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的腹部,区域横跨大兴安岭南北,以洮儿河、哈拉哈河为中心,形成了网格状的纵横交错的水系带,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在其四周形成了西部的蒙古草原,东南的科尔沁草原,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西南的锡林郭勒草原。如此水草丰泽之地,必然成为游牧民族的首选之地,因此,历史上阿尔山地区嫩江水系的洮儿河流域和黑龙江水系的哈拉哈河流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热土,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一、大蒙古形成前阿尔山地区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末活跃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包括今阿尔山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蒙古族的先祖——东胡就结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但是,随着内蒙古西部匈奴势力的逐渐强大,东胡和匈奴的矛盾也逐渐加大。公元前206年,匈奴首领冒顿打败了东胡集团联盟,迫使东胡逃散到大鲜卑山和乌桓山,逃入到鲜卑山的形成了鲜卑部,逃到乌桓山的形成乌桓部。后来匈奴在东汉的军事打击下而西逃,鲜卑部得以发展,到了三国时期,鲜卑形成了拓跋鲜卑和东部鲜卑等。当时活动在阿尔山地区的为拓跋部鲜卑。到拓跋部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朝时,鲜卑发展较快,形成了内蒙古西部区的柔然,东部区的库莫奚、契丹、地豆于、乌洛侯等部,时阿尔山地区为乌洛侯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中原时,活动在内蒙古东部区望建河(额尔古纳河)的密林深处里,《旧唐书》称他们为“蒙兀室韦”(室韦即为鲜卑),当时分为五部即最南部的称南室韦,以太沵河(今指洮儿河)为界,太沵河南岸为“霫”和“契丹”,北岸为南室韦,南室韦向北1100里,则为居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的北室韦。处于北室韦北1000里的外兴安岭地为钵室韦。钵室韦西南400里的西林穆迪河流域的为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则在钵室韦西北的数千里,共五部。阿尔山地区为南室韦部。唐朝时期,居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室韦发展很快,由隋朝的五部发展为二十多部,阿尔山地区为乌罗护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后期,阿尔山市境内为和介部,五代十国时,阿尔山市境内为乌古(于厥)部。
公元十世纪时,宇文鲜卑人后裔契丹贵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王朝,此时的室韦在《辽史》中称之为“盟古”(蒙古),此时,蒙古发展很快,大小有百余个部落。在洮儿河流域的是室韦的一支乌古部,在哈拉哈河至贝尔湖一带的是翁吉剌(弘吉剌)部,据有呼伦湖的是当时最强的一支塔塔尔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和肯特山地域的是蒙古本部的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为管理这些部落,辽王朝设置乌古敌烈统军司。时阿尔山境内的岭南地区为乌古部,岭北地区为翁吉剌部,皆归于乌古敌烈统军司。
二、大蒙古国时期,阿尔山地区的历史作用
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女真强大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政府,居鄂嫩河的蒙古诸部结成联盟成为金朝政府的边患。金朝政府曾多次出兵绞杀蒙古诸部,但是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金朝政府采取“以夷制夷”和“剿杀”、“减丁”之策,给蒙古草原各部造成了极大地祸患。此时的阿尔山一方面成为蒙古诸部抗击金朝的最前沿,另一方面阿尔山也成为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其间在阿尔山地区主要发生的战斗有:
1.斡里札河之战
塔塔尔部,蒙古兴起以前是漠北地区强大部落,驻牧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海子(贝尔湖)一带,与蒙古部有世仇。公元1195年,塔塔尔部叛金。公元1196年金朝派完颜襄丞相出兵讨伐叛金的塔塔儿部。完颜襄大军在临潢府分东西两路进军,其东路越过兀鲁灰河(今乌拉盖河),在合勒河(今哈拉哈河)上游(今阿尔山境内)与塔塔儿部激战,塔塔尔部抵抗不住,顺合勒河且战且退。其西路过大盐泺(今乌珠穆沁旗境内)进逼多泉子,东西两路呈钳形攻势,将塔塔儿部逼到斡里札河(今乌勒吉河,蒙古国境内)。当时,成吉思汗与王汗联合打出了为“父祖报仇”的旗帜,从塔塔尔部的背后发起攻击,塔塔尔部腹背受敌,塔塔尔部大败。此次战役后成吉思汗被金朝封为札兀惕忽里(招讨使一类的官职),从此塔塔儿部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与之抗衡。
2.忒里葛山之战
斡里札河战役后,呼伦湖以东到大兴安岭之间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主要活动的是翁吉剌部(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时金朝统治日渐衰退,而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时常联合在一起,向东越过大兴安岭,造成边患,为了解决金朝边患,金朝政府在承安三年(1198年)派宗浩率部征讨翁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当时,宗浩率部从泰州(今洮南市四家子古城)出发,沿洮儿河逆水而上,过大石寨、索伦、明水等边壕来到忒里葛山(忒尔葛今称特尔美峰,位于阿尔山市天池镇境内)。据《金史宗浩传》载:“宗浩北进,命人赉三十日粮。报撒会于移米河(呼伦贝尔市伊敏河)共击敌。而所遣之人误入婆速火部(婆速火部是弘吉剌部中的一个氏族,铁木真的岳父特薛禅姓孛思火儿,即婆速火的异写)。由是东军失期。宗浩前军至忒里葛山,遇山只只昆所统石鲁、馄难两部。击走之,斩首千二百级,俘牲口车畜甚众。进至呼歇水(今指呼伦贝尔市辉河。辉河发源于阿尔山与新巴尔虎左旗之界山乌日格乌拉。),敌势大蹙,于是,合底斤部(即哈答忻部)长白古带,山只昆郭长胡必剌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降。宗浩承诏,谕而释之,胡必剌固言,所部迪烈土近在移米河(即今伊敏河)不肯偕降,乞讨之,乃移军趋移米,与迪烈土遇,击之,斩首三百级,赴水死者十四五,获牛羊万二千,车帐称足。合底斤等恐大军至,西渡移米,弃辎重遁去。撒与广吉剌部长忒虎罪蹑及之,与窊里不水(今指由呼伦湖北岸流出的达兰鄂罗木河,经札赉诺尔注入海拉尔河)纵击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斩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不可胜计。军还,婆速火乞内属,并请置吏。”这场战役发生地就在阿尔山市境内的忒里葛山(今称特尔美峰或特尔莫山),经过这场战役,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诸部受到了重创,金朝的边患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此时的金朝政府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金朝政府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重点防御。公元1199年,金朝把东北路招讨司由泰州迁至金山县(金山县位于乌兰浩特市北25里的公主岭古城)目的就是实施重点防御。忒里葛山之战之后,呼伦贝尔草原就成了蒙古各部争夺地对象。
3.阔亦田之战
公元1202年札木合在额尔古纳河支流刊河(现在叫根河)起兵讨伐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与王罕的联军顺克鲁涟河下游进发过兀鲁灰河(现在指乌拉盖河)沿金界壕来到哈勒河上游的阔亦田(今在大兴安岭西哈拉哈河上游地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与蒙古国东方省交界处)与札木合的同盟军决战。正逢天降大雨,满地泥泞无法行走。札木合的同盟军大呼“天怒我也。”随即溃散,泰亦兀惕人向斡难河方向逃窜,札木合朝额尔古纳河下游溃退,在溃逃的过程中札木合趁机掠夺了同盟军部落的百姓。见敌方四处溃逃,王罕率兵向额尔古纳河下游追击札木合迫使札木合投降。铁木真成吉思汗率军越过阔连海子(今指呼伦湖)追击泰亦兀惕部,于斡难河激战,泰亦兀惕被消灭。阔亦田之战,以札木合为首的同盟军溃败了。从此蒙古草原成为成吉思汗与王罕的双雄时代。
4.答阑捏木儿格思之战
成吉思汗为了加快统一蒙古东部地区的步伐,也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统一军队,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在答阑捏木儿格(现在叫努木尔根河,阿尔山市境内)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其中规定:“在讨伐敌人时不准贪图财利而延误战机。如在战斗中需要后退,兵士们则一定要回到出击的位置”(《蒙古秘史》)。这次军事、政治体制改革是在阿尔山地区的哈拉哈河流域进行的。通过这次改革,成吉思汗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指挥权,真正实现了蒙古骑兵的正规划、法制化,并改变了以往以掠夺为目的战争原则。
改革之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从蒙古东部草原出发与居住在哈勒河(今指哈拉哈河)流域的塔塔儿诸部(察阿安塔塔儿,都塔兀惕塔塔儿等)决战。在哈勒河的支流答阑捏木儿格思(现叫努木尔根河)战溃塔塔儿诸部,并追击至兀勒失鲁格勒只惕(东乌珠穆沁旗境内)一地后消灭了他们,从此,成吉思汗的统治扩大到了蒙古高原的呼伦湖流域、贝尔湖流域和乌拉盖河流域的东部广大地区。这次战役后,成吉思汗对塔塔儿部实行了残酷的屠杀,为以后战后的屠杀开了个恶劣的先例。
5.合阑真沙地之战
公元1203年春,王罕在札木合的挑唆下,突然发兵包围成吉思汗于合剌合勒只惕(通常叫合阑真沙地,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中蒙交界一带)。成吉思汗仓促应战,战斗异常激烈。傍晚时,王罕之子桑昆中箭,趁机成吉思汗率部向浯泐灰湿鲁格泐只惕(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方向逃跑,到达答阑捏木儿格时清点人马只有2600人,于是他们向合勒合河(哈拉哈河)下游移动。在合勒合河入贝尔湖的入口处,招降了翁吉剌惕人。之后,成吉思汗继续沿着捕鱼儿海北行,过兀儿失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乌尔逊河)河,到达统格黎克溪休整部队。当得知王罕每天都是在歌舞酒宴时,成吉思汗采取突袭的办法,快速出击,一举歼灭了克烈部。
合阑真沙地之战是蒙古军事史著名的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经典战役。此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溃败阶段。第二阶段是战略转移阶段。这一阶段成吉思汗率领部队纵横蒙古高原达4000余公里,达到战略休整的目的。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趁其不备,快速出击,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6.纳忽山之战
公元1204年春,成吉思汗在大兴安岭的西麓博格达山打猎时听到乃蛮部塔阳罕与成吉思汗宣战的消息后,于4月16日亲自率军,从哈拉哈河南岸的斡儿纳兀山前的客勒帖该合答(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罕达盖。罕达盖与阿尔山市为邻,距阿尔山市温泉街50公里)出发,渡哈拉哈河,直奔呼伦湖西岸,征讨乃蛮部,双方在纳忽山激战,乃蛮部败逃,成吉思汗乘胜追击一举消灭了乃蛮部。至此,蒙古高原基本上被成吉思汗统一。
成吉思汗在纳忽山决战之前率军到达合勒合河畔的斡儿讷兀山前客勒贴该合答时,便下营整军。整军的内容包括制定了军事编制,委任了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及参谋官等军中各级官员,此次共委任了参谋官六名,同时将军队以十人组、百人组、千人组编队,又组建了八十人的宿卫队,七十人的近卫队及贴身侍卫等。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军事改革,通过这次的军事改革,把原来属于私人的军队改编成了一支整体统一、组织严密而又直接听从成吉思汗号令的正规军,使部队更有战斗力。加快了蒙古族的封建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以上在阿尔山地区发生的战争可以看出,从公元1196年到公元1204年短短的九年时间里,共发生大的战役六次,其中两次是蒙古民族抵抗金朝政府的战争,四次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这说明阿尔山地区是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另外,成吉思汗一生总共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四次,其中,有两次是在阿尔山地区进行的。这两次的政治、军事改革,适应了历史的发展需要,加快了统一蒙古族的步伐。所以说阿尔山地区是蒙古民族形成的关键区域,而培植阿尔山地区的哈拉哈河也就成了蒙古民族的“母亲河”。
三、影响蒙古民族历史进程的“三贤圣母”诃额仑圣母、孛儿帖圣母,都是从阿尔山地区走出来的。
1.诃额仑圣母
诃额仑是成吉思汗之母,翁吉剌部斡勒勿讷兀惕(翁吉剌部斡勒勿讷兀惕蒙古语意为山里的翁吉剌人,位置约在鄂温克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和阿尔山市交界地辉河上游的林草结合当地带,鄂温克族自治旗与新巴尔虎左旗以辉河为界,阿尔山市、新巴尔虎左旗与鄂温克族自治旗以辉河上源辉腾高勒和辉腾高勒的发源地乌日格乌拉为界。)人。成吉思汗九岁时,父亲去逝,当时弱小的蒙古部多次遭到同宗的其他部落的欺凌,是诃额仑这位伟大的母亲,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坚韧,从最困难的时候走出来,并教给成吉思汗如何担当一个合格的首领。在成吉思汗受到通天巫的蛊惑,家庭面临着分裂危险的时候,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及时地拯救了分裂。在每次战斗结束的时候,是她把战争遗孤收养起来,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成吉思汗曾说“自己的功业至少有一半属于他的母亲。诃额仑成为蒙古史上的“三贤圣母”之一。
2.孛儿帖
孛儿帖弘吉剌部斡勒勿讷惕人,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妻子,她贤能无比。婚后,孛儿帖以及孛儿帖的娘亲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都给予了成吉思汗很大支持和帮助,使之度过了一道道险关。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结成的姻缘影响和改变了蒙古民族的命运,照亮了蒙古民族的历史,成为佳话。《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部落在很弱小的时候,札木合有兼并之意,是孛儿帖及时提醒了成吉思汗及早与札木合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太祖称号,巫者阔阔出笞辱皇弟斡赤斤,泣告太祖。后闻之,愀然曰:汗在,而小臣横姿如是,倘百年后,其能长憚三千之孙乎!太祖乃命斡赤斤拉杀阔阔出。后明识善断,尤为太祖所重。”孛儿帖在历史的关键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孛儿帖成为蒙古民族史上的“三贤圣母”之一。
在辅佐成吉思汗成就伟业的过程中,诃额仑和孛儿帖两位女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蒙古民族历史的发展。
阿尔山地区在蒙古民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蒙古形成时期,成吉思汗在阿尔山地区所进行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军事体制改革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大融合,为蒙古民族真正地走向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
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的腹部,区域横跨大兴安岭南北,以洮儿河、哈拉哈河为中心,形成了网格状的纵横交错的水系带,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在其四周形成了西部的蒙古草原,东南的科尔沁草原,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西南的锡林郭勒草原。如此水草丰泽之地,必然成为游牧民族的首选之地,因此,历史上阿尔山地区嫩江水系的洮儿河流域和黑龙江水系的哈拉哈河流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热土,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一、大蒙古形成前阿尔山地区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末活跃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包括今阿尔山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蒙古族的先祖——东胡就结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但是,随着内蒙古西部匈奴势力的逐渐强大,东胡和匈奴的矛盾也逐渐加大。公元前206年,匈奴首领冒顿打败了东胡集团联盟,迫使东胡逃散到大鲜卑山和乌桓山,逃入到鲜卑山的形成了鲜卑部,逃到乌桓山的形成乌桓部。后来匈奴在东汉的军事打击下而西逃,鲜卑部得以发展,到了三国时期,鲜卑形成了拓跋鲜卑和东部鲜卑等。当时活动在阿尔山地区的为拓跋部鲜卑。到拓跋部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朝时,鲜卑发展较快,形成了内蒙古西部区的柔然,东部区的库莫奚、契丹、地豆于、乌洛侯等部,时阿尔山地区为乌洛侯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中原时,活动在内蒙古东部区望建河(额尔古纳河)的密林深处里,《旧唐书》称他们为“蒙兀室韦”(室韦即为鲜卑),当时分为五部即最南部的称南室韦,以太沵河(今指洮儿河)为界,太沵河南岸为“霫”和“契丹”,北岸为南室韦,南室韦向北1100里,则为居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的北室韦。处于北室韦北1000里的外兴安岭地为钵室韦。钵室韦西南400里的西林穆迪河流域的为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则在钵室韦西北的数千里,共五部。阿尔山地区为南室韦部。唐朝时期,居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室韦发展很快,由隋朝的五部发展为二十多部,阿尔山地区为乌罗护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后期,阿尔山市境内为和介部,五代十国时,阿尔山市境内为乌古(于厥)部。
公元十世纪时,宇文鲜卑人后裔契丹贵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王朝,此时的室韦在《辽史》中称之为“盟古”(蒙古),此时,蒙古发展很快,大小有百余个部落。在洮儿河流域的是室韦的一支乌古部,在哈拉哈河至贝尔湖一带的是翁吉剌(弘吉剌)部,据有呼伦湖的是当时最强的一支塔塔尔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和肯特山地域的是蒙古本部的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为管理这些部落,辽王朝设置乌古敌烈统军司。时阿尔山境内的岭南地区为乌古部,岭北地区为翁吉剌部,皆归于乌古敌烈统军司。
二、大蒙古国时期,阿尔山地区的历史作用
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女真强大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政府,居鄂嫩河的蒙古诸部结成联盟成为金朝政府的边患。金朝政府曾多次出兵绞杀蒙古诸部,但是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金朝政府采取“以夷制夷”和“剿杀”、“减丁”之策,给蒙古草原各部造成了极大地祸患。此时的阿尔山一方面成为蒙古诸部抗击金朝的最前沿,另一方面阿尔山也成为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其间在阿尔山地区主要发生的战斗有:
1.斡里札河之战
塔塔尔部,蒙古兴起以前是漠北地区强大部落,驻牧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海子(贝尔湖)一带,与蒙古部有世仇。公元1195年,塔塔尔部叛金。公元1196年金朝派完颜襄丞相出兵讨伐叛金的塔塔儿部。完颜襄大军在临潢府分东西两路进军,其东路越过兀鲁灰河(今乌拉盖河),在合勒河(今哈拉哈河)上游(今阿尔山境内)与塔塔儿部激战,塔塔尔部抵抗不住,顺合勒河且战且退。其西路过大盐泺(今乌珠穆沁旗境内)进逼多泉子,东西两路呈钳形攻势,将塔塔儿部逼到斡里札河(今乌勒吉河,蒙古国境内)。当时,成吉思汗与王汗联合打出了为“父祖报仇”的旗帜,从塔塔尔部的背后发起攻击,塔塔尔部腹背受敌,塔塔尔部大败。此次战役后成吉思汗被金朝封为札兀惕忽里(招讨使一类的官职),从此塔塔儿部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与之抗衡。
2.忒里葛山之战
斡里札河战役后,呼伦湖以东到大兴安岭之间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主要活动的是翁吉剌部(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时金朝统治日渐衰退,而弘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时常联合在一起,向东越过大兴安岭,造成边患,为了解决金朝边患,金朝政府在承安三年(1198年)派宗浩率部征讨翁吉剌、哈答忻、山只昆等部。当时,宗浩率部从泰州(今洮南市四家子古城)出发,沿洮儿河逆水而上,过大石寨、索伦、明水等边壕来到忒里葛山(忒尔葛今称特尔美峰,位于阿尔山市天池镇境内)。据《金史宗浩传》载:“宗浩北进,命人赉三十日粮。报撒会于移米河(呼伦贝尔市伊敏河)共击敌。而所遣之人误入婆速火部(婆速火部是弘吉剌部中的一个氏族,铁木真的岳父特薛禅姓孛思火儿,即婆速火的异写)。由是东军失期。宗浩前军至忒里葛山,遇山只只昆所统石鲁、馄难两部。击走之,斩首千二百级,俘牲口车畜甚众。进至呼歇水(今指呼伦贝尔市辉河。辉河发源于阿尔山与新巴尔虎左旗之界山乌日格乌拉。),敌势大蹙,于是,合底斤部(即哈答忻部)长白古带,山只昆郭长胡必剌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降。宗浩承诏,谕而释之,胡必剌固言,所部迪烈土近在移米河(即今伊敏河)不肯偕降,乞讨之,乃移军趋移米,与迪烈土遇,击之,斩首三百级,赴水死者十四五,获牛羊万二千,车帐称足。合底斤等恐大军至,西渡移米,弃辎重遁去。撒与广吉剌部长忒虎罪蹑及之,与窊里不水(今指由呼伦湖北岸流出的达兰鄂罗木河,经札赉诺尔注入海拉尔河)纵击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斩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不可胜计。军还,婆速火乞内属,并请置吏。”这场战役发生地就在阿尔山市境内的忒里葛山(今称特尔美峰或特尔莫山),经过这场战役,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诸部受到了重创,金朝的边患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此时的金朝政府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金朝政府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重点防御。公元1199年,金朝把东北路招讨司由泰州迁至金山县(金山县位于乌兰浩特市北25里的公主岭古城)目的就是实施重点防御。忒里葛山之战之后,呼伦贝尔草原就成了蒙古各部争夺地对象。
3.阔亦田之战
公元1202年札木合在额尔古纳河支流刊河(现在叫根河)起兵讨伐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与王罕的联军顺克鲁涟河下游进发过兀鲁灰河(现在指乌拉盖河)沿金界壕来到哈勒河上游的阔亦田(今在大兴安岭西哈拉哈河上游地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与蒙古国东方省交界处)与札木合的同盟军决战。正逢天降大雨,满地泥泞无法行走。札木合的同盟军大呼“天怒我也。”随即溃散,泰亦兀惕人向斡难河方向逃窜,札木合朝额尔古纳河下游溃退,在溃逃的过程中札木合趁机掠夺了同盟军部落的百姓。见敌方四处溃逃,王罕率兵向额尔古纳河下游追击札木合迫使札木合投降。铁木真成吉思汗率军越过阔连海子(今指呼伦湖)追击泰亦兀惕部,于斡难河激战,泰亦兀惕被消灭。阔亦田之战,以札木合为首的同盟军溃败了。从此蒙古草原成为成吉思汗与王罕的双雄时代。
4.答阑捏木儿格思之战
成吉思汗为了加快统一蒙古东部地区的步伐,也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统一军队,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在答阑捏木儿格(现在叫努木尔根河,阿尔山市境内)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其中规定:“在讨伐敌人时不准贪图财利而延误战机。如在战斗中需要后退,兵士们则一定要回到出击的位置”(《蒙古秘史》)。这次军事、政治体制改革是在阿尔山地区的哈拉哈河流域进行的。通过这次改革,成吉思汗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指挥权,真正实现了蒙古骑兵的正规划、法制化,并改变了以往以掠夺为目的战争原则。
改革之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从蒙古东部草原出发与居住在哈勒河(今指哈拉哈河)流域的塔塔儿诸部(察阿安塔塔儿,都塔兀惕塔塔儿等)决战。在哈勒河的支流答阑捏木儿格思(现叫努木尔根河)战溃塔塔儿诸部,并追击至兀勒失鲁格勒只惕(东乌珠穆沁旗境内)一地后消灭了他们,从此,成吉思汗的统治扩大到了蒙古高原的呼伦湖流域、贝尔湖流域和乌拉盖河流域的东部广大地区。这次战役后,成吉思汗对塔塔儿部实行了残酷的屠杀,为以后战后的屠杀开了个恶劣的先例。
5.合阑真沙地之战
公元1203年春,王罕在札木合的挑唆下,突然发兵包围成吉思汗于合剌合勒只惕(通常叫合阑真沙地,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中蒙交界一带)。成吉思汗仓促应战,战斗异常激烈。傍晚时,王罕之子桑昆中箭,趁机成吉思汗率部向浯泐灰湿鲁格泐只惕(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方向逃跑,到达答阑捏木儿格时清点人马只有2600人,于是他们向合勒合河(哈拉哈河)下游移动。在合勒合河入贝尔湖的入口处,招降了翁吉剌惕人。之后,成吉思汗继续沿着捕鱼儿海北行,过兀儿失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乌尔逊河)河,到达统格黎克溪休整部队。当得知王罕每天都是在歌舞酒宴时,成吉思汗采取突袭的办法,快速出击,一举歼灭了克烈部。
合阑真沙地之战是蒙古军事史著名的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经典战役。此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溃败阶段。第二阶段是战略转移阶段。这一阶段成吉思汗率领部队纵横蒙古高原达4000余公里,达到战略休整的目的。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趁其不备,快速出击,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6.纳忽山之战
公元1204年春,成吉思汗在大兴安岭的西麓博格达山打猎时听到乃蛮部塔阳罕与成吉思汗宣战的消息后,于4月16日亲自率军,从哈拉哈河南岸的斡儿纳兀山前的客勒帖该合答(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罕达盖。罕达盖与阿尔山市为邻,距阿尔山市温泉街50公里)出发,渡哈拉哈河,直奔呼伦湖西岸,征讨乃蛮部,双方在纳忽山激战,乃蛮部败逃,成吉思汗乘胜追击一举消灭了乃蛮部。至此,蒙古高原基本上被成吉思汗统一。
成吉思汗在纳忽山决战之前率军到达合勒合河畔的斡儿讷兀山前客勒贴该合答时,便下营整军。整军的内容包括制定了军事编制,委任了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及参谋官等军中各级官员,此次共委任了参谋官六名,同时将军队以十人组、百人组、千人组编队,又组建了八十人的宿卫队,七十人的近卫队及贴身侍卫等。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军事改革,通过这次的军事改革,把原来属于私人的军队改编成了一支整体统一、组织严密而又直接听从成吉思汗号令的正规军,使部队更有战斗力。加快了蒙古族的封建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以上在阿尔山地区发生的战争可以看出,从公元1196年到公元1204年短短的九年时间里,共发生大的战役六次,其中两次是蒙古民族抵抗金朝政府的战争,四次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这说明阿尔山地区是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另外,成吉思汗一生总共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四次,其中,有两次是在阿尔山地区进行的。这两次的政治、军事改革,适应了历史的发展需要,加快了统一蒙古族的步伐。所以说阿尔山地区是蒙古民族形成的关键区域,而培植阿尔山地区的哈拉哈河也就成了蒙古民族的“母亲河”。
三、影响蒙古民族历史进程的“三贤圣母”诃额仑圣母、孛儿帖圣母,都是从阿尔山地区走出来的。
1.诃额仑圣母
诃额仑是成吉思汗之母,翁吉剌部斡勒勿讷兀惕(翁吉剌部斡勒勿讷兀惕蒙古语意为山里的翁吉剌人,位置约在鄂温克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和阿尔山市交界地辉河上游的林草结合当地带,鄂温克族自治旗与新巴尔虎左旗以辉河为界,阿尔山市、新巴尔虎左旗与鄂温克族自治旗以辉河上源辉腾高勒和辉腾高勒的发源地乌日格乌拉为界。)人。成吉思汗九岁时,父亲去逝,当时弱小的蒙古部多次遭到同宗的其他部落的欺凌,是诃额仑这位伟大的母亲,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坚韧,从最困难的时候走出来,并教给成吉思汗如何担当一个合格的首领。在成吉思汗受到通天巫的蛊惑,家庭面临着分裂危险的时候,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及时地拯救了分裂。在每次战斗结束的时候,是她把战争遗孤收养起来,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成吉思汗曾说“自己的功业至少有一半属于他的母亲。诃额仑成为蒙古史上的“三贤圣母”之一。
2.孛儿帖
孛儿帖弘吉剌部斡勒勿讷惕人,成吉思汗的第一位妻子,她贤能无比。婚后,孛儿帖以及孛儿帖的娘亲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都给予了成吉思汗很大支持和帮助,使之度过了一道道险关。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结成的姻缘影响和改变了蒙古民族的命运,照亮了蒙古民族的历史,成为佳话。《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部落在很弱小的时候,札木合有兼并之意,是孛儿帖及时提醒了成吉思汗及早与札木合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太祖称号,巫者阔阔出笞辱皇弟斡赤斤,泣告太祖。后闻之,愀然曰:汗在,而小臣横姿如是,倘百年后,其能长憚三千之孙乎!太祖乃命斡赤斤拉杀阔阔出。后明识善断,尤为太祖所重。”孛儿帖在历史的关键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孛儿帖成为蒙古民族史上的“三贤圣母”之一。
在辅佐成吉思汗成就伟业的过程中,诃额仑和孛儿帖两位女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蒙古民族历史的发展。
阿尔山地区在蒙古民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蒙古形成时期,成吉思汗在阿尔山地区所进行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军事体制改革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大融合,为蒙古民族真正地走向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