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当代方志学者王照伦在1995年《谈地方志的信息化》中提出,新编地方志要走出困境,必须借助于社会上的信息基础设施,并与社会的信息化接轨。否则地方志古老的信息载体很难拓展生存空间,信息化是方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要营造一座连接方志和现实的桥梁而使之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文章中指的桥梁,就是方志的信息化。
方志信息化有利于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简化工作程序。诸如通过在浩如烟海的卷轶中运用大数据算法提炼具有学术价值的信息,通过机器学习、透视扫描等技术重建史料,通过云数据库链接全国地情信息,通过“荀子系列大语言模型”对旧志古籍文本翻译、注校,通过XR、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方志馆藏资料与公众面对面交流。
方志信息化有利于快速传播和共享信息,扩大影响范围。诸如利用符合大众操作习惯的新媒体手段实现存史、资政、育人。从存史方面来说,通过数字化界面复制、下载、保存、发送,人人皆可操作,避免了纸质书籍占用地方,检索效率缓慢的问题;从资政方面来说,通过智能化工具可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提升了政策咨询效率,提高了社会各界参与程度;从育人角度来说,通过网络化渠道可以较快抵达多元受众,符合社会接受信息习惯。
加快建设方志系统信息化,要从多方面努力。从优化日常办公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平台、OCR文本识别、旧志繁简转化;到固化信息化安全基础,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底座;到细化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相关监管体系;到强化关键少数科学素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量化方志系统工作指标、信息化数据指标;再到深化信息化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和对信息化科研项目立项申报。这些都离不开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改造传统方志。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对历史信息的尊重,避免过度信息化而忽视方志编修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方志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始终是一种技术工具性质的方法。在使用信息化成果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方志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惟有这样,才能让厚积薄发的方志乘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巨轮。
我们相信,建设这样的信息化桥梁,使方志在“致广大”中洞悉历史规律、辨明前进方向,在“尽精微”中提升服务温度、取得工作实效,通过我们的努力,定会让方志走出深闺、走向社会,更好滋育我们的时代。
《内蒙古印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