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提要: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志应该全面系统记载的重要内容。要准确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并从基础功能层面和衍生扩展层面两个维度去深刻认识地域文化入志的意义、价值。而记载地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有:全面分析地域文化情况,找准主要特点;兼顾地域性、文化性与可操作性,制定好志书篇目;深挖细掘,打好志书资料基础。
关键词:地方志地域文化价值意义方法路径
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有责任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准确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全面系统把握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确定记载地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是地方志记好地域文化的关键。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
(一)地域文化概念
目前,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解释。葛剑雄认为,“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1]。张凤琦提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2]。雍际春则认为,“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3]。360百科对地域文化的解释是:“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具有三个最基本特征,其一是地域的差异性,其二是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其三是内容的丰富性。
(二)地域文化的主要类型
研究者通常认为,地域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ー是按古代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划分的,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等;二是按地理环境特点划分的,如黄河文化、长江三角洲文化、运河文化、草原文化、海岛文化、山西运城池盐文化等;三是按地理相对方位划分的,如中州文化、关东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4]。
(三)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态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认知要素、心态要素等。物态要素是指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事物,如文物、遗址遗迹等。制度要素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等。行为要素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如礼仪、风俗等。认知要素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解释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腾等。心态要素是指人们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等。
二地域文化入志的价值和意义
地方志记载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从基础功能层面和衍生扩展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
从基础功能层面看:一是对记录和保存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发展演变的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因为我们有地方志这样独特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许多元素才得以延续和传承。二是对整理和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编纂新方志将地域文化纳入志书体系,实际上就是对各地地域文化资源的一次全面普查和梳理。三是对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曰益提高。编纂好地方志中的地域文化内容,可以为各地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特点、确立地方文化开发建设的目标方向提供决策参考。四是对地方文化生态的维护和修复作用。“现代化与文化基因的保护之间历来是ー对矛盾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商业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以‘沙尘暴式’的姿态迅速蔓延,对我国来不及得到修复和更新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严重冲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快速没落……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逐渐消失在现代化匆匆的步履中,中国的民间文化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因此,维护地方文化生态、培植区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5]。五是具有彰显志书地方特色的作用。“衡量一部志书成功与否,地方特色鲜明与否是ー个重要尺度,而地方特色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文化的开掘”[6]。
从衍生和拓展层面看:一是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ー朵奇葩,将其培植好、养育好,必然会使中华文化更加根深叶茂。二是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涵养作用。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风气恶化过程中的顽疾,而地域文化中讲仁爱、重德孝、守诚信、崇正义等优秀元素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都具有熏陶、感召和引领作用。三是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潜在带动作用。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8]。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诚信、和谐的发展环境。其次,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可以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三记载地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一)全面分析本地地域文化情況,找准主要特点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各地地域文化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综合分析,归纳出自身的特点,是准确定位本地地域文化的前提。如杭州市是ー个地域文化十分浓郁的城市,要想全面客观地记载其地域文化,就应该紧紧把握“杭州既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之精华,又有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丝调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之广博,兼具西湖文化、西溪文化、山水文化之深邃”[9]的特点。再如,浙江省东阳市长期以来有“肯读书、有手艺才算得上有出息”的特定价值观,并出现了严济慈家族两代七人皆为科学家的“小科学院”家族,一家有七八位教授的诸葛祺“教授之家”,以及“博士之家”“医药世家”“报业世家”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阳家族文化。又如,山西省晋中市如果离开晋商、大寨这两个地方特色文化,就不能算是抓住了当地特色文化的要害。
(二)兼顾地域性、文化性与可操作性,制订好志书篇目
找准本地地域文化的主体和特点之后,科学合理设置志书篇目就成了关键。在志书编纂实践中,许多志书记载地域文化之所以不全面、不系统,主要原因就是设篇立目存在问题。这里,以山西省的修志实践为例作ー些分析。如《太原市晋源区志》初稿编写中,意识到古晋阳城是该区地域文化中的亮点,并在志书中单列ー卷记述,但篇目设置却按历史时期分设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初时期七章。这种篇目设置方法既不符合志书横排竖写的体例要求,也没有抓住古城的文化核心,因而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古城文化的应有内容。在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为该卷提出的建议方案是:第一章地理环境、第二章建城始末、第三章古城布局、第四章文化遗存、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古城研究、第七章历史名人、第八章艺文集粹。应该说这一建议篇目,既体现了古城文化的应有内涵,又兼顾古城沿革始末,而且还考虑到资料搜集的可行性和志稿撰写的可操作性。又如《运城市盐湖区志》编纂中,结合自身特点,将在华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有数千年影响的池盐文化,单设盐文化一卷进行记述,成了突出地方特色的一大亮点,但其初稿篇目设置却不够合理完备。该志初稿篇目为:第一章盐池,下设位置、面积、气候,盐池形成,盐池资源三节;第二章盐业,下设潞盐生产、制盐工艺、潞盐工艺、盐政管理、经营管理等节;第三章盐化工业,下设盐化生产、无机盐生产、日用化工品生产、新产品开发四节;第四章池神庙(未设节);第五章盐池遗迹,下设禁墙、虞坂古道、古道石刻、水利工程、宋代“店下样”、石刻《河东盐池之图》六节;第六章盐池形成的文化内涵,下设奠基民族历史的夺盐战争、国家雏形形成之地、盐利是历史上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河东文化的深厚积淀、晋商起源、盐运专城、运学七节;第七章艺文,下设文选、诗歌两节;第八章传说(未设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该篇目主要有以下不足:其一,盐文化作卷题定位不准,盐文化包涵内容太大,而当地实际只是池盐文化的典型代表,应改作池盐文化;其二,第三章盐化工业超出狭义文化范畴,不应列入;其三,池盐文化的主要元素把握不够到位;其四,第六章下属各节属学术专著标题;其五,一些当地池盐文化的要项未充分体现。我们提出的修改方案是:第一章盐池概貌,下设自然环境、盐池演变两节;第二章生产运销,下设传统工艺、销售运输两节;第三章盐政管理,下设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两节;第四章盐运专城,下设城市演变、城市布局、主要建筑三节;第五章盐池遗迹,下设古池风貌、禁墙、神池庙、水利设施、其他文物五节;第六章习俗庙会,设传统风俗、庙会活动两节;第七章文献著述,下设官方文献、研究著述两节;第八章艺文,下设诗歌、文选、艺文三节。与初稿篇目相比,主要是围绕古代池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以及由此生成的文物古迹等池盐文化的主体要素做文章,并力求将科学性、合理性、地域性、可行性于一体。
(三)深挖细掘,打好志书资料基础
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离开翔实丰富的资料,志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要注重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袁行霈指出:“研究地域文化,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特别是乡邦文献,包括各地的方志、族谱、舆图等。”[10]笔者理解,乡邦文献同样也包括地方文化人关于本地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各种著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一种有影响的地域文化势必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而学术研究成果中又必然会蕴藏着丰富的志书资料。利用这些成果,一方面可以充实志书记载内容,使地域文化内容做到完整准确;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志书的学术含量,进而实现资料性、客观性、学术性、可读性的有机融合。此外,要注重实地考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每日每时、点滴细节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信息和资源。地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如思维方式、民间信仰、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只有通过实地采访、调查、考察,才能搜集到可信、可靠、可用的一手资料,才能客观真实记载和还原地域文化的面貌。第二轮《萧山市志》编纂过程中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践已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采用修志人员自行调查、邀请专家调查、委托部门单位调查、利用现有调查成果等方式,对丰富地域文化内容、增强志书记述深度、提高志书的学术品位是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11]。
当然,要真正把ー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写实、写透、写到位,还应当遵循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全面系统、完整准确等编写志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同时,还需要秉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修志态度。
参考书目:
[1]葛剑雄:《葛剑雄谈地域文化》,《百家讲坛》2010年11月7日。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5]尤岩:《论第二轮修志与民间文化保护的互动效应》,《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期。
[6]颜越虎:《文化部类:地方志必须着力打造的亮点》,《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1期。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0页,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8]黄高才、黄沛钰:《中国文化概论》,第10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贾大清:《〈杭州市志(1986-2005)〉编纂实践与
探索》,《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年版。
[10]袁行霈:《关于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沈迪云、莫艳梅:《社会调查在二轮修志中的应用》,《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
提要: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志应该全面系统记载的重要内容。要准确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并从基础功能层面和衍生扩展层面两个维度去深刻认识地域文化入志的意义、价值。而记载地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有:全面分析地域文化情况,找准主要特点;兼顾地域性、文化性与可操作性,制定好志书篇目;深挖细掘,打好志书资料基础。
关键词:地方志地域文化价值意义方法路径
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有责任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准确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全面系统把握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确定记载地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是地方志记好地域文化的关键。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
(一)地域文化概念
目前,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解释。葛剑雄认为,“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1]。张凤琦提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2]。雍际春则认为,“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3]。360百科对地域文化的解释是:“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具有三个最基本特征,其一是地域的差异性,其二是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其三是内容的丰富性。
(二)地域文化的主要类型
研究者通常认为,地域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ー是按古代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划分的,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等;二是按地理环境特点划分的,如黄河文化、长江三角洲文化、运河文化、草原文化、海岛文化、山西运城池盐文化等;三是按地理相对方位划分的,如中州文化、关东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4]。
(三)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态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认知要素、心态要素等。物态要素是指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事物,如文物、遗址遗迹等。制度要素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等。行为要素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如礼仪、风俗等。认知要素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解释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腾等。心态要素是指人们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等。
二地域文化入志的价值和意义
地方志记载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从基础功能层面和衍生扩展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
从基础功能层面看:一是对记录和保存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发展演变的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因为我们有地方志这样独特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许多元素才得以延续和传承。二是对整理和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编纂新方志将地域文化纳入志书体系,实际上就是对各地地域文化资源的一次全面普查和梳理。三是对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曰益提高。编纂好地方志中的地域文化内容,可以为各地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特点、确立地方文化开发建设的目标方向提供决策参考。四是对地方文化生态的维护和修复作用。“现代化与文化基因的保护之间历来是ー对矛盾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商业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以‘沙尘暴式’的姿态迅速蔓延,对我国来不及得到修复和更新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严重冲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快速没落……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逐渐消失在现代化匆匆的步履中,中国的民间文化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因此,维护地方文化生态、培植区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5]。五是具有彰显志书地方特色的作用。“衡量一部志书成功与否,地方特色鲜明与否是ー个重要尺度,而地方特色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文化的开掘”[6]。
从衍生和拓展层面看:一是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ー朵奇葩,将其培植好、养育好,必然会使中华文化更加根深叶茂。二是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涵养作用。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风气恶化过程中的顽疾,而地域文化中讲仁爱、重德孝、守诚信、崇正义等优秀元素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都具有熏陶、感召和引领作用。三是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潜在带动作用。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8]。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诚信、和谐的发展环境。其次,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可以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三记载地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一)全面分析本地地域文化情況,找准主要特点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各地地域文化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综合分析,归纳出自身的特点,是准确定位本地地域文化的前提。如杭州市是ー个地域文化十分浓郁的城市,要想全面客观地记载其地域文化,就应该紧紧把握“杭州既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之精华,又有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丝调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之广博,兼具西湖文化、西溪文化、山水文化之深邃”[9]的特点。再如,浙江省东阳市长期以来有“肯读书、有手艺才算得上有出息”的特定价值观,并出现了严济慈家族两代七人皆为科学家的“小科学院”家族,一家有七八位教授的诸葛祺“教授之家”,以及“博士之家”“医药世家”“报业世家”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阳家族文化。又如,山西省晋中市如果离开晋商、大寨这两个地方特色文化,就不能算是抓住了当地特色文化的要害。
(二)兼顾地域性、文化性与可操作性,制订好志书篇目
找准本地地域文化的主体和特点之后,科学合理设置志书篇目就成了关键。在志书编纂实践中,许多志书记载地域文化之所以不全面、不系统,主要原因就是设篇立目存在问题。这里,以山西省的修志实践为例作ー些分析。如《太原市晋源区志》初稿编写中,意识到古晋阳城是该区地域文化中的亮点,并在志书中单列ー卷记述,但篇目设置却按历史时期分设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初时期七章。这种篇目设置方法既不符合志书横排竖写的体例要求,也没有抓住古城的文化核心,因而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古城文化的应有内容。在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为该卷提出的建议方案是:第一章地理环境、第二章建城始末、第三章古城布局、第四章文化遗存、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古城研究、第七章历史名人、第八章艺文集粹。应该说这一建议篇目,既体现了古城文化的应有内涵,又兼顾古城沿革始末,而且还考虑到资料搜集的可行性和志稿撰写的可操作性。又如《运城市盐湖区志》编纂中,结合自身特点,将在华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有数千年影响的池盐文化,单设盐文化一卷进行记述,成了突出地方特色的一大亮点,但其初稿篇目设置却不够合理完备。该志初稿篇目为:第一章盐池,下设位置、面积、气候,盐池形成,盐池资源三节;第二章盐业,下设潞盐生产、制盐工艺、潞盐工艺、盐政管理、经营管理等节;第三章盐化工业,下设盐化生产、无机盐生产、日用化工品生产、新产品开发四节;第四章池神庙(未设节);第五章盐池遗迹,下设禁墙、虞坂古道、古道石刻、水利工程、宋代“店下样”、石刻《河东盐池之图》六节;第六章盐池形成的文化内涵,下设奠基民族历史的夺盐战争、国家雏形形成之地、盐利是历史上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河东文化的深厚积淀、晋商起源、盐运专城、运学七节;第七章艺文,下设文选、诗歌两节;第八章传说(未设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该篇目主要有以下不足:其一,盐文化作卷题定位不准,盐文化包涵内容太大,而当地实际只是池盐文化的典型代表,应改作池盐文化;其二,第三章盐化工业超出狭义文化范畴,不应列入;其三,池盐文化的主要元素把握不够到位;其四,第六章下属各节属学术专著标题;其五,一些当地池盐文化的要项未充分体现。我们提出的修改方案是:第一章盐池概貌,下设自然环境、盐池演变两节;第二章生产运销,下设传统工艺、销售运输两节;第三章盐政管理,下设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两节;第四章盐运专城,下设城市演变、城市布局、主要建筑三节;第五章盐池遗迹,下设古池风貌、禁墙、神池庙、水利设施、其他文物五节;第六章习俗庙会,设传统风俗、庙会活动两节;第七章文献著述,下设官方文献、研究著述两节;第八章艺文,下设诗歌、文选、艺文三节。与初稿篇目相比,主要是围绕古代池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以及由此生成的文物古迹等池盐文化的主体要素做文章,并力求将科学性、合理性、地域性、可行性于一体。
(三)深挖细掘,打好志书资料基础
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离开翔实丰富的资料,志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要注重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袁行霈指出:“研究地域文化,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特别是乡邦文献,包括各地的方志、族谱、舆图等。”[10]笔者理解,乡邦文献同样也包括地方文化人关于本地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各种著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一种有影响的地域文化势必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而学术研究成果中又必然会蕴藏着丰富的志书资料。利用这些成果,一方面可以充实志书记载内容,使地域文化内容做到完整准确;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志书的学术含量,进而实现资料性、客观性、学术性、可读性的有机融合。此外,要注重实地考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每日每时、点滴细节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信息和资源。地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如思维方式、民间信仰、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只有通过实地采访、调查、考察,才能搜集到可信、可靠、可用的一手资料,才能客观真实记载和还原地域文化的面貌。第二轮《萧山市志》编纂过程中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践已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采用修志人员自行调查、邀请专家调查、委托部门单位调查、利用现有调查成果等方式,对丰富地域文化内容、增强志书记述深度、提高志书的学术品位是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11]。
当然,要真正把ー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写实、写透、写到位,还应当遵循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全面系统、完整准确等编写志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同时,还需要秉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修志态度。
参考书目:
[1]葛剑雄:《葛剑雄谈地域文化》,《百家讲坛》2010年11月7日。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5]尤岩:《论第二轮修志与民间文化保护的互动效应》,《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期。
[6]颜越虎:《文化部类:地方志必须着力打造的亮点》,《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1期。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0页,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8]黄高才、黄沛钰:《中国文化概论》,第10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贾大清:《〈杭州市志(1986-2005)〉编纂实践与
探索》,《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年版。
[10]袁行霈:《关于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沈迪云、莫艳梅:《社会调查在二轮修志中的应用》,《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