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卷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以下简称自治区农牧业厅)共设行政编制140名,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草原防火办公室)、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畜禽屠宰管理处等23个职能处室局。厅属正厅级事业单位1个(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正处级事业单位31个。2016年,全区农牧业经济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畜牧业发展实现“十二连稳”,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1 609元,增长7.7%。
【粮食生产】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8.5万公顷,增长1.0%。粮食总产量2780.2万吨,同比下降1.6%,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0位。
【畜牧业发展】 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13 597.92万头(只),与上年基本持平。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2 398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1.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72.1万吨,增长1.8%;牛肉产量55.6万吨,增长5.1%;羊肉产量99.0万吨,增长6.9%。牛奶产量734.1万吨,同比下降8.6%;禽蛋产量58.0万吨,同比增长2.8%。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人工种草3484万亩,在13个旗县推进草牧业试点工作。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最好水平。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98.5亿元、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均增长8%左右。农牧业产业化产品加工率60.9%,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3家,上市公司1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从66件增加到70件。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214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264元,同比增长7.6%,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45.3%,带动就业人数44.4万人。
【农牧业科技】 南繁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有13家科研育种单位进驻基地开展加代扩繁工作;扶持新建地方品种为主的肉羊种羊场82个,全区种羊场已超过360个,具备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启动 “百万头肉牛”种子工程建设,引进1.6万头肉用种母牛,自治区已是全国最大的牛羊种业基地;建立健全县、乡、村级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351个,展示新品种 70余个,展示新技术70余项。推进综合性技术服务,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全区化肥用量增幅较常年降低7.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增量控制在2%以内;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达到71.3%和76.6%,同比提高11.8个和1.2个百分点。
【动物防疫】 全区共免疫动物61 573.45万头只次,其中春季集中免疫动物29 093.21万头只次、秋季集中免疫动物32 480.24万头只次。严格实施定期不免制度,做到应免尽免,存栏动物始终处于免疫有效保护状态。对62 400个规模养殖场次、541.69万个散养户次的19 425.62万头(只、羽)次动物开展口蹄疫等28种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的疫病均进行及时规范处置。全区共出具动物检疫A证3.61万张、B证13.5万张、动物产品A证7.57万张、B证47.8万张。检疫出区动物3609.6万头只、区内流通动物8398.4万头只,出区动物产品40.54万吨、区内流通动物产品14.63万吨。无害化处理病害动物6.18万头只、动物产品113.7吨。跨省调入种用乳用动物审批14批次,调入奶牛6000头、奶山羊31只。全区马传贫防治达到消灭标准。
【畜禽屠宰监管】 建立完善屠宰监管法规新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并制订和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牛羊屠宰巡监抽检操作规范》等5个配套的细化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屠宰行业新秩序,继续做好畜禽屠宰企业资格清理,并开展定点屠宰证换证工作。全区在册定点屠宰企业655家(新建企业49家),取缔老旧企业127家,关停全部无证企业,整改企业438家。全区开展专项整治、“扫雷行动”执法2843次,出动执法人员7560人次,清理关闭不合格屠宰厂(场、点)62个,查处违法案件16件。联合整治行动共开展联合执法444次,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27个,排查企业1540个(次),曝光违法业主1个。接到12316举报27起,核实查处23起。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2016年,全区共批复建设108个检验检测机构,17个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双认证”。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1832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89件。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较“十二五”期间提高1个百分点。与600多家企业的法人签订农畜产品安全生产承诺书。组织建设全区监管追溯信息平台,连续多年保持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
【兽医药政工作】 2016年,为全区16 351名防疫员每人定制发放防水、防菌、防毒的春夏季和秋冬季高质量防护服各一套。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动物诊疗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920次,参加执法人员5459人次,依法立案查处4件,清理关闭不合格动物诊疗机构27家。积极全面推进兽药二维码信息追溯系统建设,自治区全部兽药生产企业的全部产品已实现二维码可追溯管理。规范“兽药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建立以购进凭证和购销记录为主的兽药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全区共监督抽检兽药产品1161批次,其中合格1137批次,合格率97.9%;完成1070批次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 党中央及自治区惠农惠牧资金115.48亿元落实到位。其中:党中央资金103.5亿元,自治区资金11.98亿元。如草原生态补奖资金45.75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任务落实到户率100%,500多万农牧民受益,补贴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牧区禁牧户补贴发放最低标准在贫困线以上(3010元),基本实现牧区脱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3.61亿元,9.1万户农牧民受益。各项惠农惠牧资金及时足额下拨,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牧业经营方式与体制创新】 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7.77万家,较上年增长5.7%。全区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近1500家,有1033家合作社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01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获得各级示范社称号的合作社2000余家。全区家庭农牧场4.3万家(生态家庭牧场3.5万家)。全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近10万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5万户,占牧户总数11%。畜禽整体规模化率6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农牧业机械化】 2016年,全区农机总动力3331万千瓦。全区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6%、86.6%和65%,综合机械化水平8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13.7万亩;完成机械深松整地1416.3万亩。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2087个,较上年增加218个。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总数超过2.3万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力的农田作业社会化服务比重39.1%,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渔业经济】 2016年,全区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同比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4.6%。实施池塘生态养殖面积7万亩,中小水面生态集约化养殖17万亩,稻田养殖6.28万亩。新建池塘1790亩,改造老旧池塘5130亩。全区新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健康养殖示范场14个。
【农垦经济】 2016年,全区农垦系统完成生产总值119.7亿元,同比下降7.14%。农牧场人均纯收入13 628元,同比增长7.7%。全系统农作物播种面积107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793万亩,粮食产量17.9亿公斤。牧业年度全系统大小畜存栏42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6万吨,鲜奶产量26.8万吨,禽蛋产量5429吨。自治区下达2016年危房改造计划任务25 312户,开工率97.4%。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基本建立起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服务。2016年,“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突破1000人,农村牧区信息员突破6000人。自治区级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农业部、自治区和盟市的三级视频会议联播。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累计发布信息16万多条,总访问量突破4300万人次;“12316”三农服务热线累计接听2万多通农牧民电话,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2316”直播节目累计播出1100多期次,共计邀请到1000多位农牧业技术专家做客节目,咨询专家解答问题6500多个,已经成为全区农牧业系统为农牧民提供服务的直接窗口;有1200多位专家登录“农信通三农服务手机短信平台”,创建专家订制号,实现信息服务与农牧民的直接对接。
【休闲农牧业】 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2800多家,其中农家乐、牧家乐占总数近80%,休闲观光农园(庄)6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人,其中农牧民占近90%。年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55亿元,带动近10万户农牧民增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自治区级示范旗县18个,示范点82个。
【饲料工业】 全区饲料总产量278.6万吨,总产值75.41亿元,年产量超过5万吨企业13家。2016年,全区各类饲料样品和牛羊尿液监测共完成1万批次以上,合格率分别达到96.8%和100%。对获证饲料生产企业做到监督抽检全覆盖。继续组织对禁止使用 “瘦肉精”类物质进行全面排查,监测场所4145个,“瘦肉精”专项监测抽查养殖场(户)1363家,筛查动物尿液6815批次,专项监测抽检“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零检出。
【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已完成确权登记面积2600万亩;10个草原确权承包试点已完成确权面积2.67亿亩,镶黄旗实现用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鄂托克前旗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今年在40个旗县全面推开(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2个盟市整盟市推进)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在进行外业测绘;草原确权承包外业工作已经完成40%。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工作方案,各地正在制定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359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6.3%),增长12.6%;草牧场流转面积7500万亩,同比增长4.2%。
(撰稿人:李志峰)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以下简称自治区农牧业厅)共设行政编制140名,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草原防火办公室)、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畜禽屠宰管理处等23个职能处室局。厅属正厅级事业单位1个(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正处级事业单位31个。2016年,全区农牧业经济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畜牧业发展实现“十二连稳”,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1 609元,增长7.7%。
【粮食生产】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8.5万公顷,增长1.0%。粮食总产量2780.2万吨,同比下降1.6%,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0位。
【畜牧业发展】 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13 597.92万头(只),与上年基本持平。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2 398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1.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72.1万吨,增长1.8%;牛肉产量55.6万吨,增长5.1%;羊肉产量99.0万吨,增长6.9%。牛奶产量734.1万吨,同比下降8.6%;禽蛋产量58.0万吨,同比增长2.8%。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人工种草3484万亩,在13个旗县推进草牧业试点工作。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最好水平。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98.5亿元、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均增长8%左右。农牧业产业化产品加工率60.9%,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3家,上市公司1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从66件增加到70件。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214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264元,同比增长7.6%,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45.3%,带动就业人数44.4万人。
【农牧业科技】 南繁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有13家科研育种单位进驻基地开展加代扩繁工作;扶持新建地方品种为主的肉羊种羊场82个,全区种羊场已超过360个,具备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启动 “百万头肉牛”种子工程建设,引进1.6万头肉用种母牛,自治区已是全国最大的牛羊种业基地;建立健全县、乡、村级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351个,展示新品种 70余个,展示新技术70余项。推进综合性技术服务,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全区化肥用量增幅较常年降低7.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增量控制在2%以内;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达到71.3%和76.6%,同比提高11.8个和1.2个百分点。
【动物防疫】 全区共免疫动物61 573.45万头只次,其中春季集中免疫动物29 093.21万头只次、秋季集中免疫动物32 480.24万头只次。严格实施定期不免制度,做到应免尽免,存栏动物始终处于免疫有效保护状态。对62 400个规模养殖场次、541.69万个散养户次的19 425.62万头(只、羽)次动物开展口蹄疫等28种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的疫病均进行及时规范处置。全区共出具动物检疫A证3.61万张、B证13.5万张、动物产品A证7.57万张、B证47.8万张。检疫出区动物3609.6万头只、区内流通动物8398.4万头只,出区动物产品40.54万吨、区内流通动物产品14.63万吨。无害化处理病害动物6.18万头只、动物产品113.7吨。跨省调入种用乳用动物审批14批次,调入奶牛6000头、奶山羊31只。全区马传贫防治达到消灭标准。
【畜禽屠宰监管】 建立完善屠宰监管法规新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并制订和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牛羊屠宰巡监抽检操作规范》等5个配套的细化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屠宰行业新秩序,继续做好畜禽屠宰企业资格清理,并开展定点屠宰证换证工作。全区在册定点屠宰企业655家(新建企业49家),取缔老旧企业127家,关停全部无证企业,整改企业438家。全区开展专项整治、“扫雷行动”执法2843次,出动执法人员7560人次,清理关闭不合格屠宰厂(场、点)62个,查处违法案件16件。联合整治行动共开展联合执法444次,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27个,排查企业1540个(次),曝光违法业主1个。接到12316举报27起,核实查处23起。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2016年,全区共批复建设108个检验检测机构,17个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双认证”。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1832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89件。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较“十二五”期间提高1个百分点。与600多家企业的法人签订农畜产品安全生产承诺书。组织建设全区监管追溯信息平台,连续多年保持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
【兽医药政工作】 2016年,为全区16 351名防疫员每人定制发放防水、防菌、防毒的春夏季和秋冬季高质量防护服各一套。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动物诊疗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920次,参加执法人员5459人次,依法立案查处4件,清理关闭不合格动物诊疗机构27家。积极全面推进兽药二维码信息追溯系统建设,自治区全部兽药生产企业的全部产品已实现二维码可追溯管理。规范“兽药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建立以购进凭证和购销记录为主的兽药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全区共监督抽检兽药产品1161批次,其中合格1137批次,合格率97.9%;完成1070批次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 党中央及自治区惠农惠牧资金115.48亿元落实到位。其中:党中央资金103.5亿元,自治区资金11.98亿元。如草原生态补奖资金45.75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任务落实到户率100%,500多万农牧民受益,补贴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牧区禁牧户补贴发放最低标准在贫困线以上(3010元),基本实现牧区脱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3.61亿元,9.1万户农牧民受益。各项惠农惠牧资金及时足额下拨,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牧业经营方式与体制创新】 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7.77万家,较上年增长5.7%。全区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近1500家,有1033家合作社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01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获得各级示范社称号的合作社2000余家。全区家庭农牧场4.3万家(生态家庭牧场3.5万家)。全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近10万个,参与家庭牧场经营户5万户,占牧户总数11%。畜禽整体规模化率6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农牧业机械化】 2016年,全区农机总动力3331万千瓦。全区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6%、86.6%和65%,综合机械化水平8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13.7万亩;完成机械深松整地1416.3万亩。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2087个,较上年增加218个。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总数超过2.3万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力的农田作业社会化服务比重39.1%,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渔业经济】 2016年,全区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同比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4.6%。实施池塘生态养殖面积7万亩,中小水面生态集约化养殖17万亩,稻田养殖6.28万亩。新建池塘1790亩,改造老旧池塘5130亩。全区新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健康养殖示范场14个。
【农垦经济】 2016年,全区农垦系统完成生产总值119.7亿元,同比下降7.14%。农牧场人均纯收入13 628元,同比增长7.7%。全系统农作物播种面积107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793万亩,粮食产量17.9亿公斤。牧业年度全系统大小畜存栏42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6万吨,鲜奶产量26.8万吨,禽蛋产量5429吨。自治区下达2016年危房改造计划任务25 312户,开工率97.4%。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基本建立起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服务。2016年,“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突破1000人,农村牧区信息员突破6000人。自治区级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农业部、自治区和盟市的三级视频会议联播。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累计发布信息16万多条,总访问量突破4300万人次;“12316”三农服务热线累计接听2万多通农牧民电话,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2316”直播节目累计播出1100多期次,共计邀请到1000多位农牧业技术专家做客节目,咨询专家解答问题6500多个,已经成为全区农牧业系统为农牧民提供服务的直接窗口;有1200多位专家登录“农信通三农服务手机短信平台”,创建专家订制号,实现信息服务与农牧民的直接对接。
【休闲农牧业】 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2800多家,其中农家乐、牧家乐占总数近80%,休闲观光农园(庄)6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人,其中农牧民占近90%。年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55亿元,带动近10万户农牧民增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自治区级示范旗县18个,示范点82个。
【饲料工业】 全区饲料总产量278.6万吨,总产值75.41亿元,年产量超过5万吨企业13家。2016年,全区各类饲料样品和牛羊尿液监测共完成1万批次以上,合格率分别达到96.8%和100%。对获证饲料生产企业做到监督抽检全覆盖。继续组织对禁止使用 “瘦肉精”类物质进行全面排查,监测场所4145个,“瘦肉精”专项监测抽查养殖场(户)1363家,筛查动物尿液6815批次,专项监测抽检“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零检出。
【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已完成确权登记面积2600万亩;10个草原确权承包试点已完成确权面积2.67亿亩,镶黄旗实现用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鄂托克前旗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今年在40个旗县全面推开(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2个盟市整盟市推进)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在进行外业测绘;草原确权承包外业工作已经完成40%。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工作方案,各地正在制定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359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6.3%),增长12.6%;草牧场流转面积7500万亩,同比增长4.2%。
(撰稿人:李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