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卷
今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市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给农牧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全市草场受旱面积达1.02亿亩,占牧区草原面积98.2%。受灾牲畜418万头只,占牲畜总数68%。每亩平均产草量干重只有40公斤,比去年的85.6公斤减产53%,牧业4个旗牲畜越冬饲草缺口约67万吨,约为正常越冬饲草需求量的70%。因干旱缺草,出栏羊的酮体重比常年减少2.5公斤,按照今年出栏290万只估算,损失2.9亿元;牧草减产231万吨,按照每吨1000元估算,损失23.1亿元,旱灾给全市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亿元,严重的影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和牧民的稳定增收。
大旱大灾,小旱小灾仍然是草原畜牧业的常态。尽管多年来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为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短板还很突出。一是生产经营依然粗放。牧区推行的“双权一制”使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但分户经营实质上仍是粗放数量扩张型的小农经营,牧民增收还是靠牲畜数量扩张,在近年来市场价格低迷和今年特大旱灾的叠加影响下,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稳定增收严重受阻,牧区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要走的路还很长。二是避灾饲草储备机制建设迟缓。鉴于灾后必然导致草畜矛盾突出的教训,建立饲草储备体系已经形成共识,现已在锡林郭勒部分地区推行并产生很好的效果。但从牧区整体情况看,这项工作推行速度较慢。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筹资建设176个储存能力263万吨的饲草储备库覆盖全市90%的嘎查,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撑并没有正常使用,大灾之年无法发挥备草和平抑市场草价作用。因干旱导致牧区饲草供需矛盾突出,饲草价格1000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06%。三是牧区抗灾基础设施疏于管理。为提高牧区抗旱救灾能力,各级财政在牧区投入巨资进行水源开发建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后期管护,多数水井无法正常使用,水利建设中的重建轻管问题在大旱之年突出地表现出来。新巴尔虎右旗全旗有机电井2600多眼,大旱之年,能够出水的仅有280多眼,占10.8%;通过维修可以使用的抗旱机井42眼,仅占1.6%,大多数水井因年久失修而无法应急使用。
旱灾给草原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一要大力提高组织化。提高组织化的重要抓手是大力培育牧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牧场等,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二要鼓励发展规模化。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经营者,应采取畜牧业项目倾斜、贷款融资优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多种措施予以激励支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三要支持培育品牌化。采取“母子品牌模式”,相关部门协助新型经营主体申请地理标识作为公用品牌,授权有实力的企业使用,企业在母品牌下可以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时有关部门要主动帮助牧民申请有机羊肉标识,建立可追溯体系,使绿色有机的草原羊全部打造成为高端品牌,夯实牧民稳定增收基础。
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饲草储备体系。根据已经建立并运作成熟的方法,研究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和储备体系运营管理办法,在牧区复制推广。一是要完善应急饲草储备体系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自治区积极争取党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区内各级财政应把救灾物资储备的资金投入纳入预算,并积极引导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二是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储备形式。除饲草料库的实物储备之外,还可以采用合同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相关部门与饲草料生产企业签订合同,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性补贴,企业则保证一定数量的饲草库存或保证灾害发生时能迅速生产规定数量的饲料。三是要支持社会资本成立饲草料“银行”。解决牧草丰年无处可存,灾年牲畜无食可吃之难。
(二)推行畜产品保险业务。开展活羊成本价格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自治区开展牧业气象指数保险业务。去年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试点开展了草原牧区天气指数保险,填补了中国牧区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空白,收费标准为每只10元,其中雪灾的保费为7.6元,旱灾的保费为2.4元,投保期为1年,保障标准则为每只125元。建议扩大试点范围。
(三)做实牧区水利设施管理工作。一是进行摸底调查,查找问题。建立抗旱水井台账,重点摸清多发、易发旱灾地区抗旱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应对旱灾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延误抗灾时机。二是整合抗旱资金,降低成本。整合各部门抗旱资金后打捆使用,将打井、电机、水泵、节水灌溉管带等抗旱水利设施配套一并建设完成,提高抗旱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责任。明确将抗旱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交由水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确保监督检查工作到位,抗旱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作用。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农牧处 李 健 陈晓庆)
今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市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给农牧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全市草场受旱面积达1.02亿亩,占牧区草原面积98.2%。受灾牲畜418万头只,占牲畜总数68%。每亩平均产草量干重只有40公斤,比去年的85.6公斤减产53%,牧业4个旗牲畜越冬饲草缺口约67万吨,约为正常越冬饲草需求量的70%。因干旱缺草,出栏羊的酮体重比常年减少2.5公斤,按照今年出栏290万只估算,损失2.9亿元;牧草减产231万吨,按照每吨1000元估算,损失23.1亿元,旱灾给全市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亿元,严重的影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和牧民的稳定增收。
大旱大灾,小旱小灾仍然是草原畜牧业的常态。尽管多年来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为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短板还很突出。一是生产经营依然粗放。牧区推行的“双权一制”使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但分户经营实质上仍是粗放数量扩张型的小农经营,牧民增收还是靠牲畜数量扩张,在近年来市场价格低迷和今年特大旱灾的叠加影响下,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稳定增收严重受阻,牧区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要走的路还很长。二是避灾饲草储备机制建设迟缓。鉴于灾后必然导致草畜矛盾突出的教训,建立饲草储备体系已经形成共识,现已在锡林郭勒部分地区推行并产生很好的效果。但从牧区整体情况看,这项工作推行速度较慢。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筹资建设176个储存能力263万吨的饲草储备库覆盖全市90%的嘎查,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撑并没有正常使用,大灾之年无法发挥备草和平抑市场草价作用。因干旱导致牧区饲草供需矛盾突出,饲草价格1000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06%。三是牧区抗灾基础设施疏于管理。为提高牧区抗旱救灾能力,各级财政在牧区投入巨资进行水源开发建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后期管护,多数水井无法正常使用,水利建设中的重建轻管问题在大旱之年突出地表现出来。新巴尔虎右旗全旗有机电井2600多眼,大旱之年,能够出水的仅有280多眼,占10.8%;通过维修可以使用的抗旱机井42眼,仅占1.6%,大多数水井因年久失修而无法应急使用。
旱灾给草原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一要大力提高组织化。提高组织化的重要抓手是大力培育牧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牧场等,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二要鼓励发展规模化。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经营者,应采取畜牧业项目倾斜、贷款融资优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多种措施予以激励支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三要支持培育品牌化。采取“母子品牌模式”,相关部门协助新型经营主体申请地理标识作为公用品牌,授权有实力的企业使用,企业在母品牌下可以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时有关部门要主动帮助牧民申请有机羊肉标识,建立可追溯体系,使绿色有机的草原羊全部打造成为高端品牌,夯实牧民稳定增收基础。
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饲草储备体系。根据已经建立并运作成熟的方法,研究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和储备体系运营管理办法,在牧区复制推广。一是要完善应急饲草储备体系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自治区积极争取党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区内各级财政应把救灾物资储备的资金投入纳入预算,并积极引导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二是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储备形式。除饲草料库的实物储备之外,还可以采用合同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相关部门与饲草料生产企业签订合同,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性补贴,企业则保证一定数量的饲草库存或保证灾害发生时能迅速生产规定数量的饲料。三是要支持社会资本成立饲草料“银行”。解决牧草丰年无处可存,灾年牲畜无食可吃之难。
(二)推行畜产品保险业务。开展活羊成本价格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自治区开展牧业气象指数保险业务。去年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试点开展了草原牧区天气指数保险,填补了中国牧区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空白,收费标准为每只10元,其中雪灾的保费为7.6元,旱灾的保费为2.4元,投保期为1年,保障标准则为每只125元。建议扩大试点范围。
(三)做实牧区水利设施管理工作。一是进行摸底调查,查找问题。建立抗旱水井台账,重点摸清多发、易发旱灾地区抗旱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应对旱灾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延误抗灾时机。二是整合抗旱资金,降低成本。整合各部门抗旱资金后打捆使用,将打井、电机、水泵、节水灌溉管带等抗旱水利设施配套一并建设完成,提高抗旱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责任。明确将抗旱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交由水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确保监督检查工作到位,抗旱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作用。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农牧处 李 健 陈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