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文化博览】文物收藏与鉴定的现实意义——以书画的收藏和鉴赏为例
  •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书画的收藏和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书画  收藏  鉴赏  意义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现出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收藏是对政府收藏的有力补充,它们是参与收藏的另一支生力军。这些收藏家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他们的收藏,与内府的收藏可以说是呈互相消长的态势:内府收藏的基础,是建立在私家收藏之上的;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将政府散佚出来的加以收集汇拢,使之不至于长期流落下去,然后,又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机重新流入政府。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者足以令人惊叹了。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上世纪7080年代值几百至几千元,而到现在,可达到几十至几百甚至于几千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地对象。  

    如今,从事古代书画鉴定学研究的名家们,对宋元以前的临摹本给予了十分关注,均不放过,以免造成失误。尤为重要的是把眼光集中在了明清以后的摹本和仿本上。摹本与仿本的概念不同,摹本是根据前人原件加以如实地描绘,尽量追求原作的艺术效果,好的摹本,对初学者是个考验,老手也有可能出现误判。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周《杏花读书图》轴,纸本浅设色,自题诗中有倒漏字、作者丙午六十岁补题旧作,原作当于其五十岁后绘制,清人耿兴公曾藏,尽管存在质疑之点,仍不失为真迹。而天津博物馆也藏有沈氏的同名作品,曾发表在《中国名画集》第一册中,成为双胞胎。经过比较天津博物馆一本为摹本。再有沈周《秋林话旧图》轴,纸本浅绛,自题诗,颇得表象,是同时代人所摹,易于鱼目混珠。须知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苏州等地专门设有作坊制造当时名家和明以前赝品,有的是有根据的摹制,大多数随意为之,《秋林话旧图》参照过真迹,欺骗性较大,故需特别留神。有位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举人邓韧,专仿沈周的山水画。他本来无作伪之心,却在流传中被人割掉本款,改成沈周名款并钤盖印章。这类的作品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后来发现邓韧署有本人名款的山水长卷,与《伪沈周名款图》卷技法风格出自一人手笔,解决了一脏疑案。但是,这种机遇委实不多,还是要靠平日对资料的积累,认真进行分析、对照,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处,以及客观上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头脑中有了标尺,才好衡量高低。一句话,有关摹、临本,特别是同时代人的作品,尤其考验人。须知并非每件作品呈现在鉴定者眼前就一目了然,马上可以下结论,而是存在似是而非的复杂因素,需要深入考察,寻找有力证据。如果条件仍未具备,只得暂时存疑,不好断然判定真伪。这方面的事例较多,不足为怪,也不必怕人讥评。  

    在古代书画鉴定上,认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主要成员。从这方面看,要学习我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先辈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对某件作品的认识存在分歧,于是将各自的意见记录下来。可是,若这些名家们也一时还不能做出判断的,于是用“存疑”一词表明,庶几不使有待研究之作品由于一念之差被摒弃不顾,则有负人民嘱托之至意。这里说的是对待古代书画作品应有的鉴定态度问题,不包括明清以后流传的苏州、扬州、广州、长沙和北京后门的伪品在内。尽管苏州片中也偶然发现个别高手的制作。毕竟绝大多数属于商品性质,与艺术本身无丝毫联系。如何看待高手作伪的佳品,值得讨论。据文献和流传作品考察,明清靠作伪为生的画工大有人在,不过极少留下姓名,以致无法稽考,所幸明末有一位王彪,其人善仿制古画,今日还能见到他有一卷名为《桃源仙境图》的作品,绢本重彩,无工匠习气,拖尾有同代鉴藏家张寰的题跋,从题跋中才知其是苏州坊间画师,殊不易得。由此推知仇英有可能原先亦为画工,因得到周东村的传授,画风为之转变,后在项元汴家披阅历代佳作,手眼随之提高,从而自立门户,进入吴门四家之列,此虽推论,前人未见有此说法,故揭出以待后考。所以说坊间片子,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中间去发现新作,庶几无沧海遗珠之憾。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叶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5.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文献概览》,2007年。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博览】文物收藏与鉴定的现实意义——以书画的收藏和鉴赏为例
  •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书画的收藏和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书画  收藏  鉴赏  意义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现出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收藏是对政府收藏的有力补充,它们是参与收藏的另一支生力军。这些收藏家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他们的收藏,与内府的收藏可以说是呈互相消长的态势:内府收藏的基础,是建立在私家收藏之上的;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将政府散佚出来的加以收集汇拢,使之不至于长期流落下去,然后,又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机重新流入政府。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者足以令人惊叹了。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上世纪7080年代值几百至几千元,而到现在,可达到几十至几百甚至于几千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地对象。  

    如今,从事古代书画鉴定学研究的名家们,对宋元以前的临摹本给予了十分关注,均不放过,以免造成失误。尤为重要的是把眼光集中在了明清以后的摹本和仿本上。摹本与仿本的概念不同,摹本是根据前人原件加以如实地描绘,尽量追求原作的艺术效果,好的摹本,对初学者是个考验,老手也有可能出现误判。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周《杏花读书图》轴,纸本浅设色,自题诗中有倒漏字、作者丙午六十岁补题旧作,原作当于其五十岁后绘制,清人耿兴公曾藏,尽管存在质疑之点,仍不失为真迹。而天津博物馆也藏有沈氏的同名作品,曾发表在《中国名画集》第一册中,成为双胞胎。经过比较天津博物馆一本为摹本。再有沈周《秋林话旧图》轴,纸本浅绛,自题诗,颇得表象,是同时代人所摹,易于鱼目混珠。须知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苏州等地专门设有作坊制造当时名家和明以前赝品,有的是有根据的摹制,大多数随意为之,《秋林话旧图》参照过真迹,欺骗性较大,故需特别留神。有位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举人邓韧,专仿沈周的山水画。他本来无作伪之心,却在流传中被人割掉本款,改成沈周名款并钤盖印章。这类的作品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后来发现邓韧署有本人名款的山水长卷,与《伪沈周名款图》卷技法风格出自一人手笔,解决了一脏疑案。但是,这种机遇委实不多,还是要靠平日对资料的积累,认真进行分析、对照,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处,以及客观上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头脑中有了标尺,才好衡量高低。一句话,有关摹、临本,特别是同时代人的作品,尤其考验人。须知并非每件作品呈现在鉴定者眼前就一目了然,马上可以下结论,而是存在似是而非的复杂因素,需要深入考察,寻找有力证据。如果条件仍未具备,只得暂时存疑,不好断然判定真伪。这方面的事例较多,不足为怪,也不必怕人讥评。  

    在古代书画鉴定上,认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主要成员。从这方面看,要学习我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先辈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对某件作品的认识存在分歧,于是将各自的意见记录下来。可是,若这些名家们也一时还不能做出判断的,于是用“存疑”一词表明,庶几不使有待研究之作品由于一念之差被摒弃不顾,则有负人民嘱托之至意。这里说的是对待古代书画作品应有的鉴定态度问题,不包括明清以后流传的苏州、扬州、广州、长沙和北京后门的伪品在内。尽管苏州片中也偶然发现个别高手的制作。毕竟绝大多数属于商品性质,与艺术本身无丝毫联系。如何看待高手作伪的佳品,值得讨论。据文献和流传作品考察,明清靠作伪为生的画工大有人在,不过极少留下姓名,以致无法稽考,所幸明末有一位王彪,其人善仿制古画,今日还能见到他有一卷名为《桃源仙境图》的作品,绢本重彩,无工匠习气,拖尾有同代鉴藏家张寰的题跋,从题跋中才知其是苏州坊间画师,殊不易得。由此推知仇英有可能原先亦为画工,因得到周东村的传授,画风为之转变,后在项元汴家披阅历代佳作,手眼随之提高,从而自立门户,进入吴门四家之列,此虽推论,前人未见有此说法,故揭出以待后考。所以说坊间片子,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中间去发现新作,庶几无沧海遗珠之憾。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叶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5.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文献概览》,2007年。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