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珍珠滩】游访大寨纪略
  • 发布时间:2016-03-19
  •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 “农业学大寨”——大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凡那个年代的人,莫不熟知大寨。原本的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是个贫瘠的地方。改变穷命运、过上好日子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动因,开启了大寨人改造山河、重建家园、造福自己的壮举,于是生发了大寨精神——真干,苦干,实干!事情就这么简单,这也就是我坚定且持续理解和敬仰大寨的关键缘由。

    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各色大型农机具驰骋田野,其生产效率远非大寨当时的手工劳作所能比拟。然而,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个人,不真心实意实打实地去干,而是心有旁骛,希图靠浮夸、空谈和套话、奉承去成事,即使得势得利于一时,最终也得轰然倒塌。故曰,大寨精神是超越时空的永恒!我相信这是真理性的认识,同观念的左右挂不上钩。至于在风云变幻中附贴在大寨的政治标签,那是郢书燕说,习非成是,其实和大寨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以为。

    经历了变数的大寨和大寨人今天是啥样的?我怀着一睹究竟的想法,于20151120日,走进了魂牵梦萦的中国名村——大寨。

     

    让人好眷恋:大寨印象

    成排的石窑和新建的楼房,整洁的街道和静谧的别墅,繁茂的林木和上好的生态,平和的村民和淳朴的民风,众多的店铺和诚信的卖家……,一切都浸润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之中,显得那样自然、纯洁,给人以返璞归真、轻松放心之感。这座满目葱郁、空气清新、环境友好的园林式山村,就是映入眼帘的大寨。

    实话实说。不少旅游胜地,虽有重峦叠翠之美,曲径通幽之妙,天上人间之景,但到了那里,紧绷的脑袋,警惕的眼睛,时时防贼防骗,防丢防漏。纵使如此,敛财的奇技损招,也防不胜防——真的心累。

    当天,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一行登上虎头山,俯瞰狼窝掌,饱览了大寨的山山水水。大寨的领头人、“农民宰相”陈永贵的墓地和故居,有着“大寨钓鱼台”之称的大寨国际旅行社,名人陈列馆即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叶剑英、郭沬若以及江青诸人和外国政要住过的窑洞及其陈设,反映大寨史实的大寨展览馆,体现当地民情民俗的大寨博物馆,别有风味的“铁姑娘”农家乐饭店,层级分明的梯田,深邃湛蓝的大井,上述既有机联系又自成一体的景点,均留下让人几多遐思的空间。

    在山西,听到这么一句话:“观光游览不到山西不算尽善尽美,到山西不到昔阳难得有滋有味”。目下,昔阳已形成大寨红色游、太行风光游、历史文化精品游相互辉映的格局。身临大寨,“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名不虚传。

     

    探望宋立英:签名赠书

    是日下午五时许,我们特意探访了久享盛名的夫妻双劳模之女主角、老一代大寨妇女的杰出代表——宋立英。老人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行动自如。

    宋立英1947年加入中共,是大寨第一个女党员和第一任妇代会主任。她先后当过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武家坪乡副乡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昔阳县妇联和山西省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还曾被评为“山西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劳动模范”。

    宋立英是个咋样的人?仅举一例,便知大概。1964年春节前,宋立英带着几个人在队里铡草,瞅见机槽里夹了一块小石头,她怕损坏铡刀,毫不迟疑伸手去拣。结果,铡刀未损,她的两个手指关节却被切掉。看着她血淋淋的手,众人急着要抬她到县医院急诊,她却说:“手铡了,脚又不疼,不要为这事耽误生产”。硬是强忍着剧烈的疼痛,由党支委赵大和陪着走到县城。回村后,队里要给她报销医药费,又被她谢绝了。刀伤还未痊愈,她又干起了平整梯田的重活儿。同老人握手时,那双手坚韧如钢筋,右手中指和无名指短了一节。

    宋立英的老伴,正是1948年就当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而1952年主动让贤于陈永贵的贾进财。由李静萍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陈永贵传》中这样评价贾进财的行为:这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交接”。此后,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使贫穷落后的无名小村庄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典型。

    聊到贾进财、贾承让、贾来恒、梁便良等大寨老一辈人时,宋立英老人一往情深,一一简述。“我比他(贾进财)小二十岁,他1996年就不在了,我今年86岁”,宋立英老人说。年轻时的苦打硬拼再加上时光的年轮,在她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聊天过程中,老人赠给我三样东西——《大寨精神的践行者宋立英》,这是一套中国邮政发行、印着她本人肖像的精美邮票;《大寨纪实》,这是一部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制作、记录大寨事迹的VCD影像光盘;《大寨人的豪言壮语》,这是一本文红斌编纂、香港笔会出版的充满时代激情而时下的年轻人却很陌生并难以置信的话语经典。在这三件东西上,老人专注地一一签名——“宋立英862015.11.20”。签完后,她补充说:“我没念过书,1993年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她还说,这几年她每月有300元补贴,另外省里每年还发给几千元老党员补贴,加起来一年一万多,自家经营的小卖部也有收入,生活不用愁。

    我看到,大寨人对这位老人很尊敬、很客气,她的晚辈对她很恭敬、很孝顺。在探望结束时,我提出,想明早在她家喝一顿大寨小米稀粥,老人憨厚地笑笑,畅快地答应了:“你们明天早上七点半就来哇”。

    第二天,我们准时到了宋立英居住的石窑。进了院子,我环顾了一下,干干净净,看不见一点杂堆物——不过,整个大寨都一样,只个别路段偶见游人丢弃而未及清理的垃圾。她家一边挨着郭凤莲家,郭凤莲现居新楼;一边挨着陈永贵家,已辟为“陈永贵故居”。我们一进屋,就看见左侧窑墙上挂满的她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黑白照片,老人一一点讲,我们频频点头。说话间,她的儿子儿媳给我们端上热腾腾的稀粥、葱花饼和土豆丝。我们也没客气,径直吃将起来——香喷喷的,端的地道。

     

    拜见郭凤莲:品评本真

    郭凤莲,是继陈永贵之后,大寨又一颗标志性的明星。

    我此次大寨之行的重要目的,就是见一见郭凤莲。可大寨游人如云,郭凤莲好见吗?很有运气,郭凤莲没有外出。早饭后,我们由宋立英老人亲自陪同,驱车前往郭凤莲家。沿着柏油路上下拐了几个弯儿,车停在一幢二层小楼跟前。

    郭凤莲可是干出来的,即便位居高职、身兼数职的年月,她也是手不离镐,肩不离挑。这么多年的世事沧桑,想必她见老了吧?进了门,我们甚为惊异——郭凤莲面色姣润,几无皱纹,身健体稳,脚步轻盈,哪像“古来稀”的年龄?顶多五十左右。我首先向她问好,并说:“你比当年扎两个小辫子时胖了”。她微笑着说:“老了呀”。礼节之后,郭凤莲即向宋立英姨姨问安,问饮食,问睡眠,句句贴心贴己。宋立英转身对我说:“凤莲对我可上心了,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

    坐定之后,我同郭凤莲攀谈起来。她思维敏捷,快人快语,说话实在,毫不做作,正所谓“伟大不需要装腔”。

    在谈到昔日大寨的成绩时,郭凤莲说,功归陈永贵,功归大寨人。大寨怎么样,历史去评说,我是主张不争论。有的传记尽写好的,不写差的,我不信,谁还能没点儿错误、失误?

    在谈到20世纪90年代她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时,郭凤莲说,我和大寨人鱼水情深,谁也不想离开谁。有些年,我调离大寨住在城里,大寨人想我看我,我更想大寨人,只想着扑下身为大寨的乡亲做事。事实确如郭凤莲所想所说,199111月,郭凤莲义不辞难,重回大寨后,没有辜负大寨人的信赖,没有辜负全国关注她命运的人们的期盼,更没有因循坐误,而是因势利导,顺应新形势,缕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借助大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创办新实体,闯出一条农工商贸相结合,加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新路子,使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度沉寂落伍的大寨,多元经济迅速壮大,公益事业欣欣向荣,个体经营日见红火,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烧有保,病有报,考有奖”,“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看病不用跑”,青山映碧水,富足又安康的阶段性目标。

    这一番“走南闯北、兴商办企”,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转型拼搏所付出的努力,不亚于过去陈永贵领导的“白天治坡、夜间治窝”所付出的艰辛。大寨,又重新崛起,昂首屹立于太行山巅!郭凤莲,又赫然名列“中国十大女杰”,放歌于虎头山上!

    在谈到反腐败问题时,郭凤莲说,现在揭出来的那些人,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做甚呀?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要那样,早就成了百万富翁啦。贪赃枉法,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我不占公家便宜,为人民服务,咱服不了个大务,还服不了个小务?

    在谈到退休时,郭凤莲说,该退就退,七十岁还不退,等八十?退就全退,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干。功成身退后,郭凤莲过着平静的日子,把家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活脱脱的操持家务、勤俭居家的角色。“我平时吃粗粮多、细粮少,我也不请保姆,自己给自己当保姆”。郭凤莲的风趣幽默,引得我们笑了。这时,电话铃响了,郭凤莲起身去接。我也怕打扰她太多,即行告辞。郭凤莲把我们送出院门,一边祝我们“安全顺利”,一边嘱宋立英姨姨“保重身体”。

    拜见郭凤莲之后,我思谋:要论具备能说会道、吃苦耐劳、职高位显要素者,中国不乏其人,郭凤莲固然拥有却非独有,因而这些不是我佩服她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郭凤莲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历经了从农民到省级高位和党中央候补委员又到农民、再从农民到董事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的人生起伏,体味了显达和失落、荣耀和委屈、激悦和困惑的人间冷暖,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一股奋进的劲而不自沉,始终保持一种自信的力而不自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而不自膨?我琢磨的结论是:她身上浸透着的大寨精神的特质,使她超越了世俗功利,进而有了海洋般广博的胸襟,磐石般坚毅的底气,草原般无际的视野——这才是郭凤莲的本真!“心存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心向真善,风雨奈我其何”,这类词句好像是专为郭凤莲准备的——我折服!

    不定哪春哪秋,我还要去大寨。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游访大寨纪略
  • 发布时间:2016-03-19
  •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 “农业学大寨”——大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凡那个年代的人,莫不熟知大寨。原本的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是个贫瘠的地方。改变穷命运、过上好日子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动因,开启了大寨人改造山河、重建家园、造福自己的壮举,于是生发了大寨精神——真干,苦干,实干!事情就这么简单,这也就是我坚定且持续理解和敬仰大寨的关键缘由。

    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各色大型农机具驰骋田野,其生产效率远非大寨当时的手工劳作所能比拟。然而,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个人,不真心实意实打实地去干,而是心有旁骛,希图靠浮夸、空谈和套话、奉承去成事,即使得势得利于一时,最终也得轰然倒塌。故曰,大寨精神是超越时空的永恒!我相信这是真理性的认识,同观念的左右挂不上钩。至于在风云变幻中附贴在大寨的政治标签,那是郢书燕说,习非成是,其实和大寨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以为。

    经历了变数的大寨和大寨人今天是啥样的?我怀着一睹究竟的想法,于20151120日,走进了魂牵梦萦的中国名村——大寨。

     

    让人好眷恋:大寨印象

    成排的石窑和新建的楼房,整洁的街道和静谧的别墅,繁茂的林木和上好的生态,平和的村民和淳朴的民风,众多的店铺和诚信的卖家……,一切都浸润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之中,显得那样自然、纯洁,给人以返璞归真、轻松放心之感。这座满目葱郁、空气清新、环境友好的园林式山村,就是映入眼帘的大寨。

    实话实说。不少旅游胜地,虽有重峦叠翠之美,曲径通幽之妙,天上人间之景,但到了那里,紧绷的脑袋,警惕的眼睛,时时防贼防骗,防丢防漏。纵使如此,敛财的奇技损招,也防不胜防——真的心累。

    当天,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一行登上虎头山,俯瞰狼窝掌,饱览了大寨的山山水水。大寨的领头人、“农民宰相”陈永贵的墓地和故居,有着“大寨钓鱼台”之称的大寨国际旅行社,名人陈列馆即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叶剑英、郭沬若以及江青诸人和外国政要住过的窑洞及其陈设,反映大寨史实的大寨展览馆,体现当地民情民俗的大寨博物馆,别有风味的“铁姑娘”农家乐饭店,层级分明的梯田,深邃湛蓝的大井,上述既有机联系又自成一体的景点,均留下让人几多遐思的空间。

    在山西,听到这么一句话:“观光游览不到山西不算尽善尽美,到山西不到昔阳难得有滋有味”。目下,昔阳已形成大寨红色游、太行风光游、历史文化精品游相互辉映的格局。身临大寨,“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名不虚传。

     

    探望宋立英:签名赠书

    是日下午五时许,我们特意探访了久享盛名的夫妻双劳模之女主角、老一代大寨妇女的杰出代表——宋立英。老人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行动自如。

    宋立英1947年加入中共,是大寨第一个女党员和第一任妇代会主任。她先后当过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武家坪乡副乡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昔阳县妇联和山西省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还曾被评为“山西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劳动模范”。

    宋立英是个咋样的人?仅举一例,便知大概。1964年春节前,宋立英带着几个人在队里铡草,瞅见机槽里夹了一块小石头,她怕损坏铡刀,毫不迟疑伸手去拣。结果,铡刀未损,她的两个手指关节却被切掉。看着她血淋淋的手,众人急着要抬她到县医院急诊,她却说:“手铡了,脚又不疼,不要为这事耽误生产”。硬是强忍着剧烈的疼痛,由党支委赵大和陪着走到县城。回村后,队里要给她报销医药费,又被她谢绝了。刀伤还未痊愈,她又干起了平整梯田的重活儿。同老人握手时,那双手坚韧如钢筋,右手中指和无名指短了一节。

    宋立英的老伴,正是1948年就当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而1952年主动让贤于陈永贵的贾进财。由李静萍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陈永贵传》中这样评价贾进财的行为:这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交接”。此后,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使贫穷落后的无名小村庄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典型。

    聊到贾进财、贾承让、贾来恒、梁便良等大寨老一辈人时,宋立英老人一往情深,一一简述。“我比他(贾进财)小二十岁,他1996年就不在了,我今年86岁”,宋立英老人说。年轻时的苦打硬拼再加上时光的年轮,在她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聊天过程中,老人赠给我三样东西——《大寨精神的践行者宋立英》,这是一套中国邮政发行、印着她本人肖像的精美邮票;《大寨纪实》,这是一部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制作、记录大寨事迹的VCD影像光盘;《大寨人的豪言壮语》,这是一本文红斌编纂、香港笔会出版的充满时代激情而时下的年轻人却很陌生并难以置信的话语经典。在这三件东西上,老人专注地一一签名——“宋立英862015.11.20”。签完后,她补充说:“我没念过书,1993年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她还说,这几年她每月有300元补贴,另外省里每年还发给几千元老党员补贴,加起来一年一万多,自家经营的小卖部也有收入,生活不用愁。

    我看到,大寨人对这位老人很尊敬、很客气,她的晚辈对她很恭敬、很孝顺。在探望结束时,我提出,想明早在她家喝一顿大寨小米稀粥,老人憨厚地笑笑,畅快地答应了:“你们明天早上七点半就来哇”。

    第二天,我们准时到了宋立英居住的石窑。进了院子,我环顾了一下,干干净净,看不见一点杂堆物——不过,整个大寨都一样,只个别路段偶见游人丢弃而未及清理的垃圾。她家一边挨着郭凤莲家,郭凤莲现居新楼;一边挨着陈永贵家,已辟为“陈永贵故居”。我们一进屋,就看见左侧窑墙上挂满的她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黑白照片,老人一一点讲,我们频频点头。说话间,她的儿子儿媳给我们端上热腾腾的稀粥、葱花饼和土豆丝。我们也没客气,径直吃将起来——香喷喷的,端的地道。

     

    拜见郭凤莲:品评本真

    郭凤莲,是继陈永贵之后,大寨又一颗标志性的明星。

    我此次大寨之行的重要目的,就是见一见郭凤莲。可大寨游人如云,郭凤莲好见吗?很有运气,郭凤莲没有外出。早饭后,我们由宋立英老人亲自陪同,驱车前往郭凤莲家。沿着柏油路上下拐了几个弯儿,车停在一幢二层小楼跟前。

    郭凤莲可是干出来的,即便位居高职、身兼数职的年月,她也是手不离镐,肩不离挑。这么多年的世事沧桑,想必她见老了吧?进了门,我们甚为惊异——郭凤莲面色姣润,几无皱纹,身健体稳,脚步轻盈,哪像“古来稀”的年龄?顶多五十左右。我首先向她问好,并说:“你比当年扎两个小辫子时胖了”。她微笑着说:“老了呀”。礼节之后,郭凤莲即向宋立英姨姨问安,问饮食,问睡眠,句句贴心贴己。宋立英转身对我说:“凤莲对我可上心了,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

    坐定之后,我同郭凤莲攀谈起来。她思维敏捷,快人快语,说话实在,毫不做作,正所谓“伟大不需要装腔”。

    在谈到昔日大寨的成绩时,郭凤莲说,功归陈永贵,功归大寨人。大寨怎么样,历史去评说,我是主张不争论。有的传记尽写好的,不写差的,我不信,谁还能没点儿错误、失误?

    在谈到20世纪90年代她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时,郭凤莲说,我和大寨人鱼水情深,谁也不想离开谁。有些年,我调离大寨住在城里,大寨人想我看我,我更想大寨人,只想着扑下身为大寨的乡亲做事。事实确如郭凤莲所想所说,199111月,郭凤莲义不辞难,重回大寨后,没有辜负大寨人的信赖,没有辜负全国关注她命运的人们的期盼,更没有因循坐误,而是因势利导,顺应新形势,缕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借助大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创办新实体,闯出一条农工商贸相结合,加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新路子,使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度沉寂落伍的大寨,多元经济迅速壮大,公益事业欣欣向荣,个体经营日见红火,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烧有保,病有报,考有奖”,“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看病不用跑”,青山映碧水,富足又安康的阶段性目标。

    这一番“走南闯北、兴商办企”,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转型拼搏所付出的努力,不亚于过去陈永贵领导的“白天治坡、夜间治窝”所付出的艰辛。大寨,又重新崛起,昂首屹立于太行山巅!郭凤莲,又赫然名列“中国十大女杰”,放歌于虎头山上!

    在谈到反腐败问题时,郭凤莲说,现在揭出来的那些人,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做甚呀?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要那样,早就成了百万富翁啦。贪赃枉法,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我不占公家便宜,为人民服务,咱服不了个大务,还服不了个小务?

    在谈到退休时,郭凤莲说,该退就退,七十岁还不退,等八十?退就全退,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干。功成身退后,郭凤莲过着平静的日子,把家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活脱脱的操持家务、勤俭居家的角色。“我平时吃粗粮多、细粮少,我也不请保姆,自己给自己当保姆”。郭凤莲的风趣幽默,引得我们笑了。这时,电话铃响了,郭凤莲起身去接。我也怕打扰她太多,即行告辞。郭凤莲把我们送出院门,一边祝我们“安全顺利”,一边嘱宋立英姨姨“保重身体”。

    拜见郭凤莲之后,我思谋:要论具备能说会道、吃苦耐劳、职高位显要素者,中国不乏其人,郭凤莲固然拥有却非独有,因而这些不是我佩服她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郭凤莲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历经了从农民到省级高位和党中央候补委员又到农民、再从农民到董事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的人生起伏,体味了显达和失落、荣耀和委屈、激悦和困惑的人间冷暖,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一股奋进的劲而不自沉,始终保持一种自信的力而不自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而不自膨?我琢磨的结论是:她身上浸透着的大寨精神的特质,使她超越了世俗功利,进而有了海洋般广博的胸襟,磐石般坚毅的底气,草原般无际的视野——这才是郭凤莲的本真!“心存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心向真善,风雨奈我其何”,这类词句好像是专为郭凤莲准备的——我折服!

    不定哪春哪秋,我还要去大寨。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