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民俗风情】话说“穹庐”
  • 发布时间:2015-12-19
  • 来源: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语言文学系教授
  •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与中原汉民族迥异的居所,同时又广泛地影响了中原汉民族,其中以穹庐为代表,其特点是舒适便捷、适应性极强,是堪称伟大的发明。

    穹庐,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毡子搭成的居所,因其党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故称穹庐,类似今天的蒙古包。《周礼·冬官考工记》:“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郑玄注曰:“匈奴无屋宇,田猎畜牧,逐水草而居,皆知为弓车”(《周礼注疏》卷三十九)。《汉书·匈奴传下》:“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穹庐多用红柳作支架,围以毡子,故又称毡帐、毡房,如王安石《明妃曲》说:“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这是一种移动的住所,结实轻便,拆分后可以载在车上,并随时随地组合、搭建成房,以适应“逐水草而居”、不断移动的游牧生活。《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五《四夷部·西戎西·乌孙》:

    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以制匈奴。”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往赐昆莫,于是使献马,愿尚公主。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公主别理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穹庐为室,围毡为墙,这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孙叔向《送咸安公主》:“卤簿迟迟出国门,汉家公主嫁乌孙。玉颜便向穹庐去,卫霍空承明主恩”,石崇《王明君辞并序》:“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薛道衡《昭君辞》:“胡风带秋月,嘶马杂笳声。毛裘易罗绮,毡帐代金屏”,说王昭君由汉入胡,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发都上了巨大的变化。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也说:“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敕勒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壮阔苍茫的草原风光。《呼和浩特市志·政区》:“敕勒川:北魏时敕勒部称阴山前(即大青山前的广阔平原)为敕勒川,其地约西起乌拉特前旗,东至卓资山县,南起长城,北至大青山,相当于汉代云中、定襄二郡地方。”(《呼和浩特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155页)“天似穹庐”,是说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辽阔的天宇如同巨大无比的毡帐一样从四面垂下,气势壮阔。今天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主体建筑——三座雄伟的蒙古式大殿,就是依照穹庐的样式建造的。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今内蒙古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阴山一带,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说:“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将天宇比作穹庐,不仅气魄雄伟,也见穹庐在游牧民族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唐无名氏《胡笳曲》:“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描绘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及其环境。毡车,是可移动的毡房,游牧民族用以抵御风寒雨淋,《文献通考·四裔考·室韦》(卷三百四十七):“乘牛车,蘧蒢为室,如突厥毡车之状”。《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三《兵部五十四》:“初,哥舒翰造毡车,以毡蒙其车,以马驾之”,仿效游牧民族的毡车用于军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北方游牧民族“虽有城郭,而不居之,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旧唐书·西戎传》:“吐谷浑,其先居于徒河之清山,属晋乱,始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地数千里。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肉酪为粮”。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因为游牧生活必须“随水草畜牧”,所以虽有城郭也不去居住。北方游牧民族不居城郭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突厥可汗默棘连“欲城所都”,老臣暾欲谷谏曰:

    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新唐书·突厥传下》)

    游牧民族之所以不可制服,就在于迁徙无常,灵活自如,对手难以掌握,依凭的就是毡帐。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与固守土地、固守产业的农耕文化不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茫茫草原,随处是家:“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崔融《从军行》),“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王昌龄《箜篌引》),“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耿湋《凉州词》),“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谷口穹庐遥逦迤,溪边牛马暮盘跚”(唐无名氏《晚秋登城之作》其二)。

    一片草地,一顶毡帐、一群牛羊、几峰骆驼,就可以成为游动的家了。这样的居住方式也传到了中原,诗人白居易不仅好胡服,也喜住毡帐,其《别毡帐火炉》诗说: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

      

    在北风劲吹、大雪飘飞、天寒地冻之时,赖有自己张设的青毡帐御寒。在诗中,白居易多次写到毡帐、火炉:“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碧毡账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夜招晦叔》),“日午微风且暮寒,春风冷峭雪乾残。碧毡帐下红炉畔,试为来尝一醆看”(《府酒五绝·招客》),毡帐中的红火炉温暖了整个冬天。后来曾两次出使辽国的北宋学者苏颂有《契丹帐》一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膻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一顶毡帐数乘车,牧放着牛马,逐水草而居,随处为家。在广袤丰饶的草原上,四时狩猎,以奶、牛羊肉为食,以动物皮毛为衣,尽得大自然的馈赠。勇敢剽悍的游牧民族就这样一代一代生息繁衍,悠闲自由地生活着、创造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话说“穹庐”
  • 发布时间:2015-12-19
  • 来源: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语言文学系教授
  •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北方游牧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与中原汉民族迥异的居所,同时又广泛地影响了中原汉民族,其中以穹庐为代表,其特点是舒适便捷、适应性极强,是堪称伟大的发明。

    穹庐,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毡子搭成的居所,因其党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故称穹庐,类似今天的蒙古包。《周礼·冬官考工记》:“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郑玄注曰:“匈奴无屋宇,田猎畜牧,逐水草而居,皆知为弓车”(《周礼注疏》卷三十九)。《汉书·匈奴传下》:“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穹庐多用红柳作支架,围以毡子,故又称毡帐、毡房,如王安石《明妃曲》说:“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这是一种移动的住所,结实轻便,拆分后可以载在车上,并随时随地组合、搭建成房,以适应“逐水草而居”、不断移动的游牧生活。《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五《四夷部·西戎西·乌孙》:

    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以制匈奴。”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往赐昆莫,于是使献马,愿尚公主。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公主别理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穹庐为室,围毡为墙,这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孙叔向《送咸安公主》:“卤簿迟迟出国门,汉家公主嫁乌孙。玉颜便向穹庐去,卫霍空承明主恩”,石崇《王明君辞并序》:“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薛道衡《昭君辞》:“胡风带秋月,嘶马杂笳声。毛裘易罗绮,毡帐代金屏”,说王昭君由汉入胡,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发都上了巨大的变化。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也说:“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敕勒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壮阔苍茫的草原风光。《呼和浩特市志·政区》:“敕勒川:北魏时敕勒部称阴山前(即大青山前的广阔平原)为敕勒川,其地约西起乌拉特前旗,东至卓资山县,南起长城,北至大青山,相当于汉代云中、定襄二郡地方。”(《呼和浩特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155页)“天似穹庐”,是说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辽阔的天宇如同巨大无比的毡帐一样从四面垂下,气势壮阔。今天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主体建筑——三座雄伟的蒙古式大殿,就是依照穹庐的样式建造的。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今内蒙古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阴山一带,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说:“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将天宇比作穹庐,不仅气魄雄伟,也见穹庐在游牧民族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唐无名氏《胡笳曲》:“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描绘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及其环境。毡车,是可移动的毡房,游牧民族用以抵御风寒雨淋,《文献通考·四裔考·室韦》(卷三百四十七):“乘牛车,蘧蒢为室,如突厥毡车之状”。《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三《兵部五十四》:“初,哥舒翰造毡车,以毡蒙其车,以马驾之”,仿效游牧民族的毡车用于军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北方游牧民族“虽有城郭,而不居之,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旧唐书·西戎传》:“吐谷浑,其先居于徒河之清山,属晋乱,始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地数千里。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肉酪为粮”。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因为游牧生活必须“随水草畜牧”,所以虽有城郭也不去居住。北方游牧民族不居城郭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突厥可汗默棘连“欲城所都”,老臣暾欲谷谏曰:

    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新唐书·突厥传下》)

    游牧民族之所以不可制服,就在于迁徙无常,灵活自如,对手难以掌握,依凭的就是毡帐。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与固守土地、固守产业的农耕文化不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茫茫草原,随处是家:“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崔融《从军行》),“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王昌龄《箜篌引》),“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耿湋《凉州词》),“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谷口穹庐遥逦迤,溪边牛马暮盘跚”(唐无名氏《晚秋登城之作》其二)。

    一片草地,一顶毡帐、一群牛羊、几峰骆驼,就可以成为游动的家了。这样的居住方式也传到了中原,诗人白居易不仅好胡服,也喜住毡帐,其《别毡帐火炉》诗说: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

      

    在北风劲吹、大雪飘飞、天寒地冻之时,赖有自己张设的青毡帐御寒。在诗中,白居易多次写到毡帐、火炉:“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碧毡账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夜招晦叔》),“日午微风且暮寒,春风冷峭雪乾残。碧毡帐下红炉畔,试为来尝一醆看”(《府酒五绝·招客》),毡帐中的红火炉温暖了整个冬天。后来曾两次出使辽国的北宋学者苏颂有《契丹帐》一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膻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一顶毡帐数乘车,牧放着牛马,逐水草而居,随处为家。在广袤丰饶的草原上,四时狩猎,以奶、牛羊肉为食,以动物皮毛为衣,尽得大自然的馈赠。勇敢剽悍的游牧民族就这样一代一代生息繁衍,悠闲自由地生活着、创造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