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村级修志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范畴。全国很多村庄把编修村志作为自发行为。为进一步规范此项工作,青岛市崂山区2006年启动“村村修志”工程,将139个村级修志工作纳入全区文明村考核之列,掀起全区村村修志的热潮。至今已有62部村志出版发行,这些成果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好评,对于保留村庄记忆,挖掘崂山文化,传承区域文明,加深乡土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村村修志工程”被党中央电视台《方志中国》栏目进行了专题宣传,2011年荣获“齐鲁新方志”工作创新奖。
伴随着崂山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留存历史记忆,传承时代文明,惠及子孙后代”正成为众人的共识。在区政府的组织号召下,“村村修志”工程全面兴起。各村以述、志、图、表、录等多种方式,以自己村庄的成立历史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为主,对村情、地情和时代的主旋律给予了忠实记录。从中涌出一批发人深省、值得一读的好村志。特别是2011年2月,出版发行的崂山区《董家下庄村志》的概述,精炼资料,提纲挈领的概括董家下庄由穷到富、由农民到居民、由农村到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突出了地方特点,是一部提纲挈领地综述一村政治、经济、文化轮廓的好概述,一举成为新村志概述中的佼佼者。
我参与“村村修志工程”,并认真拜读了已出版的新村志的大部分概述,并将这些新村志的概述与旧村志的概述进行了比较,其主要区别:一是时代背景反映不够,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例如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没有提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写得太简单,仅一句话带过,有的概述甚至只字未提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下限在1992年以前的可以不写,但下限在1992年以后的也没有写;二是不少概述由于分块记述,内容各自为阵,结构比较松散,缺乏深度;三是有些概述层次不够分明,人为划分段落的痕迹较重,没有反映出各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内在的有机联系;四是记事比较繁杂,文字不够精练;五是缺少GDP等一些综合性数据等等。从已出版的62部新村志的概述来看,有的写得不错,有的则存在问题较多。总的来看,进一步提升质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为此,急需提高新村志概述的撰稿人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文字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概述是新村志的精髓,而不是资料的堆砌,是检验新村志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现就如何编写新村志“概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新村志中的“概述篇”,是当代修志的创新之举。它应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新编村志中。它是一部村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村志贯彻创新的重要体现,在村志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概述”是全志之“纲”,“纲举,则目张”;它对于全志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一统全志,可解“因果不彰”之憾。概述篇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它能高度概述全貌,勾勒轮廓。综述本村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大势大略”和在本地或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事、物,能使读者直截了当地了解本村的环境、特点、经济建设概况。能站在全村的角度,概述一村之总貌,提要发展变化之精华,使村志达到存史、教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的。
新编村志的“概述”篇,要遵照“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切实对繁荣和丰富村志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村志设置“概述”篇,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村志工作刚刚展开时,“概述”篇的设置和写作问题就提了出来。研究了村志设置“概述”的问题,并且在《新村志基本篇目(草案)》中设立“概述篇”。随后将“概述”列入村志的基本篇目,并结合撰写概述的实践,明确了概述的撰写要点:一是要明确撰写概述的目的和要求;二是根据村志全部内容确定概述结构布局;三是资料的取舍与运用要提炼全志的精华;四是要重视对记述对象古今全貌的概括;五是要根据内容撰写要求,认真在造句炼字方面下功夫;六是既要概括古今全貌,又充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恰如其分地处理新村志与旧村志的衔接关系,真正起到提纲挈领与画龙点睛的作用。
概述是村志主要内容和一村基本情况的概括与阐述。概述要反映一村的全貌,尤其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概述的写法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给概述的编纂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可根据自己对概述功能、特点、内容及体式的理解,巧妙构思运笔,大胆开拓创新,不必拘泥于某一样本,写出时代特色。
撰写概述(有的村志写作“总述”),简单说就是概而述之。概述,是一部村志中最讲究概括能力、思想深度和文字技巧的篇目。其写法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理论上深化,其撰稿手法是夹叙夹议,就实论虚,概兴衰起伏之因,述优劣长短之势,立体鸟瞰全局,溯古瞻今,分析利弊,沟通联系,提示规律。
概述在村志中的功能:一是总括村情,对本村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情况加以总括,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但概括村情不能写成村情概况,也不是将相关内容简单浓缩,而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恰如其分地概括其基本特点,目的在于说明各项事业、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内在联系。概述内容源于各分篇,而又要高于各分篇。如《青山村志》的概述,仅用了300多字,便将青山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区位优势、政区面积、行政区划及人口等基本情况作了概括而又准确的介绍,即使不了解青山的读者,读后也能对此一目了然。二是沟通联系。村志所记述的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而由于大事记偏于纵贯,各篇偏于横剖,都无法说清这种普遍联系。而“概述”则能纵横结合,伸缩自如,编纂者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一村互相关联的各类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总结,从而概略说明各门类间的内在联系。以境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为主线,把种植业、林业、工业、交通、教育、卫生、旅游业等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书的整体性。三是彰明因果。各项事业的盛衰枯荣,既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原因,又有多种外部原因。如果在说明共性原因与结果的同时,又能写出个性的原因及结果,这样的彰明因果才更有实际意义。四是提炼精华。概述可以不受门类、地域局限,甚至可以超出本村范围,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鸟瞰本村,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作横向比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村优于外村、独于外村的各种事物,并浓墨重彩地叙述其何以优、何以独,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和价值,既能使人从概述中看到本村精华所在,又能突出本村特点,由此引起读者阅读和研究全志的兴趣。五是评量得失。一个村、一项事业,在其历史发展中总有利弊得失。这些利弊得失归根结底都是由顺应规律和违背规律造成的。各篇受记述体例制约使揭示规律受到局限,而概述则可综合本村的优劣长短和利弊得失,拨开现象,点明规律,策论方略,显现鉴戒。六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村庄也不例外。因此,编写一村村志之“概述”,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只讲优势,讲成就,唱赞歌,而不述劣势,不讲波折,不言教训。优势成就自会使人鼓舞,给人以信心,但劣势、教训都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所以,我在撰写村志“概述”时,既如实地写了“大跃进”期间因政策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波折的教训,又面对村情,实事求是地陈述劣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工业部分,就直截了当地写道“村里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大跃进’期间,在浮夸风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乱挖滥采现象随处可见,毁林开荒屡见不鲜,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此外在个别项目建设上,未能立足当前实际,没有很好地遵循科学决策秩序和效益优先原则,造成效益不理想的现象的发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述的写法取决于内容。各村情况不同,写法也不宜强求统一。村志概述以切块写的较多。大多分成地理概貌、历史发展、革命斗争传统、建国后各业发展和现状、改革开放、未来瞻望等几大块。在写作体式上则有以下几种体式:一是浓缩体,即简单浓缩全志主要内容,面面俱到,形同概况,它横贯古今,包容百业,内容涵盖了不同行业、学科和领域。仍为记述文体,不阐明相互联系,不彰明因果,很难起到概述应有的作用。此类体式较容易掌握,在首届修志初期运用较多。后浓缩体经深化提高,改单一记述为夹叙夹议,改面面俱到为有所提炼,改只讲成就为得失俱述,使村庄整体面貌跃然纸上。二是特点串连体,即围绕本村一个或几个特点,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串联起来,既说明它们的相互联系,又总括经验教训。《会场村志》的概述就近于此种体式,全文分6部分,依次叙述“农业基础稳固,土特名产荟萃;地方工业发达,名牌产品闻名;海水养殖活跃……”等6个比较突出的村庄特点。把一项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纵概横括”得清清楚楚。三是史纲体,即抓住历史发展主线,勾勒出本村历史发展的脉络、不同时期的突出特点以及本村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写法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但一些历史发展主线和阶段不易理清的地方写起来困难较多。四是策论体,通过作者对全志材料的融汇消化,形成对本村历史与现状的完整认识,然后以更高的立脚点和更广阔的视野,将盛衰荣枯、优劣长短加以综合概述,从而阐明联系,提示规律,策论方略。近期出版的多数新村志,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这种体式。这种体式可力避“千篇一律”的弊病,并以事实反映出发展规律,同时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五是承上启下,略述源流(或背景)。为了保持其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撰写概述时,可以略述一下其源流(或背景),以承上启下。这样的概述,承上启下,给人以完整的概念和强烈的时代感。
当今概述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面面俱到,篇幅太长(全文以5000字左右为宜),微观内容摘取过多,动辄万言以上,不但造成概述与正文重复,而且淹没了本村精华与特点。二是概述与各篇内容不统一,有个别村志撰写概述的资料不是从各篇概括而来,而是另找捷径,由此导致概述与各篇记述不一致。三是文字表述欠精彩,概述把作者推至前台,有叙有议,有策有论,使概述成为村志作者唯一一处以主人翁和战略家的气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但有些概述往往机械摘取若干数字,再加上一些空洞概括陈述,不但文字干瘪,没有可读性,而且语言缺乏力度、高度和深度,不能给人以启迪。四是建言献策过激,形同发号施令。策论部分是村志作者向读者表达对所记村的感想与期望,应饱含感情,言简意赅,点到即止。而有的作者把概述当作向村两委讲演的讲坛,把一些并不成熟甚至不切实际的利弊分析与发展举措一并写入概述,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但读来语言生硬,也超出了概述功能所限。五是新村志概述在借鉴前志概述撰写方法及经验教训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与前志衔接的问题,除了对断限内的社会发展进程和现状总貌进行概要叙述以外,还可以对上限前的历史进行梗概介绍,即使是首届村志已作详尽记述而相对变化不大的建置、区划、自然环境等内容,也有必要作概略的叙述。这样更便于读者对所记事物的发展形成宏观的整体认识,突出特点优势,揭示主要矛盾和规律。
写好概述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一是纵述沿革,横陈现状。大家都公认,新编村志是记述一村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当前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按照新村志的这个特征和功能,一部村志的开首和各篇、章、节前缩影的“概述”,当然应纵述历史,横陈现状。新编《会场村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该村的概述写出了大海哺育着会场村民。千百年来,会场村民既得大海之利,又受海啸之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各项事业,莫不与大海息息相关……。在旧社会会场海堤坝低矮单薄,千疮百孔,入海口泄水不畅,经常海潮泛滥成灾。清末到民国时期尤为严重,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治海防潮,消除堤坝隐患,大堤普遍加高培厚,成功地进行了海水养殖。近30年来,多次战胜海潮侵袭,确保村庄安全度汛。一读“概述”,便略知会场村的今昔。二是概述整体,展现形势。村志的目与节、节与章、章与篇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微观与宏观的领属关系。由于目、节是个体、是局部、是微观,若一目目、一节节地分别记述,势必难以反映一项事业、一个方面的全形大势;只有统率所有节、目的“概述”,从整体上、全局上、宏观上予以“通”而概之,才能展现整个形势。三是全面结合,体现特色。为了体现村庄特色,提出阅读要点,最好是采用全面结合的概述方法,即:既有整个面貌的素描,又有重要部位的着色。四是前后对比,反映变化。这就是概述一项事业在整个断限期间或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和末尾的状况。通过前后对比,使人们看出其间的变化、发展和成就。这种“概述”,还可与展现形势、揭示全貌、体现特色的篇(卷)首“概述”避免重复。五是略述源流,承上启下。村志,既要统合古今,更要详今略古,所以一般都定有一个详今的断限。为了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对上限以前的史实应因事而异上溯,有的还需要上溯至建置之前、事物之发端。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上限以前的史料无法搜集齐全,难以单独成章成节,只有借助概述贯通古今,详近略远,增加强烈的时代感。
综上所述,“概述”是村志的精华,是村志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全书著述性最强的部分,其实还是最能展现作者编撰水平,反映作者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窗口。要撰写好村志的“概述篇”,除要求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要求必须熟悉掌握全志内容,综合分析,高度提炼,全面概括,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写法与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编村志的“概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
村级修志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范畴。全国很多村庄把编修村志作为自发行为。为进一步规范此项工作,青岛市崂山区2006年启动“村村修志”工程,将139个村级修志工作纳入全区文明村考核之列,掀起全区村村修志的热潮。至今已有62部村志出版发行,这些成果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好评,对于保留村庄记忆,挖掘崂山文化,传承区域文明,加深乡土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村村修志工程”被党中央电视台《方志中国》栏目进行了专题宣传,2011年荣获“齐鲁新方志”工作创新奖。
伴随着崂山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留存历史记忆,传承时代文明,惠及子孙后代”正成为众人的共识。在区政府的组织号召下,“村村修志”工程全面兴起。各村以述、志、图、表、录等多种方式,以自己村庄的成立历史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为主,对村情、地情和时代的主旋律给予了忠实记录。从中涌出一批发人深省、值得一读的好村志。特别是2011年2月,出版发行的崂山区《董家下庄村志》的概述,精炼资料,提纲挈领的概括董家下庄由穷到富、由农民到居民、由农村到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突出了地方特点,是一部提纲挈领地综述一村政治、经济、文化轮廓的好概述,一举成为新村志概述中的佼佼者。
我参与“村村修志工程”,并认真拜读了已出版的新村志的大部分概述,并将这些新村志的概述与旧村志的概述进行了比较,其主要区别:一是时代背景反映不够,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例如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没有提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写得太简单,仅一句话带过,有的概述甚至只字未提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下限在1992年以前的可以不写,但下限在1992年以后的也没有写;二是不少概述由于分块记述,内容各自为阵,结构比较松散,缺乏深度;三是有些概述层次不够分明,人为划分段落的痕迹较重,没有反映出各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内在的有机联系;四是记事比较繁杂,文字不够精练;五是缺少GDP等一些综合性数据等等。从已出版的62部新村志的概述来看,有的写得不错,有的则存在问题较多。总的来看,进一步提升质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为此,急需提高新村志概述的撰稿人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文字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概述是新村志的精髓,而不是资料的堆砌,是检验新村志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现就如何编写新村志“概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新村志中的“概述篇”,是当代修志的创新之举。它应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新编村志中。它是一部村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村志贯彻创新的重要体现,在村志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概述”是全志之“纲”,“纲举,则目张”;它对于全志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一统全志,可解“因果不彰”之憾。概述篇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它能高度概述全貌,勾勒轮廓。综述本村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大势大略”和在本地或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事、物,能使读者直截了当地了解本村的环境、特点、经济建设概况。能站在全村的角度,概述一村之总貌,提要发展变化之精华,使村志达到存史、教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的。
新编村志的“概述”篇,要遵照“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切实对繁荣和丰富村志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村志设置“概述”篇,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村志工作刚刚展开时,“概述”篇的设置和写作问题就提了出来。研究了村志设置“概述”的问题,并且在《新村志基本篇目(草案)》中设立“概述篇”。随后将“概述”列入村志的基本篇目,并结合撰写概述的实践,明确了概述的撰写要点:一是要明确撰写概述的目的和要求;二是根据村志全部内容确定概述结构布局;三是资料的取舍与运用要提炼全志的精华;四是要重视对记述对象古今全貌的概括;五是要根据内容撰写要求,认真在造句炼字方面下功夫;六是既要概括古今全貌,又充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恰如其分地处理新村志与旧村志的衔接关系,真正起到提纲挈领与画龙点睛的作用。
概述是村志主要内容和一村基本情况的概括与阐述。概述要反映一村的全貌,尤其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概述的写法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给概述的编纂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可根据自己对概述功能、特点、内容及体式的理解,巧妙构思运笔,大胆开拓创新,不必拘泥于某一样本,写出时代特色。
撰写概述(有的村志写作“总述”),简单说就是概而述之。概述,是一部村志中最讲究概括能力、思想深度和文字技巧的篇目。其写法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理论上深化,其撰稿手法是夹叙夹议,就实论虚,概兴衰起伏之因,述优劣长短之势,立体鸟瞰全局,溯古瞻今,分析利弊,沟通联系,提示规律。
概述在村志中的功能:一是总括村情,对本村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情况加以总括,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但概括村情不能写成村情概况,也不是将相关内容简单浓缩,而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恰如其分地概括其基本特点,目的在于说明各项事业、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内在联系。概述内容源于各分篇,而又要高于各分篇。如《青山村志》的概述,仅用了300多字,便将青山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区位优势、政区面积、行政区划及人口等基本情况作了概括而又准确的介绍,即使不了解青山的读者,读后也能对此一目了然。二是沟通联系。村志所记述的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而由于大事记偏于纵贯,各篇偏于横剖,都无法说清这种普遍联系。而“概述”则能纵横结合,伸缩自如,编纂者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一村互相关联的各类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总结,从而概略说明各门类间的内在联系。以境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为主线,把种植业、林业、工业、交通、教育、卫生、旅游业等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书的整体性。三是彰明因果。各项事业的盛衰枯荣,既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原因,又有多种外部原因。如果在说明共性原因与结果的同时,又能写出个性的原因及结果,这样的彰明因果才更有实际意义。四是提炼精华。概述可以不受门类、地域局限,甚至可以超出本村范围,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鸟瞰本村,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作横向比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村优于外村、独于外村的各种事物,并浓墨重彩地叙述其何以优、何以独,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和价值,既能使人从概述中看到本村精华所在,又能突出本村特点,由此引起读者阅读和研究全志的兴趣。五是评量得失。一个村、一项事业,在其历史发展中总有利弊得失。这些利弊得失归根结底都是由顺应规律和违背规律造成的。各篇受记述体例制约使揭示规律受到局限,而概述则可综合本村的优劣长短和利弊得失,拨开现象,点明规律,策论方略,显现鉴戒。六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村庄也不例外。因此,编写一村村志之“概述”,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只讲优势,讲成就,唱赞歌,而不述劣势,不讲波折,不言教训。优势成就自会使人鼓舞,给人以信心,但劣势、教训都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所以,我在撰写村志“概述”时,既如实地写了“大跃进”期间因政策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波折的教训,又面对村情,实事求是地陈述劣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工业部分,就直截了当地写道“村里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大跃进’期间,在浮夸风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乱挖滥采现象随处可见,毁林开荒屡见不鲜,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此外在个别项目建设上,未能立足当前实际,没有很好地遵循科学决策秩序和效益优先原则,造成效益不理想的现象的发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述的写法取决于内容。各村情况不同,写法也不宜强求统一。村志概述以切块写的较多。大多分成地理概貌、历史发展、革命斗争传统、建国后各业发展和现状、改革开放、未来瞻望等几大块。在写作体式上则有以下几种体式:一是浓缩体,即简单浓缩全志主要内容,面面俱到,形同概况,它横贯古今,包容百业,内容涵盖了不同行业、学科和领域。仍为记述文体,不阐明相互联系,不彰明因果,很难起到概述应有的作用。此类体式较容易掌握,在首届修志初期运用较多。后浓缩体经深化提高,改单一记述为夹叙夹议,改面面俱到为有所提炼,改只讲成就为得失俱述,使村庄整体面貌跃然纸上。二是特点串连体,即围绕本村一个或几个特点,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串联起来,既说明它们的相互联系,又总括经验教训。《会场村志》的概述就近于此种体式,全文分6部分,依次叙述“农业基础稳固,土特名产荟萃;地方工业发达,名牌产品闻名;海水养殖活跃……”等6个比较突出的村庄特点。把一项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纵概横括”得清清楚楚。三是史纲体,即抓住历史发展主线,勾勒出本村历史发展的脉络、不同时期的突出特点以及本村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写法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但一些历史发展主线和阶段不易理清的地方写起来困难较多。四是策论体,通过作者对全志材料的融汇消化,形成对本村历史与现状的完整认识,然后以更高的立脚点和更广阔的视野,将盛衰荣枯、优劣长短加以综合概述,从而阐明联系,提示规律,策论方略。近期出版的多数新村志,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这种体式。这种体式可力避“千篇一律”的弊病,并以事实反映出发展规律,同时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五是承上启下,略述源流(或背景)。为了保持其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撰写概述时,可以略述一下其源流(或背景),以承上启下。这样的概述,承上启下,给人以完整的概念和强烈的时代感。
当今概述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面面俱到,篇幅太长(全文以5000字左右为宜),微观内容摘取过多,动辄万言以上,不但造成概述与正文重复,而且淹没了本村精华与特点。二是概述与各篇内容不统一,有个别村志撰写概述的资料不是从各篇概括而来,而是另找捷径,由此导致概述与各篇记述不一致。三是文字表述欠精彩,概述把作者推至前台,有叙有议,有策有论,使概述成为村志作者唯一一处以主人翁和战略家的气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但有些概述往往机械摘取若干数字,再加上一些空洞概括陈述,不但文字干瘪,没有可读性,而且语言缺乏力度、高度和深度,不能给人以启迪。四是建言献策过激,形同发号施令。策论部分是村志作者向读者表达对所记村的感想与期望,应饱含感情,言简意赅,点到即止。而有的作者把概述当作向村两委讲演的讲坛,把一些并不成熟甚至不切实际的利弊分析与发展举措一并写入概述,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但读来语言生硬,也超出了概述功能所限。五是新村志概述在借鉴前志概述撰写方法及经验教训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与前志衔接的问题,除了对断限内的社会发展进程和现状总貌进行概要叙述以外,还可以对上限前的历史进行梗概介绍,即使是首届村志已作详尽记述而相对变化不大的建置、区划、自然环境等内容,也有必要作概略的叙述。这样更便于读者对所记事物的发展形成宏观的整体认识,突出特点优势,揭示主要矛盾和规律。
写好概述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一是纵述沿革,横陈现状。大家都公认,新编村志是记述一村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当前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按照新村志的这个特征和功能,一部村志的开首和各篇、章、节前缩影的“概述”,当然应纵述历史,横陈现状。新编《会场村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该村的概述写出了大海哺育着会场村民。千百年来,会场村民既得大海之利,又受海啸之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各项事业,莫不与大海息息相关……。在旧社会会场海堤坝低矮单薄,千疮百孔,入海口泄水不畅,经常海潮泛滥成灾。清末到民国时期尤为严重,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治海防潮,消除堤坝隐患,大堤普遍加高培厚,成功地进行了海水养殖。近30年来,多次战胜海潮侵袭,确保村庄安全度汛。一读“概述”,便略知会场村的今昔。二是概述整体,展现形势。村志的目与节、节与章、章与篇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微观与宏观的领属关系。由于目、节是个体、是局部、是微观,若一目目、一节节地分别记述,势必难以反映一项事业、一个方面的全形大势;只有统率所有节、目的“概述”,从整体上、全局上、宏观上予以“通”而概之,才能展现整个形势。三是全面结合,体现特色。为了体现村庄特色,提出阅读要点,最好是采用全面结合的概述方法,即:既有整个面貌的素描,又有重要部位的着色。四是前后对比,反映变化。这就是概述一项事业在整个断限期间或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和末尾的状况。通过前后对比,使人们看出其间的变化、发展和成就。这种“概述”,还可与展现形势、揭示全貌、体现特色的篇(卷)首“概述”避免重复。五是略述源流,承上启下。村志,既要统合古今,更要详今略古,所以一般都定有一个详今的断限。为了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对上限以前的史实应因事而异上溯,有的还需要上溯至建置之前、事物之发端。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上限以前的史料无法搜集齐全,难以单独成章成节,只有借助概述贯通古今,详近略远,增加强烈的时代感。
综上所述,“概述”是村志的精华,是村志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全书著述性最强的部分,其实还是最能展现作者编撰水平,反映作者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窗口。要撰写好村志的“概述篇”,除要求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要求必须熟悉掌握全志内容,综合分析,高度提炼,全面概括,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写法与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编村志的“概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