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蒙古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保持亲密关系的历史。
流传至今的远古时代创造人类的传说——《太阳后裔的传说》,把人类传说成是太阳的女儿。在天地初分的时候,太阳生了两个女儿,姐姐嫁到了南方生下的婴儿手中握着一块土块,孩子长大以后就种植五谷,成为农业民族的祖先。妹妹嫁到了北方,其后生下了一个婴儿,手中攥着一捋马鬃,由此成为游牧民族的祖先,这个传说告诉人们人类来源于大自然,又生活在这个大自然当中。一个民族的诞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但是,蒙古人更善于把这个奇迹杂融到大自然当中,与大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这方面,蒙古民族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精神制造的自然观、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观和祭祀中的自然观。
一、蒙古民族精神制造的自然观
被蒙古人称为创世之作的《蒙元秘史》开篇就写到:“成吉思汗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诶马阑勒。他们渡腾汲思水,来到位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生下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一个“苍天降生”的思想观念,一个“苍狼”与“白鹿”结合使之产生了精神制造的演变——人来源于大自然,又生活于大自然当中。蒙古民族就是这样聪明,就是这样通过调解着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走过了蛮荒的原始社会。到了蒙古民族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的时代,蒙古民族开始有了私有制,有了富者的“那颜”和勇士的“把阿秃”。于是,社会开始了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在此变革中,阿阑豁阿成功地导演了“感光生子”的天生理念。又是一个“上苍”“天降贵子”——孛端察儿蒙合黑来到了蒙古民族中。孛端察儿蒙合黑是一个善于驯化狩猎的天降宠儿,他举全家之力成功地征服了统格黎溪的百姓,他的创世之语“身必有首,衣必有领。”成为照亮蒙古民族的开河之语。“身必有首,衣必有领。”多么朴素而又自然,衣领相依,身首相随,这就是大自然中的不二法则。在这个时期,蒙古民族在孛端察儿蒙合黑的领导下,驯化了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蒙古民族正是通过这条畜牧业的发展使各方面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蒙古民族的进步就是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得到了发展的。一个狩猎的民族,不去转化,只是从狩猎中获得大自然的补给,那么大自然的补给也只能是有限的。从狩猎到畜牧,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转变和进步,也就没有蒙古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民族把苍天降生的理念细化成保佑民族兴旺发达的至高精神神灵——长生天。于是,蒙古民族的大自然观形成了,那就是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神灵,都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只有保护大自然的万物,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二、蒙古民族中生产、生活的大自然观
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更加尊重大自然的规律,顺应生态环境的需要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不存在干预和破坏环境的举措。远古时代,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既简便又环保的生产生活工具——蒙古包,这种生产生活的工具完全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决不对草场进行任何的破坏。蒙古包的发明是蒙古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更是保护大自然的伟大行动,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了蒙古民族的青睐。蒙古民族的第一部法令《大扎撒》(也叫《成吉思汗训令》),简单的几十条,就有近十条是规定尊重大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诸如:“保护草原,草绿后挖坑使草原破坏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烧的,对全家处死刑。”“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狩猎结束后,要对伤残的、幼小的和雌性的猎物进行放生。”等等。正是这种严格的法令制度,使得蒙古民族游牧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有这种环保意识的民族,堪称世界之最。《北虏风俗狩猎》载:“射猎虽夷人之常业哉,然亦颇知爱惜生长之道,故春不合围,夏不群蒐,惟三五为朋,十数为常,小小袭取,以充饥虚而已。乃至秋风初起,塞草尽枯,弓劲马强,兽肥隼击,虏酋下令,大会蹛林,千骑雷动,万马云翔,较猎阴山,十旬不返,积兽若丘陵,数众以均分,此不易之定规。”这种遵照习惯之法进行捕猎,就是尊重大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纵观蒙古民族发展到今天,就是一部自然崇拜的历史,正是这种自然的崇拜,大自然才保护和发展了蒙古民族。
三、蒙古民族祭祀中的自然观
蒙古人的祭祀习俗以崇尚大自然为最高,在实际的生活中形成的祭天地、祭山、祭水等等都是以自然为依托发展而来的。
祭天地
蒙古民族最敬畏地对象是“腾格里”,即“长生天”。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凡事都要向“长生天”祈祷。因为只有高悬在万物之上的“苍天”,才可以保佑人们幸福安康。“苍天”、“大地”成为打造民族之尊严,振奋民族精神的心灵伴侣。蒙古民族的自信、团结、顽强的性格特点皆出于这种祭祀文化的影响。所以,大自然中的“苍天”、“大地”伴随着蒙古民族整个发展过程。
祭山
祭山的习俗来源于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少年时被蔑儿乞惕人追杀,迫使成吉思汗等人逃到不儿罕山。《蒙古秘史》写到:“不儿罕山啊,你用密麻的树木,庇护了我弱小的生命,使我这如虱的身躯,未受伤害!护就我们于仇敌之手,保佑我们躲过劫难的,高昂尊贵的不儿罕山啊,为感激你如天的恩德,我将天天祭你月月祭你,世代相传地祭拜你!说完,即把腰带挂到脖颈,一只手持着帽子,一只手放到胸口,向着不儿罕山行了九跪九拜之礼。”此后“成吉思汗亲自封拜不儿罕山,命他的子子孙孙永祀不绝。”祭山习俗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凡是当地高雄美丽的山岳都被封为神圣的偶像世世代代相传祭祀和保护。这些山很大程度上被神化,冠以“圣山”、“神山”、“罕山”等等,如扎赉特旗的博格达山,科右前旗的宝格达山,科右中旗的蒙格罕乌拉,呼伦贝尔市的博格达罕山等等都是受封的祭祀之山。这些受封的祭祀之山是禁止任何人进山打猎、采集果实以及砍伐树木的,相反,祭祀的时候人们还要向山林里的动物投放食物。这种祭山习俗被后人们逐渐演化成了禁山令。人们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会以其最美好的东西回报给人类。这就是蒙古民族的大自然观。
祭水
自然界的水也是蒙古民族崇拜地对象。他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凡是给人们提供服务的泉水、河水、井水等都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所以,人们在利用水的时候,就产生了最简单的保护意识和崇敬的心怀,甚至形成的最纯洁的祷告、祈福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也都是出于对水的敬畏和感恩的情怀,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敬仰之情,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加以保护。
蒙古民族发展到了今天,仍然继承着祖辈留下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等习俗不都是“苍天”的理念和“长生天”的信念的继承和发展吗?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以求得人和自然共生共存和谐两旺,这是长生天的最高理想,也是蒙古民族发展到今天的最崇高的大自然观。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
蒙古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保持亲密关系的历史。
流传至今的远古时代创造人类的传说——《太阳后裔的传说》,把人类传说成是太阳的女儿。在天地初分的时候,太阳生了两个女儿,姐姐嫁到了南方生下的婴儿手中握着一块土块,孩子长大以后就种植五谷,成为农业民族的祖先。妹妹嫁到了北方,其后生下了一个婴儿,手中攥着一捋马鬃,由此成为游牧民族的祖先,这个传说告诉人们人类来源于大自然,又生活在这个大自然当中。一个民族的诞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但是,蒙古人更善于把这个奇迹杂融到大自然当中,与大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这方面,蒙古民族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精神制造的自然观、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观和祭祀中的自然观。
一、蒙古民族精神制造的自然观
被蒙古人称为创世之作的《蒙元秘史》开篇就写到:“成吉思汗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诶马阑勒。他们渡腾汲思水,来到位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生下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一个“苍天降生”的思想观念,一个“苍狼”与“白鹿”结合使之产生了精神制造的演变——人来源于大自然,又生活于大自然当中。蒙古民族就是这样聪明,就是这样通过调解着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走过了蛮荒的原始社会。到了蒙古民族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的时代,蒙古民族开始有了私有制,有了富者的“那颜”和勇士的“把阿秃”。于是,社会开始了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在此变革中,阿阑豁阿成功地导演了“感光生子”的天生理念。又是一个“上苍”“天降贵子”——孛端察儿蒙合黑来到了蒙古民族中。孛端察儿蒙合黑是一个善于驯化狩猎的天降宠儿,他举全家之力成功地征服了统格黎溪的百姓,他的创世之语“身必有首,衣必有领。”成为照亮蒙古民族的开河之语。“身必有首,衣必有领。”多么朴素而又自然,衣领相依,身首相随,这就是大自然中的不二法则。在这个时期,蒙古民族在孛端察儿蒙合黑的领导下,驯化了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蒙古民族正是通过这条畜牧业的发展使各方面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蒙古民族的进步就是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得到了发展的。一个狩猎的民族,不去转化,只是从狩猎中获得大自然的补给,那么大自然的补给也只能是有限的。从狩猎到畜牧,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转变和进步,也就没有蒙古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民族把苍天降生的理念细化成保佑民族兴旺发达的至高精神神灵——长生天。于是,蒙古民族的大自然观形成了,那就是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神灵,都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只有保护大自然的万物,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二、蒙古民族中生产、生活的大自然观
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更加尊重大自然的规律,顺应生态环境的需要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不存在干预和破坏环境的举措。远古时代,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既简便又环保的生产生活工具——蒙古包,这种生产生活的工具完全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决不对草场进行任何的破坏。蒙古包的发明是蒙古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更是保护大自然的伟大行动,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了蒙古民族的青睐。蒙古民族的第一部法令《大扎撒》(也叫《成吉思汗训令》),简单的几十条,就有近十条是规定尊重大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诸如:“保护草原,草绿后挖坑使草原破坏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烧的,对全家处死刑。”“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狩猎结束后,要对伤残的、幼小的和雌性的猎物进行放生。”等等。正是这种严格的法令制度,使得蒙古民族游牧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有这种环保意识的民族,堪称世界之最。《北虏风俗狩猎》载:“射猎虽夷人之常业哉,然亦颇知爱惜生长之道,故春不合围,夏不群蒐,惟三五为朋,十数为常,小小袭取,以充饥虚而已。乃至秋风初起,塞草尽枯,弓劲马强,兽肥隼击,虏酋下令,大会蹛林,千骑雷动,万马云翔,较猎阴山,十旬不返,积兽若丘陵,数众以均分,此不易之定规。”这种遵照习惯之法进行捕猎,就是尊重大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纵观蒙古民族发展到今天,就是一部自然崇拜的历史,正是这种自然的崇拜,大自然才保护和发展了蒙古民族。
三、蒙古民族祭祀中的自然观
蒙古人的祭祀习俗以崇尚大自然为最高,在实际的生活中形成的祭天地、祭山、祭水等等都是以自然为依托发展而来的。
祭天地
蒙古民族最敬畏地对象是“腾格里”,即“长生天”。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凡事都要向“长生天”祈祷。因为只有高悬在万物之上的“苍天”,才可以保佑人们幸福安康。“苍天”、“大地”成为打造民族之尊严,振奋民族精神的心灵伴侣。蒙古民族的自信、团结、顽强的性格特点皆出于这种祭祀文化的影响。所以,大自然中的“苍天”、“大地”伴随着蒙古民族整个发展过程。
祭山
祭山的习俗来源于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少年时被蔑儿乞惕人追杀,迫使成吉思汗等人逃到不儿罕山。《蒙古秘史》写到:“不儿罕山啊,你用密麻的树木,庇护了我弱小的生命,使我这如虱的身躯,未受伤害!护就我们于仇敌之手,保佑我们躲过劫难的,高昂尊贵的不儿罕山啊,为感激你如天的恩德,我将天天祭你月月祭你,世代相传地祭拜你!说完,即把腰带挂到脖颈,一只手持着帽子,一只手放到胸口,向着不儿罕山行了九跪九拜之礼。”此后“成吉思汗亲自封拜不儿罕山,命他的子子孙孙永祀不绝。”祭山习俗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凡是当地高雄美丽的山岳都被封为神圣的偶像世世代代相传祭祀和保护。这些山很大程度上被神化,冠以“圣山”、“神山”、“罕山”等等,如扎赉特旗的博格达山,科右前旗的宝格达山,科右中旗的蒙格罕乌拉,呼伦贝尔市的博格达罕山等等都是受封的祭祀之山。这些受封的祭祀之山是禁止任何人进山打猎、采集果实以及砍伐树木的,相反,祭祀的时候人们还要向山林里的动物投放食物。这种祭山习俗被后人们逐渐演化成了禁山令。人们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会以其最美好的东西回报给人类。这就是蒙古民族的大自然观。
祭水
自然界的水也是蒙古民族崇拜地对象。他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凡是给人们提供服务的泉水、河水、井水等都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所以,人们在利用水的时候,就产生了最简单的保护意识和崇敬的心怀,甚至形成的最纯洁的祷告、祈福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也都是出于对水的敬畏和感恩的情怀,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敬仰之情,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加以保护。
蒙古民族发展到了今天,仍然继承着祖辈留下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等习俗不都是“苍天”的理念和“长生天”的信念的继承和发展吗?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以求得人和自然共生共存和谐两旺,这是长生天的最高理想,也是蒙古民族发展到今天的最崇高的大自然观。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