂水平。四是严格执行审校制度。严把年鉴稿件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执行多次审核,实行收稿预审、边纂边审、交叉互审的年鉴自审机制,落实供稿部门原稿一审、精品年鉴专家二审、出版社三审的审核责任制,按“三审三校”流程开展多轮审校,精打细磨提升年鉴品质。

    (作者单位:通辽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