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卷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等10个处室。拥有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10个直属事业单位。截至2016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089人。学历结构:博士22人,硕士391人,本科2094人,大专53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70人(正研级20人、副研级450人),中级职称1412人,初级职称970人。
全区现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875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10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防灾减灾组织、考核、预案和风险管理等体系不断完善,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得到巩固。各级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部分盟(市)依托气象部门建设防灾减灾指挥平台,融入式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围绕区域性严重干旱和局地洪涝等灾害,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评估服务,各部门联动高效,应急响应迅速,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内容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共识。
农牧服务以支农支牧惠农惠牧服务和保障精准扶贫为重点,推进农牧业气象精细化智慧型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两项工程。完成区本级4种主要作物适宜种植区划和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农牧业气象灾害定量化评估已成为保险理赔重要依据。农牧业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直通式”服务覆盖90%以上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蒙汉双语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气象服务惠及民生作用越来越明显。
生态服务突出重点区域,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深入落实自治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生态气象监测站网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借助社会资源提升生态与农牧业观测自动化程度。参与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环境气象预报。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评估服务,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平台在历次火灾扑救中指挥作用凸显,得到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认可。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人工影响天气“十三五”发展规划,强化人影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自治区和4个(盟)市政府出台加强人影管理文件,明确气象、公安、安监和苏木(乡、镇)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内控制度24项。人影作业、指挥和队伍等规范化管理不断推进。人影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评估获得专家组好评。开展增雨防雹作业1100余次,总增雨量15.9亿吨,直接经济效益约22亿元,防雹保护面积3.1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约3.2亿元。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围绕保障气候安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参与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持续推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水资源、粮食安全等影响评估。构建气候变化数据集。完善气候变化业务系统中评估方法和指标。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实现突破。编写《火电厂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发改委在线审批平台。
专项服务围绕清洁能源大区发展战略,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展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风功率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力度,优化风能和太阳能数值预报系统,服务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明显提升。服务风电场249家,太阳能电厂164家。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自治区投入1788万元,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编制气象灾害、主要作物、畜牧业等23个气象服务规范。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在全区交管部门推广,强化交通路网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共享。神舟十一号返回等重大活动保障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预报业务现代化晴雨(雪)预报准确率为89.76%。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订正为正技巧,分别居全国第6和第14位。月气温和降水预测质量为76.5和74.7,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为35分钟,较2015年提前12分钟。建立时间分辨率3小时、空间分辨率5公里、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内蒙古自治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RMAPS业务化运行,以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为主的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稳步推进。完善气候监测标准化,开展雨季和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完善首席和骨干预报员分级评价制度,带动预报员转型发展。
综合观测业务现代化高空和自动站资料可用性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举办全区旗(县)级综合业务技能比赛,全国技能竞赛取得团体第3名和技术保障第1名历史最好成绩。实现1679个行业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共享应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业务化运行。完成MOPS系统与县综平台整合,提高旗(县)级综合业务集约化程度。依托气象部门组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获批,卫星遥感多领域应用得到国防科工局高度评价。
气象信息现代化以CIMISS业务运行和气象业务内网建设为核心的信息化支撑作用凸显,全区行业气象站等特色数据实现接入,20余个业务应用系统完成对接。气象大数据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构建“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融合发展模式,扩充基础设施资源池,完成宽带网升级改造和高清视频系统建设。信息化水平评估位列全国第7。
人才与科技支撑引进大气科学类毕业生比例为50.7%。探索与内蒙古大学共建大气科学专业新途径,签署共建协议,学科申请已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与高校联合开展气象专业知识培训,岗前培训累计150余人次,旗(县)局(站)远程培训覆盖率85.6%。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化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科研立项227项,取得成果92项,发表论文273篇,SCI/EI等收录2篇,科技贡献率73%。“内蒙古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评估”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等奖。
【气候影响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年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春季出现6次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夏季中东部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灾害频繁;5月及8月末出现低温冻害和霜冻,农业遭受一定损失,11月、12月出现雪灾,交通运输和设施农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全区35站次出现极端低温事件,其中3站次日最低气温超过历史极值;5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其中17站次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11站次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降雨)事件,其中2站次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17站次出现极端降雪事件。分析2016年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影响,综合评价2016年度气候为正常年景。2016年度全区发生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降温、降雪天气,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春播生产极为有利;但低温导致温棚里作物生长缓慢或出现停滞状态,部分温棚作物受冻,影响后期生长。3月大部农区均出现有效降水,为春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西部农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多,河套灌区潮塌现象加重,对麦播有一定影响;4月大部农区热量条件充足,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但是无大范围降水过程出现,降水持续偏少,农区温高雨少,土壤失墒加剧,对小麦出苗和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适期播种不利;5月上旬中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土壤墒情较差,不利于农作物播种与出苗,中下旬气温波动回升,大部农区出现有效降水,利于农区土壤增墒保墒和已播作物顺利出苗,加快马铃薯和玉米播种进度。夏季前期大部农区均出现较明显降水过程,水分条件较充沛,土壤墒情适宜,对农作物生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东部地区,特别是赤峰市旱情严重,农业遭受损失;盛夏主要农区均出现有效降水过程,水分充沛,土壤墒情适宜,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有利,但东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旱灾严重,作物发育迟缓,旱情加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持续干旱并发生蝗灾;墒情偏差地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及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对旱地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其余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基本正常,利于作物后期产量形成和牧草生长发育;季末呼伦贝尔市北部出现初霜冻和低温冷害,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秋季前期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粮食收割和晾晒,霜冻天气对牧业生产影响不大;后期冷空气活动势力较强,但对农业无明显影响。总体来看,2016年自治区农业气象条件属正常年份,但对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冬季全区大部牧区出现降温、降雪天气,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但降温、降雪天气不利于牲畜正常出牧,特别是寒潮天气过程导致母畜流产,甚至仔畜或体弱牲畜死亡等现象,对畜牧业影响较大。春季大部牧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对牧区牧草返青和生长不利;另外,大风寒潮等天气过程对牲畜正常出牧、采食、防寒保暖及接羔保育、牲畜膘情、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夏季前期大部牧区降水偏多,利于改善土壤墒情,对牧草生长非常有利,但是东部牧区,特别是赤峰市旱情严重,牧业遭受损失;盛夏东部牧区旱情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旱灾严重,牧草出现黄枯死亡现象,通辽市奈曼旗和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旱情加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牧草受旱灾面积2286千公顷,牧草产量同比下降55%,受旱牲畜145.36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2.63亿元。秋季前期大部牧区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天然草场打草和越冬草料调运和贮存,中东部牧区降水偏多,不利于牧草收割和晾晒,霜冻天气对牧业生产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16年牧业气象条件有利有弊。
【对外交流】 4月13—18日,蒙古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局长朝克图奥其尔一行到自治区气象局参观考察交流。双方就人工影响天气、为农牧气象服务、气象合作交流学习等问题进行交流。
(撰稿人:魏兴杰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气象局)内设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等10个处室。拥有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10个直属事业单位。截至2016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089人。学历结构:博士22人,硕士391人,本科2094人,大专53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470人(正研级20人、副研级450人),中级职称1412人,初级职称970人。
全区现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以及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39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8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1875个区域自动站(含自动雨量站)、71座测风塔、10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防灾减灾组织、考核、预案和风险管理等体系不断完善,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得到巩固。各级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部分盟(市)依托气象部门建设防灾减灾指挥平台,融入式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围绕区域性严重干旱和局地洪涝等灾害,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评估服务,各部门联动高效,应急响应迅速,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内容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共识。
农牧服务以支农支牧惠农惠牧服务和保障精准扶贫为重点,推进农牧业气象精细化智慧型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两项工程。完成区本级4种主要作物适宜种植区划和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农牧业气象灾害定量化评估已成为保险理赔重要依据。农牧业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直通式”服务覆盖90%以上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蒙汉双语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气象服务惠及民生作用越来越明显。
生态服务突出重点区域,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深入落实自治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生态气象监测站网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借助社会资源提升生态与农牧业观测自动化程度。参与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环境气象预报。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评估服务,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平台在历次火灾扑救中指挥作用凸显,得到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认可。
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人工影响天气“十三五”发展规划,强化人影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自治区和4个(盟)市政府出台加强人影管理文件,明确气象、公安、安监和苏木(乡、镇)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内控制度24项。人影作业、指挥和队伍等规范化管理不断推进。人影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评估获得专家组好评。开展增雨防雹作业1100余次,总增雨量15.9亿吨,直接经济效益约22亿元,防雹保护面积3.1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约3.2亿元。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围绕保障气候安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参与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持续推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水资源、粮食安全等影响评估。构建气候变化数据集。完善气候变化业务系统中评估方法和指标。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实现突破。编写《火电厂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发改委在线审批平台。
专项服务围绕清洁能源大区发展战略,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展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风功率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力度,优化风能和太阳能数值预报系统,服务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明显提升。服务风电场249家,太阳能电厂164家。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自治区投入1788万元,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编制气象灾害、主要作物、畜牧业等23个气象服务规范。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在全区交管部门推广,强化交通路网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共享。神舟十一号返回等重大活动保障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预报业务现代化晴雨(雪)预报准确率为89.76%。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订正为正技巧,分别居全国第6和第14位。月气温和降水预测质量为76.5和74.7,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为35分钟,较2015年提前12分钟。建立时间分辨率3小时、空间分辨率5公里、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内蒙古自治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RMAPS业务化运行,以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为主的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稳步推进。完善气候监测标准化,开展雨季和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完善首席和骨干预报员分级评价制度,带动预报员转型发展。
综合观测业务现代化高空和自动站资料可用性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举办全区旗(县)级综合业务技能比赛,全国技能竞赛取得团体第3名和技术保障第1名历史最好成绩。实现1679个行业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共享应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业务化运行。完成MOPS系统与县综平台整合,提高旗(县)级综合业务集约化程度。依托气象部门组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获批,卫星遥感多领域应用得到国防科工局高度评价。
气象信息现代化以CIMISS业务运行和气象业务内网建设为核心的信息化支撑作用凸显,全区行业气象站等特色数据实现接入,20余个业务应用系统完成对接。气象大数据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构建“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融合发展模式,扩充基础设施资源池,完成宽带网升级改造和高清视频系统建设。信息化水平评估位列全国第7。
人才与科技支撑引进大气科学类毕业生比例为50.7%。探索与内蒙古大学共建大气科学专业新途径,签署共建协议,学科申请已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与高校联合开展气象专业知识培训,岗前培训累计150余人次,旗(县)局(站)远程培训覆盖率85.6%。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化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科研立项227项,取得成果92项,发表论文273篇,SCI/EI等收录2篇,科技贡献率73%。“内蒙古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评估”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等奖。
【气候影响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平均气温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年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春季出现6次沙尘过程,少于常年,且首次出现时间偏晚;夏季中东部大部地区发生干旱,农牧业损失严重,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灾害频繁;5月及8月末出现低温冻害和霜冻,农业遭受一定损失,11月、12月出现雪灾,交通运输和设施农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全区35站次出现极端低温事件,其中3站次日最低气温超过历史极值;50站次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其中17站次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11站次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21站次出现极端降水(降雨)事件,其中2站次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17站次出现极端降雪事件。分析2016年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影响,综合评价2016年度气候为正常年景。2016年度全区发生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降温、降雪天气,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春播生产极为有利;但低温导致温棚里作物生长缓慢或出现停滞状态,部分温棚作物受冻,影响后期生长。3月大部农区均出现有效降水,为春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西部农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多,河套灌区潮塌现象加重,对麦播有一定影响;4月大部农区热量条件充足,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但是无大范围降水过程出现,降水持续偏少,农区温高雨少,土壤失墒加剧,对小麦出苗和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适期播种不利;5月上旬中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土壤墒情较差,不利于农作物播种与出苗,中下旬气温波动回升,大部农区出现有效降水,利于农区土壤增墒保墒和已播作物顺利出苗,加快马铃薯和玉米播种进度。夏季前期大部农区均出现较明显降水过程,水分条件较充沛,土壤墒情适宜,对农作物生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东部地区,特别是赤峰市旱情严重,农业遭受损失;盛夏主要农区均出现有效降水过程,水分充沛,土壤墒情适宜,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有利,但东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旱灾严重,作物发育迟缓,旱情加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持续干旱并发生蝗灾;墒情偏差地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及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对旱地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其余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基本正常,利于作物后期产量形成和牧草生长发育;季末呼伦贝尔市北部出现初霜冻和低温冷害,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秋季前期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粮食收割和晾晒,霜冻天气对牧业生产影响不大;后期冷空气活动势力较强,但对农业无明显影响。总体来看,2016年自治区农业气象条件属正常年份,但对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冬季全区大部牧区出现降温、降雪天气,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但降温、降雪天气不利于牲畜正常出牧,特别是寒潮天气过程导致母畜流产,甚至仔畜或体弱牲畜死亡等现象,对畜牧业影响较大。春季大部牧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对牧区牧草返青和生长不利;另外,大风寒潮等天气过程对牲畜正常出牧、采食、防寒保暖及接羔保育、牲畜膘情、饲养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夏季前期大部牧区降水偏多,利于改善土壤墒情,对牧草生长非常有利,但是东部牧区,特别是赤峰市旱情严重,牧业遭受损失;盛夏东部牧区旱情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旱灾严重,牧草出现黄枯死亡现象,通辽市奈曼旗和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旱情加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牧草受旱灾面积2286千公顷,牧草产量同比下降55%,受旱牲畜145.36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2.63亿元。秋季前期大部牧区气温正常或偏高,有利于天然草场打草和越冬草料调运和贮存,中东部牧区降水偏多,不利于牧草收割和晾晒,霜冻天气对牧业生产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16年牧业气象条件有利有弊。
【对外交流】 4月13—18日,蒙古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局长朝克图奥其尔一行到自治区气象局参观考察交流。双方就人工影响天气、为农牧气象服务、气象合作交流学习等问题进行交流。
(撰稿人:魏兴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