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提要:《学思录》是颜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中所学、所思、所行后,从众多的文章中选录29篇,由8个专题构成的地方志文选集。《学思录》中文章对于当今地方志理论研究、志鉴编辑实践、地情调研、提升志鉴质量、弘扬方志学者风范、宣传方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确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一读”的地方志文选集
关键词:《学思录》地方志研究宣传价值
《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1】是颜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中所学、所思、所行后的地方志文章选集。
《学思录》由方志研究新一代领军人物复旦大学教授巴兆祥作序曰:学思录“别具一格,值得一读”。
《学思录》有: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旧志研究、地情研究、方志地情书评论、方志地情书序跋、方志人物访谈、方志宣传报道等8个专题、29篇文论,其中论文25篇、文章4篇,版面文字26.7万字。
颜越虎先生在《学思录·后记》中自述:“文选中收录的一些稿子,也许在圈外人看来算不上研究性文章,但我知道自己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无论是有关全面性的思考,还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既注重资料搜集,也尽可能做一些调查访谈;在行文时,既力求按照学术规范,又注意兼顾明白晓畅。”考《学思录》文章原载《中国地方志》的有《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等7篇,《评审和引导兼顾、规范与创新并重——浙江省第三届年鉴评奖的思考与实践》原载《年鉴信息与研究》,《实事求是地对待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以〈绍兴县志〉、〈海盐县志稿〉为例》原载《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选集》计9篇,为29篇的31%;原载《广西地方志》、《江苏地方志》、《浙江地方志》、《浙江今日》、《史学史研究》、《浙江省地方志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文章计17篇,为29篇的58.6%;未公开发表的有《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诞生记等3篇,为29篇的10.4%。由此可窥见颜越虎先生的学者风范。
笔者今将读《学思录》后的体会写成札记,供志人参阅。
一、理论与实践研究涵盖“地方志”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这是一个相当宏观的论题,文章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全面阐述了当代方志文化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丰富了方志文化的内涵。提出构建当代方志文化路径:“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2】体现越虎先生对这一论题的深入思考。“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论年鉴的连续性及其强化途径》提出“同样作为年鉴基本特点之一的连续性却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年鉴质量的提高和年鉴作用的有效发挥”的现实问题。然后论述年鉴的连续性及其作用、现状及原因分析,重点是强化年鉴连续性的途径:“首先,要提高对年鉴连续性问题的认识。……第二,要加强对编纂人员与供稿人员的学习与培训。……第三,在编纂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强化年鉴的连续性。”其技术手段:“⒈强化年鉴框架结构的连续性;⒉强化条目记述的连续性;⒊强化年鉴数据的连续性;⒋还可以附录、索引乃至装帧设计方面强化年鉴的连续性。”【3】体现了越虎先生对于连续性是年鉴基本属性之深刻认识。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学思录》将“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置于全书一、二专题,文章13篇、13.2万字,分别为全书29篇的44.8%、版面文字的49.4%。由此窥见越虎先生对“地方志”内涵之理解水平。
二、《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是“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压题之作,此文是著者在“2009年7月2日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学习会上讲课稿节录、补充修订而成,并增加了若干注释。”【4】文章由(一)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历史地位、(二)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特点、(三)对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未来愿望3部分构成,全文1.7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6.5%。这是一篇很有功力的学术论文,文章对从古到今对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总结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成果,理清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脉络,概括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特点。文章指出:“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令人骄傲。但也不可否认,辉煌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隐忧。”【5】指出在组织工作、人才队伍、精力、资料上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组织、加强规划、加强培训、加强扶持等方法、措施,以此弘扬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优良传统。“假如全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做好了这样的工作,那么,《中国方志理论发展史》、或《中国方志学史》的撰写就有了坚实的基础。”【6】
笔者认为,文章所指出浙江方志理论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方志理论研究中同样存在,理应引起学界,特别是方志界的高度关注,将方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层次。
三、对志鉴编纂具有指导与参考价值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对〈秦皇岛市志〉等466部志书的分析研究》文章在分析研究《秦皇岛市志》等志书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有必要在第二轮志书中对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加以浓墨重彩的记述,并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但第二轮志书在记述法治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疏漏与不足……”【7】文章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一)记述对象名称问题,就有“政法、公安司法、司法、法制、法制司法、司法及司法行政、司法治安或治安司法、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及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公检司法、法治”等10种,著者认定“以法治作为篇名是比较科学的”。【8】(二)篇幅问题,“记述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的篇幅和志书总篇幅两者比例上不相称,记述对条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建议第二轮志书中,把记述法治建设内容的篇幅适当扩大,使其文字量在志书文字总量中所占百分比达到5%左右,也可更多一些。”【9】(三)记述内容问题,一是缺项,二是归属不当。(四)记述次序,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4项内容的排列,“若在一篇中记述,其顺序以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为妥,这是先记司法,再记执法。”【10】(五)记述方法,“必须在认真研究地情的基础上,去认识、发掘和把握地方特色。”【11】文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笔者认为是合理科学的,对于提高第二轮志书法治部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注意社会调查强化年鉴记述深度》首先肯定社会调查在地方志编纂中的成功做法,再述社会调查在年鉴编纂中的有益尝试,次述社会调查入鉴的途径及注意点:“一是社会调查选题要典型性。……二是社会调查选题要注意年度性。……三是社会调查选题要保持连续性。”【12】其文紧扣地方综合年鉴的年度性、连续性,抓住典型事件,将社会调查成果从地方志书移入年鉴。笔者认为,这对于提升年鉴质量、加强记述深度具有学术意义,对于年鉴编纂亦有参考价值。
《学思录》中《第二轮志书使用统计数据的原则与方法》、《文化部类:地方志书必须着力打造亮点》、《正确处理续志编纂中的五大关系——读〈岱山县志(1989—2000)〉》等文章对于规范第二轮志书编纂、提升学术品位都具有指导与参考价值。
四、地情调查是提升志鉴质量的必由之路
历代方志名家都颇为重视方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梁启超认为方志“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斯固非一手一足之烈,而且非借助有司或其他团体,则往往不能如意。”【13】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第二轮志书与年鉴编纂仍具有指导意义。
“地情研究”专题有3篇文章,3.5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13%。《绍兴的文化人物》以“绍兴素有‘文化之都’、‘名士之乡’的美誉,这也确乎道出了绍兴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特点”开卷,后从文化世家、文化流派、文化群体诸方面对绍兴的文化人物从历史到现状进行展示,展示绍兴名士的风采,也自然展示了绍兴文化的精髓。《试论乌篷船及其所承载的绍兴地域文化》从论题的引入到结语的概况,深入浅出,饶有趣味,没有一般论文枯燥无味之感,作为一个想要了解乌篷船方方面面的读者,笔者仿佛是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越虎先生是绍兴人,对家乡的地域文化十分熟悉,颇有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他并不满足于文献资料的查考,还注重实地考察与知情人士的访谈咨询,他就乌篷船对陈桥驿、陈惟宁、傅振照、朱元桂、王国荣等人的寻访,不仅丰富了论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论文的可信度。”【14】《关于推进浙江经济“三位一体”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思考》“原载《预测与分析》2011年第13期。2011年7月2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对本文作了批示,并要求送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孙景淼、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一新参阅。”【15】一位地方志工作者的地情论文得到浙江省委书记的批示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从中透视出地情研究既能资政,亦能提升志鉴质量。笔者认为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地情调查研究报告,将其入志入鉴是提升志鉴质量的必由之路。
《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浙江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成绩显殊、硕果累累。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志人物访谈”两专题中的5篇文章5.2万字,说的是浙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修的实践成果,分别是29篇的17.2%、全书版面文字的19.4%。
《求真务实铸志文——从魏桥修志实践与方志学说看浙江地方志事业》指出:魏桥先生是方志界名人,修志实践和方志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最本质的内涵,魏桥先生的修志实践和方志学说最耀的闪光点也正是求真务实。……”【16】1989年浙江省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详今明古”的主张。“他指出所谓‘明古’就是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历史,而是要求用严肃的态度,审慎地对待历史资料,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尽可能弄个明白,弄清楚事物的发端、发展和变化,而不是一问三不知。”【17】“详今明古”说在全国地方志的编纂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在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魏桥先生提出:“贵因更要贵创”【18】的观点在方志界具有很大影响。
《陈桥驿方志学说与修志实践研究》所言:陈桥驿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大师。“他不仅利用地方志做学问,而且研究方志,开设方志学课程,发表许多相关学术文章,提出了一些极富见地、颇有价值的方志学说。……让中国地方志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文章从陈桥驿与地方志、陈桥驿的方志学说、陈桥驿的修志实践、陈桥驿方志学说和修志实践的意义和影响4个方面对其方志学说与修志实践研究作了分析论述。陈桥驿的方志学说尤为方志界所关注,主要体现在:强调“地方志是一种资料书”,“方志的可贵在于资料,方志的生命也在于资料”。【20】同时指出地方志应编制“索引”,“地方志注明出处”,提倡修志应“野外考察”【21】。陈桥驿的方志学说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用于指导地方志编纂定能提升志书的学术性与文献价值。
《求实与执着——从〈仓修良探方志〉的治学精神》所言:《仓修良探方志》是一部方志学研究的系统专著,颜越虎先生从中探求仓修良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新一轮志书如何编修,仓修良先生一直主张“广义的续修”,即既修又续,编修志书通贯古今。他认为,“采用这种广义续修方法可以修出精品佳志,因为它一般都吸取了前志的长处,是以前志为基础,经过多次反复锤炼的,内容和体例当然就有可能更为完善。”【22】“这是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观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仓修良的观点很少被人所接受,新一轮志书仍然以断代志形式的续志为主。……在466种志书中,……重修志书21种,占总数的4.51%。”【23】据笔者所考,上海市已版的第二轮县区志书均为断代志,仅目前正在编修中的《上海县续志》采用“广义续修”的贯通古今体式,为上海市第二轮县区志的5%。对仓修良先生来说,当然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无人理解”的悲壮,但是,他明白“尽管如此,作为方志理论工作者的我来说,在修志工作面临转轨的重要关头,何去何从,为了对方志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任”【24】这些话语中,执着精神跃然于纸,折射出一个学者的道义和良知。
越虎先生怀着对浙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纂的敬畏之情,探求其方志学思想,将其推向方志界,对于第二轮志书编纂具有现实意义,为弘扬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纂作出贡献。
六、宣传地方志让方志文化融入社会
“方志宣传报道”专题收录《文化创新:“方志之乡”的多彩亮点》、《全省共产党不会忘记你们——〈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编纂纪略》、《〈白沙村志〉的传奇》、《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诞生记》等4篇文章、1.2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4.5%,原分别发表于《今日浙江》、《浙江方志》刊物上。
这些文章分别介绍浙江修志现状,再现干部、村民修志情景,反映《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的过程。通过刊物宣传,将地方志推向社会,弘扬方志文化精神,有利于社会上的读志用志,同时推进依法修志。其宣传意义亦不应低估!
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笔耕不辍,成果颇丰。2013年12月选录文章29篇、分为8个专题,名曰:《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笔者读后深感《学思录》确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一读的地方志文集。
注释:
【1】《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下称《学思录》
【2】《学思录》第4—10页,以下只标页码
【3】第145—150页
【4】第120页
【5】第118页
【6】巴兆祥:《学思录·序》
【7】第13页
【8】第15页
【9】第16页
【10】第19页
【11】第19页
【12】第13页
【13】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转引自吕志毅:《方志学史》第439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4】巴兆祥:《学思录·序》
【15】第211页
【16】第50页
【17】魏桥:《八年修志的回顾及今后设想——在浙江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志苑十二年》第189页,转引自《学思录》第53页
【18】魏桥:《用改革精神修志,修志要反映改革、促进改革》,《志苑十二年》第117页,转引自《学思录》第57页
【19】第62页
【20】陈桥驿:《地方志的学术性与实用性——兼论索引的价值》,《浙江方志》1993年第4期,转引自《学思录》第68页
【21】第69—71页
【22】《仓修良探方志·序》,转引自《学思录》第84页
【23】第84页
【24】《仓修良探方志》第434—435页,转引自《学思录》第85页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提要:《学思录》是颜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中所学、所思、所行后,从众多的文章中选录29篇,由8个专题构成的地方志文选集。《学思录》中文章对于当今地方志理论研究、志鉴编辑实践、地情调研、提升志鉴质量、弘扬方志学者风范、宣传方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确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一读”的地方志文选集
关键词:《学思录》地方志研究宣传价值
《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1】是颜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中所学、所思、所行后的地方志文章选集。
《学思录》由方志研究新一代领军人物复旦大学教授巴兆祥作序曰:学思录“别具一格,值得一读”。
《学思录》有: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旧志研究、地情研究、方志地情书评论、方志地情书序跋、方志人物访谈、方志宣传报道等8个专题、29篇文论,其中论文25篇、文章4篇,版面文字26.7万字。
颜越虎先生在《学思录·后记》中自述:“文选中收录的一些稿子,也许在圈外人看来算不上研究性文章,但我知道自己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无论是有关全面性的思考,还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既注重资料搜集,也尽可能做一些调查访谈;在行文时,既力求按照学术规范,又注意兼顾明白晓畅。”考《学思录》文章原载《中国地方志》的有《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等7篇,《评审和引导兼顾、规范与创新并重——浙江省第三届年鉴评奖的思考与实践》原载《年鉴信息与研究》,《实事求是地对待市县志书的篇幅问题——以〈绍兴县志〉、〈海盐县志稿〉为例》原载《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选集》计9篇,为29篇的31%;原载《广西地方志》、《江苏地方志》、《浙江地方志》、《浙江今日》、《史学史研究》、《浙江省地方志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文章计17篇,为29篇的58.6%;未公开发表的有《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诞生记等3篇,为29篇的10.4%。由此可窥见颜越虎先生的学者风范。
笔者今将读《学思录》后的体会写成札记,供志人参阅。
一、理论与实践研究涵盖“地方志”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这是一个相当宏观的论题,文章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全面阐述了当代方志文化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丰富了方志文化的内涵。提出构建当代方志文化路径:“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2】体现越虎先生对这一论题的深入思考。“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论年鉴的连续性及其强化途径》提出“同样作为年鉴基本特点之一的连续性却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年鉴质量的提高和年鉴作用的有效发挥”的现实问题。然后论述年鉴的连续性及其作用、现状及原因分析,重点是强化年鉴连续性的途径:“首先,要提高对年鉴连续性问题的认识。……第二,要加强对编纂人员与供稿人员的学习与培训。……第三,在编纂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强化年鉴的连续性。”其技术手段:“⒈强化年鉴框架结构的连续性;⒉强化条目记述的连续性;⒊强化年鉴数据的连续性;⒋还可以附录、索引乃至装帧设计方面强化年鉴的连续性。”【3】体现了越虎先生对于连续性是年鉴基本属性之深刻认识。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学思录》将“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置于全书一、二专题,文章13篇、13.2万字,分别为全书29篇的44.8%、版面文字的49.4%。由此窥见越虎先生对“地方志”内涵之理解水平。
二、《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是“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压题之作,此文是著者在“2009年7月2日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内部学习会上讲课稿节录、补充修订而成,并增加了若干注释。”【4】文章由(一)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历史地位、(二)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特点、(三)对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未来愿望3部分构成,全文1.7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6.5%。这是一篇很有功力的学术论文,文章对从古到今对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总结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成果,理清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脉络,概括了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特点。文章指出:“浙江的方志理论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令人骄傲。但也不可否认,辉煌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隐忧。”【5】指出在组织工作、人才队伍、精力、资料上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组织、加强规划、加强培训、加强扶持等方法、措施,以此弘扬浙江方志理论研究的优良传统。“假如全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做好了这样的工作,那么,《中国方志理论发展史》、或《中国方志学史》的撰写就有了坚实的基础。”【6】
笔者认为,文章所指出浙江方志理论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方志理论研究中同样存在,理应引起学界,特别是方志界的高度关注,将方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层次。
三、对志鉴编纂具有指导与参考价值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对〈秦皇岛市志〉等466部志书的分析研究》文章在分析研究《秦皇岛市志》等志书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有必要在第二轮志书中对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加以浓墨重彩的记述,并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但第二轮志书在记述法治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疏漏与不足……”【7】文章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一)记述对象名称问题,就有“政法、公安司法、司法、法制、法制司法、司法及司法行政、司法治安或治安司法、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及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公检司法、法治”等10种,著者认定“以法治作为篇名是比较科学的”。【8】(二)篇幅问题,“记述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的篇幅和志书总篇幅两者比例上不相称,记述对条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建议第二轮志书中,把记述法治建设内容的篇幅适当扩大,使其文字量在志书文字总量中所占百分比达到5%左右,也可更多一些。”【9】(三)记述内容问题,一是缺项,二是归属不当。(四)记述次序,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4项内容的排列,“若在一篇中记述,其顺序以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为妥,这是先记司法,再记执法。”【10】(五)记述方法,“必须在认真研究地情的基础上,去认识、发掘和把握地方特色。”【11】文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笔者认为是合理科学的,对于提高第二轮志书法治部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年鉴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的《注意社会调查强化年鉴记述深度》首先肯定社会调查在地方志编纂中的成功做法,再述社会调查在年鉴编纂中的有益尝试,次述社会调查入鉴的途径及注意点:“一是社会调查选题要典型性。……二是社会调查选题要注意年度性。……三是社会调查选题要保持连续性。”【12】其文紧扣地方综合年鉴的年度性、连续性,抓住典型事件,将社会调查成果从地方志书移入年鉴。笔者认为,这对于提升年鉴质量、加强记述深度具有学术意义,对于年鉴编纂亦有参考价值。
《学思录》中《第二轮志书使用统计数据的原则与方法》、《文化部类:地方志书必须着力打造亮点》、《正确处理续志编纂中的五大关系——读〈岱山县志(1989—2000)〉》等文章对于规范第二轮志书编纂、提升学术品位都具有指导与参考价值。
四、地情调查是提升志鉴质量的必由之路
历代方志名家都颇为重视方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梁启超认为方志“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斯固非一手一足之烈,而且非借助有司或其他团体,则往往不能如意。”【13】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第二轮志书与年鉴编纂仍具有指导意义。
“地情研究”专题有3篇文章,3.5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13%。《绍兴的文化人物》以“绍兴素有‘文化之都’、‘名士之乡’的美誉,这也确乎道出了绍兴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特点”开卷,后从文化世家、文化流派、文化群体诸方面对绍兴的文化人物从历史到现状进行展示,展示绍兴名士的风采,也自然展示了绍兴文化的精髓。《试论乌篷船及其所承载的绍兴地域文化》从论题的引入到结语的概况,深入浅出,饶有趣味,没有一般论文枯燥无味之感,作为一个想要了解乌篷船方方面面的读者,笔者仿佛是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越虎先生是绍兴人,对家乡的地域文化十分熟悉,颇有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他并不满足于文献资料的查考,还注重实地考察与知情人士的访谈咨询,他就乌篷船对陈桥驿、陈惟宁、傅振照、朱元桂、王国荣等人的寻访,不仅丰富了论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论文的可信度。”【14】《关于推进浙江经济“三位一体”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思考》“原载《预测与分析》2011年第13期。2011年7月2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对本文作了批示,并要求送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孙景淼、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一新参阅。”【15】一位地方志工作者的地情论文得到浙江省委书记的批示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从中透视出地情研究既能资政,亦能提升志鉴质量。笔者认为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地情调查研究报告,将其入志入鉴是提升志鉴质量的必由之路。
《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浙江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成绩显殊、硕果累累。
“方志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志人物访谈”两专题中的5篇文章5.2万字,说的是浙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修的实践成果,分别是29篇的17.2%、全书版面文字的19.4%。
《求真务实铸志文——从魏桥修志实践与方志学说看浙江地方志事业》指出:魏桥先生是方志界名人,修志实践和方志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最本质的内涵,魏桥先生的修志实践和方志学说最耀的闪光点也正是求真务实。……”【16】1989年浙江省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详今明古”的主张。“他指出所谓‘明古’就是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历史,而是要求用严肃的态度,审慎地对待历史资料,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尽可能弄个明白,弄清楚事物的发端、发展和变化,而不是一问三不知。”【17】“详今明古”说在全国地方志的编纂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在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魏桥先生提出:“贵因更要贵创”【18】的观点在方志界具有很大影响。
《陈桥驿方志学说与修志实践研究》所言:陈桥驿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大师。“他不仅利用地方志做学问,而且研究方志,开设方志学课程,发表许多相关学术文章,提出了一些极富见地、颇有价值的方志学说。……让中国地方志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文章从陈桥驿与地方志、陈桥驿的方志学说、陈桥驿的修志实践、陈桥驿方志学说和修志实践的意义和影响4个方面对其方志学说与修志实践研究作了分析论述。陈桥驿的方志学说尤为方志界所关注,主要体现在:强调“地方志是一种资料书”,“方志的可贵在于资料,方志的生命也在于资料”。【20】同时指出地方志应编制“索引”,“地方志注明出处”,提倡修志应“野外考察”【21】。陈桥驿的方志学说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用于指导地方志编纂定能提升志书的学术性与文献价值。
《求实与执着——从〈仓修良探方志〉的治学精神》所言:《仓修良探方志》是一部方志学研究的系统专著,颜越虎先生从中探求仓修良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新一轮志书如何编修,仓修良先生一直主张“广义的续修”,即既修又续,编修志书通贯古今。他认为,“采用这种广义续修方法可以修出精品佳志,因为它一般都吸取了前志的长处,是以前志为基础,经过多次反复锤炼的,内容和体例当然就有可能更为完善。”【22】“这是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观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仓修良的观点很少被人所接受,新一轮志书仍然以断代志形式的续志为主。……在466种志书中,……重修志书21种,占总数的4.51%。”【23】据笔者所考,上海市已版的第二轮县区志书均为断代志,仅目前正在编修中的《上海县续志》采用“广义续修”的贯通古今体式,为上海市第二轮县区志的5%。对仓修良先生来说,当然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无人理解”的悲壮,但是,他明白“尽管如此,作为方志理论工作者的我来说,在修志工作面临转轨的重要关头,何去何从,为了对方志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任”【24】这些话语中,执着精神跃然于纸,折射出一个学者的道义和良知。
越虎先生怀着对浙江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纂的敬畏之情,探求其方志学思想,将其推向方志界,对于第二轮志书编纂具有现实意义,为弘扬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纂作出贡献。
六、宣传地方志让方志文化融入社会
“方志宣传报道”专题收录《文化创新:“方志之乡”的多彩亮点》、《全省共产党不会忘记你们——〈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编纂纪略》、《〈白沙村志〉的传奇》、《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诞生记》等4篇文章、1.2万字,为全书版面文字的4.5%,原分别发表于《今日浙江》、《浙江方志》刊物上。
这些文章分别介绍浙江修志现状,再现干部、村民修志情景,反映《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的过程。通过刊物宣传,将地方志推向社会,弘扬方志文化精神,有利于社会上的读志用志,同时推进依法修志。其宣传意义亦不应低估!
越虎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笔耕不辍,成果颇丰。2013年12月选录文章29篇、分为8个专题,名曰:《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笔者读后深感《学思录》确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一读的地方志文集。
注释:
【1】《学思录——颜越虎地方志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下称《学思录》
【2】《学思录》第4—10页,以下只标页码
【3】第145—150页
【4】第120页
【5】第118页
【6】巴兆祥:《学思录·序》
【7】第13页
【8】第15页
【9】第16页
【10】第19页
【11】第19页
【12】第13页
【13】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转引自吕志毅:《方志学史》第439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4】巴兆祥:《学思录·序》
【15】第211页
【16】第50页
【17】魏桥:《八年修志的回顾及今后设想——在浙江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志苑十二年》第189页,转引自《学思录》第53页
【18】魏桥:《用改革精神修志,修志要反映改革、促进改革》,《志苑十二年》第117页,转引自《学思录》第57页
【19】第62页
【20】陈桥驿:《地方志的学术性与实用性——兼论索引的价值》,《浙江方志》1993年第4期,转引自《学思录》第68页
【21】第69—71页
【22】《仓修良探方志·序》,转引自《学思录》第84页
【23】第84页
【24】《仓修良探方志》第434—435页,转引自《学思录》第85页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