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显微镜下做实验
题记:1927年7月,作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地质学家丁道衡在内蒙古考察途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矿石秘密,他确认这是一个储量丰富、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首次向世人公布并提出了许多设想。
1899年11月,丁道衡出生于贵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7岁时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19年7月,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部,4年后,升入本科地质系学习。1926年,丁道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当了助教。
就在丁道衡大学毕业之际,我国的一些重要学术团体在北京组建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协会成立之初,正值瑞典人斯文·赫定再次来华,要求率国外科学考察团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活动。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签订了合作协定,于1927年4月26日共同组成了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徐旭生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团长,并协定中国团员10人,外籍团员17人。丁道衡应邀参加了该团,负责地质及古生物研究,并调查沿途矿产。
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于1927年5月9日从北京出发,乘火车于次日晚抵达包头,在包头经过10天紧张的准备工作后,于20日由昆都仑山口穿过大青山进入草地。6月1日,考察团到达百灵庙附近的艾不盖河畔扎营。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在这一带开展了广泛的科学考察工作。6月底,考察团分队考察,丁道衡同另外5名外国队员组成北分队,负责考察和绘制北线地图,逐步向西推进,与其他分队会合于阿拉善盟的三德庙。7月1日,北分队离开营地向西行进,抵达阿穆塞(现称阿木斯尔)。次日,北分队继续向西行进,白云鄂博恰在途经之地。
白云鄂博山在平坦的草原上突兀而起,并不算高,但山势独特,色泽别异,在阳光的映耀下,二三十里外的行人就能看到闪着青黑色光的山顶。途经这里的丁道衡用地质学者的目光反复审视着这一带的地貌和地形,他决定第二天停止西行,亲自到那里看个清楚。当晚,北分队住宿于白云鄂博山下的白音布拉格。一到住地,丁道衡立即就找当地居民了解情况,返回后又在油灯下查找资料,在地图上,此地名为“哈喇托落海”。蒙语“哈喇”意为“黑”,“托落海”意为“山头”。根据方位,丁道衡断定,哈喇托落海就是当地牧民称为白云鄂博的地方。7月3日拂晓,丁道衡急不可待地起来,背起地质行囊,徒步向三里外的白云鄂博走去。丁道衡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曾这样描述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的经过:“三日晨,著者(丁道衡)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颠,巍然崎立,露出处,黑斑灿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站在山上的丁道衡高兴地说:“很荣幸,我发现了它的秘密。”
丁道衡(左一)与西北科学考察团
几天来,丁道衡像着了迷似的背着仪器在这里采集了各部位的矿石及岩石标本,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以及矿区生成、矿石成分、铁矿储量、地上水源等进行了初步调查。他确认这是一个储量丰富、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他估计铁矿石储量3400万吨。事实上,现在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被誉为世界“稀土之乡”。
矿量之富、成分之高的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使年轻的丁道衡兴奋万分。他首先考虑到交通运输的问题,提出了修筑白云鄂博与包头间铁路的设想。他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写道:“若能由该地修一铁道联结包头等处,即可与平绥路衔接。则煤、铁可积于一地,非特铁矿可开,大青山之煤田亦可利用,实一举而两得其利。”继而,丁道衡又设想在包头附近建钢铁企业,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且包头为内地与西北各省交通之枢纽,四通八达,东行沿平绥铁路经察哈尔、山西直到北平,南下顺黄河河套可达陕西、河南等省,西行经宁夏、甘肃而到新疆,北上遂入外蒙而达俄境。运输甚便,出路甚多。苟能于包头附近建设一钢铁企业,则对于西北交通应有深切之关系,其重要又不仅在经济方面而已。”丁道衡断言:“毫无疑义,假如能够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它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
西北科考行程万里,历时三年有余。丁道衡在这次考察中不只是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而且还完成了对天山南路的地质调查。他绘制了一百多幅地质图,记录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地质资料35箱,风俗物品3箱,真可谓满载而归。
1964年4月8日,邓小平视察包头白云鄂博铁矿
50年后,丁道衡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如今,包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稀土研发基地。1987年,白云鄂博铁矿隆重举行发现白云鄂博主矿体60周年庆典,为表彰发现者丁道衡博士的业绩,特在该矿区街心为他塑像,供人景仰,垂于后世。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
显微镜下做实验
题记:1927年7月,作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地质学家丁道衡在内蒙古考察途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矿石秘密,他确认这是一个储量丰富、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首次向世人公布并提出了许多设想。
1899年11月,丁道衡出生于贵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7岁时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19年7月,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部,4年后,升入本科地质系学习。1926年,丁道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当了助教。
就在丁道衡大学毕业之际,我国的一些重要学术团体在北京组建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协会成立之初,正值瑞典人斯文·赫定再次来华,要求率国外科学考察团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活动。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签订了合作协定,于1927年4月26日共同组成了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徐旭生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团长,并协定中国团员10人,外籍团员17人。丁道衡应邀参加了该团,负责地质及古生物研究,并调查沿途矿产。
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于1927年5月9日从北京出发,乘火车于次日晚抵达包头,在包头经过10天紧张的准备工作后,于20日由昆都仑山口穿过大青山进入草地。6月1日,考察团到达百灵庙附近的艾不盖河畔扎营。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在这一带开展了广泛的科学考察工作。6月底,考察团分队考察,丁道衡同另外5名外国队员组成北分队,负责考察和绘制北线地图,逐步向西推进,与其他分队会合于阿拉善盟的三德庙。7月1日,北分队离开营地向西行进,抵达阿穆塞(现称阿木斯尔)。次日,北分队继续向西行进,白云鄂博恰在途经之地。
白云鄂博山在平坦的草原上突兀而起,并不算高,但山势独特,色泽别异,在阳光的映耀下,二三十里外的行人就能看到闪着青黑色光的山顶。途经这里的丁道衡用地质学者的目光反复审视着这一带的地貌和地形,他决定第二天停止西行,亲自到那里看个清楚。当晚,北分队住宿于白云鄂博山下的白音布拉格。一到住地,丁道衡立即就找当地居民了解情况,返回后又在油灯下查找资料,在地图上,此地名为“哈喇托落海”。蒙语“哈喇”意为“黑”,“托落海”意为“山头”。根据方位,丁道衡断定,哈喇托落海就是当地牧民称为白云鄂博的地方。7月3日拂晓,丁道衡急不可待地起来,背起地质行囊,徒步向三里外的白云鄂博走去。丁道衡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曾这样描述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的经过:“三日晨,著者(丁道衡)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颠,巍然崎立,露出处,黑斑灿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站在山上的丁道衡高兴地说:“很荣幸,我发现了它的秘密。”
丁道衡(左一)与西北科学考察团
几天来,丁道衡像着了迷似的背着仪器在这里采集了各部位的矿石及岩石标本,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以及矿区生成、矿石成分、铁矿储量、地上水源等进行了初步调查。他确认这是一个储量丰富、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他估计铁矿石储量3400万吨。事实上,现在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被誉为世界“稀土之乡”。
矿量之富、成分之高的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使年轻的丁道衡兴奋万分。他首先考虑到交通运输的问题,提出了修筑白云鄂博与包头间铁路的设想。他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写道:“若能由该地修一铁道联结包头等处,即可与平绥路衔接。则煤、铁可积于一地,非特铁矿可开,大青山之煤田亦可利用,实一举而两得其利。”继而,丁道衡又设想在包头附近建钢铁企业,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且包头为内地与西北各省交通之枢纽,四通八达,东行沿平绥铁路经察哈尔、山西直到北平,南下顺黄河河套可达陕西、河南等省,西行经宁夏、甘肃而到新疆,北上遂入外蒙而达俄境。运输甚便,出路甚多。苟能于包头附近建设一钢铁企业,则对于西北交通应有深切之关系,其重要又不仅在经济方面而已。”丁道衡断言:“毫无疑义,假如能够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它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
西北科考行程万里,历时三年有余。丁道衡在这次考察中不只是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而且还完成了对天山南路的地质调查。他绘制了一百多幅地质图,记录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地质资料35箱,风俗物品3箱,真可谓满载而归。
1964年4月8日,邓小平视察包头白云鄂博铁矿
50年后,丁道衡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如今,包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稀土研发基地。1987年,白云鄂博铁矿隆重举行发现白云鄂博主矿体60周年庆典,为表彰发现者丁道衡博士的业绩,特在该矿区街心为他塑像,供人景仰,垂于后世。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