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志鉴论坛】地方志书篇目、内容、资料的层次及其对应关系探讨
  • 发布时间:2016-01-08
  • 来源: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摘要:地方志书篇目结构一般为编(篇)、章、节、目、条目(或子目)形式;记述内容具有明显的综述、综合、条目、附件4个层次特征;在资料上有深、中、浅之分。从篇目、内容、资料各方面来说,呈现一个“纲举目张”、从上到下逐渐扩展的“塔”形格局。各个方面及其层次均有其独立的基本特性,在志书中占据相应的位置和起着各自的作用。这种形态,应视为志书的一个基本体系。但是在志书编纂中,普遍存在着篇目、内容、资料层次特性认识模糊和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问题,造成志书平淡肤浅、深度不够、系统性差等问题。解决对策:进一步规范志书述体设置;明确和统一中间综合层次的概念及在志书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条目层次的基础地位;简化压缩附件内容。

    关键词:地方志书层次对应关系体系

     

    地方志书的结构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侧面、互相联系和制约、层层深入扩展的状况,是一个篇目、内容、资料相统一的科学体系。地方志编纂科学性要求篇目结构、记述内容、资料运用的密切结合与高度统一。进一步研究探讨篇目、内容、资料三者的基本特性和层次特点、各自在志书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处理好对应关系,具有编纂实践的操作方法意义。

     

    一、志书篇目结构层次的基本特性

    新编志书篇目结构形式,是传统方志体式与现代教科书编排方法的结合,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独特的方志结构体式。其基本特性:一是纵向层次一般为编(篇)、章、节、目、条目(或子目)5个层次。其中有的部分章节还有孙目第6个层次;有的为编、章、节或编、章、节、目34个层次。二是篇目结构呈上齐下不齐状况。篇目层次上有的到节,有的到目,有的到条目(或子目),还有的到孙目。只有上线没有下线。三是篇目结构从理论上是“纲举目张”格局,从上到下依次展开。而实际上许多志书篇目到节或到目为止,形成节或目最广泛,而其下条目层次有很大程度的收缩,形成两头尖、中间宽状况。四是由于高、中层次多为概括综合性内容,只有条目才是最深层次资料,而因条目层次不到位,造成志书内容的平淡肤浅和对志书资料性的严重伤害。

     

    二、志书内容层次的概念和划分

    (一)综述层次

    述体向为志书7大体裁之首。没有述体便没有志书的著述性、科学性、思想性、整体性等。从新编两轮志书看,述体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一是述体为志书内容最高层次,是全书之纲。如只读志书概述、综述便知地情之大概。二是述体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卷首大概述;一类是门类专业志的综述,或称小概述、无题序、小序等。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概括地情、沟通联系、彰明因果、形成整体等。其不同点是记述内容范围有别,但基本特性应该是一致的。三是综述的设置应以门类为单位,不应该以篇目为单位。因为一个门类即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需要和方便撰写综述;而篇目结构不完全对应门类事物,如果按篇目设置综述会造成许多混乱。以中篇体式为例,如农业、工业、地方党组织等较大门类独自为篇,篇下可直接写综述;更多的是由几个相近的小门类合二为一篇,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组成“自然环境”篇,教育科技为一篇,财政税务为一篇等。这样就产生了各专业志综述如何设置的问题。如果统一在篇下设会造成多门类篇综述与正文的分散脱节;如果篇章两个层次都设,篇下综述与章下综述因叙述的是同一事物很难错开角度而形成重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独立门类的篇在篇下写综述,章下无需再设;合并门类的篇在篇下不设,而是在其专业门类的章下写综述,形成一个门类专业一个综述状况。志书为实现整体性、思想性、著述性、科学性要求,仅设卷首大概述是无法完成的,门类专业志综述是志书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裁形式之一。四是综述文字在精而不在多。力求高度概括而不空泛。不能写得太实太具体,造成与正文重复。更不宜在综述中附表、作名词术语解释和写成编纂说明等。文字在600800字为宜,少则起不到综述作用,多则喧宾夺主冲淡了正文主题。五是综述设置不乏盲目杂乱现象,有的志书综述篇下一律不设而在各章下全设;有的全部在篇下设各章下全不设;有的是篇、章下基本都设;有的部分篇下设章下一律不设;有的部分篇下设部分章下也设等。形成篇目与门类不对等、设置随意、缺乏统一标准等乱象。

    (二)综合层次

    目前志书流行综合层次体式,在章、节、目下大多有一定的记述文字,有的甚至代替条目或比条目文字还多。这是因为方志以横为主、先横后纵,各章、节、目内容繁多,而下设条目只记录其中几个重要方面或事物,本章节内应包含的事物整体情况不能在条目中完整反映,所以须依靠综合情况体现。因此,这个综合层次内容便成为地方志书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综合层次的具体特征:一是综合层次的功能,是将本层次(指篇目章、节、目各层次)题目概念范围内事物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发生原因、背景、结果等归纳、综合,概括其状况、变化及过程,将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面貌。如《昌乐县志(1986-2007)》工业乡镇企业篇“机械”的综合记述:“县内机械工业主要生产煤矿机械、农机配件和家电用散热器等。1986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6家,年产值1422万元。1990年后,多数国有机械工业实行股份制改制。同时,外资、私营机械工业迅猛发展。至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机械制造工业企业54家,年实现产值261088万元,利税16868万元。”以下设“山东矿机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条目。[1]二是综合层次占据在门类以下至条目(或子目)以上的23个层次,上承接综述层次,下铺展条目层次。如农业篇,首先是门类综述,其下依次为第×章“种植业”第×节“粮食种植”第×目“小麦种植”共3个篇目层次须记述综合情况,再下为条目如“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再如教育科技篇,因是二门类合篇,而篇下不设综述,在其下教育篇设综述,那么就只有其下的节、目共2个篇目层次上为综合层次。呈现一种在篇目上层次越高综合范围越大的情况。三是综合层次位于综述层次与条目层次中间部位,其内容篇幅也应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大于综合层次而小于条目层次。综合层次内容过多,挤占了条目层次内容,形成中间层次臃肿,使志书呈现平面化,构造不出立体格局,核心内容被冲淡;综合内容过少,形成综合不够、资料堆砌状况。四是综合层次既体现志书的资料性又起著述性作用。所记述内容,是地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述和条目层次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

    志书综合层次的设置与编写大致有4种情况:第一种是综合层次的文字都按小序对待,成为述体进入综述层次。如王晖认为:“小序只有三层:篇下序、章下序、节下序(无条目的节无节下序)。这三个层次的序撰写方法基本是一致的,都必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夹叙夹议,画龙点睛,不同的是概括篇章节的资料面不同。”[2]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层层出小序纵然有利于志书著述性的加强,但形成正文中议论太多,难免“述而有作”之嫌,事事论述也无此必要。并且虽然各个层次的综合内容资料不同,但论述兴衰变化、起伏原因、条件背景等则无法不如出一辙。因此在这些中间层次中还是以综合内容资料面对读者。再者从出版志书编纂实践看,大多数志书的这个部分是综合文字而不是综述的小序文体。第二种是有的除最高层次的篇或章外,其下各篇目层次一律不设这个中间层次,形成中间层次虚设。这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综合层次在志书中的资料性、综合性、著述性、科学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形成志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志书内容和系统性严重欠缺。第三种是综合内容资料在中层篇目中时设时不设。其原因,或因篇目内容制宜,或视资料状况而定,或因难把握而避难就易,或没什么原则和理由而表现为随意性等。第四种是在篇或章以下、条目以上23个中间层次全部(或大部)设置综合文字,每一个层次综合本题目概念范围事物。只有这种才真正实现了综合层次的功能与作用,使志书成为完整和科学的资料性文献。

    (三)条目层次

    条目之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概念范围和功能作用特征。条目层次是篇目的最小单元,是横排门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志书的基础组成单位。表现为所记述地情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的最小方面、单位。它是志书篇目“纲举目张”至范围最大、层次最深的底线,是志书内容的“塔”底,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核心。无论从内容上、篇目结构上,这个条目层次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志书资料性最关键性体现。目前志书编纂在条目层次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有的层次不到位,许多章、节没有这个层次。如《××县志(1986-2005)》文化艺术篇“花会”:“1986年,××县民间花会仍然在农村文化活动中担负着主要角色。全县有架鼓、大鼓、高跷、竹马、布龙、车子旱船、跑驴、中幡等30种艺术形式、86支表演队伍。2000年,全县民间花会队伍发展到100支。2005年,全县174个村有民间花会队伍100支、成员2500人,有85%的村街节假日都有不同形式和种类的民间文化活动,成为活跃城乡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这些只是一个综合层次内容,到下面没有了,如果再往下按形式种类如“架鼓”、“高跷”等出条目或按“演出”、“重点团队”等出条目,无疑能使内容层次向纵深发展,并且是十分必要的。二是有的同一属性特征的事物、内容不在同一级篇目上。如《××县志》工业篇的主要厂家简介在目层次上,而乡镇企业篇的主要厂家简介却在条目层次上。不同一部志书同一类内容在不同篇目层次的差异更大。如专业志的管理机构应属于同一类层次属性特征,并且是不宜再划分的最底层,但却是有的在条目层次上,有的在目层次上,甚至有的在节层次上。志书中普遍存在着同是一类事物、内容在不同志书不同章节表现在不同的篇目层次上。在志书编纂时,没有考虑条目层次的最底层意义及与篇目结构地对应关系,以篇章为单位各自为战,从上到下排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形成了篇目结构上齐下不齐、内容上深层次不到位状况。三是条目内容资料深度不够,形成条目层次事物以综合性文字记述。或要素不全;或记事笼统、模糊;或记人资料不到位等。四是条目层次加强是应该的,但也要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臃肿芜杂。

    (四)附件层次

    “书刊附件是指正文以外带有附属性质的文字说明。”[3]地方志书的附件,除具一般书刊附件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一是附件的种类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明清旧志的附件,以序、凡例、目录、注释文字、图5种形式为主,基本上全面普及;另有大事记、表、跋3种形式在部分志书中有设置;注释文字相当丰富。新时期首轮志书,其附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序、凡例、图、照片、目录、大事记、附记、附录、杂记、表、后记等11种较为稳固和普遍的附件,各志书之间差别不大。较之旧志显著的变化,是表的使用大量增加,几乎遍及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部类;增加了现代科技的照片;注释文字基本绝迹(除部分名称解释外)。第二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增设了示意图、英文目录、索引、特载、专记、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体裁;图、照除卷首设置外,大量进入正文各篇章节目中。二是地方志书附件按其功能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帮助读者了解、阅读志书服务。如序、凡例、目录、后记、索引等,是阅读志书的指南;二类是志书正文内容的延伸扩展、佐证观点、说明事物、保存资料等,是正文的补充。如图、照、表起直观说明作用;大事记、附记、附录、杂记、专记、特载、相关链接、延伸阅读等是志书正文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是为志书正文服务的,因此可视为志书的第四个层次。三是附件的撰写和编选是门严肃认真的学问,既有说明性又具学术性,读者往往是通过附件来决定对志书的取舍。

    地方志书的附件,经过长时期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内容、形式、设置等方面逐渐趋向科学完备,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附件模式。但仍不乏有许多欠科学之处:一是附件与正文争内容。如《××县志》工业篇附记“典型企业选介”,畜牧业篇附记“标准化奶牛小区”,建筑业篇附记“河北恒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教育”篇附记“主要小学简介”,第一产业篇附记“典型种植大户”、“林业大户简介”等;《××县志》公安司法篇延伸阅读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2000-2005年交通事故情况分析”等;《××县志》公安司法篇附记了“爆竹厂爆炸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白天鹅宾馆重大火灾”等。这些本应该设题立目列入正文,如此处理既剥夺了正文内容又造成了附件的混乱。二是附件体裁混淆。首轮志书,使用附记、杂记、附录3种:其中附记主要特征是各专志之后的编纂者之言。收录内容是本题目不应包含、或不能全部包含、而其他地方更不合适收录的事物。如《气候》篇附记《气象谚语》、《自然灾害》篇附记《抗洪纪实》、《中国国民党》篇附记《三民主义青年团》等。附录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著述和资料的矛盾问题。根据章学诚提出的志书“三书体”之说,以“志”为著述,“掌故”和“文征”保存资料。新方志的附录,当起章氏所设“掌故”和“文征”的作用。《中国方志大辞典》解释说:“附录是附于志后以原原本本保存地方文献和珍贵资料的汇录。”“‘附录’与‘附记’不同,‘附录’为原文照录,‘附记’为编纂者之言。”[4]因此,首轮志书,附录部分大多附记的是“古代诗文”“旧志序跋”[5],“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重要指示、批示”“重要文献”、“诗词选辑”等[6]。第二轮修志以来,一些志书除收录原始资料外,将一些新编写篇目充斥附录之中。如“前志简述”“前志勘误”“历史要事述略”“古迹考”[7],“限外大事记”[8]等。杂记为志书传统篇目,为“虽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9]而设,将无类可归而又有重要价值的事物编纂成文收为杂记。志书门类虽多,但无处可归事物仍然存在。如正在编纂中的《武强县志(1988-2007)·杂记》收录了“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历史上一些问题的考证”“上届志书勘误”等篇目。如前面提到的“历史要事述略”“古迹考”“限外大事记”等,均可入杂记编。这部分丰富多彩,前景广阔,增辉不少。第二轮修志以来不少志书体裁创新,先后出现了特载、专记、调查报告、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体裁,并成发展趋势。据此分析不难看出,地方志实质上的附体裁只为附记、附录、杂记3种,专记、特载、调查分析、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的编者撰写部分,有类可归的属附记,不能归类的为杂记,采用他处文稿的属附录。在第二轮志书中仍坚持这一原则,对于附件的规范运用、防止混乱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志书资料层次的概念和划分

    地方志书资料的“层次”,是指所记述地情客观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是地方志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从客观上看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和具有层次性所造成的结果;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我们经常说“深层次资料”如何如何,那么必然有中层次资料、浅层次资料之分。只不过资料的“层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区分和界定。如果对这一问题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区分约定或赋予一个较为明确的“层次”概念,并进一步探讨资料“层次”的特性与功能作用及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并在修志实践中把握和利用,或者作为衡量出版志书在资料使用方面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深层次资料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⑴基础性,是志书的基础和最底层资料;⑵微观性,是志书中各事物最小的方面、局部、单位;⑶事物性,包括人类活动所做的一切事情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深层次资料表现为面广而细小,是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最根本体现。中层次资料为集中概括某一方面、事物的基本面貌,其基本特性与上述综合层次相同。浅层次资料具有概括性、宏观性、理论性特征。

     

    四、地方志书体系模式的探讨

    笔者参与编修的《武强县志(1988-2007)》,目前基本完成初稿。采用中篇章节条目体,24编、114章、342节、1368目、5208个条目,总字数120万。基于上述认识和想法,志书体系结构在坚持方志体例基础上掌握几点:一是除卷首概述外,综述(小概述、无题序)设在门类上。独立成编的门类即编下设;合编事物门类编下虚设,在章下写综述。卷首概述、门类综述统一按述体体裁要求。整部志书除卷首概述外,于行政区划、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人口状况、计划生育、居民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城镇乡村、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环境保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力、水利、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务、金融、保险、财政、税务、计划、劳动管理、统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审计、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政府、信访、政协地方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人事、民政、治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管理、军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电视电影广播、档案、卫生、体育、人物等63个门类的编或章设置了综述。二是加强志书内容的综合层次记述。章(属门类事物设有综述者除外)、节、目下层层设置综合内容文字,分别综述概括其题目包含内容,将之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层次运用。三是保障条目层次的基础地位。坚持在这个层次上横分细目到位,将综合内容的具体事物和附件的许多内容尽量设条立目归属到条目层次记述。四是保证志书结构、内容的“塔”形状态。由高至低、由浅入深形成逐步扩大、深入状态。其中综述层次5万字(卷首概述8000字,门类综述每篇平均800字),占志书总数的4%;综合层次35万字,占29%;条目层次60万字,占50%;附件层次20万字,占17%。五是资料、内容、篇目地对应关系。概括性浅层次资料、内容述体层次对应卷首概述和门类综述;中层次综合性资料对应述体以下、条目以上的章(为门类事物的章除外)、节、目下综合层次;深层次资料对应内容和篇目的条目层次;附件为正文的说明和补充。六是在层次少的门类,如农业篇比工业篇层次多,地方党组织比群众团体层次多等,对于层次少的专业志保留两头减掉中间层次,在节下不设目,直接出条目。上述情况是我们在第二轮志书编修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不足与欠科学之处难免。并且各地地情不同,编纂者认识有异。意在善者择之,弊者避之,使之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志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昌乐县志(1986-2007)》210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王晖:《论方志概述与小序》,《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7期。

    [3]宋孟寅:《嫁衣集》第38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地方志大辞典》第9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饶阳县志·附录》,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6]《衡水市志·附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

    [7]《昌乐县志(1986-2007)·附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8]《万全县志(1989-2005)·附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章学诚:《修志十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地方志书篇目、内容、资料的层次及其对应关系探讨
  • 发布时间:2016-01-08
  • 来源: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摘要:地方志书篇目结构一般为编(篇)、章、节、目、条目(或子目)形式;记述内容具有明显的综述、综合、条目、附件4个层次特征;在资料上有深、中、浅之分。从篇目、内容、资料各方面来说,呈现一个“纲举目张”、从上到下逐渐扩展的“塔”形格局。各个方面及其层次均有其独立的基本特性,在志书中占据相应的位置和起着各自的作用。这种形态,应视为志书的一个基本体系。但是在志书编纂中,普遍存在着篇目、内容、资料层次特性认识模糊和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问题,造成志书平淡肤浅、深度不够、系统性差等问题。解决对策:进一步规范志书述体设置;明确和统一中间综合层次的概念及在志书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条目层次的基础地位;简化压缩附件内容。

    关键词:地方志书层次对应关系体系

     

    地方志书的结构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侧面、互相联系和制约、层层深入扩展的状况,是一个篇目、内容、资料相统一的科学体系。地方志编纂科学性要求篇目结构、记述内容、资料运用的密切结合与高度统一。进一步研究探讨篇目、内容、资料三者的基本特性和层次特点、各自在志书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处理好对应关系,具有编纂实践的操作方法意义。

     

    一、志书篇目结构层次的基本特性

    新编志书篇目结构形式,是传统方志体式与现代教科书编排方法的结合,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独特的方志结构体式。其基本特性:一是纵向层次一般为编(篇)、章、节、目、条目(或子目)5个层次。其中有的部分章节还有孙目第6个层次;有的为编、章、节或编、章、节、目34个层次。二是篇目结构呈上齐下不齐状况。篇目层次上有的到节,有的到目,有的到条目(或子目),还有的到孙目。只有上线没有下线。三是篇目结构从理论上是“纲举目张”格局,从上到下依次展开。而实际上许多志书篇目到节或到目为止,形成节或目最广泛,而其下条目层次有很大程度的收缩,形成两头尖、中间宽状况。四是由于高、中层次多为概括综合性内容,只有条目才是最深层次资料,而因条目层次不到位,造成志书内容的平淡肤浅和对志书资料性的严重伤害。

     

    二、志书内容层次的概念和划分

    (一)综述层次

    述体向为志书7大体裁之首。没有述体便没有志书的著述性、科学性、思想性、整体性等。从新编两轮志书看,述体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一是述体为志书内容最高层次,是全书之纲。如只读志书概述、综述便知地情之大概。二是述体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卷首大概述;一类是门类专业志的综述,或称小概述、无题序、小序等。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概括地情、沟通联系、彰明因果、形成整体等。其不同点是记述内容范围有别,但基本特性应该是一致的。三是综述的设置应以门类为单位,不应该以篇目为单位。因为一个门类即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需要和方便撰写综述;而篇目结构不完全对应门类事物,如果按篇目设置综述会造成许多混乱。以中篇体式为例,如农业、工业、地方党组织等较大门类独自为篇,篇下可直接写综述;更多的是由几个相近的小门类合二为一篇,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组成“自然环境”篇,教育科技为一篇,财政税务为一篇等。这样就产生了各专业志综述如何设置的问题。如果统一在篇下设会造成多门类篇综述与正文的分散脱节;如果篇章两个层次都设,篇下综述与章下综述因叙述的是同一事物很难错开角度而形成重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独立门类的篇在篇下写综述,章下无需再设;合并门类的篇在篇下不设,而是在其专业门类的章下写综述,形成一个门类专业一个综述状况。志书为实现整体性、思想性、著述性、科学性要求,仅设卷首大概述是无法完成的,门类专业志综述是志书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裁形式之一。四是综述文字在精而不在多。力求高度概括而不空泛。不能写得太实太具体,造成与正文重复。更不宜在综述中附表、作名词术语解释和写成编纂说明等。文字在600800字为宜,少则起不到综述作用,多则喧宾夺主冲淡了正文主题。五是综述设置不乏盲目杂乱现象,有的志书综述篇下一律不设而在各章下全设;有的全部在篇下设各章下全不设;有的是篇、章下基本都设;有的部分篇下设章下一律不设;有的部分篇下设部分章下也设等。形成篇目与门类不对等、设置随意、缺乏统一标准等乱象。

    (二)综合层次

    目前志书流行综合层次体式,在章、节、目下大多有一定的记述文字,有的甚至代替条目或比条目文字还多。这是因为方志以横为主、先横后纵,各章、节、目内容繁多,而下设条目只记录其中几个重要方面或事物,本章节内应包含的事物整体情况不能在条目中完整反映,所以须依靠综合情况体现。因此,这个综合层次内容便成为地方志书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综合层次的具体特征:一是综合层次的功能,是将本层次(指篇目章、节、目各层次)题目概念范围内事物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发生原因、背景、结果等归纳、综合,概括其状况、变化及过程,将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面貌。如《昌乐县志(1986-2007)》工业乡镇企业篇“机械”的综合记述:“县内机械工业主要生产煤矿机械、农机配件和家电用散热器等。1986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6家,年产值1422万元。1990年后,多数国有机械工业实行股份制改制。同时,外资、私营机械工业迅猛发展。至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机械制造工业企业54家,年实现产值261088万元,利税16868万元。”以下设“山东矿机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条目。[1]二是综合层次占据在门类以下至条目(或子目)以上的23个层次,上承接综述层次,下铺展条目层次。如农业篇,首先是门类综述,其下依次为第×章“种植业”第×节“粮食种植”第×目“小麦种植”共3个篇目层次须记述综合情况,再下为条目如“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再如教育科技篇,因是二门类合篇,而篇下不设综述,在其下教育篇设综述,那么就只有其下的节、目共2个篇目层次上为综合层次。呈现一种在篇目上层次越高综合范围越大的情况。三是综合层次位于综述层次与条目层次中间部位,其内容篇幅也应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大于综合层次而小于条目层次。综合层次内容过多,挤占了条目层次内容,形成中间层次臃肿,使志书呈现平面化,构造不出立体格局,核心内容被冲淡;综合内容过少,形成综合不够、资料堆砌状况。四是综合层次既体现志书的资料性又起著述性作用。所记述内容,是地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述和条目层次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

    志书综合层次的设置与编写大致有4种情况:第一种是综合层次的文字都按小序对待,成为述体进入综述层次。如王晖认为:“小序只有三层:篇下序、章下序、节下序(无条目的节无节下序)。这三个层次的序撰写方法基本是一致的,都必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夹叙夹议,画龙点睛,不同的是概括篇章节的资料面不同。”[2]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层层出小序纵然有利于志书著述性的加强,但形成正文中议论太多,难免“述而有作”之嫌,事事论述也无此必要。并且虽然各个层次的综合内容资料不同,但论述兴衰变化、起伏原因、条件背景等则无法不如出一辙。因此在这些中间层次中还是以综合内容资料面对读者。再者从出版志书编纂实践看,大多数志书的这个部分是综合文字而不是综述的小序文体。第二种是有的除最高层次的篇或章外,其下各篇目层次一律不设这个中间层次,形成中间层次虚设。这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综合层次在志书中的资料性、综合性、著述性、科学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形成志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志书内容和系统性严重欠缺。第三种是综合内容资料在中层篇目中时设时不设。其原因,或因篇目内容制宜,或视资料状况而定,或因难把握而避难就易,或没什么原则和理由而表现为随意性等。第四种是在篇或章以下、条目以上23个中间层次全部(或大部)设置综合文字,每一个层次综合本题目概念范围事物。只有这种才真正实现了综合层次的功能与作用,使志书成为完整和科学的资料性文献。

    (三)条目层次

    条目之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概念范围和功能作用特征。条目层次是篇目的最小单元,是横排门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志书的基础组成单位。表现为所记述地情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的最小方面、单位。它是志书篇目“纲举目张”至范围最大、层次最深的底线,是志书内容的“塔”底,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核心。无论从内容上、篇目结构上,这个条目层次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志书资料性最关键性体现。目前志书编纂在条目层次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有的层次不到位,许多章、节没有这个层次。如《××县志(1986-2005)》文化艺术篇“花会”:“1986年,××县民间花会仍然在农村文化活动中担负着主要角色。全县有架鼓、大鼓、高跷、竹马、布龙、车子旱船、跑驴、中幡等30种艺术形式、86支表演队伍。2000年,全县民间花会队伍发展到100支。2005年,全县174个村有民间花会队伍100支、成员2500人,有85%的村街节假日都有不同形式和种类的民间文化活动,成为活跃城乡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这些只是一个综合层次内容,到下面没有了,如果再往下按形式种类如“架鼓”、“高跷”等出条目或按“演出”、“重点团队”等出条目,无疑能使内容层次向纵深发展,并且是十分必要的。二是有的同一属性特征的事物、内容不在同一级篇目上。如《××县志》工业篇的主要厂家简介在目层次上,而乡镇企业篇的主要厂家简介却在条目层次上。不同一部志书同一类内容在不同篇目层次的差异更大。如专业志的管理机构应属于同一类层次属性特征,并且是不宜再划分的最底层,但却是有的在条目层次上,有的在目层次上,甚至有的在节层次上。志书中普遍存在着同是一类事物、内容在不同志书不同章节表现在不同的篇目层次上。在志书编纂时,没有考虑条目层次的最底层意义及与篇目结构地对应关系,以篇章为单位各自为战,从上到下排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形成了篇目结构上齐下不齐、内容上深层次不到位状况。三是条目内容资料深度不够,形成条目层次事物以综合性文字记述。或要素不全;或记事笼统、模糊;或记人资料不到位等。四是条目层次加强是应该的,但也要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臃肿芜杂。

    (四)附件层次

    “书刊附件是指正文以外带有附属性质的文字说明。”[3]地方志书的附件,除具一般书刊附件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一是附件的种类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明清旧志的附件,以序、凡例、目录、注释文字、图5种形式为主,基本上全面普及;另有大事记、表、跋3种形式在部分志书中有设置;注释文字相当丰富。新时期首轮志书,其附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序、凡例、图、照片、目录、大事记、附记、附录、杂记、表、后记等11种较为稳固和普遍的附件,各志书之间差别不大。较之旧志显著的变化,是表的使用大量增加,几乎遍及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部类;增加了现代科技的照片;注释文字基本绝迹(除部分名称解释外)。第二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增设了示意图、英文目录、索引、特载、专记、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体裁;图、照除卷首设置外,大量进入正文各篇章节目中。二是地方志书附件按其功能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帮助读者了解、阅读志书服务。如序、凡例、目录、后记、索引等,是阅读志书的指南;二类是志书正文内容的延伸扩展、佐证观点、说明事物、保存资料等,是正文的补充。如图、照、表起直观说明作用;大事记、附记、附录、杂记、专记、特载、相关链接、延伸阅读等是志书正文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是为志书正文服务的,因此可视为志书的第四个层次。三是附件的撰写和编选是门严肃认真的学问,既有说明性又具学术性,读者往往是通过附件来决定对志书的取舍。

    地方志书的附件,经过长时期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内容、形式、设置等方面逐渐趋向科学完备,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附件模式。但仍不乏有许多欠科学之处:一是附件与正文争内容。如《××县志》工业篇附记“典型企业选介”,畜牧业篇附记“标准化奶牛小区”,建筑业篇附记“河北恒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教育”篇附记“主要小学简介”,第一产业篇附记“典型种植大户”、“林业大户简介”等;《××县志》公安司法篇延伸阅读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2000-2005年交通事故情况分析”等;《××县志》公安司法篇附记了“爆竹厂爆炸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白天鹅宾馆重大火灾”等。这些本应该设题立目列入正文,如此处理既剥夺了正文内容又造成了附件的混乱。二是附件体裁混淆。首轮志书,使用附记、杂记、附录3种:其中附记主要特征是各专志之后的编纂者之言。收录内容是本题目不应包含、或不能全部包含、而其他地方更不合适收录的事物。如《气候》篇附记《气象谚语》、《自然灾害》篇附记《抗洪纪实》、《中国国民党》篇附记《三民主义青年团》等。附录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著述和资料的矛盾问题。根据章学诚提出的志书“三书体”之说,以“志”为著述,“掌故”和“文征”保存资料。新方志的附录,当起章氏所设“掌故”和“文征”的作用。《中国方志大辞典》解释说:“附录是附于志后以原原本本保存地方文献和珍贵资料的汇录。”“‘附录’与‘附记’不同,‘附录’为原文照录,‘附记’为编纂者之言。”[4]因此,首轮志书,附录部分大多附记的是“古代诗文”“旧志序跋”[5],“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重要指示、批示”“重要文献”、“诗词选辑”等[6]。第二轮修志以来,一些志书除收录原始资料外,将一些新编写篇目充斥附录之中。如“前志简述”“前志勘误”“历史要事述略”“古迹考”[7],“限外大事记”[8]等。杂记为志书传统篇目,为“虽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9]而设,将无类可归而又有重要价值的事物编纂成文收为杂记。志书门类虽多,但无处可归事物仍然存在。如正在编纂中的《武强县志(1988-2007)·杂记》收录了“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历史上一些问题的考证”“上届志书勘误”等篇目。如前面提到的“历史要事述略”“古迹考”“限外大事记”等,均可入杂记编。这部分丰富多彩,前景广阔,增辉不少。第二轮修志以来不少志书体裁创新,先后出现了特载、专记、调查报告、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体裁,并成发展趋势。据此分析不难看出,地方志实质上的附体裁只为附记、附录、杂记3种,专记、特载、调查分析、延伸阅读、相关链接等的编者撰写部分,有类可归的属附记,不能归类的为杂记,采用他处文稿的属附录。在第二轮志书中仍坚持这一原则,对于附件的规范运用、防止混乱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志书资料层次的概念和划分

    地方志书资料的“层次”,是指所记述地情客观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是地方志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从客观上看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和具有层次性所造成的结果;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我们经常说“深层次资料”如何如何,那么必然有中层次资料、浅层次资料之分。只不过资料的“层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区分和界定。如果对这一问题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区分约定或赋予一个较为明确的“层次”概念,并进一步探讨资料“层次”的特性与功能作用及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并在修志实践中把握和利用,或者作为衡量出版志书在资料使用方面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深层次资料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⑴基础性,是志书的基础和最底层资料;⑵微观性,是志书中各事物最小的方面、局部、单位;⑶事物性,包括人类活动所做的一切事情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深层次资料表现为面广而细小,是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最根本体现。中层次资料为集中概括某一方面、事物的基本面貌,其基本特性与上述综合层次相同。浅层次资料具有概括性、宏观性、理论性特征。

     

    四、地方志书体系模式的探讨

    笔者参与编修的《武强县志(1988-2007)》,目前基本完成初稿。采用中篇章节条目体,24编、114章、342节、1368目、5208个条目,总字数120万。基于上述认识和想法,志书体系结构在坚持方志体例基础上掌握几点:一是除卷首概述外,综述(小概述、无题序)设在门类上。独立成编的门类即编下设;合编事物门类编下虚设,在章下写综述。卷首概述、门类综述统一按述体体裁要求。整部志书除卷首概述外,于行政区划、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人口状况、计划生育、居民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城镇乡村、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环境保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力、水利、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务、金融、保险、财政、税务、计划、劳动管理、统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审计、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政府、信访、政协地方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人事、民政、治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管理、军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电视电影广播、档案、卫生、体育、人物等63个门类的编或章设置了综述。二是加强志书内容的综合层次记述。章(属门类事物设有综述者除外)、节、目下层层设置综合内容文字,分别综述概括其题目包含内容,将之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层次运用。三是保障条目层次的基础地位。坚持在这个层次上横分细目到位,将综合内容的具体事物和附件的许多内容尽量设条立目归属到条目层次记述。四是保证志书结构、内容的“塔”形状态。由高至低、由浅入深形成逐步扩大、深入状态。其中综述层次5万字(卷首概述8000字,门类综述每篇平均800字),占志书总数的4%;综合层次35万字,占29%;条目层次60万字,占50%;附件层次20万字,占17%。五是资料、内容、篇目地对应关系。概括性浅层次资料、内容述体层次对应卷首概述和门类综述;中层次综合性资料对应述体以下、条目以上的章(为门类事物的章除外)、节、目下综合层次;深层次资料对应内容和篇目的条目层次;附件为正文的说明和补充。六是在层次少的门类,如农业篇比工业篇层次多,地方党组织比群众团体层次多等,对于层次少的专业志保留两头减掉中间层次,在节下不设目,直接出条目。上述情况是我们在第二轮志书编修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不足与欠科学之处难免。并且各地地情不同,编纂者认识有异。意在善者择之,弊者避之,使之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志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昌乐县志(1986-2007)》210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王晖:《论方志概述与小序》,《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7期。

    [3]宋孟寅:《嫁衣集》第38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地方志大辞典》第9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饶阳县志·附录》,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6]《衡水市志·附录》,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

    [7]《昌乐县志(1986-2007)·附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8]《万全县志(1989-2005)·附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章学诚:《修志十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