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1933年3月至1945年8月,是林西历史上最黑暗的13年。
1936——1943年,由县北部农民张才领导的抗日队伍,对日本侵略者的激烈反抗被残酷镇压后,林西镇内秘密结成了一个抗日组织。他们人员虽少,但爱国热情高涨,虽然积极联系中共党组织未果,该组织也没有采取更多行动,但林西人民仍然赞赏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在1945年8月至中共党组织接收林西前这段时间内,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斗争、追求真理的无畏精神,常常被人们怀念。这就是被当时称为“进步四青年”的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陈善国、徐伦言。
严格的讲“进步四青年”应为5人,也应划为两个阶段。从1944年末到日本人投降为第一阶段,这时的四青年为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陈善国。日本投降后,陈善国的政治倾向与牟国璋等人不同,牟国璋等人的活动陈善国基本不参加了。徐伦言加入进来又成为骨干,为第二阶段。当时林西没发现有中共组织活动,百姓也没有见过八路军,而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需要胆量和见识,所以这个阶段的“进步四青年”更让人钦佩。
牟国璋与孙广发、张金铎是林西人,都在林西“国民优级学校”读书。由于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无法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牟国璋、孙广发二人便经常在背地里学习一些古文,阅读一些历史名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书读多了,爱国之心愈加强烈,二人相继辍学,一边工作一边充实自己。一天,孙广发告诉牟国璋,要刺杀当时林西日军军衔最高的一个少佐,已摸清了这个少佐骑马郊游的规律。牟国璋制止了孙广发的做法。对孙说:“人单力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匹夫之勇,无法摆脱亡国奴的地位。”孙广发同意了牟国璋的主意,开始联系有爱国心的同事,决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效力。二人找了同学张金铎、牟国璋的朋友陈善国。四人商议后,陈善国决定去北平找同学。陈善国当时在伪兴安行署任职员。1945年初,借机去了北平,直到五六月份陈善国才回来,说找到了一条途径,先收集日伪情报,用密电方式发到北平,再转至重庆。正当四人积极搜集情报之时,苏军兵进林西,日本侵略军投降,一些活动随之取消。
苏军进驻林西,主持成立了维持会。没过几天,维持会召开会议,准备让几个原伪政府的伪职员加入维持会,牟国璋、孙广发闻讯后,带领部分学生、青年闯进会场,义正词严地指出,不能再让曾经骑在人民头上的汉奸进入维持会。结果,几个有民愤的原伪政府的伪职员未能进入维持会。随后,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召集一些学生、青年上街游行、演讲、张贴标语,庆祝林西解放,欢迎苏联红军。
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由朴素的民族意识转为接受进步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张九为,开鲁人,曾是伪兴安行署署官,日本投降后滞留在林西,此人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牟国璋经常向他请教一些知识,就在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带领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时,张九为指出,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应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张九为告诉牟国璋,他曾是中共党员,后来脱党了,无颜再见以往的同志。但他嘱咐牟国璋等人要信仰马列主义,相信共产党。后来,张九为不知去向。另一位是徐伦言。徐伦言,本溪人,少年参加共青团,曾被日本人逮捕,只因年龄小而被假释,为逃避敌人视线,辗转到林西,后在税务局当科员。徐伦言见牟国璋等人活动频繁,以为是中共党组织在活动,便找到牟国璋等人打听,希望找到组织。他向牟国璋等人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四人一见如故,当徐伦言得知牟国璋三人是自发活动时,并未离去,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并积极向他们宣传共产主义。
为了获取消息,牟国璋找到维持会长马得青要了几部收音机,听广播,打算把收听的消息刻印出来,散发出去。牟国璋等人组成《新生报》编辑部,办起了油印小报《新生报》。刚开始,收音机只收听到北平的国民党电台发的关于接收等方面的消息,也能收到一些苏联红军向南进展的报道。一天夜里,突然收到了张家口新华社电台关于谴责国民党制造摩擦,进攻解放区的消息。徐伦言等主张发新华社消息,但编辑部内的倾向国民党的人员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休。此时,苏军通过徐伦言找到牟国璋、孙广发,要让牟国璋、孙广发为苏军搜集情报,成为苏军情报人员,二人同意。于是牟国璋、徐伦言、孙广发、张金铎退出《新生报》编辑部。1945年11月,该报被我政府查封。
牟国璋等人退出《新生报》编辑部,另辟蹊径,与维持会的赵国恩一起办起了“育才学院”。“育才学院”成立没几天,传来了国民党打内战的消息。“育才学院”的人在政治上便分裂了。徐伦言、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拥护中国共产党,其他人或明或暗拥护国民党,陈善国也劝牟国璋,拥护国民党。更有人指着牟国璋威胁说,你的脖子裂缝了,牟国璋不为所动。“育才学院”随后自动解散,拥护国民党的一些人陆续到外地投奔了国民党。
同年9月初,维持会内部一些亲国民党的人要推选县长,并企图派人与国民党联系,让国民党接收林西。牟国璋、孙广发、徐伦言、张金铎等人连夜赶印落款为“八路军”的传单,并在镇内四处散发警告维持会那些亲国民党的人。那些人不知底细,不敢再提选县长和让国民党接收的事了。
9月中旬,中共党员卜汝英来到林西,准备与苏军商洽接收林西事宜。卜汝英到林西途经乌丹,碰见了刚被苏联红军遣散的原伪军速射炮连连长白晓山,二人交谈中,卜汝英知道白晓山熟悉林西情况,便邀白晓山一同到林西。白晓山应允,到了林西后,在与苏联红军接洽时,苏联军官见卜汝英与白晓山在一起,对卜汝英的身份产生怀疑,借口卜汝英的手续有问题,将卜汝英软禁在鸿兴楼饭庄。牟国璋、徐伦言闻讯后,找到了卜汝英,向他介绍了林西情况,并请示能否为苏军搜集情报,卜汝英同意他们为苏军工作,但指出一切都得等张焕然来了再定。
9月下旬,张焕然带了几十名武装人员到了林西,同苏军接洽后,苏军同意将林西交由中国共产党接管,张焕然组建了林西县政府。卜汝英带牟国璋等人见了张焕然,张焕然同意牟国璋、孙广发为苏军情报员。同年年末,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地委审查后,批准其入党。
牟国璋、孙广发、徐伦言、张金铎、陈善国先后进入政府工作。不久,考虑孙广发的身份,热北地委同意孙广发撤离政府机关,到学校教学。
1947年春,牟国璋参军随部队南下,转业后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曾任二处处长。牟国璋为国内较为著名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宙斯计划》、《伪证》、《虽然没有硝烟》等,离休干部。
孙广发,1945年后被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社会部同意转为中共情报人员,为社会部干部,公开身份为林西完小(北校)教员、教导主任。后随部队南下,曾任华东局保卫处工作队组长、华东公安局副科长、公安部一局科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广发一直在保卫战线工作,到公安部后一直从事对海外敌特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末,曾被派驻海外工作,后因某些工作暴露,他机智化装为渔民,坐小船下海回国,途中被我军军舰接回。“文革”期间孙广发也遭厄运,受到不公正待遇。1977年9月平反调回公安部,同年病故。
张金铎,1947年参军随部队南下,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工作。1979年病逝。
徐伦言,林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政府工作,后随部队南下,具体情况不详。
陈善国,林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县政府财粮科任科员,后去向不明。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地方志办公室)
1933年3月至1945年8月,是林西历史上最黑暗的13年。
1936——1943年,由县北部农民张才领导的抗日队伍,对日本侵略者的激烈反抗被残酷镇压后,林西镇内秘密结成了一个抗日组织。他们人员虽少,但爱国热情高涨,虽然积极联系中共党组织未果,该组织也没有采取更多行动,但林西人民仍然赞赏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在1945年8月至中共党组织接收林西前这段时间内,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斗争、追求真理的无畏精神,常常被人们怀念。这就是被当时称为“进步四青年”的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陈善国、徐伦言。
严格的讲“进步四青年”应为5人,也应划为两个阶段。从1944年末到日本人投降为第一阶段,这时的四青年为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陈善国。日本投降后,陈善国的政治倾向与牟国璋等人不同,牟国璋等人的活动陈善国基本不参加了。徐伦言加入进来又成为骨干,为第二阶段。当时林西没发现有中共组织活动,百姓也没有见过八路军,而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需要胆量和见识,所以这个阶段的“进步四青年”更让人钦佩。
牟国璋与孙广发、张金铎是林西人,都在林西“国民优级学校”读书。由于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无法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牟国璋、孙广发二人便经常在背地里学习一些古文,阅读一些历史名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书读多了,爱国之心愈加强烈,二人相继辍学,一边工作一边充实自己。一天,孙广发告诉牟国璋,要刺杀当时林西日军军衔最高的一个少佐,已摸清了这个少佐骑马郊游的规律。牟国璋制止了孙广发的做法。对孙说:“人单力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匹夫之勇,无法摆脱亡国奴的地位。”孙广发同意了牟国璋的主意,开始联系有爱国心的同事,决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效力。二人找了同学张金铎、牟国璋的朋友陈善国。四人商议后,陈善国决定去北平找同学。陈善国当时在伪兴安行署任职员。1945年初,借机去了北平,直到五六月份陈善国才回来,说找到了一条途径,先收集日伪情报,用密电方式发到北平,再转至重庆。正当四人积极搜集情报之时,苏军兵进林西,日本侵略军投降,一些活动随之取消。
苏军进驻林西,主持成立了维持会。没过几天,维持会召开会议,准备让几个原伪政府的伪职员加入维持会,牟国璋、孙广发闻讯后,带领部分学生、青年闯进会场,义正词严地指出,不能再让曾经骑在人民头上的汉奸进入维持会。结果,几个有民愤的原伪政府的伪职员未能进入维持会。随后,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召集一些学生、青年上街游行、演讲、张贴标语,庆祝林西解放,欢迎苏联红军。
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由朴素的民族意识转为接受进步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张九为,开鲁人,曾是伪兴安行署署官,日本投降后滞留在林西,此人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牟国璋经常向他请教一些知识,就在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等人带领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时,张九为指出,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应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张九为告诉牟国璋,他曾是中共党员,后来脱党了,无颜再见以往的同志。但他嘱咐牟国璋等人要信仰马列主义,相信共产党。后来,张九为不知去向。另一位是徐伦言。徐伦言,本溪人,少年参加共青团,曾被日本人逮捕,只因年龄小而被假释,为逃避敌人视线,辗转到林西,后在税务局当科员。徐伦言见牟国璋等人活动频繁,以为是中共党组织在活动,便找到牟国璋等人打听,希望找到组织。他向牟国璋等人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四人一见如故,当徐伦言得知牟国璋三人是自发活动时,并未离去,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并积极向他们宣传共产主义。
为了获取消息,牟国璋找到维持会长马得青要了几部收音机,听广播,打算把收听的消息刻印出来,散发出去。牟国璋等人组成《新生报》编辑部,办起了油印小报《新生报》。刚开始,收音机只收听到北平的国民党电台发的关于接收等方面的消息,也能收到一些苏联红军向南进展的报道。一天夜里,突然收到了张家口新华社电台关于谴责国民党制造摩擦,进攻解放区的消息。徐伦言等主张发新华社消息,但编辑部内的倾向国民党的人员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休。此时,苏军通过徐伦言找到牟国璋、孙广发,要让牟国璋、孙广发为苏军搜集情报,成为苏军情报人员,二人同意。于是牟国璋、徐伦言、孙广发、张金铎退出《新生报》编辑部。1945年11月,该报被我政府查封。
牟国璋等人退出《新生报》编辑部,另辟蹊径,与维持会的赵国恩一起办起了“育才学院”。“育才学院”成立没几天,传来了国民党打内战的消息。“育才学院”的人在政治上便分裂了。徐伦言、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拥护中国共产党,其他人或明或暗拥护国民党,陈善国也劝牟国璋,拥护国民党。更有人指着牟国璋威胁说,你的脖子裂缝了,牟国璋不为所动。“育才学院”随后自动解散,拥护国民党的一些人陆续到外地投奔了国民党。
同年9月初,维持会内部一些亲国民党的人要推选县长,并企图派人与国民党联系,让国民党接收林西。牟国璋、孙广发、徐伦言、张金铎等人连夜赶印落款为“八路军”的传单,并在镇内四处散发警告维持会那些亲国民党的人。那些人不知底细,不敢再提选县长和让国民党接收的事了。
9月中旬,中共党员卜汝英来到林西,准备与苏军商洽接收林西事宜。卜汝英到林西途经乌丹,碰见了刚被苏联红军遣散的原伪军速射炮连连长白晓山,二人交谈中,卜汝英知道白晓山熟悉林西情况,便邀白晓山一同到林西。白晓山应允,到了林西后,在与苏联红军接洽时,苏联军官见卜汝英与白晓山在一起,对卜汝英的身份产生怀疑,借口卜汝英的手续有问题,将卜汝英软禁在鸿兴楼饭庄。牟国璋、徐伦言闻讯后,找到了卜汝英,向他介绍了林西情况,并请示能否为苏军搜集情报,卜汝英同意他们为苏军工作,但指出一切都得等张焕然来了再定。
9月下旬,张焕然带了几十名武装人员到了林西,同苏军接洽后,苏军同意将林西交由中国共产党接管,张焕然组建了林西县政府。卜汝英带牟国璋等人见了张焕然,张焕然同意牟国璋、孙广发为苏军情报员。同年年末,牟国璋、孙广发、张金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地委审查后,批准其入党。
牟国璋、孙广发、徐伦言、张金铎、陈善国先后进入政府工作。不久,考虑孙广发的身份,热北地委同意孙广发撤离政府机关,到学校教学。
1947年春,牟国璋参军随部队南下,转业后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曾任二处处长。牟国璋为国内较为著名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宙斯计划》、《伪证》、《虽然没有硝烟》等,离休干部。
孙广发,1945年后被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社会部同意转为中共情报人员,为社会部干部,公开身份为林西完小(北校)教员、教导主任。后随部队南下,曾任华东局保卫处工作队组长、华东公安局副科长、公安部一局科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广发一直在保卫战线工作,到公安部后一直从事对海外敌特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末,曾被派驻海外工作,后因某些工作暴露,他机智化装为渔民,坐小船下海回国,途中被我军军舰接回。“文革”期间孙广发也遭厄运,受到不公正待遇。1977年9月平反调回公安部,同年病故。
张金铎,1947年参军随部队南下,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工作。1979年病逝。
徐伦言,林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政府工作,后随部队南下,具体情况不详。
陈善国,林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县政府财粮科任科员,后去向不明。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