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海钩沉】巴彦淖尔报刊事业简史
  • 发布时间:2016-01-07
  •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有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清代为蒙旗牧地,境内移民归萨拉齐厅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五原厅,但寄治于包头。直至民国3年(1914)建五原县城于隆兴长(即今县城所在地),境内始有城镇。民国14年(1925)增设临河、安北两设治局,后改为县,境内城镇渐形发达。民国年间,全境先后隶属于绥远特别行政区和绥远省。境内农业发达,河套灌区久负盛名。惟距省会较远,文化相对落后,报刊出现较晚。

     

    一、报刊业的兴起

    就目前所知,巴彦淖尔地区最早有报刊是在1926年,当时绥远地区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将军统辖,由于晋、奉系军阀的进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在包头出刊的《西北民报》改名《中山日报》,曾一度迁至五原旧城王英会馆。同年11月又迁往宁夏银川 [1]。虽然这只是外人所办客报在地方的短暂停留,但对地方人士认识报刊的重要性当有所影响。

    地方报刊事业的真正发轫在1929年,是年9月,由彭进五、王文墀发起,施怀民、耿秉信在临河出刊《西北日报》(4开小报)。彭进五,名继先,时任临河设治局局长(是年10月临河升县,为县长)。除办报外,还主持设局修纂《临河县志》。王文墀字沛生,山东济宁人。清光绪丙午优贡,以知县用。19151925年两任五原县知事,1928年曾任临河设治局局长。不仅为官勇于任事,政声卓著,还颇有识见,为地方纂成《临河县志》。《绥远通志稿》卷八十八有传  [2]。该报的发刊,此二人的发起和支持当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报系私营,经费靠募捐,“开办时募捐四百元,后又募得二百元,作经常开支。每日出报三百份,全用石印。多记载西北情形,尤以后套为详,颇受人欢迎。行销本县及各县之机关、学校与乡村。”19304月,因经费告竭而停刊 [3]

    大约在1932年冬或1933年春,五原私立河套中学烛幽文艺社出刊了《烛幽文艺》(不定期刊)。就目前所知,这是巴彦淖尔市最早的期刊。烛幽文艺社成立于1932年冬,是国文教师兼图书馆主任韩梅圃倡导下成立的学生文学团体。韩梅圃,山西人,久居绥远,在校期间曾深入调查,撰成《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由绥远省民众教育馆出版,颇获赞誉。后任包头边闻通讯社编辑,为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服务。烛幽文艺社起初每半月出“烛幽文艺”墙报一次,后又增出油印该刊(开本不详,每期约十数张),刻写、印刷、寄发等均由学生自理。其稿件均由学生撰写,择优选登。文体不限,有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纪游、民间谚语、山歌、神话、轶闻及时事评论等;每期还有插图、漫画。墙报和该刊创刊后,引起不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一些学生的写作水平。所刊《河套纪行》、《河套民歌选》、《河套轶闻录》等散文和一些小品文,曾发表于当时绥远省各大报纸的文艺副刊上 [4]

    1933年冬,五原有樊子珍者,鉴于“河套为绥远河道总汇之处,物产丰富,移垦其间者,年多一年,将来繁盛,不卜可知。最近孙(殿英)军又驻扎其地,一切消息,颇有传递必要”,遂在地方人士的资助下创设河套通讯社[5]。该社地址在五原县头道巷5号,128日获准登记证警字第3087号,193441日发刊通讯稿《河套通讯》(三日刊),每期90份,每份售价五角[6]。大约出至1937年夏停刊[7]。《河套通讯》原拟“以石印印之,以求真确,并同时出一《河套报》,间日发行一次。通讯为对外宣传,小报为对内宣传”[8]。大约是限于经费,计划中的《河套报》似乎未能问世。

    《河套通讯》问世月余,国民党五原县区党部即于520日出刊《河套周报》。该报系石印,4开。以“提倡人民知识及督促社会进化”为宗旨。地址在隆兴长水利局前,主办人谢春[9]。发刊仅8期,便因尚未履行登记手续而暂时停刊。俟手续完备后,于1935615日复刊[10]。然而好景不长,仅过两月余,绥远党务即因中日“何梅协定”于829日停止,各级党部一律结束[11],该报自然停刊。

    《河套周报》虽然昙花一现,但临河民众教育馆的《临河公报》(周刊)却是异军突起。该报创刊于193531日。石印,42版,单面印刷。登记证警字第4461号(1935513日获准)。社址在县城内大东街民众教育馆内,创办人赵颇[12]。该报虽由民众教育馆出刊,实为县政府“传达政令”和“提高民智”的机关报,故名为“公报”,内容多为公文、通告、条例等[13]。初为周刊,每期印刷300余份,其中200份销于本县[14]。

    1936年春,受绥远省蒙旗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参赞石华严的委托,王天籁在临河筹办蒙边通讯社,月经费200元[15]。王天籁,山西太原人。早年在国民党归绥县党部工作,1933年曾任归化通讯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伊盟保安长官公署政治部上校主任兼特别党部书记长、察绥蒙旗党务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兼书记长、民众日报社社长,后供职于蒙藏委员会[16]。该社发刊有通讯社稿,详情不明,大概出刊时间甚短。

    193711日,五原河套新民报社出刊《河套新民报》(周刊)。主办人秦培仁(绥远省建设厅水利视察主任)、樊子珍“鉴于该地文化落后,特联合同志,创办新民报,以资启迪”[17],“聘请新闻界名宿多人,担任编辑采访”[18]。该报为石印,164版。以启迪河套文化为宗旨,“刊载消息准确,印刷精美”[19]。大约出至夏秋之际便告停刊[20]。

     

    二、报刊业的蓬勃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日本侵略军的西进,绥远省的形势急转直下,日见严重。10月中旬归绥、包头沦陷后,绥西(今巴彦淖尔市西部及鄂尔多斯市)便成为抗日斗争的前沿,国防地位异常重要。唤醒民众、团结抗日的需要,促进了当地报刊业的发展。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安北设治局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办事处即出刊《抗日先锋》。该报由抗日民族先锋队主办,油印,编辑人员有汪慕宇、刘光烈、江鹤等。和硕公中垦区成立于193541日,是为安置东北流亡难民而建,国民政府实业委员朱霁清任名誉会长,任作田任总干事。抗日民族先锋队是中共垦区工委的外围组织,队长吴涛。该报实为垦区工委宣传抗日的工具,据说“内容丰富,消息灵通,观点明确,图文并茂,成为垦民好读的内部小报,也是垦区工委绝好的宣传阵地”[21]。惟系垦区内部刊物,且出刊时间不长,在社会上鲜有影响。

    原有的《临河公报》仍在出刊,但因归绥、包头沦陷后消息滞涩,改为月刊[22]。不久,中共地下党员侯福荣(后改名侯野烽,离休前在中国政府外交部工作)接任民众教育馆馆长,鉴于抗日形势的需要,经县政府同意,将该报内容扩大,除行政公文外,增添有新闻(录自广播)、短评及地方新闻等。刊期也先后改为五日刊、三日刊。1938年春,经刘光兴(刘时平,中共党员)与县政府交涉,民众教育馆经费增多,编制扩大。报社社长由侯福荣兼任,刘光兴任主编(次年由中共党员刘瑞森接任)[23]。5月初改为日刊,内容亦大为改观,有国内外要闻、评论、地方新闻,还转载或刊出中共关于抗战的短文或观点。发行量也增至900余份[24]。至此,该报实已成为中共河套特别委员会的宣传工具。截至19381220日,该报“已出至一百九十余号”[25]。1940年春,日军进犯绥西,临河一度沦陷,民众教育馆及印报设备尽被焚毁,该报停刊[26]。

    19382月,绥远游击军政训处在陕坝出刊32开油印小刊物《一条线》(三日刊),编辑宋黎夫、章叶频等[27]。绥远游击军系由原绥远国民兵改称,193711月上旬政训处成立,处长郭灵墅,主任李衡(中共绥远工委书记)。该刊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论,是专为引导连队学习和促进部队政治工作及抗日宣传的综合性刊物,刊名意为“全民全军站在一条线上团结抗日”。“每期都有李衡同志写的关于政治工作的文章,和一些杂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出刊不久,便于1938年初随游击军改编和政训处解散而停刊,总共只出刊了“三四期”。该刊“在陕坝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也是当时绥西唯一的刊物,对当时政训处停止工作和对外活动后,各团政训干部如何进行工作和活跃后套的文化生活,都起了一定的作用”[28]。

    原归绥西北新闻社主办人贾润芝(山西朔县人,曾任归化通讯社编辑兼外勤记者)[29],在五原油印出刊《西北新闻社稿》(日刊),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后因经费缺乏而停刊[30]。

    同年夏,五原有《强民日报》问世,主办人赵伯廉。赵氏系山西闻喜县人,曾在归绥办过通讯社,还任过临河县立民众图书馆馆长。该报系私营,经费主要依靠蒙旗王公和地方绅士资助。石印,每日一小张。内容偏重社会新闻,有“鸳鸯蝴蝶”的副刊[31]。193812月中旬时,“已出至一百三十号。”每期“印四百份”,“每月报费五角,普销五(原)、临(河)、安(北)各县”[32]。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195页著录,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存有该报民国28年(19397-8月“一本”,号码为“七七六○·二二/一六二三”。

    从同年秋季起,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先后有数种报刊问世。绥远游击军秘书处在五原主办了《抗战新闻汇刊》(三日刊),后改由政训处出刊。该报系“单页油印,每期页数不等。”内容除新闻外,“杂以‘抗战故事’、‘抗战论文’及党中央之重要政令与通电,分发全军阅览。”“出至二十四期后,又复刷新内容,增加项目,”于1210日“改为小册子式之刊物,名称亦改为《战友》”[33]。《战友》“印刷精良,趣味隽永。除分发全军外,并酌赠当地各教育机关,以广宣传。”截至19381220日止,至少已出刊两期[34]。

    五原县民众教育馆出刊有《民众半月刊》和《战潮》(三日刊)[35],均为油印,赠阅。前者在193812月中旬时,已出刊7期[36]。后者由民众教育馆馆长白焕瑜主编,42版,单面印刷,每期印数约一二百份。该报以团结抗战为宗旨,内容有三日时事简述、国际风云、战讯、地方风情等。“新闻来源,均取自游击军”[37]。据说出至1940年冬停刊[38]。内蒙古档案馆存有第97期(1939928日)。

    陆军新编第五旅在五原出有《抗战电讯》,油印。“新闻系该旅电台接收。因纸张缺乏,有时不能按日出版。”截至19381220日,“已出至二十期。除供该旅自阅外,亦张贴通衢,供民众阅读[39]。

    1939年春,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率部入驻绥西,在陕坝成立绥远省政府后,地方局势稳定。此后,应抗日宣传和自身建设的需要,以《奋斗日报》为核心,政、军、党团和一些地方团体都纷纷出版报刊,使绥西报刊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为了表述方便,下面将这一阶段的各种报刊,按主办者的不同,大致分述于下:

    (一)政府方面:

    1939年春夏间,绥远省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编印《动员日报》,油印,42版,单面印刷。停刊时间和出版情况不详。内蒙古档案馆存第24号(1939615日)[40],其第1版内容有:寇实行封锁津租界、英向日提出警告、美将拟就对日强硬方针、敌机袭渝、博爱敌进犯不逞、占龙泉寺敌被击退、盛况空前之国民公约宣誓、希特拉并吞斯洛伐克对匈有新企图、绥远省动员委员会通告,第2版为国民公约宣誓大会特刊:我们对精神总动员应有的认识。

    稍后,绥远省动委会又于陕坝出刊《学习周报》和《通俗日报》。《学习周报》约创刊于8月,油印,小32开。出刊时间及总数不详。该刊系动委会内部刊物,由宣训组负责编印。以提高成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坚定抗战信念为宗旨。内容约分转载、摘录、通讯、各地工作状况、政治讨论记录等栏目。内蒙古博物馆现存第3期(约19399月上旬出刊)[41],其内容有:《我们一定要胜利》(转载)、《送寒衣》(歌曲,冼星海曲)、《敌人在华北的现行政策》(摘录,萧凤)、补白(诗)、《谈谈干部问题》(鸿宾)、《五原二区关于训练民众的指示信》(通讯,杜晨光)、《大众戏剧讲座》(李畏)、《这一次大会》(各地工作状况,先)、《德苏互不侵犯协定以后》(政治讨论记录,王国华记录)、《大会题名录》、《国内政治问题讨论会题目:目前抗战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大会外传》(叶未红)、《生活与写实》(郭先觉)、《编辑室的话》、《牧×》(歌曲)、《大家打日本》(歌曲,萧离配词)等。《通俗日报》[42]是动委会机关报,石印,41张。社长杨格非(动委会宣传组长),编辑萧离、萧凤等。该报内容以宣传抗战,报道动员工作动态等为主。因撰稿人多系青年文艺工作者,故颇有文艺气息。据于纯斋先生(时任绥远省动委会委员兼书记长)回忆,动委会早期的骨干人员多为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如宣传组主任萧离及萧凤即是来自西安的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都是教唱歌的能手[43]。1940年夏中统特务张庆恩主持绥远党务,实行白色恐怖后,该报被迫停刊[44]。

    1940年出现了报刊若干种。据刘景平先生回忆,大约在3月,中共河套特别委员会鉴于《临河公报》被焚毁,失去了舆论工具,遂又以临河民众教育馆的名义发刊了一个油印小报[45]。据中共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194011月)记载,该小报名为《民教三日》,出刊不到一月即被绥远省方勒令停刊[46]。在绥远省政府秘书长曾厚载的领导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秘书高云山(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在陕坝公和园面铺办有西北通讯社,编辑与记者有员涛秋、杨恒山、赵浩然等。每日“出《西北通讯》一大张”,油印,主要报道绥远各地新闻。“因为交通不便,把稿件寄到西安、兰州和重庆等地,新闻变成了旧闻,后方的报纸无法采用它的稿件”[47]。高云山调任绥远省政府驻榆林办事处处长后,该通讯停刊,大约出刊两年左右[48]。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出刊有《绥远省动员委员会工作学习》(周刊?),油印,小32开。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以组训民众,推行全民动员为宗旨。出刊时间及期次不详,后演变为《绥远动员》[49]。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第1206页著录,陕西图书馆存有第18两期,唯将出版地误为归绥。

    19412月,绥远省教育厅鉴于“本省交通不便,各种精神食粮大感困难,而教育书刊尤为缺乏,因之乡村小学教师辄皆不能与时俱进,坐遗文化落后之讥”,遂出版《绥远教育》(月刊),以“挽救此项缺陷,实行指导小学教师进修”。该刊系铅印,16开,经费初由翻印民众读物费项下支用,后改由县局进修费项下开支。每期400份,“免费交各县局转发县乡村小学各一份,充作指导进修之用”[50]。因系战前原《绥远教育公报》的赓续,故卷次标以“新”字。初为半月刊,自第2卷第3期后改为月刊,卷期另起。该刊分命令、公牍、规程、专件、记载、计划、报告、调查、讲坛、附录诸栏,内容颇为丰富。现存第1卷第1-2期(1941年),第2卷第1-3期(1942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收藏。

    同年71日,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为了沟通信息,探讨工作技术”,在陕坝创办《绥远合作通讯》(月刊)[51]。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成立于194091日,任务是“积极推运组社工作,扶植一般中小农户”,“为迅速复兴绥西,加强抗战力量。” 处长先后为张遐民、常佩三。该刊系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的机关刊,铅印,16开。“中华邮政登记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登记证警字第824号。“以阐扬合作理论,交换工作经验,研究合作实际问题,沟通内外合作消息及介绍农业技术为宗旨”[52]。内容约有专载、论著、文摘、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合作消息、合作法规、农业技术指导、人事动态等栏目。出刊5期后,“为了编排上的整齐起见,决定以一年为一卷,把以前的五期都结束在第一卷里,从这一期起定为第二卷第一期。(中略)于每月十五日发刊”[53]。“每期刊行六百份,分发本处内外勤工作人员、各合作社及省内外各有关机关参阅”[54]。惟因经费紧张或印刷物资不足,出刊常有延误或合期。1944年秋,曾一度停刊,19461030日,在归绥复刊,刊期另起。

    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还出有一内部刊物,名为《动员通讯》[55],详情不明。

    194211日,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出刊《绥远动员》(月刊)。该刊系动委会机关刊,铅印,32开。由《工作学习》(周刊,油印)发展而来[56]。出刊3期后,“因为本省新县制干部训练开始,本会同志全体参加受训。训毕,区乡两级撤销。省会同志××半被调×乡级行政工作,所以久久未能继续出刊。”待接到撤销令后,该刊“同仁×就决定刊出终刊号,愿将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检讨作个总的回顾,但以印刷关系,迟迟不能付印”,迟至9月方出刊[57]。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以组训民众,推行全民动员为宗旨。内容分转载、短论、文艺等,以交流工作心得和经验为主。总共出刊4期。现存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同年520日,陕坝绥远青年文艺社出版《文艺》(月刊),铅印,16开,由复兴印刷厂印刷,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总经销。“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编辑兼发行人萧离。萧离本姓向,出身于湘西少数民族土司家庭。1938年秋,从西安至绥西,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46年春奉命赴北平参加《平明日报》的筹办,1949年后在天津《进步日报》工作。该刊是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为了在陕坝“中美训练班”的美国顾问和教官面前表示民主与进步,经省党部同意,让萧离创办该刊,以繁荣陕坝的文化生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造纸厂和印刷厂免费提供纸张和印刷,傅作义亲信王克俊掌控的三青团亦出钱资助[58]。该刊系文艺性杂志,内容颇芜杂,有短论、剧本、译作、诗、散文等,还刊登广告。在文化相对贫乏的战时,颇受人重视。出刊不久,即“有人把它和谢冰莹编的《黄河》,[]为西北的姊妹文艺刊物”[59]。虽定为月刊,但常不能如期出版。现存8期,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收藏。

    同年71日,绥远省政府秘书处编印《贯彻(政治之部)》(不定期刊)。铅印,小32开。该刊申明:“凡是公务员,奉行法令规章,必须彻底了解,然后工作才不落空,任务才能达成。最近党中央命令颁发《各机关讲习法规办法》,规定各机关制定法令,必须将立法意义详细说明,宣示各级干部和民众,以期了解贯彻。为了要达到上述目的,这就是我们发行本刊的重要意义。”为了与傅作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出版的《贯彻》“配合一致,亦采用《贯彻》之名。但为识别起见,在封面上附加‘政治之部’字样”[60]。该刊系指导干部的内部刊物,主要刊载“一、委员长及各部院长官的训示,二、政府重要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三、法令规章的讲解,四、主席的讲话和指示,五、做人做事,六、干部的奖与罚,七、其他有关全体同志联系或瞭解的问题”等。有主席讲话、规章摘录、重要电令、要政摘示、政情简报、工作指导、工作检讨、干部奖惩、附表等栏。发行于各级政府机关,直至乡公所。19458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不久即停刊[61]。现存第1-25-11期(194271-19449月),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同年1025日,临河县民众教育馆用粮食征购费及民众学校的经费节余,出刊《中心工作五日刊》。该报以推进县乡中心工作,加强行政效率为宗旨,配合推进粮政工作及粮政宣传事宜。约出刊14期,每期发行200余份,分发各乡、学、保普遍阅览,以广宣传。以后,县政府拟于194318日改为《临河县政周报》,详情不明[62]。

    1943720日,成立仅半年余的绥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为“推动各项文化运动,并积极开展边疆蒙、回文化工作”[63],在陕坝出刊了《绥远文讯》(不定期刊)[64]。该刊“以研究三民主义,介绍各地文化动态为原则”[65],内容以反映绥西的文化动态为主,有文讯、论坛、专论、文化导报、蒙古历史、文苑等。铅印,初为小32开,自第3期改为16开,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总销售。仅出刊约四五期。现存第1-3期(1943720-19441130日),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陕西图书馆收藏。

    194410月,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的亲信阎又文(中共地下党员)委托奋斗日报社记者刘映元营办绥蒙新闻社,并出刊《绥蒙新闻》(不定期刊)。该刊系铅印,32开。每期“把《奋斗日报》容纳不了的长稿铅印,寄往全国各报和英美等国驻重庆的新闻处,”介绍绥西及沦陷区的情况,为傅作义作宣传[66]。纸张由省贸易公司免费供应,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印刷厂免费印刷。每期印刷500份。出刊数期后停刊[67]。1946年春在归绥复刊,改为报纸。

    1945515日,已迁至陕坝的绥蒙指导长官公署出刊《新绥蒙》(Sin-e süiyuwan mongγol蒙汉合璧不定期刊)。该刊系铅印(蒙文石印),16开,除分送各蒙旗及有关机关团体外,由陕坝青年书店、文化服务社、新生书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售。以宣扬党中央政令,使蒙胞向往,有所归趋;促进绥蒙文化,使蒙汉宗族融和向上;研究绥蒙问题,使蒙政兴革得所张本;报导绥蒙动态,使盟旗真相畅达中枢为宗旨[68]。名为其前身《绥蒙月刊》的赓续,刊名寓有“用示胜利前夕,咸与维新之意”(《发刊词》);但从其后身《新蒙半月刊》并不以《绥蒙月刊》为源头,并将其排除出总期号来看,新刊名恐怕寓有“绥远蒙务已结束晋系势力监控的历史,进入绥远省方全权掌控的新时代”之意,是与晋系势力掌控下的《绥蒙月刊》划清界限。第1卷仅出1期,因抗日战争胜利,随绥蒙指导长官公署迁至归绥出版。

    其后不久,陕坝又成立了一个新中国通讯社,社长兼发行人阎又文,编辑兼采访刘映元。约在6月间便出刊《新中国通讯社稿》(日刊),油印,16开,两张(双面印刷),所载通讯实即《奋斗日报》的“本社讯”。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社随绥远省政府迁至归绥,后又东迁[69]。

    (二)军队方面:

    1939年春,傅作义率所部第三十五军进入后套五原后,其油印军报《奋斗日报》(193871日创刊于河曲)继续出刊,每期印数已多达千余份。同年7月,购自西安的八页脚踏铅印机运抵百川堡。81日,第一张16开铅印报问世,11月,又改为8开。从此该报逐渐超出军队内部,成为绥远军政机关报。是年冬,报社迁至陕坝城南的元昌义圪旦村史三老汉院内,增辟了“草原”(文艺副刊,每周一期,共出版26期)、“画报”两副刊,由杜思诚、杜彦之等主编。当时该报办得颇为进步,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嫉恨。19414月,景昌之被迫离任,奔赴延安,社长由国民党中央社特派员王华灼接任。王氏在抗日战争前曾在太原办过《华闻晚报》,熟悉业务,在接任的一年中,最博好评的是无情打击了屯积居奇、发国难财的奸商。19424月,崔载之继任社长。崔氏系河北行唐人,北平师范大学文学系毕业,曾任绥远游击军政治部主任。政治态度左倾,而且颇富魄力与文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跟随傅作义,曾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在他任内,该报颇为活跃,版面扩大为4开,并增辟有“星期文艺”、“星光”等文艺副刊。崔氏还常为该报撰写社评,笔锋犀利,为社会各方面所称颂[70]。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报随军东进,除陕坝继续出刊外,又相继产生了绥远版和张家口版。陕坝版《奋斗日报》存世甚少,仅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9441945两年数月的。

    大约在同年秋,绥远游击军政治部在陕坝出刊有《奋斗周报》[71]。1943年有人撰文追述说“陕坝的综合性质的大型杂志,最初有《奋斗》”[72],或即该《奋斗周报》。

    大约在于1940年初,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办公厅文化室在陕坝出版《西北文化》,主办人秦丰川。铅印,16开,由奋斗日报社印刷。综合性刊物,内容以介绍绥蒙抗战实况为主。主要在绥西发行。出刊时间不长,至少出过两期[73]。1941年初时已停刊[74]。

    约同年61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特别党部和政治部合出《党政通讯》(半月刊)。该刊系油印,大16开,封面题签张彝鼎。综合性刊物,以政治为主,内容有时评、专载、文学、漫画、长官讲话、业务研究、通讯报道、会议报道等。现存第2-7期(19406-91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稍后,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战地工作委员会又出有《战地通讯》,油印,16开,封面钤有“密”字。现仅存第5期(约19401027日出版),内容有专载、情报、工作概况、战地拾零、国际要闻诸栏[75],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1941年,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在陕坝出刊有《文摘》(旬刊)[76]、《扫荡简报》(三日刊)和《政工周报》[77]。《文摘》出刊于3月,铅印,16开。负责人阎又文(傅作义的秘书)。据办刊人忆称:“出版一个文摘杂志,以解救各同志的文化饥渴,实在是万分需要。我们在傅副长官根据这种客观的事实需要,于三十年三月间,出版了十日文摘。编排的方式,是每期选一个问题作中心,搜集各方面的论文供给读者一些比较详尽的材资和观念。这个中心之外,有人物介绍、战时地理、敌情研究、军事参考、抗战短篇文艺,其间再参杂一些比较×性的报导和趣闻,名之为‘侧影’。初出版时,用的是油光纸铅印,到后来油光纸[]感缺乏,乃改用川府纸,最后我们‘自力更生’的造纸厂成立了,便采用了自制的土纸。[]三十六期,由小型本扩编为大型本,编排方式大致仍旧。”总共出刊63期。“至六十四期,为了使文摘更形普遍,更形迅速起见,又由杂志的形式,改变为新闻纸的形式,与奋斗日报合并发行,”即成为《奋斗日报》的副刊之一,名为《文摘》,刊期接续。“每逢星期日,出版一大张”[78]。据说,日寇投降后,因交通畅通,报刊往来便利,消息不复闭塞而停刊[79]。《扫荡简报》(三日刊)约出刊于4月,系油印,81版。主办人员涛秋,系政治部少校主任,中统特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处决[80]。该报“专供部队阅读”[81],内容以国内外时事和地方要闻为主,新闻多从奋斗日报社抄录[82]。据说,“虽然比较不及《奋斗日报》,但在大体上还不失为一个文化新军”[83]。19458,日本战败投降后停刊。因条件所限,该报字迹模糊。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1943-1944年者,内中多有缺损。《政工周报》情况不详。

    大约在1942年上半年,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贯彻社在陕坝出刊《军事贯彻》,铅印,32开。刊头题字傅作义,封面印有“机密”字样。主办人阎又文。该刊系指导干部的内部刊物,以刊登军政命令及长官训话为主。限于军队内发行,直至连排级[84]。现存第18期(1944831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大约在1942年或1943年,某政治部(可能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出刊有《军民画报》,“每期油印[]百份。”内容着重反映军民合作[85]。同时,还有一份出版者不详的《奋斗画刊》(不定期),是“小型的木刻铅印的刊物,在这里刊载的作品都是配合绥西中心工作作突击性的反映,每期印千份,出了五期后再没有出”[86]。这两种报刊可能均在陕坝出版。

    (三)党团方面:

    194011月,问世了一分内容为绥远党务及政治报导的《新绥远》(月刊),油印。从刊名及内容看,应系中国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办,出版地当在陕坝。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472页著录,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有该刊三册,大约是第13-4期,书号“二二三四/○二九二”。南京图书馆也藏有第1期。稍后,绥远省党部组织科出刊有《工作指导》,油印,64开,可能是不定期刊。封面有“党内刊物,对外秘密”钤记。内容有通告、工作指导、小组讨论总结论、法规选载、转载等。现存第41113期(1941215-715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大约在1941年,陕坝又出刊了《前进》(月刊)和《绥远青年》(月刊)。《前进》(月刊)系铅印,32开。署前进月刊社主办,刊头题字傅作义。社址在陕坝博爱巷5号。陕坝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经售,零售一角,并办理半年或全年订阅。初附刊于《奋斗日报》,次年改出单行本,“成为绥西主要的青年刊物”[87]。该刊实由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持,后以其属下绥远战时青年训练团(简称战青团)的名义主办。战青团成立于1941年初,是进行“反共”思想教育的组织,领导者为省党部党务视察员、调查统计室主任张忠一。它将当时绥远省内各级机关中有左倾嫌疑的人关押审查,灌输反共思想,其性质类似于“感化院”。张忠一死(约1942年)后,该刊由绥远省党部宣传科长、战青团指导员王国璋续办[88]。初为周刊,虽每期仅数页,仍常延误甚至停刊。1941年夏复刊[89],出刊第25期后,因读者的意见,自第2卷起改为半月刊,以便充实内容和提高编辑质量[90]。惟以经费关系,仍不能按时出刊,而且不久便再次停刊。1943415日复刊并改为月刊,期次另起[91]。该刊“为时事、现实、理论、批判、文艺、××型综合刊物”[92],内容以阐扬三民主义,倡导边疆建设,批判谬误言论,反映社会实情为中心[93]。停刊时间和出刊总数不详。现存第1卷第15-1719-2123-25期(1941810-1023日),第2卷第1-6期(19411125-1942131日),新刊第1-5期(1943415-930日),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394页载,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存有民国30年(1941)该刊“二本”,号码为“三○三○/八○二二”。

    《绥远青年》(月刊)创刊于同年6月。铅印,16开。“中华邮政特种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登记证警字08189号,甘肃邮政管理局新闻纸类执照第207号。由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陕坝青年书店经售。该刊初在陕坝,由三青团绥远支团主办,先后由宣传组长高映明、张恺然、梁子材和初象三等人主持。初附刊于《奋斗日报》,每周一期。改出单行本(小32开)后,每月一期,刊期另起[94]。自单行出刊后,因“篇幅上既较过去增加,而且在内容上有了新的进步与充实,成为绥西主要的青年刊物”[95]。号称是“青年人编辑,青年人写稿,青年人最好的读物”[96],而且“每期的稿件皆针对着一个特有的问题征稿,故能帮助青年了解一个问题的好几方面,销路已经遍及西北各省”[97]。第1卷共出刊12期,大约自19427月第2卷起,改为16开本。此后,每年两卷,每卷6期。其间虽以物价波动等原因,常有拖期或停顿,“但均能尽其全力得以维持,继续每次按五百份印发。除由各书店以廉价经售外,其余泰半数均分发各级团队及各省团部及本省旅外青年阅读,藉悉本省青年动态,宣传本团工作”[98]。1944年时,曾因“成绩斐然”,获“党中央特拨款万元奖励”[99]。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刊迁至归绥出刊(大约出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为止)。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主要向青年进行抗日和建设地方的宣传,内容约有时评、专论、论著、译著、生活指导、青年园地、通讯、文艺诸栏。现存第1卷第1-12期,第2卷第1-6期,第4卷第1-6期,第5卷第2-6期,第6卷第2-6期,第7卷第1-24期,第8卷第1-2期,新刊第1-2期(1941-194611月),多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19421010日,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部在陕坝出刊《绥远团讯》(不定期刊)。铅印,小32开,由《奋斗日报》社印刷。封面印有“团内刊物,对外秘密,妥为保存,列入(遗)[]交”。三青团绥远支团筹备处成立于1940年夏,傅作义任指导员,袁庆曾任筹备处主任,省党部委员赵仲容兼任干事长。1943年正式成立为三青团绥远支团,抗日战争胜利后迁至归绥,1947年并入国民党。该刊系支团机关刊,初由三青团绥远支团筹备处编辑,系半月刊,每月1025日出刊[100]。出刊20期后,奉党中央命令,于1943815日改为月刊[101],改署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部编印,卷期另起。新12卷各出刊6期。自新2卷第4期起,出刊不能以时。新2卷第5-6合期署“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干事会编印”。1947610,于归绥复刊,卷期另起。惟出刊不能以时,第2期于两月后方出刊。该刊以刊载法规、工作计划、工作观摩、团务动态、会议情况等为主,每期印数不多,仅分发给下属各分团和下级团队。据原三青绥远支团监察委员马修德先生说,该刊一直出刊到1947年党团合并[102]。现存第71016-18期(1943110-625日),新1卷第1-6期(1943815-1944130日),新2卷第1-6期(1944225-815日),复刊第1-2期(1947610-825日),多收藏于内蒙古档案馆。李晓峰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档案馆概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页称五原县档案馆有“1933年《绥远团讯》”,详情不明,恐年代有误。

    继三青团的《绥远团讯》之后,中国国民党绥远省执行委员会于同年1120日在陕坝出刊了《绥远党务》[月刊] ,铅印,64开。刊名题签傅作义,封面印有“党内刊物,对外秘密”。该刊以“加强党的工作效率,指导党员的工作技术,发挥党的力量”为宗旨,任务是“把本党中央为领导全国政治,转移国际局势而发布的法规、命令与重要指示传达给每一个同志”,“要把党在绥远为适应每一时期的战斗任务而订定的工作方式刊布出来,要把本省各级党部的工作概况与上级对下级的指导,适时的露布出来,”“还要作为我们同志间彼此交换工作经验,研究工作技术的场所”[103]。内容有重要法令、工作指导、法规、党务消息、附载诸栏。现仅存第14期(19421120-1943228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其后,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又在陕坝出刊《大众画报》(约创刊于1942年或1943年),“每期油印二百份,”“内容以反映民众生活[]教育民众为主”[104]。19434月,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又在陕坝出刊《通俗文艺》,据说“内容着重宣传政令,因为它的文字非常明确易懂,故为大众热烈欢迎”[105]。

    (四)其他方面:

    19402月,日寇侵占五原后,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汉奸王英设立了绥西防共自治政府,将《强民日报》改为《绥西日报》,进行政治宣传,仍由赵伯廉主持。3月,五原光复,该报停刊,赵伯廉被傅作义枪决[106]。

    1944年,陕坝有三种刊物问世。奋斗半月刊编辑部的《奋斗半月刊》,创刊于1944813日[107]。铅印,小16开。陕坝青年书店经售,每期零售15元,并办理订阅。主编潘然(广东人)。该刊“以研究国内外重大问题及介绍国际智识为目的”[108],要“尽力供给大家研究的资料,帮助大家以接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时代,使我们每位读者能在时代的考试中,把问题解答的非常正确,使我们的国家,能在时代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在最正确的路上,共同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综合性刊物,计划“以十分之七的篇幅作翻译介绍,十分之三的篇幅谈论我们本身的问题。在内容上,除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一般报导和分析之外,特别着重在军事理论、战役经过、作战得失、新武器性能等的介绍和研究,以供给军事同志的阅读,帮助反攻作战的准备。名人评论、文艺创作、趣闻趣事等,亦将刊载,以符综合性的要求。每期并冠以社论一篇,发抒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现存第1-24期,×××藏。内容有社论、特写、文艺、世界名著诸栏。王士雄主编《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载有一《奋斗月刊》,系“由《奋斗日报》副刊改成的自印刊物,归战青团同学会的前进杂志社领导,由中共河套地委宣传部长王国华担任主编,共发行一年。”或即该刊。绥远省妇女运动委员会的《绥远妇女月刊》,至19458月,至少出刊17期[109]。

    陕坝中美训练班的一些翻译们创办有《西北文艺月刊》,约创刊于1944年秋。铅印,16开。该刊由,主编潘然(广东人)。经傅作义特许,纸张及印刷全部免费。大约仅出刊两三期,无甚影响[110]。

    这一时期,绥远省军政当局及党团机关为了传播抗日消息,鼓舞斗志,传达政令,加强政权建设,强化思想控制等,严格地掌控着所有的报刊出版。傅作义以省政府不予立案和印刷厂不给印刷为手段,严格限制创办报刊和通讯社[111]。在这种情况下,官方报刊占压倒优势,通讯社和民间报刊寥寥无几,成为这一时期报刊事业的鲜明特征。

     

    三、报刊业的衰落

    19458,日本战败投降,绥远省政府及军、党各机关陆续东返,着手接收并“复员”。以陕坝为中心的绥西骤然冷清萧条,报刊事业一落千丈。傅作义率部东进后,《奋斗日报》陕坝版继续出刊,由高也彭负责。但不久因绥远、张家口两版出刊而成为第三专区(绥西)机关报,与奋斗日报社脱离关系。1947年春一度停刊。6月间,当地各界人士与政府机关深感报纸停刊对消息的传递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巨,于是由专员陈国桢领导筹备复刊。绥西六县每月补助256万元作经常费,由温广厚具体筹办[112]。711日复刊,为85日刊[113]。“自复刊以来,经各负责人积极筹办,颇得绥西人士好评。该社为适应绥西民众需要,”于84日又改为3日刊[114]。后来可能又改为日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生产日报》。

    194610月[115],临河县民众教育馆出刊石印《民众快报》(周刊),该报以传达政令,启发民智为宗旨,内容多为政令宣传、国内外时事、地方新闻等。初每期印行90份,分送各乡公所、学校;自第19期起增至170份,并寄送绥远各县市阅览,以广宣传[116]。自第40期起增加篇幅一倍,分为两版[117]。至1947年底,已出刊61期。入1948年后,不能按期出刊,8月末仅出至第79期[118]。

    194777日,旅居北平的河套人士以河套学友会的名义出刊《河套通讯》(双月刊)[119]。铅印,16开。主要编辑人员有李献明、菅俊、史凤仁、张海逸等。河套学友会成立于1947315日,“以连络感情,砥砺学行及促进桑梓建设为宗旨”[120]。同年86日改名为河套学会。创办该刊是为了“让分散在各地方的学友们,藉这块地盘,互通声息,相互学习,相互勉励”[121]。反映河套近况、学友动态,使家乡人了解。反映学友们在家乡的工作实录、经验体会和交流成功的经验。经费由学友自筹和家乡耆老捐赠。该刊内容有小论坛、会务报告、各地通讯、鸿雁鳞爪集诸栏目,每期“印一千份,分赠绥署、省府、县府、各乡区保、省县民意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乡耆,并分赠各地学友”[122]。同年10月,出刊第2期。现存北京中国图家图书馆和内蒙古档案馆。

    同年93日,五原县长刘惠之鉴于“国家总动员令颁发后,当前两项艰钜工作即是剿匪戡乱和实施宪政”,遂“为宣扬政令,启迪民智起见,爰发行《五原导报》一种,并定每星期三出刊一次,由本县民教馆主编,其内部人事亦仅以该馆原有人员兼任”[123]。该报初为石印,后改油印,4开,单面印刷,每周三出版。报头题签县长刘惠之。该报声称:“本刊应时代而诞生,一面为政府宣扬政令,使人人瞭解当前国家遭遇的困难;一面替人民表达下情,使政府知道人民目前有些什么苦痛,促使政府尽量采纳民意,领导人民遵守法治精神,以为实现宪政的嚆矢。则政府所要办的事,都是人民心中想办的事,人民生活的愿望与要求,也正是政府努力方针与目标。如斯政府与人民,协同一致,共度时艰,以期勘平匪乱,促成宪政,本刊今后的努力,即在于此。再本刊所负使命除过宣扬政令,表达民隐而外,对于地方应兴应革,以及一切建设事业,都愿提出意见,与大家公开讨论。因为本刊是地方刊物,所以关于地方教育建设、农村改进等事,特别重视”[124]。“分发县属各乡镇阅读”[125]。据说出至是年8月停刊[126]。现存仅第151号(194793日至1948818日),分藏于内蒙古档案馆和呼和浩特市档案馆。就在这一年,临河县警察局石印出版了《警魂月刊》,由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供给稿件,并协助缮印”。是年9-11月月终各出刊一次[127]。

    1949年春,因时局紧张,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潘秀仁、张遐民等一度将《绥远民国日报》迁至陕坝出刊[128]。大约在同年,陕坝有河声社出刊《河声》,铅印。主编瀚海,本名王德徽,曾供职于陈长捷的伊盟守备军政治部,后参加了桃力民的三青团,是《绥远青年》月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9年任陕坝《奋斗日报》总编,1949年后被处决。该刊系文艺性刊物,出刊期数不详[129]。

    这一时期,由于国共双方军事争夺的加剧,致使局势动荡,交通受阻,物资匮乏,物价腾涨,导致报价日趋高昂,销售量下降,读者群萎缩,报纸的影响力减弱。

    纵观巴彦淖尔市民国年间报刊事业(包括地方人士在外地所办刊物)的历史,就目前所知,总共出有报刊约60种,不可谓不多;但其中40余种出刊于抗战八年中,而且大多是绥远省军政党团及其他各驻绥西机关主办的。这种繁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现象,是时势的造就,并非当地经济、文化等自身发展的结果,但对此后当地文化尤其是报刊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绥远通志稿》第11册第22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绥远通志稿》第6册第251页。上海《报学季刊》第1卷第2期《各地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绥远部分系杨令德撰,1934年)一文称该报“民国十八年(1929)冬出版,十九年春季即停刊”,内容平庸,“没有什么值得记述的。”

    4] 李俊:《刘笃仁与私立河套中学》,载《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5] 《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2年(19331123日第2版《河套文化一新,通讯报纸将同时问世》。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

    6 ]上海《报学季刊》第1卷第4期第119页《鲁豫晋陕甘青察绥八省通讯社调查》,1935年;***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警政篇第十一章著作物及出版品,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关于地址和销量,杨家骆《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作“五原县东南大街三十号”,“销一百份”。

    7]《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 《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2年(19331123日第2版《河套文化一新,通讯报纸将同时问世》。

    9 ]《绥远通志稿》第8册第762页。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称该报系“驻五原屯垦办事处办的报纸”,不知何据。

    10] 《绥远民国日报》民国24年(1935615日第3版《河套周刊定今日复刊》,《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4年(1935615日第3版《河套周刊复刊》。

    11] 《边疆事情》总卷第1号(1935920日出版)第35页谈明义编《新闻横志》载:“廿九日绥省党部执监委员会在各报登启事称,本会自八月二十九日起,停止工作,赶办结束,绥远市县各级党部同时结束。”

    12] 《绥远通志稿》第8册第762页;***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警政篇第十一章著作物及出版品。

    13 ]刘进仁:《风雨十六年》,载《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侯野烽信访录》,19865月。

    14]《包头日报》民国25年(19361016日第4版《临河新闻事业概况》。

    15]《西北导报》第2卷第8期《半月来之西北简报》,民国25年(19361125日出版。《西北导报》第2卷第9期《河套新闻事业发达》,民国25年(19361210日出版。

    16]武廷秀:《国民党部在伊盟的始末》,载《伊克昭文史资料》第11辑,2001年。

    17]《西北导报》第2卷第12期《半月来之西北简讯》,民国26年(1937125日出版。

    18]《西北导报》第2卷第9期第39页《河套新闻事业发达》。

    19]《西北导报》第2卷第12期《半月来之西北简讯》。

    20]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称该报系“包西水利局局长秦培仁(寿亭)私人办的报纸。社址设在隆兴长镇后院(今车辆社门南端),采访及编辑均由水利局职员兼任。(中略)旬刊,八开石印,两面印刷,报刊内容:开发河套、垦荒及水利沿革;也刊登工作动态、地方新闻、知识小品、小评论和杂文等”。

    21]李志学整理:《党在扒子补隆垦区工作始末》,载《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3辑,1984年。

    22]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号419,目录号1,卷号13,件号134《绥西各县教育进行状况》(1938年)。

    23] 关于报名,侯野烽、刘进仁、刘瑞森、李贵、刘景平等中共党员均忆称:刘光兴任主编时,该报改名为《临河日报》。而《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一文、中共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194011)仍作《临河公报》。为谨慎计,以当时文献所载为准,不采追忆之说。另外,王治国主编《巴彦淖尔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将报名误作《民众日报》。

    24] 《侯野烽信访录》,1986年。

    25]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26]《侯野烽信访录》,1986年。关于停刊,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在指责绥远省政府钳制舆论时说:“绥远省府对于一些无党派成见,而仅传播公正消息之小型报纸,亦不允许其存在,如把临河民教馆石印出版的《临河公报》下令停刊,《民教三日》也未到一月而勒令停刊。”前述中共党员的回忆均未言及此事,或系1940年春临河光复后不许该报复刊?《绥远文讯》第3期(19441130日出版)耶珍:《绥远的新闻事业》一文在追述1938年绥西的报纸时称:临河“有一家石印报纸,”“被奸党把持。”可见,绥远省当局很可能在1939-1940年间已察知该报内幕,故下令停刊。

    27]《20世纪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学作品选》第886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章叶频:《忆在河套工作的片断》,载中共巴盟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

    29] 《绥远日报》民国25年(19361031日第3版《西北新闻社今日出版》;《包头日报》民国25年(1936118日第4版《西北新闻社定昨晚出版》。

    30 ]《包头日报》民国35年(1946128日第2版《西北新闻社将在包复刊,刻正筹备中》,民国36年(194739日第2版《西北新闻社拟出乙种新闻,供各报馆刊载》。

    31[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

    32]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33]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4]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5] 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称《战潮》创刊于1939年初,误。据《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一文载,“现已出至十数期。”

    36]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37]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8] 《五原县志》第617页。

    39[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40]见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72),件28

    41]该期未署出刊时间。惟内中言及动委会第一次工作讨论会于本月2日开幕,预计本月8日结束,而政治讨论记录的时间是96日上午,故推拟该期出刊于19399月上旬。

    42]关于该报的出刊时间,《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623页称:19392月创刊,第531页又称出至19402月,《奋斗日报》发行后即停刊。

    43]于纯斋:《傅作义在后套组织的“动委会”及所谓“新县制”的实施》,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44]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45] 刘]景平:《难忘的征程》,载中共巴盟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

    46] 转引自《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中)第38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惟刘景平忆称该小报名为《小广播》,不知是否有误,今暂以《抗战中的绥远》所载为据。

    47 ]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3年。

    48] 除引文外,均据《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49] 绥远省动员委员会编《绥远动员》新年创刊号封底《编后记》,民国31年(194211日出版。

    50]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86,件47《绥远省教育厅三十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51]《绥远合作通讯》第1卷第2期封底《编后》,民国30年(1941716日出版。

    52]《绥远合作通讯》复刊第1卷第1期第16页《稿约》,民国35年(19461030日出版。

    53]《绥远合作通讯》第2卷第1期第16页《编后》,民国31年(1942115日出版。

    54]《绥远合作通讯》第2卷第5期第25页《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民国三十一年度行政计划》之“合作教育”,民国31年(1942515日出版。

    55]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民国31年(1942131日出版。

    56] 《绥远动员》第1期封底《编后记》,民国31年(194211日。

    57] 《绥远动员》第4期第42页《编后记》,民国31年(194291日。

    58]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59] 《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60] 《贯彻》(政治之部)第1期《卷头语》,民国31年(194271日出版。

    61]《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62]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93,件24《临河县政府代电》教字第7号,民国32年(1943113日。

    63] 《边疆通讯》第1卷第6期第20页《绥省成立文化运动委员会》,民国32年(19434月出版。

    64]《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将该刊刊期误为月刊。

    65] 《绥远文讯》第1期封底《投稿简章》,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66] 刘映元:《傅作义将军的喉舌——<奋斗日报>在陕坝出刊前后》,载《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8辑,1987年。

    67]《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关于该刊的纸张来源和出刊期数,刘映元先生有“自费买纸”与“免费供应”、“五期”与“六七期”的不同回忆。

    68] 《新绥蒙》第1卷第1期《发刊词》,民国34年(1945515日出版。

    69] 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

    70]以上均据《奋斗日报》(张家口版)民国36年(194771日第5版思诚:《我们奋斗的足迹》。

    71] 《学习周报》第3期《编辑室的话》。

    72]《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73]《秦丰川访谈录》,1986年。

    74]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75] 本期该刊见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24,件4

    76]关于刊名,有《十日文摘》、《文摘》两种说法。19427月出版的《文艺》第2期封底有广告作:“杂志之杂志《文摘》(十日刊),零售每册八角,预定半年十三元五角,全年廿五元二角(已出至四十五期),通讯处绥西陕坝。”

    77]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78]《绥远文讯》第1期幼温:《谈文摘的出版》,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79]《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但《绥远省政府公报》第8期(1946830日出版)《年来绥远之出版刊物》仍列有该刊。

    80]《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王士雄主编《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2页称该报“由吴涛秋和李丕才主编,为不定期油印小报,在陕坝坚持发行一年后,因无法和《奋斗日报》竞争而停刊”。“吴涛秋”系“员涛秋”之误。

    81]《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82]《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3]《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84]《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5]《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86]《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87]《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88]《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9]《前进》第1卷第15期第8页《编后小记》称:“为了纪念复刊,上期我们在万分困难中出刊了特大号”,民国30年(1941810日出版。

    90] 参见《前进》第1卷第25期封底《编后小记》和第2卷第1-2合期封底的《编后小记》。

    91]《前进》新1期《征稿启事》,民国32年(1943415日出版。

    92]《前进》第1卷第20-21合期第16页《征求订户》。

    93]《前进》新1期《征稿简约》。

    94]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95]《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96]《文艺》第2期封底广告,民国31年(194271日出版。

    97]《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98]《绥远团讯》新2卷第5-6合期第35页《团务动态》,民国33年(1944815日出版。

    99] 《绥远团讯》新2卷第2期第48页《团务动态》,民国33年(1944330日出版。

    100] 据《绥远团讯》第71017-18各期的出刊时间推定。

    101] 《绥远团讯》新1卷第1期(总第21期)第36页《编后》,民国32年(1943815日出版。

    102] 《马修德访谈录》,1986年。

    103] 《绥远党务》第1期傅作义:《发刊词》,民国31年(19421120日出版。

    104] 《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105]《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106]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107]该刊所署创刊时间有歧异,创刊号封底作818日。

    108] 《奋斗半月刊》第1期《征稿简则》,民国33年(19448月出版。

    109]《绥远新生》第1卷第6期绥远省妇女运动委员会:《绥远妇女通讯》,民国34年(19459月出版。

    110]《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111]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

    112]《包头日报》民国36年(1947626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筹备复刊》,75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决先出五日刊》。

    113]《绥闻晚报》民国36年(1947718日第1版《陕坝奋斗报十一日复刊》。

    114]《包头日报》民国36年(194785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改三日刊》。

    11519471月,该报出刊第13-16期。倘出刊以时,其创刊时间当在194610月。

    116]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54《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工作报告》。

    117]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258,件60《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七月份工作报告表》。

    118]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74《绥远省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八月份工作报告表》。

    119]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误称1947年初创刊。

    120]《河套通讯》创刊号《河套学友会组织简则初稿》,民国36年(194777日出版。

    121]《河套通讯》创刊号《发刊词》。

    122] 《河套通讯》创刊号《我们为什么组织学友会》。

    123]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260,件126《五原县政府代电》(教总  字第518号)民国36年(19479月。

    124]《五原导报》创刊号《发刊词》,民国4693日。

    125]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134,件7省视察员王怡:《教育视察报告》。

    126]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

    127]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54《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工作报告》。

    128]《苏寿余致潘秀仁、张遐民电》(1949415日),载《内蒙古档案史料》1992年第2期《董其武将军绥远起义史料选辑》(上)。

    129]《李西樵访谈录》、《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巴彦淖尔报刊事业简史
  • 发布时间:2016-01-07
  •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有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清代为蒙旗牧地,境内移民归萨拉齐厅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五原厅,但寄治于包头。直至民国3年(1914)建五原县城于隆兴长(即今县城所在地),境内始有城镇。民国14年(1925)增设临河、安北两设治局,后改为县,境内城镇渐形发达。民国年间,全境先后隶属于绥远特别行政区和绥远省。境内农业发达,河套灌区久负盛名。惟距省会较远,文化相对落后,报刊出现较晚。

     

    一、报刊业的兴起

    就目前所知,巴彦淖尔地区最早有报刊是在1926年,当时绥远地区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将军统辖,由于晋、奉系军阀的进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在包头出刊的《西北民报》改名《中山日报》,曾一度迁至五原旧城王英会馆。同年11月又迁往宁夏银川 [1]。虽然这只是外人所办客报在地方的短暂停留,但对地方人士认识报刊的重要性当有所影响。

    地方报刊事业的真正发轫在1929年,是年9月,由彭进五、王文墀发起,施怀民、耿秉信在临河出刊《西北日报》(4开小报)。彭进五,名继先,时任临河设治局局长(是年10月临河升县,为县长)。除办报外,还主持设局修纂《临河县志》。王文墀字沛生,山东济宁人。清光绪丙午优贡,以知县用。19151925年两任五原县知事,1928年曾任临河设治局局长。不仅为官勇于任事,政声卓著,还颇有识见,为地方纂成《临河县志》。《绥远通志稿》卷八十八有传  [2]。该报的发刊,此二人的发起和支持当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报系私营,经费靠募捐,“开办时募捐四百元,后又募得二百元,作经常开支。每日出报三百份,全用石印。多记载西北情形,尤以后套为详,颇受人欢迎。行销本县及各县之机关、学校与乡村。”19304月,因经费告竭而停刊 [3]

    大约在1932年冬或1933年春,五原私立河套中学烛幽文艺社出刊了《烛幽文艺》(不定期刊)。就目前所知,这是巴彦淖尔市最早的期刊。烛幽文艺社成立于1932年冬,是国文教师兼图书馆主任韩梅圃倡导下成立的学生文学团体。韩梅圃,山西人,久居绥远,在校期间曾深入调查,撰成《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由绥远省民众教育馆出版,颇获赞誉。后任包头边闻通讯社编辑,为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服务。烛幽文艺社起初每半月出“烛幽文艺”墙报一次,后又增出油印该刊(开本不详,每期约十数张),刻写、印刷、寄发等均由学生自理。其稿件均由学生撰写,择优选登。文体不限,有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纪游、民间谚语、山歌、神话、轶闻及时事评论等;每期还有插图、漫画。墙报和该刊创刊后,引起不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一些学生的写作水平。所刊《河套纪行》、《河套民歌选》、《河套轶闻录》等散文和一些小品文,曾发表于当时绥远省各大报纸的文艺副刊上 [4]

    1933年冬,五原有樊子珍者,鉴于“河套为绥远河道总汇之处,物产丰富,移垦其间者,年多一年,将来繁盛,不卜可知。最近孙(殿英)军又驻扎其地,一切消息,颇有传递必要”,遂在地方人士的资助下创设河套通讯社[5]。该社地址在五原县头道巷5号,128日获准登记证警字第3087号,193441日发刊通讯稿《河套通讯》(三日刊),每期90份,每份售价五角[6]。大约出至1937年夏停刊[7]。《河套通讯》原拟“以石印印之,以求真确,并同时出一《河套报》,间日发行一次。通讯为对外宣传,小报为对内宣传”[8]。大约是限于经费,计划中的《河套报》似乎未能问世。

    《河套通讯》问世月余,国民党五原县区党部即于520日出刊《河套周报》。该报系石印,4开。以“提倡人民知识及督促社会进化”为宗旨。地址在隆兴长水利局前,主办人谢春[9]。发刊仅8期,便因尚未履行登记手续而暂时停刊。俟手续完备后,于1935615日复刊[10]。然而好景不长,仅过两月余,绥远党务即因中日“何梅协定”于829日停止,各级党部一律结束[11],该报自然停刊。

    《河套周报》虽然昙花一现,但临河民众教育馆的《临河公报》(周刊)却是异军突起。该报创刊于193531日。石印,42版,单面印刷。登记证警字第4461号(1935513日获准)。社址在县城内大东街民众教育馆内,创办人赵颇[12]。该报虽由民众教育馆出刊,实为县政府“传达政令”和“提高民智”的机关报,故名为“公报”,内容多为公文、通告、条例等[13]。初为周刊,每期印刷300余份,其中200份销于本县[14]。

    1936年春,受绥远省蒙旗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参赞石华严的委托,王天籁在临河筹办蒙边通讯社,月经费200元[15]。王天籁,山西太原人。早年在国民党归绥县党部工作,1933年曾任归化通讯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伊盟保安长官公署政治部上校主任兼特别党部书记长、察绥蒙旗党务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兼书记长、民众日报社社长,后供职于蒙藏委员会[16]。该社发刊有通讯社稿,详情不明,大概出刊时间甚短。

    193711日,五原河套新民报社出刊《河套新民报》(周刊)。主办人秦培仁(绥远省建设厅水利视察主任)、樊子珍“鉴于该地文化落后,特联合同志,创办新民报,以资启迪”[17],“聘请新闻界名宿多人,担任编辑采访”[18]。该报为石印,164版。以启迪河套文化为宗旨,“刊载消息准确,印刷精美”[19]。大约出至夏秋之际便告停刊[20]。

     

    二、报刊业的蓬勃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日本侵略军的西进,绥远省的形势急转直下,日见严重。10月中旬归绥、包头沦陷后,绥西(今巴彦淖尔市西部及鄂尔多斯市)便成为抗日斗争的前沿,国防地位异常重要。唤醒民众、团结抗日的需要,促进了当地报刊业的发展。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安北设治局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办事处即出刊《抗日先锋》。该报由抗日民族先锋队主办,油印,编辑人员有汪慕宇、刘光烈、江鹤等。和硕公中垦区成立于193541日,是为安置东北流亡难民而建,国民政府实业委员朱霁清任名誉会长,任作田任总干事。抗日民族先锋队是中共垦区工委的外围组织,队长吴涛。该报实为垦区工委宣传抗日的工具,据说“内容丰富,消息灵通,观点明确,图文并茂,成为垦民好读的内部小报,也是垦区工委绝好的宣传阵地”[21]。惟系垦区内部刊物,且出刊时间不长,在社会上鲜有影响。

    原有的《临河公报》仍在出刊,但因归绥、包头沦陷后消息滞涩,改为月刊[22]。不久,中共地下党员侯福荣(后改名侯野烽,离休前在中国政府外交部工作)接任民众教育馆馆长,鉴于抗日形势的需要,经县政府同意,将该报内容扩大,除行政公文外,增添有新闻(录自广播)、短评及地方新闻等。刊期也先后改为五日刊、三日刊。1938年春,经刘光兴(刘时平,中共党员)与县政府交涉,民众教育馆经费增多,编制扩大。报社社长由侯福荣兼任,刘光兴任主编(次年由中共党员刘瑞森接任)[23]。5月初改为日刊,内容亦大为改观,有国内外要闻、评论、地方新闻,还转载或刊出中共关于抗战的短文或观点。发行量也增至900余份[24]。至此,该报实已成为中共河套特别委员会的宣传工具。截至19381220日,该报“已出至一百九十余号”[25]。1940年春,日军进犯绥西,临河一度沦陷,民众教育馆及印报设备尽被焚毁,该报停刊[26]。

    19382月,绥远游击军政训处在陕坝出刊32开油印小刊物《一条线》(三日刊),编辑宋黎夫、章叶频等[27]。绥远游击军系由原绥远国民兵改称,193711月上旬政训处成立,处长郭灵墅,主任李衡(中共绥远工委书记)。该刊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论,是专为引导连队学习和促进部队政治工作及抗日宣传的综合性刊物,刊名意为“全民全军站在一条线上团结抗日”。“每期都有李衡同志写的关于政治工作的文章,和一些杂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出刊不久,便于1938年初随游击军改编和政训处解散而停刊,总共只出刊了“三四期”。该刊“在陕坝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也是当时绥西唯一的刊物,对当时政训处停止工作和对外活动后,各团政训干部如何进行工作和活跃后套的文化生活,都起了一定的作用”[28]。

    原归绥西北新闻社主办人贾润芝(山西朔县人,曾任归化通讯社编辑兼外勤记者)[29],在五原油印出刊《西北新闻社稿》(日刊),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后因经费缺乏而停刊[30]。

    同年夏,五原有《强民日报》问世,主办人赵伯廉。赵氏系山西闻喜县人,曾在归绥办过通讯社,还任过临河县立民众图书馆馆长。该报系私营,经费主要依靠蒙旗王公和地方绅士资助。石印,每日一小张。内容偏重社会新闻,有“鸳鸯蝴蝶”的副刊[31]。193812月中旬时,“已出至一百三十号。”每期“印四百份”,“每月报费五角,普销五(原)、临(河)、安(北)各县”[32]。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195页著录,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存有该报民国28年(19397-8月“一本”,号码为“七七六○·二二/一六二三”。

    从同年秋季起,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先后有数种报刊问世。绥远游击军秘书处在五原主办了《抗战新闻汇刊》(三日刊),后改由政训处出刊。该报系“单页油印,每期页数不等。”内容除新闻外,“杂以‘抗战故事’、‘抗战论文’及党中央之重要政令与通电,分发全军阅览。”“出至二十四期后,又复刷新内容,增加项目,”于1210日“改为小册子式之刊物,名称亦改为《战友》”[33]。《战友》“印刷精良,趣味隽永。除分发全军外,并酌赠当地各教育机关,以广宣传。”截至19381220日止,至少已出刊两期[34]。

    五原县民众教育馆出刊有《民众半月刊》和《战潮》(三日刊)[35],均为油印,赠阅。前者在193812月中旬时,已出刊7期[36]。后者由民众教育馆馆长白焕瑜主编,42版,单面印刷,每期印数约一二百份。该报以团结抗战为宗旨,内容有三日时事简述、国际风云、战讯、地方风情等。“新闻来源,均取自游击军”[37]。据说出至1940年冬停刊[38]。内蒙古档案馆存有第97期(1939928日)。

    陆军新编第五旅在五原出有《抗战电讯》,油印。“新闻系该旅电台接收。因纸张缺乏,有时不能按日出版。”截至19381220日,“已出至二十期。除供该旅自阅外,亦张贴通衢,供民众阅读[39]。

    1939年春,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率部入驻绥西,在陕坝成立绥远省政府后,地方局势稳定。此后,应抗日宣传和自身建设的需要,以《奋斗日报》为核心,政、军、党团和一些地方团体都纷纷出版报刊,使绥西报刊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为了表述方便,下面将这一阶段的各种报刊,按主办者的不同,大致分述于下:

    (一)政府方面:

    1939年春夏间,绥远省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编印《动员日报》,油印,42版,单面印刷。停刊时间和出版情况不详。内蒙古档案馆存第24号(1939615日)[40],其第1版内容有:寇实行封锁津租界、英向日提出警告、美将拟就对日强硬方针、敌机袭渝、博爱敌进犯不逞、占龙泉寺敌被击退、盛况空前之国民公约宣誓、希特拉并吞斯洛伐克对匈有新企图、绥远省动员委员会通告,第2版为国民公约宣誓大会特刊:我们对精神总动员应有的认识。

    稍后,绥远省动委会又于陕坝出刊《学习周报》和《通俗日报》。《学习周报》约创刊于8月,油印,小32开。出刊时间及总数不详。该刊系动委会内部刊物,由宣训组负责编印。以提高成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坚定抗战信念为宗旨。内容约分转载、摘录、通讯、各地工作状况、政治讨论记录等栏目。内蒙古博物馆现存第3期(约19399月上旬出刊)[41],其内容有:《我们一定要胜利》(转载)、《送寒衣》(歌曲,冼星海曲)、《敌人在华北的现行政策》(摘录,萧凤)、补白(诗)、《谈谈干部问题》(鸿宾)、《五原二区关于训练民众的指示信》(通讯,杜晨光)、《大众戏剧讲座》(李畏)、《这一次大会》(各地工作状况,先)、《德苏互不侵犯协定以后》(政治讨论记录,王国华记录)、《大会题名录》、《国内政治问题讨论会题目:目前抗战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大会外传》(叶未红)、《生活与写实》(郭先觉)、《编辑室的话》、《牧×》(歌曲)、《大家打日本》(歌曲,萧离配词)等。《通俗日报》[42]是动委会机关报,石印,41张。社长杨格非(动委会宣传组长),编辑萧离、萧凤等。该报内容以宣传抗战,报道动员工作动态等为主。因撰稿人多系青年文艺工作者,故颇有文艺气息。据于纯斋先生(时任绥远省动委会委员兼书记长)回忆,动委会早期的骨干人员多为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如宣传组主任萧离及萧凤即是来自西安的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都是教唱歌的能手[43]。1940年夏中统特务张庆恩主持绥远党务,实行白色恐怖后,该报被迫停刊[44]。

    1940年出现了报刊若干种。据刘景平先生回忆,大约在3月,中共河套特别委员会鉴于《临河公报》被焚毁,失去了舆论工具,遂又以临河民众教育馆的名义发刊了一个油印小报[45]。据中共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194011月)记载,该小报名为《民教三日》,出刊不到一月即被绥远省方勒令停刊[46]。在绥远省政府秘书长曾厚载的领导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秘书高云山(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在陕坝公和园面铺办有西北通讯社,编辑与记者有员涛秋、杨恒山、赵浩然等。每日“出《西北通讯》一大张”,油印,主要报道绥远各地新闻。“因为交通不便,把稿件寄到西安、兰州和重庆等地,新闻变成了旧闻,后方的报纸无法采用它的稿件”[47]。高云山调任绥远省政府驻榆林办事处处长后,该通讯停刊,大约出刊两年左右[48]。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出刊有《绥远省动员委员会工作学习》(周刊?),油印,小32开。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以组训民众,推行全民动员为宗旨。出刊时间及期次不详,后演变为《绥远动员》[49]。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第1206页著录,陕西图书馆存有第18两期,唯将出版地误为归绥。

    19412月,绥远省教育厅鉴于“本省交通不便,各种精神食粮大感困难,而教育书刊尤为缺乏,因之乡村小学教师辄皆不能与时俱进,坐遗文化落后之讥”,遂出版《绥远教育》(月刊),以“挽救此项缺陷,实行指导小学教师进修”。该刊系铅印,16开,经费初由翻印民众读物费项下支用,后改由县局进修费项下开支。每期400份,“免费交各县局转发县乡村小学各一份,充作指导进修之用”[50]。因系战前原《绥远教育公报》的赓续,故卷次标以“新”字。初为半月刊,自第2卷第3期后改为月刊,卷期另起。该刊分命令、公牍、规程、专件、记载、计划、报告、调查、讲坛、附录诸栏,内容颇为丰富。现存第1卷第1-2期(1941年),第2卷第1-3期(1942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收藏。

    同年71日,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为了沟通信息,探讨工作技术”,在陕坝创办《绥远合作通讯》(月刊)[51]。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成立于194091日,任务是“积极推运组社工作,扶植一般中小农户”,“为迅速复兴绥西,加强抗战力量。” 处长先后为张遐民、常佩三。该刊系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的机关刊,铅印,16开。“中华邮政登记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登记证警字第824号。“以阐扬合作理论,交换工作经验,研究合作实际问题,沟通内外合作消息及介绍农业技术为宗旨”[52]。内容约有专载、论著、文摘、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合作消息、合作法规、农业技术指导、人事动态等栏目。出刊5期后,“为了编排上的整齐起见,决定以一年为一卷,把以前的五期都结束在第一卷里,从这一期起定为第二卷第一期。(中略)于每月十五日发刊”[53]。“每期刊行六百份,分发本处内外勤工作人员、各合作社及省内外各有关机关参阅”[54]。惟因经费紧张或印刷物资不足,出刊常有延误或合期。1944年秋,曾一度停刊,19461030日,在归绥复刊,刊期另起。

    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还出有一内部刊物,名为《动员通讯》[55],详情不明。

    194211日,绥远省动委会在陕坝出刊《绥远动员》(月刊)。该刊系动委会机关刊,铅印,32开。由《工作学习》(周刊,油印)发展而来[56]。出刊3期后,“因为本省新县制干部训练开始,本会同志全体参加受训。训毕,区乡两级撤销。省会同志××半被调×乡级行政工作,所以久久未能继续出刊。”待接到撤销令后,该刊“同仁×就决定刊出终刊号,愿将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检讨作个总的回顾,但以印刷关系,迟迟不能付印”,迟至9月方出刊[57]。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以组训民众,推行全民动员为宗旨。内容分转载、短论、文艺等,以交流工作心得和经验为主。总共出刊4期。现存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同年520日,陕坝绥远青年文艺社出版《文艺》(月刊),铅印,16开,由复兴印刷厂印刷,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总经销。“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编辑兼发行人萧离。萧离本姓向,出身于湘西少数民族土司家庭。1938年秋,从西安至绥西,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46年春奉命赴北平参加《平明日报》的筹办,1949年后在天津《进步日报》工作。该刊是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为了在陕坝“中美训练班”的美国顾问和教官面前表示民主与进步,经省党部同意,让萧离创办该刊,以繁荣陕坝的文化生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造纸厂和印刷厂免费提供纸张和印刷,傅作义亲信王克俊掌控的三青团亦出钱资助[58]。该刊系文艺性杂志,内容颇芜杂,有短论、剧本、译作、诗、散文等,还刊登广告。在文化相对贫乏的战时,颇受人重视。出刊不久,即“有人把它和谢冰莹编的《黄河》,[]为西北的姊妹文艺刊物”[59]。虽定为月刊,但常不能如期出版。现存8期,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收藏。

    同年71日,绥远省政府秘书处编印《贯彻(政治之部)》(不定期刊)。铅印,小32开。该刊申明:“凡是公务员,奉行法令规章,必须彻底了解,然后工作才不落空,任务才能达成。最近党中央命令颁发《各机关讲习法规办法》,规定各机关制定法令,必须将立法意义详细说明,宣示各级干部和民众,以期了解贯彻。为了要达到上述目的,这就是我们发行本刊的重要意义。”为了与傅作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出版的《贯彻》“配合一致,亦采用《贯彻》之名。但为识别起见,在封面上附加‘政治之部’字样”[60]。该刊系指导干部的内部刊物,主要刊载“一、委员长及各部院长官的训示,二、政府重要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三、法令规章的讲解,四、主席的讲话和指示,五、做人做事,六、干部的奖与罚,七、其他有关全体同志联系或瞭解的问题”等。有主席讲话、规章摘录、重要电令、要政摘示、政情简报、工作指导、工作检讨、干部奖惩、附表等栏。发行于各级政府机关,直至乡公所。19458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不久即停刊[61]。现存第1-25-11期(194271-19449月),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同年1025日,临河县民众教育馆用粮食征购费及民众学校的经费节余,出刊《中心工作五日刊》。该报以推进县乡中心工作,加强行政效率为宗旨,配合推进粮政工作及粮政宣传事宜。约出刊14期,每期发行200余份,分发各乡、学、保普遍阅览,以广宣传。以后,县政府拟于194318日改为《临河县政周报》,详情不明[62]。

    1943720日,成立仅半年余的绥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为“推动各项文化运动,并积极开展边疆蒙、回文化工作”[63],在陕坝出刊了《绥远文讯》(不定期刊)[64]。该刊“以研究三民主义,介绍各地文化动态为原则”[65],内容以反映绥西的文化动态为主,有文讯、论坛、专论、文化导报、蒙古历史、文苑等。铅印,初为小32开,自第3期改为16开,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总销售。仅出刊约四五期。现存第1-3期(1943720-19441130日),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陕西图书馆收藏。

    194410月,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的亲信阎又文(中共地下党员)委托奋斗日报社记者刘映元营办绥蒙新闻社,并出刊《绥蒙新闻》(不定期刊)。该刊系铅印,32开。每期“把《奋斗日报》容纳不了的长稿铅印,寄往全国各报和英美等国驻重庆的新闻处,”介绍绥西及沦陷区的情况,为傅作义作宣传[66]。纸张由省贸易公司免费供应,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印刷厂免费印刷。每期印刷500份。出刊数期后停刊[67]。1946年春在归绥复刊,改为报纸。

    1945515日,已迁至陕坝的绥蒙指导长官公署出刊《新绥蒙》(Sin-e süiyuwan mongγol蒙汉合璧不定期刊)。该刊系铅印(蒙文石印),16开,除分送各蒙旗及有关机关团体外,由陕坝青年书店、文化服务社、新生书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售。以宣扬党中央政令,使蒙胞向往,有所归趋;促进绥蒙文化,使蒙汉宗族融和向上;研究绥蒙问题,使蒙政兴革得所张本;报导绥蒙动态,使盟旗真相畅达中枢为宗旨[68]。名为其前身《绥蒙月刊》的赓续,刊名寓有“用示胜利前夕,咸与维新之意”(《发刊词》);但从其后身《新蒙半月刊》并不以《绥蒙月刊》为源头,并将其排除出总期号来看,新刊名恐怕寓有“绥远蒙务已结束晋系势力监控的历史,进入绥远省方全权掌控的新时代”之意,是与晋系势力掌控下的《绥蒙月刊》划清界限。第1卷仅出1期,因抗日战争胜利,随绥蒙指导长官公署迁至归绥出版。

    其后不久,陕坝又成立了一个新中国通讯社,社长兼发行人阎又文,编辑兼采访刘映元。约在6月间便出刊《新中国通讯社稿》(日刊),油印,16开,两张(双面印刷),所载通讯实即《奋斗日报》的“本社讯”。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社随绥远省政府迁至归绥,后又东迁[69]。

    (二)军队方面:

    1939年春,傅作义率所部第三十五军进入后套五原后,其油印军报《奋斗日报》(193871日创刊于河曲)继续出刊,每期印数已多达千余份。同年7月,购自西安的八页脚踏铅印机运抵百川堡。81日,第一张16开铅印报问世,11月,又改为8开。从此该报逐渐超出军队内部,成为绥远军政机关报。是年冬,报社迁至陕坝城南的元昌义圪旦村史三老汉院内,增辟了“草原”(文艺副刊,每周一期,共出版26期)、“画报”两副刊,由杜思诚、杜彦之等主编。当时该报办得颇为进步,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嫉恨。19414月,景昌之被迫离任,奔赴延安,社长由国民党中央社特派员王华灼接任。王氏在抗日战争前曾在太原办过《华闻晚报》,熟悉业务,在接任的一年中,最博好评的是无情打击了屯积居奇、发国难财的奸商。19424月,崔载之继任社长。崔氏系河北行唐人,北平师范大学文学系毕业,曾任绥远游击军政治部主任。政治态度左倾,而且颇富魄力与文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跟随傅作义,曾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在他任内,该报颇为活跃,版面扩大为4开,并增辟有“星期文艺”、“星光”等文艺副刊。崔氏还常为该报撰写社评,笔锋犀利,为社会各方面所称颂[70]。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报随军东进,除陕坝继续出刊外,又相继产生了绥远版和张家口版。陕坝版《奋斗日报》存世甚少,仅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9441945两年数月的。

    大约在同年秋,绥远游击军政治部在陕坝出刊有《奋斗周报》[71]。1943年有人撰文追述说“陕坝的综合性质的大型杂志,最初有《奋斗》”[72],或即该《奋斗周报》。

    大约在于1940年初,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办公厅文化室在陕坝出版《西北文化》,主办人秦丰川。铅印,16开,由奋斗日报社印刷。综合性刊物,内容以介绍绥蒙抗战实况为主。主要在绥西发行。出刊时间不长,至少出过两期[73]。1941年初时已停刊[74]。

    约同年61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特别党部和政治部合出《党政通讯》(半月刊)。该刊系油印,大16开,封面题签张彝鼎。综合性刊物,以政治为主,内容有时评、专载、文学、漫画、长官讲话、业务研究、通讯报道、会议报道等。现存第2-7期(19406-91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稍后,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战地工作委员会又出有《战地通讯》,油印,16开,封面钤有“密”字。现仅存第5期(约19401027日出版),内容有专载、情报、工作概况、战地拾零、国际要闻诸栏[75],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1941年,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在陕坝出刊有《文摘》(旬刊)[76]、《扫荡简报》(三日刊)和《政工周报》[77]。《文摘》出刊于3月,铅印,16开。负责人阎又文(傅作义的秘书)。据办刊人忆称:“出版一个文摘杂志,以解救各同志的文化饥渴,实在是万分需要。我们在傅副长官根据这种客观的事实需要,于三十年三月间,出版了十日文摘。编排的方式,是每期选一个问题作中心,搜集各方面的论文供给读者一些比较详尽的材资和观念。这个中心之外,有人物介绍、战时地理、敌情研究、军事参考、抗战短篇文艺,其间再参杂一些比较×性的报导和趣闻,名之为‘侧影’。初出版时,用的是油光纸铅印,到后来油光纸[]感缺乏,乃改用川府纸,最后我们‘自力更生’的造纸厂成立了,便采用了自制的土纸。[]三十六期,由小型本扩编为大型本,编排方式大致仍旧。”总共出刊63期。“至六十四期,为了使文摘更形普遍,更形迅速起见,又由杂志的形式,改变为新闻纸的形式,与奋斗日报合并发行,”即成为《奋斗日报》的副刊之一,名为《文摘》,刊期接续。“每逢星期日,出版一大张”[78]。据说,日寇投降后,因交通畅通,报刊往来便利,消息不复闭塞而停刊[79]。《扫荡简报》(三日刊)约出刊于4月,系油印,81版。主办人员涛秋,系政治部少校主任,中统特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处决[80]。该报“专供部队阅读”[81],内容以国内外时事和地方要闻为主,新闻多从奋斗日报社抄录[82]。据说,“虽然比较不及《奋斗日报》,但在大体上还不失为一个文化新军”[83]。19458,日本战败投降后停刊。因条件所限,该报字迹模糊。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1943-1944年者,内中多有缺损。《政工周报》情况不详。

    大约在1942年上半年,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贯彻社在陕坝出刊《军事贯彻》,铅印,32开。刊头题字傅作义,封面印有“机密”字样。主办人阎又文。该刊系指导干部的内部刊物,以刊登军政命令及长官训话为主。限于军队内发行,直至连排级[84]。现存第18期(1944831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大约在1942年或1943年,某政治部(可能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出刊有《军民画报》,“每期油印[]百份。”内容着重反映军民合作[85]。同时,还有一份出版者不详的《奋斗画刊》(不定期),是“小型的木刻铅印的刊物,在这里刊载的作品都是配合绥西中心工作作突击性的反映,每期印千份,出了五期后再没有出”[86]。这两种报刊可能均在陕坝出版。

    (三)党团方面:

    194011月,问世了一分内容为绥远党务及政治报导的《新绥远》(月刊),油印。从刊名及内容看,应系中国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办,出版地当在陕坝。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472页著录,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有该刊三册,大约是第13-4期,书号“二二三四/○二九二”。南京图书馆也藏有第1期。稍后,绥远省党部组织科出刊有《工作指导》,油印,64开,可能是不定期刊。封面有“党内刊物,对外秘密”钤记。内容有通告、工作指导、小组讨论总结论、法规选载、转载等。现存第41113期(1941215-715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大约在1941年,陕坝又出刊了《前进》(月刊)和《绥远青年》(月刊)。《前进》(月刊)系铅印,32开。署前进月刊社主办,刊头题字傅作义。社址在陕坝博爱巷5号。陕坝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经售,零售一角,并办理半年或全年订阅。初附刊于《奋斗日报》,次年改出单行本,“成为绥西主要的青年刊物”[87]。该刊实由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持,后以其属下绥远战时青年训练团(简称战青团)的名义主办。战青团成立于1941年初,是进行“反共”思想教育的组织,领导者为省党部党务视察员、调查统计室主任张忠一。它将当时绥远省内各级机关中有左倾嫌疑的人关押审查,灌输反共思想,其性质类似于“感化院”。张忠一死(约1942年)后,该刊由绥远省党部宣传科长、战青团指导员王国璋续办[88]。初为周刊,虽每期仅数页,仍常延误甚至停刊。1941年夏复刊[89],出刊第25期后,因读者的意见,自第2卷起改为半月刊,以便充实内容和提高编辑质量[90]。惟以经费关系,仍不能按时出刊,而且不久便再次停刊。1943415日复刊并改为月刊,期次另起[91]。该刊“为时事、现实、理论、批判、文艺、××型综合刊物”[92],内容以阐扬三民主义,倡导边疆建设,批判谬误言论,反映社会实情为中心[93]。停刊时间和出刊总数不详。现存第1卷第15-1719-2123-25期(1941810-1023日),第2卷第1-6期(19411125-1942131日),新刊第1-5期(1943415-930日),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据台湾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调查目录》(一)第394页载,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存有民国30年(1941)该刊“二本”,号码为“三○三○/八○二二”。

    《绥远青年》(月刊)创刊于同年6月。铅印,16开。“中华邮政特种挂号,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登记证警字08189号,甘肃邮政管理局新闻纸类执照第207号。由中国文化服务社绥远分社、陕坝青年书店经售。该刊初在陕坝,由三青团绥远支团主办,先后由宣传组长高映明、张恺然、梁子材和初象三等人主持。初附刊于《奋斗日报》,每周一期。改出单行本(小32开)后,每月一期,刊期另起[94]。自单行出刊后,因“篇幅上既较过去增加,而且在内容上有了新的进步与充实,成为绥西主要的青年刊物”[95]。号称是“青年人编辑,青年人写稿,青年人最好的读物”[96],而且“每期的稿件皆针对着一个特有的问题征稿,故能帮助青年了解一个问题的好几方面,销路已经遍及西北各省”[97]。第1卷共出刊12期,大约自19427月第2卷起,改为16开本。此后,每年两卷,每卷6期。其间虽以物价波动等原因,常有拖期或停顿,“但均能尽其全力得以维持,继续每次按五百份印发。除由各书店以廉价经售外,其余泰半数均分发各级团队及各省团部及本省旅外青年阅读,藉悉本省青年动态,宣传本团工作”[98]。1944年时,曾因“成绩斐然”,获“党中央特拨款万元奖励”[99]。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刊迁至归绥出刊(大约出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为止)。该刊系综合性刊物,主要向青年进行抗日和建设地方的宣传,内容约有时评、专论、论著、译著、生活指导、青年园地、通讯、文艺诸栏。现存第1卷第1-12期,第2卷第1-6期,第4卷第1-6期,第5卷第2-6期,第6卷第2-6期,第7卷第1-24期,第8卷第1-2期,新刊第1-2期(1941-194611月),多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19421010日,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部在陕坝出刊《绥远团讯》(不定期刊)。铅印,小32开,由《奋斗日报》社印刷。封面印有“团内刊物,对外秘密,妥为保存,列入(遗)[]交”。三青团绥远支团筹备处成立于1940年夏,傅作义任指导员,袁庆曾任筹备处主任,省党部委员赵仲容兼任干事长。1943年正式成立为三青团绥远支团,抗日战争胜利后迁至归绥,1947年并入国民党。该刊系支团机关刊,初由三青团绥远支团筹备处编辑,系半月刊,每月1025日出刊[100]。出刊20期后,奉党中央命令,于1943815日改为月刊[101],改署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部编印,卷期另起。新12卷各出刊6期。自新2卷第4期起,出刊不能以时。新2卷第5-6合期署“三民主义青年团绥远支团干事会编印”。1947610,于归绥复刊,卷期另起。惟出刊不能以时,第2期于两月后方出刊。该刊以刊载法规、工作计划、工作观摩、团务动态、会议情况等为主,每期印数不多,仅分发给下属各分团和下级团队。据原三青绥远支团监察委员马修德先生说,该刊一直出刊到1947年党团合并[102]。现存第71016-18期(1943110-625日),新1卷第1-6期(1943815-1944130日),新2卷第1-6期(1944225-815日),复刊第1-2期(1947610-825日),多收藏于内蒙古档案馆。李晓峰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档案馆概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页称五原县档案馆有“1933年《绥远团讯》”,详情不明,恐年代有误。

    继三青团的《绥远团讯》之后,中国国民党绥远省执行委员会于同年1120日在陕坝出刊了《绥远党务》[月刊] ,铅印,64开。刊名题签傅作义,封面印有“党内刊物,对外秘密”。该刊以“加强党的工作效率,指导党员的工作技术,发挥党的力量”为宗旨,任务是“把本党中央为领导全国政治,转移国际局势而发布的法规、命令与重要指示传达给每一个同志”,“要把党在绥远为适应每一时期的战斗任务而订定的工作方式刊布出来,要把本省各级党部的工作概况与上级对下级的指导,适时的露布出来,”“还要作为我们同志间彼此交换工作经验,研究工作技术的场所”[103]。内容有重要法令、工作指导、法规、党务消息、附载诸栏。现仅存第14期(19421120-1943228日),内蒙古档案馆收藏。

    其后,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又在陕坝出刊《大众画报》(约创刊于1942年或1943年),“每期油印二百份,”“内容以反映民众生活[]教育民众为主”[104]。19434月,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又在陕坝出刊《通俗文艺》,据说“内容着重宣传政令,因为它的文字非常明确易懂,故为大众热烈欢迎”[105]。

    (四)其他方面:

    19402月,日寇侵占五原后,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汉奸王英设立了绥西防共自治政府,将《强民日报》改为《绥西日报》,进行政治宣传,仍由赵伯廉主持。3月,五原光复,该报停刊,赵伯廉被傅作义枪决[106]。

    1944年,陕坝有三种刊物问世。奋斗半月刊编辑部的《奋斗半月刊》,创刊于1944813日[107]。铅印,小16开。陕坝青年书店经售,每期零售15元,并办理订阅。主编潘然(广东人)。该刊“以研究国内外重大问题及介绍国际智识为目的”[108],要“尽力供给大家研究的资料,帮助大家以接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时代,使我们每位读者能在时代的考试中,把问题解答的非常正确,使我们的国家,能在时代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在最正确的路上,共同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综合性刊物,计划“以十分之七的篇幅作翻译介绍,十分之三的篇幅谈论我们本身的问题。在内容上,除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一般报导和分析之外,特别着重在军事理论、战役经过、作战得失、新武器性能等的介绍和研究,以供给军事同志的阅读,帮助反攻作战的准备。名人评论、文艺创作、趣闻趣事等,亦将刊载,以符综合性的要求。每期并冠以社论一篇,发抒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现存第1-24期,×××藏。内容有社论、特写、文艺、世界名著诸栏。王士雄主编《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载有一《奋斗月刊》,系“由《奋斗日报》副刊改成的自印刊物,归战青团同学会的前进杂志社领导,由中共河套地委宣传部长王国华担任主编,共发行一年。”或即该刊。绥远省妇女运动委员会的《绥远妇女月刊》,至19458月,至少出刊17期[109]。

    陕坝中美训练班的一些翻译们创办有《西北文艺月刊》,约创刊于1944年秋。铅印,16开。该刊由,主编潘然(广东人)。经傅作义特许,纸张及印刷全部免费。大约仅出刊两三期,无甚影响[110]。

    这一时期,绥远省军政当局及党团机关为了传播抗日消息,鼓舞斗志,传达政令,加强政权建设,强化思想控制等,严格地掌控着所有的报刊出版。傅作义以省政府不予立案和印刷厂不给印刷为手段,严格限制创办报刊和通讯社[111]。在这种情况下,官方报刊占压倒优势,通讯社和民间报刊寥寥无几,成为这一时期报刊事业的鲜明特征。

     

    三、报刊业的衰落

    19458,日本战败投降,绥远省政府及军、党各机关陆续东返,着手接收并“复员”。以陕坝为中心的绥西骤然冷清萧条,报刊事业一落千丈。傅作义率部东进后,《奋斗日报》陕坝版继续出刊,由高也彭负责。但不久因绥远、张家口两版出刊而成为第三专区(绥西)机关报,与奋斗日报社脱离关系。1947年春一度停刊。6月间,当地各界人士与政府机关深感报纸停刊对消息的传递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巨,于是由专员陈国桢领导筹备复刊。绥西六县每月补助256万元作经常费,由温广厚具体筹办[112]。711日复刊,为85日刊[113]。“自复刊以来,经各负责人积极筹办,颇得绥西人士好评。该社为适应绥西民众需要,”于84日又改为3日刊[114]。后来可能又改为日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生产日报》。

    194610月[115],临河县民众教育馆出刊石印《民众快报》(周刊),该报以传达政令,启发民智为宗旨,内容多为政令宣传、国内外时事、地方新闻等。初每期印行90份,分送各乡公所、学校;自第19期起增至170份,并寄送绥远各县市阅览,以广宣传[116]。自第40期起增加篇幅一倍,分为两版[117]。至1947年底,已出刊61期。入1948年后,不能按期出刊,8月末仅出至第79期[118]。

    194777日,旅居北平的河套人士以河套学友会的名义出刊《河套通讯》(双月刊)[119]。铅印,16开。主要编辑人员有李献明、菅俊、史凤仁、张海逸等。河套学友会成立于1947315日,“以连络感情,砥砺学行及促进桑梓建设为宗旨”[120]。同年86日改名为河套学会。创办该刊是为了“让分散在各地方的学友们,藉这块地盘,互通声息,相互学习,相互勉励”[121]。反映河套近况、学友动态,使家乡人了解。反映学友们在家乡的工作实录、经验体会和交流成功的经验。经费由学友自筹和家乡耆老捐赠。该刊内容有小论坛、会务报告、各地通讯、鸿雁鳞爪集诸栏目,每期“印一千份,分赠绥署、省府、县府、各乡区保、省县民意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乡耆,并分赠各地学友”[122]。同年10月,出刊第2期。现存北京中国图家图书馆和内蒙古档案馆。

    同年93日,五原县长刘惠之鉴于“国家总动员令颁发后,当前两项艰钜工作即是剿匪戡乱和实施宪政”,遂“为宣扬政令,启迪民智起见,爰发行《五原导报》一种,并定每星期三出刊一次,由本县民教馆主编,其内部人事亦仅以该馆原有人员兼任”[123]。该报初为石印,后改油印,4开,单面印刷,每周三出版。报头题签县长刘惠之。该报声称:“本刊应时代而诞生,一面为政府宣扬政令,使人人瞭解当前国家遭遇的困难;一面替人民表达下情,使政府知道人民目前有些什么苦痛,促使政府尽量采纳民意,领导人民遵守法治精神,以为实现宪政的嚆矢。则政府所要办的事,都是人民心中想办的事,人民生活的愿望与要求,也正是政府努力方针与目标。如斯政府与人民,协同一致,共度时艰,以期勘平匪乱,促成宪政,本刊今后的努力,即在于此。再本刊所负使命除过宣扬政令,表达民隐而外,对于地方应兴应革,以及一切建设事业,都愿提出意见,与大家公开讨论。因为本刊是地方刊物,所以关于地方教育建设、农村改进等事,特别重视”[124]。“分发县属各乡镇阅读”[125]。据说出至是年8月停刊[126]。现存仅第151号(194793日至1948818日),分藏于内蒙古档案馆和呼和浩特市档案馆。就在这一年,临河县警察局石印出版了《警魂月刊》,由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供给稿件,并协助缮印”。是年9-11月月终各出刊一次[127]。

    1949年春,因时局紧张,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潘秀仁、张遐民等一度将《绥远民国日报》迁至陕坝出刊[128]。大约在同年,陕坝有河声社出刊《河声》,铅印。主编瀚海,本名王德徽,曾供职于陈长捷的伊盟守备军政治部,后参加了桃力民的三青团,是《绥远青年》月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9年任陕坝《奋斗日报》总编,1949年后被处决。该刊系文艺性刊物,出刊期数不详[129]。

    这一时期,由于国共双方军事争夺的加剧,致使局势动荡,交通受阻,物资匮乏,物价腾涨,导致报价日趋高昂,销售量下降,读者群萎缩,报纸的影响力减弱。

    纵观巴彦淖尔市民国年间报刊事业(包括地方人士在外地所办刊物)的历史,就目前所知,总共出有报刊约60种,不可谓不多;但其中40余种出刊于抗战八年中,而且大多是绥远省军政党团及其他各驻绥西机关主办的。这种繁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现象,是时势的造就,并非当地经济、文化等自身发展的结果,但对此后当地文化尤其是报刊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绥远通志稿》第11册第22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绥远通志稿》第6册第251页。上海《报学季刊》第1卷第2期《各地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绥远部分系杨令德撰,1934年)一文称该报“民国十八年(1929)冬出版,十九年春季即停刊”,内容平庸,“没有什么值得记述的。”

    4] 李俊:《刘笃仁与私立河套中学》,载《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5] 《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2年(19331123日第2版《河套文化一新,通讯报纸将同时问世》。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

    6 ]上海《报学季刊》第1卷第4期第119页《鲁豫晋陕甘青察绥八省通讯社调查》,1935年;***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警政篇第十一章著作物及出版品,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关于地址和销量,杨家骆《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作“五原县东南大街三十号”,“销一百份”。

    7]《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 《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2年(19331123日第2版《河套文化一新,通讯报纸将同时问世》。

    9 ]《绥远通志稿》第8册第762页。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称该报系“驻五原屯垦办事处办的报纸”,不知何据。

    10] 《绥远民国日报》民国24年(1935615日第3版《河套周刊定今日复刊》,《绥远社会日报》民国24年(1935615日第3版《河套周刊复刊》。

    11] 《边疆事情》总卷第1号(1935920日出版)第35页谈明义编《新闻横志》载:“廿九日绥省党部执监委员会在各报登启事称,本会自八月二十九日起,停止工作,赶办结束,绥远市县各级党部同时结束。”

    12] 《绥远通志稿》第8册第762页;***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警政篇第十一章著作物及出版品。

    13 ]刘进仁:《风雨十六年》,载《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侯野烽信访录》,19865月。

    14]《包头日报》民国25年(19361016日第4版《临河新闻事业概况》。

    15]《西北导报》第2卷第8期《半月来之西北简报》,民国25年(19361125日出版。《西北导报》第2卷第9期《河套新闻事业发达》,民国25年(19361210日出版。

    16]武廷秀:《国民党部在伊盟的始末》,载《伊克昭文史资料》第11辑,2001年。

    17]《西北导报》第2卷第12期《半月来之西北简讯》,民国26年(1937125日出版。

    18]《西北导报》第2卷第9期第39页《河套新闻事业发达》。

    19]《西北导报》第2卷第12期《半月来之西北简讯》。

    20]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称该报系“包西水利局局长秦培仁(寿亭)私人办的报纸。社址设在隆兴长镇后院(今车辆社门南端),采访及编辑均由水利局职员兼任。(中略)旬刊,八开石印,两面印刷,报刊内容:开发河套、垦荒及水利沿革;也刊登工作动态、地方新闻、知识小品、小评论和杂文等”。

    21]李志学整理:《党在扒子补隆垦区工作始末》,载《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3辑,1984年。

    22]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号419,目录号1,卷号13,件号134《绥西各县教育进行状况》(1938年)。

    23] 关于报名,侯野烽、刘进仁、刘瑞森、李贵、刘景平等中共党员均忆称:刘光兴任主编时,该报改名为《临河日报》。而《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一文、中共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194011)仍作《临河公报》。为谨慎计,以当时文献所载为准,不采追忆之说。另外,王治国主编《巴彦淖尔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将报名误作《民众日报》。

    24] 《侯野烽信访录》,1986年。

    25]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26]《侯野烽信访录》,1986年。关于停刊,西北研究社编《抗战中的绥远》在指责绥远省政府钳制舆论时说:“绥远省府对于一些无党派成见,而仅传播公正消息之小型报纸,亦不允许其存在,如把临河民教馆石印出版的《临河公报》下令停刊,《民教三日》也未到一月而勒令停刊。”前述中共党员的回忆均未言及此事,或系1940年春临河光复后不许该报复刊?《绥远文讯》第3期(19441130日出版)耶珍:《绥远的新闻事业》一文在追述1938年绥西的报纸时称:临河“有一家石印报纸,”“被奸党把持。”可见,绥远省当局很可能在1939-1940年间已察知该报内幕,故下令停刊。

    27]《20世纪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学作品选》第886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章叶频:《忆在河套工作的片断》,载中共巴盟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

    29] 《绥远日报》民国25年(19361031日第3版《西北新闻社今日出版》;《包头日报》民国25年(1936118日第4版《西北新闻社定昨晚出版》。

    30 ]《包头日报》民国35年(1946128日第2版《西北新闻社将在包复刊,刻正筹备中》,民国36年(194739日第2版《西北新闻社拟出乙种新闻,供各报馆刊载》。

    31[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6页。

    32]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33]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4]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5] 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称《战潮》创刊于1939年初,误。据《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一文载,“现已出至十数期。”

    36]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19381220日撰)。

    37]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38] 《五原县志》第617页。

    39[ 《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110日第5版孤雁:《绥西近状》。

    40]见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72),件28

    41]该期未署出刊时间。惟内中言及动委会第一次工作讨论会于本月2日开幕,预计本月8日结束,而政治讨论记录的时间是96日上午,故推拟该期出刊于19399月上旬。

    42]关于该报的出刊时间,《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623页称:19392月创刊,第531页又称出至19402月,《奋斗日报》发行后即停刊。

    43]于纯斋:《傅作义在后套组织的“动委会”及所谓“新县制”的实施》,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44]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45] 刘]景平:《难忘的征程》,载中共巴盟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巴彦淖尔盟党史资料》第2辑,1983年。

    46] 转引自《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中)第38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惟刘景平忆称该小报名为《小广播》,不知是否有误,今暂以《抗战中的绥远》所载为据。

    47 ]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3年。

    48] 除引文外,均据《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49] 绥远省动员委员会编《绥远动员》新年创刊号封底《编后记》,民国31年(194211日出版。

    50]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86,件47《绥远省教育厅三十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51]《绥远合作通讯》第1卷第2期封底《编后》,民国30年(1941716日出版。

    52]《绥远合作通讯》复刊第1卷第1期第16页《稿约》,民国35年(19461030日出版。

    53]《绥远合作通讯》第2卷第1期第16页《编后》,民国31年(1942115日出版。

    54]《绥远合作通讯》第2卷第5期第25页《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民国三十一年度行政计划》之“合作教育”,民国31年(1942515日出版。

    55]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民国31年(1942131日出版。

    56] 《绥远动员》第1期封底《编后记》,民国31年(194211日。

    57] 《绥远动员》第4期第42页《编后记》,民国31年(194291日。

    58]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59] 《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60] 《贯彻》(政治之部)第1期《卷头语》,民国31年(194271日出版。

    61]《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62]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93,件24《临河县政府代电》教字第7号,民国32年(1943113日。

    63] 《边疆通讯》第1卷第6期第20页《绥省成立文化运动委员会》,民国32年(19434月出版。

    64]《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将该刊刊期误为月刊。

    65] 《绥远文讯》第1期封底《投稿简章》,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66] 刘映元:《傅作义将军的喉舌——<奋斗日报>在陕坝出刊前后》,载《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8辑,1987年。

    67]《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关于该刊的纸张来源和出刊期数,刘映元先生有“自费买纸”与“免费供应”、“五期”与“六七期”的不同回忆。

    68] 《新绥蒙》第1卷第1期《发刊词》,民国34年(1945515日出版。

    69] 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

    70]以上均据《奋斗日报》(张家口版)民国36年(194771日第5版思诚:《我们奋斗的足迹》。

    71] 《学习周报》第3期《编辑室的话》。

    72]《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73]《秦丰川访谈录》,1986年。

    74]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75] 本期该刊见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24,件4

    76]关于刊名,有《十日文摘》、《文摘》两种说法。19427月出版的《文艺》第2期封底有广告作:“杂志之杂志《文摘》(十日刊),零售每册八角,预定半年十三元五角,全年廿五元二角(已出至四十五期),通讯处绥西陕坝。”

    77]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78]《绥远文讯》第1期幼温:《谈文摘的出版》,民国32年(1943720日出版。

    79]《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但《绥远省政府公报》第8期(1946830日出版)《年来绥远之出版刊物》仍列有该刊。

    80]《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王士雄主编《杭锦后旗志》(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532页称该报“由吴涛秋和李丕才主编,为不定期油印小报,在陕坝坚持发行一年后,因无法和《奋斗日报》竞争而停刊”。“吴涛秋”系“员涛秋”之误。

    81]《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82]《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3]《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84]《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5]《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86]《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87]《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88]《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89]《前进》第1卷第15期第8页《编后小记》称:“为了纪念复刊,上期我们在万分困难中出刊了特大号”,民国30年(1941810日出版。

    90] 参见《前进》第1卷第25期封底《编后小记》和第2卷第1-2合期封底的《编后小记》。

    91]《前进》新1期《征稿启事》,民国32年(1943415日出版。

    92]《前进》第1卷第20-21合期第16页《征求订户》。

    93]《前进》新1期《征稿简约》。

    94] 《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95]《前进》第2卷第5-6合期金施:《一年来绥西文化运动》。

    96]《文艺》第2期封底广告,民国31年(194271日出版。

    97]《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98]《绥远团讯》新2卷第5-6合期第35页《团务动态》,民国33年(1944815日出版。

    99] 《绥远团讯》新2卷第2期第48页《团务动态》,民国33年(1944330日出版。

    100] 据《绥远团讯》第71017-18各期的出刊时间推定。

    101] 《绥远团讯》新1卷第1期(总第21期)第36页《编后》,民国32年(1943815日出版。

    102] 《马修德访谈录》,1986年。

    103] 《绥远党务》第1期傅作义:《发刊词》,民国31年(19421120日出版。

    104] 《绥远文讯》第1期波:《年来的绥西美术运动》。

    105]《绥远文讯》第1期刘映元:《陕坝的文化阵容》。

    106] 《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107]该刊所署创刊时间有歧异,创刊号封底作818日。

    108] 《奋斗半月刊》第1期《征稿简则》,民国33年(19448月出版。

    109]《绥远新生》第1卷第6期绥远省妇女运动委员会:《绥远妇女通讯》,民国34年(19459月出版。

    110]《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111]刘映元:《抗日战争期间陕坝的文化宣传活动》,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辑。

    112]《包头日报》民国36年(1947626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筹备复刊》,75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决先出五日刊》。

    113]《绥闻晚报》民国36年(1947718日第1版《陕坝奋斗报十一日复刊》。

    114]《包头日报》民国36年(194785日第2版《陕坝奋斗日报改三日刊》。

    11519471月,该报出刊第13-16期。倘出刊以时,其创刊时间当在194610月。

    116]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54《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工作报告》。

    117]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258,件60《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七月份工作报告表》。

    118]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74《绥远省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八月份工作报告表》。

    119]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误称1947年初创刊。

    120]《河套通讯》创刊号《河套学友会组织简则初稿》,民国36年(194777日出版。

    121]《河套通讯》创刊号《发刊词》。

    122] 《河套通讯》创刊号《我们为什么组织学友会》。

    123]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260,件126《五原县政府代电》(教总  字第518号)民国36年(19479月。

    124]《五原导报》创刊号《发刊词》,民国4693日。

    125]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卷134,件7省视察员王怡:《教育视察报告》。

    126]孙忠耀主编《五原县志》第617页。

    127]内蒙古档案馆藏档全宗419,目录1,卷323,件54《临河县民众教育馆三十六年度工作报告》。

    128]《苏寿余致潘秀仁、张遐民电》(1949415日),载《内蒙古档案史料》1992年第2期《董其武将军绥远起义史料选辑》(上)。

    129]《李西樵访谈录》、《刘映元访谈录》,1986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