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珍珠滩】《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序言
  • 1

    这是一片令人荡魂慑魄的土地,博大厚重的苍天圣地。进入21世纪,阿拉善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惊艳中国,走向世界。

    巴丹吉林,胡杨林,这些闪烁着时代色彩的地理标识、文化符号,荟萃而成的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中国西部的文化瑰宝。

    我试图在这些皱折里年轮里,寻找大自然的遗存和典籍,读懂这片秘境般内陆的真髓和诗境。

     

    2

    《阿拉善三部曲》出齐至今六年有余了,这六年之于我,是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那样的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休憩也罢,思考也罢,淡定也罢,就这么走过来了。

    是文学托举着我,在文字的堆积里蹒跚着,随意着。我依然是那个风尘仆仆,行走着的西部作家,依然是那个为文学折腾了大半辈子的董培勤,一个文学上的纯爷们。

     

    3

    阿拉善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地。

    为了它,失去的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真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梦里不知身是客。

    没想到走了这么长的路,没想到遇到如许多的事和人,看到这么多的景致。写文章自我感觉还行,但在世事面前,便显局促了。常叹乎一辈子幸遇到几位影响我命运和人生的高人、贵人。这些人在关键时候、在困难时刻便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身后,让我在萧瑟的人生历程中感到阵阵温暖,让我在尘世面前未致湮没。

     

    4

    无论行走得多远,我都未曾走出阿拉善的目光,那片遥远、纠结了我太多的土地。

    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到的那样,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的情思梦绕,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这些故事不可能随风而去,只能留下来,这便是这本书,注定要问世的理由。梦里还想着,要用轻型纸,凹凸封面题字,原生态图片的特写,然后轻轻地放在苏敏吉林海子边,让漠风哗哗地翻动页码,任人评说。

    阿拉善三部曲是我的命。

    它们包括《我的阿拉善》、《阿拉善,美丽与忧伤》、《阿拉善的心灵史》,这厚厚薄薄的三本,五六十万字,并两次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便证明我一辈子在阿拉善是没闲着的了。

    不然,看见定远营城门楼子也有些堵。

    亦想起自己的《是谁在曼德拉山的岩石上作画》、《胡杨林,一副人类难以临摹的图画》、《福因寺,阿旺丹德尔的灵魂高地》等,都曾被人们记住过。

     

    5

    说起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也很庆幸。一次沙漠遇险一场大病,才成就了现在的我,一个典型的文化人。性格决定命运,我也认了,本来就是死里逃生的。

    虽然命运如影相随,亦多化险为夷,亦多稀里糊涂,亦多随意听任,随波逐流,且走且珍惜。

    朋友,人生长路上的明灯。

    朋友,文学艰途上的呼唤。

    走在路上,总仿佛杨利民同志、金宝铭、果兴、孟和、老潘、忠玉、思泰他们在后面看着我。

    站在阿拉善广袤的原野上,在乌力吉南边那片未曾被人类惊动的原野,我庆幸看到过被很久以前的人类兄弟磨砺过的石器,也看到过玛瑙山在最短的时间被同类翻拣了一遍,像过筛一样,土地在无奈地呻吟着原味的过去。这一刻,我泪流满面。因为在30年前,我就曾住在相似的土地上,看着地平线上的驼群,梦里吃着一碗羊胡子驼肉大揪面的青涩而本真的我,认认真真做着一回甚至一辈子的土著,于是也便有了文学的我和生活的经历。

    阿拉善待我不薄,成就了我的文学梦,还被意外地选为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这些梦一样的事,想起来还是梦。

     

    6

    写东西,就是写自己的过去,写自己的思想,写这个世界,写世界上的人。

    没有曾经的苦难和故事,能有后来的《阿拉善三部曲》吗?直到一九八九年的病榻人生,那时也没有出书的念头,好象是很遥远很奢望。

    只想写些稿子发发,零打碎敲地露个脸熟,也行了。

    扪心自问,改革招生制度后的77级、西北师大本科、第一批文学学士就该是这样吗?

    今天,当你们读到《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这就是回答。书名缘起我的一篇发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4期选美中国的同名文章,就是同期,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第一名,这期杂志发行几十万册,几个小时就全部售罄。这篇文章亦不迳而走,被译为13个国家和地区文字,广为流传,并在央视黄金时间,作为广告词滚动播出。

    “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是被人们牢牢记住了。

    此刻,我却无语了。

    没有忘记,冬日跑七、八里路上初中的情景,值日时火炉子生不着时流泪的伤心。

    大漠苍茫,丝路逶迤。

    眼前的是伴了我半个多世纪的巴丹吉林,始终是我心中的神沙圣山,沙峰匍匐穿行,恍若上帝画下的曲线,美轮美奂,巧夺天工,闪烁着美学永恒的光茫和线条华丽,指引我在笔耕的驰骋里走得踏实、走得飘忽,走得有样。

    那些曲线,实乃天成,偶尔发现,已是惊喜不已,细琢之,悟得始心底涌流矣。

    其后,倾力推此沙玉成国人视觉盛宴,让沙峰、海子、古寺、驼队跃然眼前,几可触摸。

    试图靠近史诗,没想到越走越远。

     

    7

    跨越瓜州、楼兰古道,目光投向遥远的雅丹和库木吐拉千佛洞,驼铃牵引着我的遐想流向天际。

    眼前不由想起并出现了古丝路上前贤“寒驿远如点,边峰互相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时的盛景。

    在巴丹吉林镇一隅的摊子上,嚼喳着孟根羊肉烤串,就着实心子腌沙葱,喝点五泉山扎啤,晕了。

    许是拍绵了麻爪了。

    有点美人迟暮……

    8

    眼下,西北风正劲。

    我徘徊在古城定远营的街巷里,不知道在踅摸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打量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以及周边海子、贺兰山、巴丹吉林、胡杨林之与这座古城的关系,土地和人的契合,和它们生存的意义。

    巴丹吉林,已成为了阿拉善古朴的文化符号了。

    苍天圣地阿拉善,远离你靠近你,都是一种幸福。

    巴丹吉林,那些上帝画下的曲线,诱惑着我,刺激着我,让我难以停下脚步…….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国家一级作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序言
  • 1

    这是一片令人荡魂慑魄的土地,博大厚重的苍天圣地。进入21世纪,阿拉善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惊艳中国,走向世界。

    巴丹吉林,胡杨林,这些闪烁着时代色彩的地理标识、文化符号,荟萃而成的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中国西部的文化瑰宝。

    我试图在这些皱折里年轮里,寻找大自然的遗存和典籍,读懂这片秘境般内陆的真髓和诗境。

     

    2

    《阿拉善三部曲》出齐至今六年有余了,这六年之于我,是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那样的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休憩也罢,思考也罢,淡定也罢,就这么走过来了。

    是文学托举着我,在文字的堆积里蹒跚着,随意着。我依然是那个风尘仆仆,行走着的西部作家,依然是那个为文学折腾了大半辈子的董培勤,一个文学上的纯爷们。

     

    3

    阿拉善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地。

    为了它,失去的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真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梦里不知身是客。

    没想到走了这么长的路,没想到遇到如许多的事和人,看到这么多的景致。写文章自我感觉还行,但在世事面前,便显局促了。常叹乎一辈子幸遇到几位影响我命运和人生的高人、贵人。这些人在关键时候、在困难时刻便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身后,让我在萧瑟的人生历程中感到阵阵温暖,让我在尘世面前未致湮没。

     

    4

    无论行走得多远,我都未曾走出阿拉善的目光,那片遥远、纠结了我太多的土地。

    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到的那样,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的情思梦绕,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这些故事不可能随风而去,只能留下来,这便是这本书,注定要问世的理由。梦里还想着,要用轻型纸,凹凸封面题字,原生态图片的特写,然后轻轻地放在苏敏吉林海子边,让漠风哗哗地翻动页码,任人评说。

    阿拉善三部曲是我的命。

    它们包括《我的阿拉善》、《阿拉善,美丽与忧伤》、《阿拉善的心灵史》,这厚厚薄薄的三本,五六十万字,并两次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便证明我一辈子在阿拉善是没闲着的了。

    不然,看见定远营城门楼子也有些堵。

    亦想起自己的《是谁在曼德拉山的岩石上作画》、《胡杨林,一副人类难以临摹的图画》、《福因寺,阿旺丹德尔的灵魂高地》等,都曾被人们记住过。

     

    5

    说起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也很庆幸。一次沙漠遇险一场大病,才成就了现在的我,一个典型的文化人。性格决定命运,我也认了,本来就是死里逃生的。

    虽然命运如影相随,亦多化险为夷,亦多稀里糊涂,亦多随意听任,随波逐流,且走且珍惜。

    朋友,人生长路上的明灯。

    朋友,文学艰途上的呼唤。

    走在路上,总仿佛杨利民同志、金宝铭、果兴、孟和、老潘、忠玉、思泰他们在后面看着我。

    站在阿拉善广袤的原野上,在乌力吉南边那片未曾被人类惊动的原野,我庆幸看到过被很久以前的人类兄弟磨砺过的石器,也看到过玛瑙山在最短的时间被同类翻拣了一遍,像过筛一样,土地在无奈地呻吟着原味的过去。这一刻,我泪流满面。因为在30年前,我就曾住在相似的土地上,看着地平线上的驼群,梦里吃着一碗羊胡子驼肉大揪面的青涩而本真的我,认认真真做着一回甚至一辈子的土著,于是也便有了文学的我和生活的经历。

    阿拉善待我不薄,成就了我的文学梦,还被意外地选为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这些梦一样的事,想起来还是梦。

     

    6

    写东西,就是写自己的过去,写自己的思想,写这个世界,写世界上的人。

    没有曾经的苦难和故事,能有后来的《阿拉善三部曲》吗?直到一九八九年的病榻人生,那时也没有出书的念头,好象是很遥远很奢望。

    只想写些稿子发发,零打碎敲地露个脸熟,也行了。

    扪心自问,改革招生制度后的77级、西北师大本科、第一批文学学士就该是这样吗?

    今天,当你们读到《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这就是回答。书名缘起我的一篇发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4期选美中国的同名文章,就是同期,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第一名,这期杂志发行几十万册,几个小时就全部售罄。这篇文章亦不迳而走,被译为13个国家和地区文字,广为流传,并在央视黄金时间,作为广告词滚动播出。

    “巴丹吉林,上帝画下的曲线”,是被人们牢牢记住了。

    此刻,我却无语了。

    没有忘记,冬日跑七、八里路上初中的情景,值日时火炉子生不着时流泪的伤心。

    大漠苍茫,丝路逶迤。

    眼前的是伴了我半个多世纪的巴丹吉林,始终是我心中的神沙圣山,沙峰匍匐穿行,恍若上帝画下的曲线,美轮美奂,巧夺天工,闪烁着美学永恒的光茫和线条华丽,指引我在笔耕的驰骋里走得踏实、走得飘忽,走得有样。

    那些曲线,实乃天成,偶尔发现,已是惊喜不已,细琢之,悟得始心底涌流矣。

    其后,倾力推此沙玉成国人视觉盛宴,让沙峰、海子、古寺、驼队跃然眼前,几可触摸。

    试图靠近史诗,没想到越走越远。

     

    7

    跨越瓜州、楼兰古道,目光投向遥远的雅丹和库木吐拉千佛洞,驼铃牵引着我的遐想流向天际。

    眼前不由想起并出现了古丝路上前贤“寒驿远如点,边峰互相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时的盛景。

    在巴丹吉林镇一隅的摊子上,嚼喳着孟根羊肉烤串,就着实心子腌沙葱,喝点五泉山扎啤,晕了。

    许是拍绵了麻爪了。

    有点美人迟暮……

    8

    眼下,西北风正劲。

    我徘徊在古城定远营的街巷里,不知道在踅摸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打量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以及周边海子、贺兰山、巴丹吉林、胡杨林之与这座古城的关系,土地和人的契合,和它们生存的意义。

    巴丹吉林,已成为了阿拉善古朴的文化符号了。

    苍天圣地阿拉善,远离你靠近你,都是一种幸福。

    巴丹吉林,那些上帝画下的曲线,诱惑着我,刺激着我,让我难以停下脚步…….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国家一级作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