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抗战纪事】日本殖民统治梦碎扎兰屯
  • 发布时间:2016-03-20
  •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
  •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23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19321130日,扎兰屯被日军占领。1933l19日撤消雅鲁县建制,在其行政区域建立布特哈旗,旗行政公署驻扎兰屯。同年122日建立兴安东分省,省行政公署驻扎兰屯。193431日,兴安东分省改建制为兴安东省。

    兴安东省下辖五个旗,一切机关团体都由日本人把持,其中不仅各层领导人是日本人,大批职员也由日本人充当;中东铁路苏联员工撤退,完全由日本人接替;特别是日本人占领扎兰屯后,对扎兰屯实行经济统治,经商办企业的日本人也大量增加。

    1935年,兴安东省公署办公楼在吊桥路西侧落成,同期修建的还有省长额勒春公馆(位于今东利市场西侧)。那时,兴安东省公署西侧二道河子一带(今呼伦贝尔第二人民医院址)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是理想的居住地。于是,西官舍住宅群出现了,占地面积近30公顷,住在那里的都是兴安东省公署的日本籍高级职员。住宅采用日式风格,用红砖和白灰砌筑,外墙用水泥抹面,青瓦灰墙,装饰简洁。

    由于扎兰屯成为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人口增长很快,据1939年统计,布特哈旗总人口57319人,较1931年增加43872人。在总人口中,日本人1850人,其他外国人2841人。城镇人口18685人,占32.8%。人口的猛增带来建筑业的兴旺,沦陷时期扎兰屯施工旺季有建筑工人30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为日本人兴办的坂本组,有工人950人。伪满时期,日本人的建筑主要有:日军守备队营房(现已拆除),日本开拓团总部大楼(现已拆除),日本侨民小学(今兴华小学),以及满铁医院(位于扎兰屯原铁路中学院内)。

    1941年,日本人在扎兰屯建立亚麻株式会社,雇用员工近200人,成为当地最大的工业企业。2006年夏天,笔者曾采访过一位离休干部,他名叫江宝臣。1943年9月,江宝臣辞去德昌厚油坊锅炉工的工作,经人介绍,进入日本人开办的亚麻株式会社当工人。亚麻株式会社主要生产麻绳、麻袋,产品运往辽宁开原等地。工厂除了近200名工人外,有管理人员10余人,都是日本人,还有2名会日语的中国人当翻译。厂区有集体宿舍,所有职员都住宿舍。原料来源于当地,那时,扎兰屯周边的各努图克(乡)都种植亚麻,江宝臣的工作就是下乡指导农民种植亚麻,丈量亩数。亚麻收割后捆成大捆,用马车运送到亚麻厂。工人把大捆分成小捆,有序地放进沤麻池,厂区挖砌了许多沤麻用的水泥池子,锅炉房把水烧热,热水注入沤麻池。过一段时间后,将亚麻从池中起出来,由女工们打开捆扒皮,待亚麻皮晾干放进仓库,剩下的秆烧火。工人每月工资40元伪国币,有时不发纸币,而是发给2030斤小米。19458月,苏联红军解放扎兰屯,亚麻厂的日本人都逃走了,工厂关闭。苏联红军接管该厂,不久又恢复生产。

    19357月,日本政府正式出台“百万户移民计划”,计划从1936年开始,以5年为一期,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并将此计划列为广田弘毅内阁七大国策之一,伪满政府也将接收安置日本移民列为三大“国策”之一。从移民计划实施到日本战败投降,大约有27万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其中,除日本农民外,还招收一批16岁以上的青少年,称“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以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由现役军官带队训练,然后开进指定地点,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维持,并成为关东军后备兵源。

    日本政府之所以将移民计划列为“国策”之一,目的很明显。一是解决日本农村的剩余人口,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压力;二是通过增加日本移民数量,使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数量提高到一定比例,进而彻底变中国东北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三是利用日本移民维持殖民统治秩序,镇压反满抗日运动;四是就地解决关东军的后备兵源等。所以,就其性质而言,称之为移民侵略毋庸置疑。

    原本生存在下层社会、生活贫困的日本农民进入中国东北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殖民统治集团的成员之一,除日本政府的经济补贴外,他们还从伪满政府领取到优厚的俸禄。

    据日本人编著的《满洲开发四十年》记载:1943年止,兴安东省布特哈旗境内共有19个“开拓团”,总人数达到3029人,分布在沙里沟子(来自大阪,团名沙里佛立,103户,430人)、上大河(来自熊本,团名上大河野菊,65户,240人)、下大河(来自熊本,团名下大河益南,28户,27人)、哈拉苏(来自熊本,团名熊本乡,41户,132人)、务大哈气(来自熊本,团名大道,51户,156人)、水甸沟(来自兵库,团名分别为七美郎、二方乡,两团各32户,76人)、济沁河(来自奈良,团名济沁十津川,102户,272人)、麒麟河(来自茨城,团名麒麟茨城,27户,84人;来自千叶,团名贺茂乡,103户,430人)、大北沟(来自德岛,团名聚宝美马,31户,71人)、兴山(来自福岛,团名兴山会津,42户,172人)、关家(来自青森,团名关家三户,51户,83人)、秀峰(来自山梨,团名秀峰增穗,32户,84人)、永和(来自长野,团名永和三峰,46户,167人)、大青山(来自和歌山,团名栗栖川,26户,45人)、北头道(集团义开,名为成吉思汗报国农场,168人)、头道沟(集团义开,名为丰秋报国农场,187人)、宁安(集合义开,名为丰春报国农场,24人)等地。

    据《扎兰屯史志》记载:日本移民开拓团以每垧20元伪国币的价格强行收买占用土地。19406月,日本“满洲开垦青年义勇队”在成吉思汗建立训练所,收容日本移民从事垦殖业,有队员222人,职员5人,耕地计划面积1000公顷。19414月,成吉思汗努图克(乡)广大农户对日本开拓团强行低价征购土地和驱赶当地居民的行径不满,集体向日伪当局请愿。有多名村民结伙前往新京(长春)伪满国务院告状,被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关进监狱,遭到严刑拷打。

    开拓团驻地的房屋是按统一式样建设的,全部是土木结构的大草房,屋内宽敞明亮。每户开拓民一栋草房子,草房布局合理,一排排地建,连成一条脊。20多栋草房形成一个大院,院子四周用土垡子垒成围墙,高大坚固,当地人称它土围子。开拓民保留本民族的生活习惯,门是木拉门,进屋就上炕,家家都有留声机。开拓民的主食是大米和少量的白面,由布特哈旗开拓科配给。他们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所产粮食全部上缴布特哈旗兴农合作社(国库)。

    扎兰屯南出口通往阿荣旗111线3公里处是沙里沟村三组。公路北侧有“开拓团”本部的土围子,轮廓清晰,残留土墙有一米多高。此处既是日本“沙里佛立开拓团”本部旧址,土围子坐北朝南,南北两门,一条便道贯穿而过。三面环山,南面视野开阔,既可以躲避西北风侵袭,又有利于防卫。土围子地势较高,依山傍水,南边的川甸子地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可见日本人用心良苦。从土围子出来,过111公路,往东100米,有“开拓团”的三个砖窑旧址,再往东100米左右,则是“开拓团”的学校旧址。

    1945年8月中旬,传来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的隆隆炮声。开拓团的日本人惶惶不可终日,逃跑时放了一把火,将房屋烧毁。

    1945813日,苏联红军先头部队通过扎兰屯,日军的防线土崩瓦解。16日下午,苏联红军后继部队第7602师进驻扎兰屯。驻扎兰屯地区的日军被解除武装后,其俘虏及日本官吏全部被苏联红军押送到苏联境内,来不及逃跑的日本开拓团成员、商人等日本侨民则被收容到扎兰屯日侨管理所。日伪政权崩溃后,扎兰屯街道秩序大乱,众多居民上街行抢或捡拾日伪遗留物资,日本人配给社、银行等物资财产被一抢而光。9月初,驻扎兰屯苏联红军发布公告,在扎兰屯街实行宵禁。同月,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在扎兰屯火车站站前广场落成(1957年夏,该纪念碑移至吊桥公园内)。1946428日夜,驻扎兰屯苏联红军撤离回国。6月末,根据嫩江省政府关于遣送日侨的指示,由纳文慕仁盟和布特哈旗政府组成工作组,开始遣送扎兰屯日侨管理所及部分散居全旗各地的日本侨民,阿荣旗日本侨民也集中到扎兰屯统一遣送。9月初,948名日侨从扎兰屯出发,由布特哈旗公安队护送,乘火车到齐齐哈尔集中地点,旋即被转送回国。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抗战纪事】日本殖民统治梦碎扎兰屯
  • 发布时间:2016-03-20
  •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
  •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19323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19321130日,扎兰屯被日军占领。1933l19日撤消雅鲁县建制,在其行政区域建立布特哈旗,旗行政公署驻扎兰屯。同年122日建立兴安东分省,省行政公署驻扎兰屯。193431日,兴安东分省改建制为兴安东省。

    兴安东省下辖五个旗,一切机关团体都由日本人把持,其中不仅各层领导人是日本人,大批职员也由日本人充当;中东铁路苏联员工撤退,完全由日本人接替;特别是日本人占领扎兰屯后,对扎兰屯实行经济统治,经商办企业的日本人也大量增加。

    1935年,兴安东省公署办公楼在吊桥路西侧落成,同期修建的还有省长额勒春公馆(位于今东利市场西侧)。那时,兴安东省公署西侧二道河子一带(今呼伦贝尔第二人民医院址)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是理想的居住地。于是,西官舍住宅群出现了,占地面积近30公顷,住在那里的都是兴安东省公署的日本籍高级职员。住宅采用日式风格,用红砖和白灰砌筑,外墙用水泥抹面,青瓦灰墙,装饰简洁。

    由于扎兰屯成为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人口增长很快,据1939年统计,布特哈旗总人口57319人,较1931年增加43872人。在总人口中,日本人1850人,其他外国人2841人。城镇人口18685人,占32.8%。人口的猛增带来建筑业的兴旺,沦陷时期扎兰屯施工旺季有建筑工人30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为日本人兴办的坂本组,有工人950人。伪满时期,日本人的建筑主要有:日军守备队营房(现已拆除),日本开拓团总部大楼(现已拆除),日本侨民小学(今兴华小学),以及满铁医院(位于扎兰屯原铁路中学院内)。

    1941年,日本人在扎兰屯建立亚麻株式会社,雇用员工近200人,成为当地最大的工业企业。2006年夏天,笔者曾采访过一位离休干部,他名叫江宝臣。1943年9月,江宝臣辞去德昌厚油坊锅炉工的工作,经人介绍,进入日本人开办的亚麻株式会社当工人。亚麻株式会社主要生产麻绳、麻袋,产品运往辽宁开原等地。工厂除了近200名工人外,有管理人员10余人,都是日本人,还有2名会日语的中国人当翻译。厂区有集体宿舍,所有职员都住宿舍。原料来源于当地,那时,扎兰屯周边的各努图克(乡)都种植亚麻,江宝臣的工作就是下乡指导农民种植亚麻,丈量亩数。亚麻收割后捆成大捆,用马车运送到亚麻厂。工人把大捆分成小捆,有序地放进沤麻池,厂区挖砌了许多沤麻用的水泥池子,锅炉房把水烧热,热水注入沤麻池。过一段时间后,将亚麻从池中起出来,由女工们打开捆扒皮,待亚麻皮晾干放进仓库,剩下的秆烧火。工人每月工资40元伪国币,有时不发纸币,而是发给2030斤小米。19458月,苏联红军解放扎兰屯,亚麻厂的日本人都逃走了,工厂关闭。苏联红军接管该厂,不久又恢复生产。

    19357月,日本政府正式出台“百万户移民计划”,计划从1936年开始,以5年为一期,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并将此计划列为广田弘毅内阁七大国策之一,伪满政府也将接收安置日本移民列为三大“国策”之一。从移民计划实施到日本战败投降,大约有27万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其中,除日本农民外,还招收一批16岁以上的青少年,称“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以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由现役军官带队训练,然后开进指定地点,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维持,并成为关东军后备兵源。

    日本政府之所以将移民计划列为“国策”之一,目的很明显。一是解决日本农村的剩余人口,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压力;二是通过增加日本移民数量,使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数量提高到一定比例,进而彻底变中国东北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三是利用日本移民维持殖民统治秩序,镇压反满抗日运动;四是就地解决关东军的后备兵源等。所以,就其性质而言,称之为移民侵略毋庸置疑。

    原本生存在下层社会、生活贫困的日本农民进入中国东北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殖民统治集团的成员之一,除日本政府的经济补贴外,他们还从伪满政府领取到优厚的俸禄。

    据日本人编著的《满洲开发四十年》记载:1943年止,兴安东省布特哈旗境内共有19个“开拓团”,总人数达到3029人,分布在沙里沟子(来自大阪,团名沙里佛立,103户,430人)、上大河(来自熊本,团名上大河野菊,65户,240人)、下大河(来自熊本,团名下大河益南,28户,27人)、哈拉苏(来自熊本,团名熊本乡,41户,132人)、务大哈气(来自熊本,团名大道,51户,156人)、水甸沟(来自兵库,团名分别为七美郎、二方乡,两团各32户,76人)、济沁河(来自奈良,团名济沁十津川,102户,272人)、麒麟河(来自茨城,团名麒麟茨城,27户,84人;来自千叶,团名贺茂乡,103户,430人)、大北沟(来自德岛,团名聚宝美马,31户,71人)、兴山(来自福岛,团名兴山会津,42户,172人)、关家(来自青森,团名关家三户,51户,83人)、秀峰(来自山梨,团名秀峰增穗,32户,84人)、永和(来自长野,团名永和三峰,46户,167人)、大青山(来自和歌山,团名栗栖川,26户,45人)、北头道(集团义开,名为成吉思汗报国农场,168人)、头道沟(集团义开,名为丰秋报国农场,187人)、宁安(集合义开,名为丰春报国农场,24人)等地。

    据《扎兰屯史志》记载:日本移民开拓团以每垧20元伪国币的价格强行收买占用土地。19406月,日本“满洲开垦青年义勇队”在成吉思汗建立训练所,收容日本移民从事垦殖业,有队员222人,职员5人,耕地计划面积1000公顷。19414月,成吉思汗努图克(乡)广大农户对日本开拓团强行低价征购土地和驱赶当地居民的行径不满,集体向日伪当局请愿。有多名村民结伙前往新京(长春)伪满国务院告状,被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关进监狱,遭到严刑拷打。

    开拓团驻地的房屋是按统一式样建设的,全部是土木结构的大草房,屋内宽敞明亮。每户开拓民一栋草房子,草房布局合理,一排排地建,连成一条脊。20多栋草房形成一个大院,院子四周用土垡子垒成围墙,高大坚固,当地人称它土围子。开拓民保留本民族的生活习惯,门是木拉门,进屋就上炕,家家都有留声机。开拓民的主食是大米和少量的白面,由布特哈旗开拓科配给。他们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所产粮食全部上缴布特哈旗兴农合作社(国库)。

    扎兰屯南出口通往阿荣旗111线3公里处是沙里沟村三组。公路北侧有“开拓团”本部的土围子,轮廓清晰,残留土墙有一米多高。此处既是日本“沙里佛立开拓团”本部旧址,土围子坐北朝南,南北两门,一条便道贯穿而过。三面环山,南面视野开阔,既可以躲避西北风侵袭,又有利于防卫。土围子地势较高,依山傍水,南边的川甸子地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可见日本人用心良苦。从土围子出来,过111公路,往东100米,有“开拓团”的三个砖窑旧址,再往东100米左右,则是“开拓团”的学校旧址。

    1945年8月中旬,传来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的隆隆炮声。开拓团的日本人惶惶不可终日,逃跑时放了一把火,将房屋烧毁。

    1945813日,苏联红军先头部队通过扎兰屯,日军的防线土崩瓦解。16日下午,苏联红军后继部队第7602师进驻扎兰屯。驻扎兰屯地区的日军被解除武装后,其俘虏及日本官吏全部被苏联红军押送到苏联境内,来不及逃跑的日本开拓团成员、商人等日本侨民则被收容到扎兰屯日侨管理所。日伪政权崩溃后,扎兰屯街道秩序大乱,众多居民上街行抢或捡拾日伪遗留物资,日本人配给社、银行等物资财产被一抢而光。9月初,驻扎兰屯苏联红军发布公告,在扎兰屯街实行宵禁。同月,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在扎兰屯火车站站前广场落成(1957年夏,该纪念碑移至吊桥公园内)。1946428日夜,驻扎兰屯苏联红军撤离回国。6月末,根据嫩江省政府关于遣送日侨的指示,由纳文慕仁盟和布特哈旗政府组成工作组,开始遣送扎兰屯日侨管理所及部分散居全旗各地的日本侨民,阿荣旗日本侨民也集中到扎兰屯统一遣送。9月初,948名日侨从扎兰屯出发,由布特哈旗公安队护送,乘火车到齐齐哈尔集中地点,旋即被转送回国。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