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智能手机的功能真是太强大了,新闻、影视、社交等等无不涵盖,一个小小的手机似乎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媒体的所有需求。就连我自己就已经很久没打开电脑,更别说广播电视了。
其实, 广播电视贯穿了我的半生,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196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父亲,放弃继续深造,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带着满腔豪情来到荒凉的锡林浩特,参加到广播电视建设队伍,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到作为总工程师全程承担起851台从选址到设计的主要技术工作。父亲退休时,带回家的是一大箱工作笔记,笔记本的纸张都发黄发脆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电路图却依然清晰。迟一年毕业的母亲,因为爱情的力量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城做了一名编辑。因为小时候父母都在电台工作,我们的玩具就是满院子被风吹乱的和枯草缠结在一起的废弃的长长的磁带,我们相约游戏的地点是“蒙控(蒙古语控制室)”、“汉控(汉语控制室)。 便利的条件使我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广播迷”,因为每天准时收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我成了伙伴中的“故事王”。那时最喜欢去父亲办公室玩,因为时常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都是收听到我们短波广播的人发来的反馈,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传输或自办的节目显然使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到好奇和吃惊。虽然吸引我的是那些外国邮票,也蛮叹服和感谢那些认真听广播还回馈的人,让我觉得父母的工作好有价值。
然而电视的出现,广播很快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母亲甚至嫌那台大大的电子管收音机太占地方,令父亲搬到办公室改造成音箱。 我也渐渐地从“广播迷”转变成了“电视迷?”。小城最早出现电视机的地方,应该就是电台大院吧。模糊记得父亲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台东芝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这使我在小伙伴中骄傲的不可一世。单位有时候会允许院里的小孩在机房看彩色大电视,光是斑斓的色彩已经使孩子们如痴如醉了,就在大家投入的沉浸在紧张的剧情里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小翔尿裤子了”,大家被惊醒一般茫然的目光一起投向那个迷醉的连厕所都不舍得去的倒霉孩子,小翔的脸顿时红的像蒙了块红布,惹得孩子们在铺着厚厚隔音垫的地板上打着滚都快笑抽了。这种沉迷大概也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发生吧,讲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都觉得难以置信。
然而,随着电脑、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摆脱了时空限制使人们有了太多的选择,看电视剧不需要一天两集的等待了,看综艺节目不用被插播的广告所打扰,被窝里抱着手机快成了现代人的主要姿态。电视也会像广播那样淡出我们的生活吗?
然而,这么重要的发明会那么轻易消失吗?众所周知,为了适应时代,调频广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阵地,早已在交通领域里,发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其实,中波广播也从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兢兢业业的承担着面向广大农牧民服务的责任。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从没停止过,从有线广播到无线发射,从中短波到调频广播,从微波到卫星、光缆,从模拟到数字技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内蒙古广播节目也从最初的蒙古、汉两种语言使用一个频率播出,发展到现在9套蒙古、汉语节目,日播出时间达到182小时30分;电视也从最初的使用一台自装的50W电视发射机,只能播放一些简单的图片、电视新闻和电影,发展到现在7套蒙汉语节目,日播出时间达到168小时。全区广播节目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6%,电视节目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38%。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 ,“三网合一”政策更是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参加工作后,我自己也加入了广播电视事业队伍,在真真切切的感受着事业发展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事业发展做出的涓滴努力,感受着他们的幸福和艰辛。大多时候,人们的感谢是投向节目制作者的,发射转播者似乎被忽略淡忘了。只是耕耘?却看不到直观的收获,辛苦的工作着却很难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好多从事发射转播工作的人常常陷入迷茫里。大概也没多少人知道在荒山旷野里还有那样一群人,远离喧哗热闹,忍受孤单寂寞,甚至常常怀疑自己的价值。但是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熟悉的面孔却不时的闪现闪现。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在结束了夜班后,还被紧急的叫去排除故障,如果让我写父亲的背影,一定是他背着重重的牛皮工具袋,在巨大发射机中穿梭检查的背影。我还记得,爸爸帅气的徒弟在检修时烧伤的脸,清俊的脸变得黝黑可怕,那么熟悉亲切的像亲叔叔的人向我招手时,我却吓的躲在爸爸的身后,不敢看一眼。我也记得我的同事,被变压器巨大的电流击落在地时(好在无大碍)感受到危险居然离自己那么近,那种难忘的可怕心悸。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早已没有那么多的故障,也没那么多的危险了。但是,职业的特点,让我们无法直观的体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我们不能像教师那样欣慰的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也不能像医生看到自己挽救的生命时体会到的满足感。我们服务的人群在遥远的电波的另一端,我们无法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法确认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参与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大部分质朴单纯,因为他们的工作远离人群,长时间在轰鸣的机房噪音里,面对着各种纷繁复杂的机器。他们学会了与机器自如的交流,一旦轮休回到社会,也许仅仅7天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了的时代,他们对各种新名词就瞠目结舌不明就里了。但不正是这些人参与见证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吗?
这个世界真的是守恒的,在你失去一样东西时必然有另一样作为补偿。在杜尔伯特草原深处,远离人烟的地方我的同事和他的妻子驻守着广播发射设备十几年。陪伴他们的是一只老猫,几只羊。虽然只是监守设备,他们却忙碌的不可开交,因为要自己发电,自己烧锅炉,自己开着三轮车去山下拉水,枯燥艰苦成了生活的主调,有机会去探望过他们一次,一群人围坐在夏日星空笼罩下的草原上喝着廉价的烈性酒,谁都无法忽视的注意到妻子的视线总是落在丈夫的身上,不时依着丈夫的肩头宠溺的揉揉他的头发。在多少中年夫妻权衡利弊的婚姻里,他们的眼睛里流出的爱意就像我们头顶上蓝丝绒的天空,像我们席地而坐的浓郁的草地的香气,因为远离污染得以幸运的保存了最初的形态。他们收获的大概就是清澈星空下总是保持着新鲜的爱情吧。
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用自己的脚丈量下仅仅是我们台的覆盖范围,走访倾听,看看到底是谁在听在看,我们的工作到底怎样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哪怕带回来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也能让我的兄弟姐妹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骄傲感啊。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有时在我们的视线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时,只需低头看清自己脚下的路。
(作者: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781台)
智能手机的功能真是太强大了,新闻、影视、社交等等无不涵盖,一个小小的手机似乎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媒体的所有需求。就连我自己就已经很久没打开电脑,更别说广播电视了。
其实, 广播电视贯穿了我的半生,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196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父亲,放弃继续深造,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带着满腔豪情来到荒凉的锡林浩特,参加到广播电视建设队伍,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到作为总工程师全程承担起851台从选址到设计的主要技术工作。父亲退休时,带回家的是一大箱工作笔记,笔记本的纸张都发黄发脆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电路图却依然清晰。迟一年毕业的母亲,因为爱情的力量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城做了一名编辑。因为小时候父母都在电台工作,我们的玩具就是满院子被风吹乱的和枯草缠结在一起的废弃的长长的磁带,我们相约游戏的地点是“蒙控(蒙古语控制室)”、“汉控(汉语控制室)。 便利的条件使我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广播迷”,因为每天准时收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我成了伙伴中的“故事王”。那时最喜欢去父亲办公室玩,因为时常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都是收听到我们短波广播的人发来的反馈,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传输或自办的节目显然使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到好奇和吃惊。虽然吸引我的是那些外国邮票,也蛮叹服和感谢那些认真听广播还回馈的人,让我觉得父母的工作好有价值。
然而电视的出现,广播很快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母亲甚至嫌那台大大的电子管收音机太占地方,令父亲搬到办公室改造成音箱。 我也渐渐地从“广播迷”转变成了“电视迷?”。小城最早出现电视机的地方,应该就是电台大院吧。模糊记得父亲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台东芝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这使我在小伙伴中骄傲的不可一世。单位有时候会允许院里的小孩在机房看彩色大电视,光是斑斓的色彩已经使孩子们如痴如醉了,就在大家投入的沉浸在紧张的剧情里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小翔尿裤子了”,大家被惊醒一般茫然的目光一起投向那个迷醉的连厕所都不舍得去的倒霉孩子,小翔的脸顿时红的像蒙了块红布,惹得孩子们在铺着厚厚隔音垫的地板上打着滚都快笑抽了。这种沉迷大概也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发生吧,讲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都觉得难以置信。
然而,随着电脑、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摆脱了时空限制使人们有了太多的选择,看电视剧不需要一天两集的等待了,看综艺节目不用被插播的广告所打扰,被窝里抱着手机快成了现代人的主要姿态。电视也会像广播那样淡出我们的生活吗?
然而,这么重要的发明会那么轻易消失吗?众所周知,为了适应时代,调频广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阵地,早已在交通领域里,发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其实,中波广播也从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兢兢业业的承担着面向广大农牧民服务的责任。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从没停止过,从有线广播到无线发射,从中短波到调频广播,从微波到卫星、光缆,从模拟到数字技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内蒙古广播节目也从最初的蒙古、汉两种语言使用一个频率播出,发展到现在9套蒙古、汉语节目,日播出时间达到182小时30分;电视也从最初的使用一台自装的50W电视发射机,只能播放一些简单的图片、电视新闻和电影,发展到现在7套蒙汉语节目,日播出时间达到168小时。全区广播节目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6%,电视节目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38%。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 ,“三网合一”政策更是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参加工作后,我自己也加入了广播电视事业队伍,在真真切切的感受着事业发展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事业发展做出的涓滴努力,感受着他们的幸福和艰辛。大多时候,人们的感谢是投向节目制作者的,发射转播者似乎被忽略淡忘了。只是耕耘?却看不到直观的收获,辛苦的工作着却很难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好多从事发射转播工作的人常常陷入迷茫里。大概也没多少人知道在荒山旷野里还有那样一群人,远离喧哗热闹,忍受孤单寂寞,甚至常常怀疑自己的价值。但是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熟悉的面孔却不时的闪现闪现。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在结束了夜班后,还被紧急的叫去排除故障,如果让我写父亲的背影,一定是他背着重重的牛皮工具袋,在巨大发射机中穿梭检查的背影。我还记得,爸爸帅气的徒弟在检修时烧伤的脸,清俊的脸变得黝黑可怕,那么熟悉亲切的像亲叔叔的人向我招手时,我却吓的躲在爸爸的身后,不敢看一眼。我也记得我的同事,被变压器巨大的电流击落在地时(好在无大碍)感受到危险居然离自己那么近,那种难忘的可怕心悸。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早已没有那么多的故障,也没那么多的危险了。但是,职业的特点,让我们无法直观的体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我们不能像教师那样欣慰的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也不能像医生看到自己挽救的生命时体会到的满足感。我们服务的人群在遥远的电波的另一端,我们无法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法确认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参与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大部分质朴单纯,因为他们的工作远离人群,长时间在轰鸣的机房噪音里,面对着各种纷繁复杂的机器。他们学会了与机器自如的交流,一旦轮休回到社会,也许仅仅7天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了的时代,他们对各种新名词就瞠目结舌不明就里了。但不正是这些人参与见证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吗?
这个世界真的是守恒的,在你失去一样东西时必然有另一样作为补偿。在杜尔伯特草原深处,远离人烟的地方我的同事和他的妻子驻守着广播发射设备十几年。陪伴他们的是一只老猫,几只羊。虽然只是监守设备,他们却忙碌的不可开交,因为要自己发电,自己烧锅炉,自己开着三轮车去山下拉水,枯燥艰苦成了生活的主调,有机会去探望过他们一次,一群人围坐在夏日星空笼罩下的草原上喝着廉价的烈性酒,谁都无法忽视的注意到妻子的视线总是落在丈夫的身上,不时依着丈夫的肩头宠溺的揉揉他的头发。在多少中年夫妻权衡利弊的婚姻里,他们的眼睛里流出的爱意就像我们头顶上蓝丝绒的天空,像我们席地而坐的浓郁的草地的香气,因为远离污染得以幸运的保存了最初的形态。他们收获的大概就是清澈星空下总是保持着新鲜的爱情吧。
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用自己的脚丈量下仅仅是我们台的覆盖范围,走访倾听,看看到底是谁在听在看,我们的工作到底怎样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哪怕带回来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也能让我的兄弟姐妹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骄傲感啊。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有时在我们的视线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时,只需低头看清自己脚下的路。
(作者: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78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