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提 要:目前对地方志概述理论的研究,在其重要性、功能、作用、体式等宏观方面有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就如何体现概述功能、怎样选择体式纂写等问题上,仍使人感到困惑,一些理论观点说起来明白易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困难重重,理论与实践存有差距而不容易结合。文章在对于概述功能的体现、各体式的特点优劣以及二轮志书概述纂写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探究,以求纂写中更加明晰清楚,操作方便。
关键词:概述 纂写 浅议
概述为全书开篇之作,写得好坏对整部志书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两轮修志至今,成章出版的概述数以千万篇计,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概述纂写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卢振川、原衡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武铁良等同志,对概述的撰写提出许多真知灼见的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致认为,概述的功能主要有提炼精华、概括地情,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彰明因果、揭示规律,评量得失、策论方略等;概述的体式有分块记述体、特点串联体、策论体、史纲体、总结体、史志结合体等;概述的纂写讲究概括能力、思想深度、文字技巧等。这些,在方志界已经达成共识,并被广大修志工作者应用于修志实践,使概述的纂写在一定程度上有章可循。由于地方志书概述的特殊性,写得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凑合一篇一般水平的也比较容易。因之,概述写得好的固然不乏其例,一般的、起不到概述应有作用的也大量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关于纂写概述的理论说起来明白易懂,做起来却使人仍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如概述的各项功能怎样体现?各体式的优劣及如何选择?以及第二轮志书概述纂写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处理等,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求之更明晰清楚一些,以便于操作,使之能纂写出更精彩的概述来。
一、概述功能的体现
提炼精华,概括地情。应明确4个概念:㈠从地情总体的角度概括其基本特点,不是面面俱到和简单浓缩;㈡地情绝非仅指地理部分,而是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及现状全部;㈢必须选择最主要的方面和事物代表总的地情,提炼精华;㈣将相近、关系密切的事物合并归类,形成类少面大,实现对总的地情的概括。
沟通联系,形成整体。沟通联系难以把握的是分块记述体式和特点串联体式。各块内部的联系好办,外部之间却无法刻意去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全篇的浑然一体,而缺乏联系又无法使概述达到应有的作用和目的。这类可以采取两个补救办法:㈠全篇在划分块时确定一条主线,如以山水、物产、旅游、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经济等为中心,其内在联系自然而成;㈡或在各块之后加一块概括综述文字,直接阐明各块类之间的联系。
彰明因果,揭示规律。㈠以事物的成败定位,阐明成败兴衰的原因及变化的必然趋势;㈡注重内、外因素,自身的因素及外部环境影响。如客观条件、指导思想、政策的影响等;㈢采用评议手法,直接拨开现象,阐明因果,揭示规律。
评量得失,策论方略。㈠对于地情中成就、失误、不足等必须明了和把握准确;㈡高屋建瓴,站在政策、环境、思想境界等高度鸟瞰,有本地过去和现在、本地与更大范围的比较;㈢评量中肯,切合实际;㈣导发展之势而忌作未来的预测,也不宜向当政者献策建言;㈤与彰明因果、揭示规律融合进行。
二、各体式的优劣分析
概述体式各说法不同,称谓有异,但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分块记述体、特点串联体、策论体、史纲体、史志结合体5种体式。各体式自有利弊,应根据地情和各体式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概述纂写体式。
分块记述体。将全志内容分块独立纵述。这种体式所见最多。其优点:㈠体式与正文基本一致,有一种和谐美感;㈡容易把握和纂写,层次分明;㈢最容易体现概括地情和导读作用。其不足之处:㈠平列的各项内容独立,整体结构松散,整体性不强,空间展现余地小;㈡容易与正文尤其是编章综述内容重复;㈢一些总的情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等没有地方可写。采用这种体式应分块要大、分类要少,以八到十块为宜,还可以考虑分块围绕一个中心或设置分析利弊优劣专块文字。
特点串联体。将本地突出特点或优势归纳成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概述,形成特点串联。其优点是特点突出,鲜明集中。不足是特点孤立,联系不够,因果不明,规律不显,总体概括性不强。并且,采用这种体式要考虑地方事务“特”的程度,仅在本地为特,而在全省(市)乃至全国平平或仍为劣势的地方不宜采用。
策论体。以编纂者对地情的认识,直接论述兴衰利弊、优缺得失、阐明特点、揭示规律。资治价值较高。但是概括地情不够,造成近论文体与整部志书体例不合,并且需要纂写者对地情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有高度的理论水平,纂写难度大。
史纲体。按历史时期或阶段纵向记述。其优点:㈠易于把握,脉络清楚,层次分明;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志书横排竖写章法带来的历史中心线索的淡化。其弊端:㈠与整部志书体例产生不协调感;㈡二轮续志断限时间短、阶段性不明显、历史发展主线和阶段不易理清楚而不再适用。
史志结合体。先分历史时期,然后横陈各项内容,采取纵横结合的办法写。也有的前面记述一块地理概况,后面分时期或阶段记述。
总结体式。记述情况、肯定成绩、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这种体式虽然有几分合理的因素,其弊端有二:㈠正文中是排斥总结式的;㈡成绩和问题特别是问题不好把握。
三、概述纂写的其他问题
概述的文体。概述的体式、写法独特,其文体也必然具有独特性。不属序跋前言杂文之类,非记叙文、论说文、文学体裁。最显著的特点是记述体兼议论结合文学体笔法。没有议论便成为概况,没有叙述则成为评论,不结合文学体笔法便没有文采和生机。应明确三点:㈠叙事为主,议论为辅;㈡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穿插进行,注重二者和谐自然,而不是叙一段议一段;㈢概述不是文学体,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采用文学体笔法。既要写出一地概貌,又要灵、神、气、魄俱现,气势要求庄重而飘逸,语言节奏明快流畅,描述生动形象,用词考究,豁达凝炼,适当采用赋比兴修辞手法,使之文采斐然。也就是说,概述的文体是记叙、议论、文学三种体式的结合运用,达到叙精华之事、论规律哲理、语言文字优美,才是一篇上乘概述。
概述与正文的关系。概述虽不入编章,但从形式上讲概述是正文的一部分,同大事记一样。从内容上讲,概述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者说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地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概述应以反映地情为宗旨,概述的功用也就成了以了解地情为主要目的。反过来说,概述又是阅读和理解志书的向导,通过阅读概述,了解地情特点与发展规律,成为理解志书的钥匙。此外,由于对概述理论的研究不断升华,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概述应引人粗识其地而急谋读其志”,“设概述而不欲读或不需读全志,则概述失其本旨。设概述而急于通读或翻检全志,则概述得其本旨”①的观点,对概述的纂写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概述实现这一引导作用或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采取一个手段就是“引而不发”,实现“引而不发”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在概述中不写那些具体的、面面俱到的数字,点到为止,欲知详情,正文里见。
第二轮志书与首轮志书概述的异同。首轮志书概述各个方面纵贯古今一直写来。但二轮志书概述如何写呢?可以有三种形式:㈠写法同首轮志书概述,坚持贯通古今和详今略古原则,反映一地历史全貌;㈡与正文同步,仅记述志书断限内事物,略有上溯也不十分明显;㈢以志书断限内事物为基础,以有利于更好地反映续志断限内地情为前提而适当上溯。上溯内容主要表现在人文方面,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目前达到了某种程度,但它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上溯无法显示其深厚渊源。可以使概述的上限形成一种犬牙交错格局。
概述的段落与标题。常见的有三种情况:㈠不分类不分块,不用一二三四,一气呵成。多用于史纲体、策论体式。结构紧凑,中心突出;㈡按类分块,用一二三四表示类别段落。眉目清楚,一目了然。类别排列照顾正文部类顺序。也有的采用暗分块办法,不用一二三四为序排列,各块用空行表示。分块记述体式的概述自然形成这种样式;㈢不但分块,并且各块设立小标题名称,更具明了直接的特点。采用特点串联体式的概述宜用这种方式。
概述的开头和结尾。概述的开头多以地理位置发端,已几近成为固定模式。概述结尾的形式主要有:㈠展望未来式。多是强调本地目前面临机遇,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必能如何如何等。这类文字本来不着边际,全凭想象,是志书所忌讳的。但这样写也合乎情理,给人以美感和振奋的感觉。用这种形式结尾的不在少数;㈡总结式。对概述全文的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点名中心主题,使概述本身更加完整、完美;㈢综合分析式。对地情利弊因素进行综合剖析、评介,直接表明好坏,显示发展规律。
概述的形成。由于概述之于整部志书非常重要,体式、功用独特,要求越来越高,纂写难度大。概述的纂写要经过研究理论、确定体式、选取内容、撰写初稿、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冷却处理、再次打磨、最后定稿的过程。前提是吃透地情,把握关键,定准基调。应由主笔一人起草,多方征求意见,群策群力,下力完成。
——————————
①来新夏:《新方志概述点评序》,《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3期第4页。
(作者: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提 要:目前对地方志概述理论的研究,在其重要性、功能、作用、体式等宏观方面有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就如何体现概述功能、怎样选择体式纂写等问题上,仍使人感到困惑,一些理论观点说起来明白易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困难重重,理论与实践存有差距而不容易结合。文章在对于概述功能的体现、各体式的特点优劣以及二轮志书概述纂写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探究,以求纂写中更加明晰清楚,操作方便。
关键词:概述 纂写 浅议
概述为全书开篇之作,写得好坏对整部志书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两轮修志至今,成章出版的概述数以千万篇计,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概述纂写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卢振川、原衡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武铁良等同志,对概述的撰写提出许多真知灼见的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致认为,概述的功能主要有提炼精华、概括地情,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彰明因果、揭示规律,评量得失、策论方略等;概述的体式有分块记述体、特点串联体、策论体、史纲体、总结体、史志结合体等;概述的纂写讲究概括能力、思想深度、文字技巧等。这些,在方志界已经达成共识,并被广大修志工作者应用于修志实践,使概述的纂写在一定程度上有章可循。由于地方志书概述的特殊性,写得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凑合一篇一般水平的也比较容易。因之,概述写得好的固然不乏其例,一般的、起不到概述应有作用的也大量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关于纂写概述的理论说起来明白易懂,做起来却使人仍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如概述的各项功能怎样体现?各体式的优劣及如何选择?以及第二轮志书概述纂写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处理等,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求之更明晰清楚一些,以便于操作,使之能纂写出更精彩的概述来。
一、概述功能的体现
提炼精华,概括地情。应明确4个概念:㈠从地情总体的角度概括其基本特点,不是面面俱到和简单浓缩;㈡地情绝非仅指地理部分,而是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及现状全部;㈢必须选择最主要的方面和事物代表总的地情,提炼精华;㈣将相近、关系密切的事物合并归类,形成类少面大,实现对总的地情的概括。
沟通联系,形成整体。沟通联系难以把握的是分块记述体式和特点串联体式。各块内部的联系好办,外部之间却无法刻意去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全篇的浑然一体,而缺乏联系又无法使概述达到应有的作用和目的。这类可以采取两个补救办法:㈠全篇在划分块时确定一条主线,如以山水、物产、旅游、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经济等为中心,其内在联系自然而成;㈡或在各块之后加一块概括综述文字,直接阐明各块类之间的联系。
彰明因果,揭示规律。㈠以事物的成败定位,阐明成败兴衰的原因及变化的必然趋势;㈡注重内、外因素,自身的因素及外部环境影响。如客观条件、指导思想、政策的影响等;㈢采用评议手法,直接拨开现象,阐明因果,揭示规律。
评量得失,策论方略。㈠对于地情中成就、失误、不足等必须明了和把握准确;㈡高屋建瓴,站在政策、环境、思想境界等高度鸟瞰,有本地过去和现在、本地与更大范围的比较;㈢评量中肯,切合实际;㈣导发展之势而忌作未来的预测,也不宜向当政者献策建言;㈤与彰明因果、揭示规律融合进行。
二、各体式的优劣分析
概述体式各说法不同,称谓有异,但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分块记述体、特点串联体、策论体、史纲体、史志结合体5种体式。各体式自有利弊,应根据地情和各体式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概述纂写体式。
分块记述体。将全志内容分块独立纵述。这种体式所见最多。其优点:㈠体式与正文基本一致,有一种和谐美感;㈡容易把握和纂写,层次分明;㈢最容易体现概括地情和导读作用。其不足之处:㈠平列的各项内容独立,整体结构松散,整体性不强,空间展现余地小;㈡容易与正文尤其是编章综述内容重复;㈢一些总的情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等没有地方可写。采用这种体式应分块要大、分类要少,以八到十块为宜,还可以考虑分块围绕一个中心或设置分析利弊优劣专块文字。
特点串联体。将本地突出特点或优势归纳成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概述,形成特点串联。其优点是特点突出,鲜明集中。不足是特点孤立,联系不够,因果不明,规律不显,总体概括性不强。并且,采用这种体式要考虑地方事务“特”的程度,仅在本地为特,而在全省(市)乃至全国平平或仍为劣势的地方不宜采用。
策论体。以编纂者对地情的认识,直接论述兴衰利弊、优缺得失、阐明特点、揭示规律。资治价值较高。但是概括地情不够,造成近论文体与整部志书体例不合,并且需要纂写者对地情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有高度的理论水平,纂写难度大。
史纲体。按历史时期或阶段纵向记述。其优点:㈠易于把握,脉络清楚,层次分明;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志书横排竖写章法带来的历史中心线索的淡化。其弊端:㈠与整部志书体例产生不协调感;㈡二轮续志断限时间短、阶段性不明显、历史发展主线和阶段不易理清楚而不再适用。
史志结合体。先分历史时期,然后横陈各项内容,采取纵横结合的办法写。也有的前面记述一块地理概况,后面分时期或阶段记述。
总结体式。记述情况、肯定成绩、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这种体式虽然有几分合理的因素,其弊端有二:㈠正文中是排斥总结式的;㈡成绩和问题特别是问题不好把握。
三、概述纂写的其他问题
概述的文体。概述的体式、写法独特,其文体也必然具有独特性。不属序跋前言杂文之类,非记叙文、论说文、文学体裁。最显著的特点是记述体兼议论结合文学体笔法。没有议论便成为概况,没有叙述则成为评论,不结合文学体笔法便没有文采和生机。应明确三点:㈠叙事为主,议论为辅;㈡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穿插进行,注重二者和谐自然,而不是叙一段议一段;㈢概述不是文学体,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采用文学体笔法。既要写出一地概貌,又要灵、神、气、魄俱现,气势要求庄重而飘逸,语言节奏明快流畅,描述生动形象,用词考究,豁达凝炼,适当采用赋比兴修辞手法,使之文采斐然。也就是说,概述的文体是记叙、议论、文学三种体式的结合运用,达到叙精华之事、论规律哲理、语言文字优美,才是一篇上乘概述。
概述与正文的关系。概述虽不入编章,但从形式上讲概述是正文的一部分,同大事记一样。从内容上讲,概述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者说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地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概述应以反映地情为宗旨,概述的功用也就成了以了解地情为主要目的。反过来说,概述又是阅读和理解志书的向导,通过阅读概述,了解地情特点与发展规律,成为理解志书的钥匙。此外,由于对概述理论的研究不断升华,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概述应引人粗识其地而急谋读其志”,“设概述而不欲读或不需读全志,则概述失其本旨。设概述而急于通读或翻检全志,则概述得其本旨”①的观点,对概述的纂写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概述实现这一引导作用或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采取一个手段就是“引而不发”,实现“引而不发”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在概述中不写那些具体的、面面俱到的数字,点到为止,欲知详情,正文里见。
第二轮志书与首轮志书概述的异同。首轮志书概述各个方面纵贯古今一直写来。但二轮志书概述如何写呢?可以有三种形式:㈠写法同首轮志书概述,坚持贯通古今和详今略古原则,反映一地历史全貌;㈡与正文同步,仅记述志书断限内事物,略有上溯也不十分明显;㈢以志书断限内事物为基础,以有利于更好地反映续志断限内地情为前提而适当上溯。上溯内容主要表现在人文方面,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目前达到了某种程度,但它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上溯无法显示其深厚渊源。可以使概述的上限形成一种犬牙交错格局。
概述的段落与标题。常见的有三种情况:㈠不分类不分块,不用一二三四,一气呵成。多用于史纲体、策论体式。结构紧凑,中心突出;㈡按类分块,用一二三四表示类别段落。眉目清楚,一目了然。类别排列照顾正文部类顺序。也有的采用暗分块办法,不用一二三四为序排列,各块用空行表示。分块记述体式的概述自然形成这种样式;㈢不但分块,并且各块设立小标题名称,更具明了直接的特点。采用特点串联体式的概述宜用这种方式。
概述的开头和结尾。概述的开头多以地理位置发端,已几近成为固定模式。概述结尾的形式主要有:㈠展望未来式。多是强调本地目前面临机遇,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必能如何如何等。这类文字本来不着边际,全凭想象,是志书所忌讳的。但这样写也合乎情理,给人以美感和振奋的感觉。用这种形式结尾的不在少数;㈡总结式。对概述全文的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点名中心主题,使概述本身更加完整、完美;㈢综合分析式。对地情利弊因素进行综合剖析、评介,直接表明好坏,显示发展规律。
概述的形成。由于概述之于整部志书非常重要,体式、功用独特,要求越来越高,纂写难度大。概述的纂写要经过研究理论、确定体式、选取内容、撰写初稿、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冷却处理、再次打磨、最后定稿的过程。前提是吃透地情,把握关键,定准基调。应由主笔一人起草,多方征求意见,群策群力,下力完成。
——————————
①来新夏:《新方志概述点评序》,《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3期第4页。
(作者: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