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修志札记】编史修志工作中要严把史实关
  • 发布时间:2024-05-20
  • 来源:
  • ◆刘科

    在广大史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编史修志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新修史志著作不断面世。这些史志新著的出版丰富了我国地方志书内容,有利于人们对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但近年成书的一些史志资料中也存在着个别史实错误或者史实不准确问题。本文试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史志资料中出现的史实错误案例提出辨证,并就教于广大史志同道,望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关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时间是构成历史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史志资料中时间应力求准确。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未认真考订,造成一些志书在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叙述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而某大事记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的时间1914年6月28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记入志书。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的时间是1928年,而某志书却写成1929年a。某志书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27年,年底东北易帜前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竭力鼓动奉天当局收回中东铁路”b。从这段行文来看东北易帜的时间很容易理解为1927年年底。众所周知东北易帜是在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协商完成的,而1927年年底张作霖还在任上,张作霖是1928年6月4日被日本守备队炸死在沈阳皇姑屯(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桥洞)的。因此,东北易帜的准确时间肯定是在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之后,即1928年12月29日。

    二、关于苏联的称谓问题

    某志书在行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其一,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表示,愿将东清铁路无偿移交中国。其二,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于1917年7月25日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无条件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c。其三,1919年11月15日,开始对中东铁路实行所谓七国共管,但是在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反对下,于1922年10月31日结束了共管d。其实以上三条叙述中使用的苏联这一称谓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众所周知,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不同的。1917年二月革命前称沙皇俄国,简称沙俄或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至十月革命前称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所以上述三条叙述中使用的苏联这一称谓均应改为苏俄或俄国。

    三、行文中没有按文件规定的行文规范编

    如某志书中有这样一条资料:1946年7月1日,伪交通部于吉林市成立吉林区铁路管理局a。按文件规定应将文中“伪交通部”改为国民党交通部b。

    四、关于清王朝被推翻的概念

    如某志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东清铁道”改为“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这段文字给人们这样一个概念,清王朝是1911年10月10日被推翻的。其实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反清斗志,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25个省区中,已有15个省宣布独立,清朝宣统皇帝溥仪在内交外困的情况下被迫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自此终结。

    五、关于一些历史人物姓名错误问题

    有些史志资料书籍在叙述1929年10月发生在通辽的铁路工人罢工斗争时,产生了不应该发生的张冠李戴现象。把当时到通辽弹压通辽铁路工人罢工斗争的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错写成高继义,把陪同高纪毅局长的北宁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王奉瑞错误的写成车务处长王凤瑞。这两个历史人物姓名虽然发音相同或者相近,但错的确实是南辕北辙。为确保万无一失,笔者又多方搜求,查证了《沈阳铁路局志稿·人物篇》《沈阳铁路局志稿·工运篇》等铁路系统的权威资料,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北宁(京奉、平奉)铁路局局长任上根本就没有叫高继义的局长,而1929年时的北宁铁路局局长就是高纪毅,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高纪毅,1890年出生于辽阳县,先后任奉军科长、团附、27师副官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官处长、19旅旅长、奉天省警务处长,1929年1月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北宁铁路局局长,东北沦陷后去北京、天津办果园,后从事进步活动,1963年病逝于天津。王奉瑞(1897—1981年),1897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曾留学日本、美国,1928年回国后在北宁铁路、正太铁路任职,担任过北宁铁路局车务处运输科副科长、科长,车务处副处长、处长;正太铁路局局长等职务,著有关于东北铁路发展史的《东北之交通》一书。1929年10月,时任北宁铁路局车务副处长的王奉瑞c陪同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到通辽,弹压通辽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高纪毅的专列被罢工的通辽铁路工人包围在通辽车站(北宁铁路打通支线通辽车站),王奉瑞代表高纪毅与罢工工人谈判,最后答应了罢工工人的条件。在志书行文中出现的史实错误的类型并非仅此四种,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那么在编修志书中出现史实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不避浅陋,试作如下分析:(一)引用史料随意性大,对所引用史料未加详细考证。(二)引用没有经过有关资料印证的口述资料,而口述资料主观随意性较大,必须经过考证史实准确无误后才能引用。(三)对资料概念没有弄清,发生歧义。(四)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往往出现史实错误。(五)产生这种历史人物姓名错误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可能是作者采访当时“工运”参加者,根据工运参加者的回忆录音撰写的,而又没有同相关资料互相印证,引用时也没有进行认真考证,故而产生这种同音不同字的错误。这是我们编史修志者引用口述史料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口述、口碑资料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否则就可能产生史实讹误。

    在编修志书时如何根治史实错误呢?笔者开出以下三个“处方”:一是对所引史料必须严加考证,明白无误后方能引用。如实在无法考证,可诸说并存留待后人考订,不能妄下结论,以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二是所引口述史料必须经过文献资料的印证或取得知情者相同内容的回忆。三是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中国历史,才能避免在编史修志工作中出现史实错误。以上观点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很不成熟,望史志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通辽市五届政协文史专员,通辽市政协文史馆馆员,通辽僧格林沁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平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会员)

    ①见《沈阳铁路局工人运动工会活动大事记》第9页、第28页(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7303号,1988年11月第一次印刷)。

    ②见《沈阳铁路局工人运动工会活动大事记》第9页、第28页(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7303号,1988年11月第一次印刷)。

    ③《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大事记》第29页,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史志办编辑。

    ④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①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②《沈阳铁路局志稿•综合篇》第147页(沈阳铁路局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11月内部发行,准印证89002)。

    ③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修志札记】编史修志工作中要严把史实关
  • 发布时间:2024-05-20
  • 来源:
  • ◆刘科

    在广大史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编史修志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新修史志著作不断面世。这些史志新著的出版丰富了我国地方志书内容,有利于人们对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但近年成书的一些史志资料中也存在着个别史实错误或者史实不准确问题。本文试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史志资料中出现的史实错误案例提出辨证,并就教于广大史志同道,望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关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时间是构成历史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史志资料中时间应力求准确。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未认真考订,造成一些志书在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叙述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而某大事记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的时间1914年6月28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记入志书。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的时间是1928年,而某志书却写成1929年a。某志书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27年,年底东北易帜前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竭力鼓动奉天当局收回中东铁路”b。从这段行文来看东北易帜的时间很容易理解为1927年年底。众所周知东北易帜是在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协商完成的,而1927年年底张作霖还在任上,张作霖是1928年6月4日被日本守备队炸死在沈阳皇姑屯(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桥洞)的。因此,东北易帜的准确时间肯定是在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之后,即1928年12月29日。

    二、关于苏联的称谓问题

    某志书在行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其一,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表示,愿将东清铁路无偿移交中国。其二,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于1917年7月25日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无条件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c。其三,1919年11月15日,开始对中东铁路实行所谓七国共管,但是在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反对下,于1922年10月31日结束了共管d。其实以上三条叙述中使用的苏联这一称谓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众所周知,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不同的。1917年二月革命前称沙皇俄国,简称沙俄或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至十月革命前称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所以上述三条叙述中使用的苏联这一称谓均应改为苏俄或俄国。

    三、行文中没有按文件规定的行文规范编

    如某志书中有这样一条资料:1946年7月1日,伪交通部于吉林市成立吉林区铁路管理局a。按文件规定应将文中“伪交通部”改为国民党交通部b。

    四、关于清王朝被推翻的概念

    如某志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东清铁道”改为“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这段文字给人们这样一个概念,清王朝是1911年10月10日被推翻的。其实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反清斗志,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25个省区中,已有15个省宣布独立,清朝宣统皇帝溥仪在内交外困的情况下被迫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自此终结。

    五、关于一些历史人物姓名错误问题

    有些史志资料书籍在叙述1929年10月发生在通辽的铁路工人罢工斗争时,产生了不应该发生的张冠李戴现象。把当时到通辽弹压通辽铁路工人罢工斗争的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错写成高继义,把陪同高纪毅局长的北宁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王奉瑞错误的写成车务处长王凤瑞。这两个历史人物姓名虽然发音相同或者相近,但错的确实是南辕北辙。为确保万无一失,笔者又多方搜求,查证了《沈阳铁路局志稿·人物篇》《沈阳铁路局志稿·工运篇》等铁路系统的权威资料,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北宁(京奉、平奉)铁路局局长任上根本就没有叫高继义的局长,而1929年时的北宁铁路局局长就是高纪毅,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高纪毅,1890年出生于辽阳县,先后任奉军科长、团附、27师副官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官处长、19旅旅长、奉天省警务处长,1929年1月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北宁铁路局局长,东北沦陷后去北京、天津办果园,后从事进步活动,1963年病逝于天津。王奉瑞(1897—1981年),1897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曾留学日本、美国,1928年回国后在北宁铁路、正太铁路任职,担任过北宁铁路局车务处运输科副科长、科长,车务处副处长、处长;正太铁路局局长等职务,著有关于东北铁路发展史的《东北之交通》一书。1929年10月,时任北宁铁路局车务副处长的王奉瑞c陪同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到通辽,弹压通辽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高纪毅的专列被罢工的通辽铁路工人包围在通辽车站(北宁铁路打通支线通辽车站),王奉瑞代表高纪毅与罢工工人谈判,最后答应了罢工工人的条件。在志书行文中出现的史实错误的类型并非仅此四种,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那么在编修志书中出现史实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不避浅陋,试作如下分析:(一)引用史料随意性大,对所引用史料未加详细考证。(二)引用没有经过有关资料印证的口述资料,而口述资料主观随意性较大,必须经过考证史实准确无误后才能引用。(三)对资料概念没有弄清,发生歧义。(四)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往往出现史实错误。(五)产生这种历史人物姓名错误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可能是作者采访当时“工运”参加者,根据工运参加者的回忆录音撰写的,而又没有同相关资料互相印证,引用时也没有进行认真考证,故而产生这种同音不同字的错误。这是我们编史修志者引用口述史料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口述、口碑资料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否则就可能产生史实讹误。

    在编修志书时如何根治史实错误呢?笔者开出以下三个“处方”:一是对所引史料必须严加考证,明白无误后方能引用。如实在无法考证,可诸说并存留待后人考订,不能妄下结论,以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二是所引口述史料必须经过文献资料的印证或取得知情者相同内容的回忆。三是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中国历史,才能避免在编史修志工作中出现史实错误。以上观点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很不成熟,望史志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通辽市五届政协文史专员,通辽市政协文史馆馆员,通辽僧格林沁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平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会员)

    ①见《沈阳铁路局工人运动工会活动大事记》第9页、第28页(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7303号,1988年11月第一次印刷)。

    ②见《沈阳铁路局工人运动工会活动大事记》第9页、第28页(沈阳铁路局工会工运史编审委员会编,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7303号,1988年11月第一次印刷)。

    ③《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大事记》第29页,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史志办编辑。

    ④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①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②《沈阳铁路局志稿•综合篇》第147页(沈阳铁路局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11月内部发行,准印证89002)。

    ③见《吉林省铁道志专辑》第二期第3—4页、第33页、第10页(吉林省铁道志编辑室编辑,吉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8678号,198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