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卷
【概况】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南部,地处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总面积506平方千米,因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而得名,是赤峰市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出口海岸较近的地区。城区东部与赤峰市元宝山区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赤峰市喀喇沁旗毗邻,北部、西北部与赤峰市松山区交界,东西最大距离27.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5.2千米。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以浑圆丘梁和长梁为主,属半川半丘陵区,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809.5米。2021年,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常住人口4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7.49%,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7万人,出生率7.86‰;死亡人口0.26万人,死亡率5.53‰。全区户籍人口34.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7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6.96%。总户数14.94万户,增长0.2%。
【主要经济指标】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4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4.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比例为2.7∶40.4∶56.9。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28.5%和70.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个、1.8个和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2831元,比上年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家,实现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4%。
【工业】 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饮料酒产量1.3亿升,比上年增长3.5%;硫酸126.8万吨,增长64.5%;水泥11.4万吨,下降37.8%;钢材418.1万吨,下降6.7%;十种有色金属30.4万吨,增长58.7%;锌合金11.1万吨,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4%;实现利润20.6亿元,增长131.5%;营业收入利润率4.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7%。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倍,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2.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8.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54.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9.8%。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6%,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5倍。
【城乡建设与工业耗能】 2021年,市政建设,完成3条道路、1200米建设,完成12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8千米,雨污水分流改造5.1千米。全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2个,7926户居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34户,发放补贴资金81.38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9.8%,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9.8%。
【财政】 红山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25.99亿元,同比增长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5%;非税收入4.04亿元,同比下降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2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其中民生支出17.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6%。
【科技】 2021年,红山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备案2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新增赤峰市级创新平台载体5个,其中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科普示范基地1家。红山区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55家。推荐申报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自治区技术交易后补助、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兴蒙”合作等项目72项,获得立项59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2442.8万元。全年签订的技术合同59项,比上年增长31.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522.99万元,同比增长26.4%。全年专利授权量594件,同比增长40.1%;发明专利授权量25件,同比增长4.2%。
【文化】 红山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5个,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3个镇街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个,文化活动队伍142支。举办“第三届红山非遗文化节”,对17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线上线下观看人群15万人次。开展文艺表演、图书推广、书画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110余场,开展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8个,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社会保障】 全年参加医疗保险24.64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5.87万人,同比增长3.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8.76万人,同比增长1.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35万人,同比增长10.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54万人,同比下降3.1%;参加失业保险2.3万人,同比增长12.2%;参加工伤保险4.81万人,同比下降2.7%;参加生育保险3.44万人,同比增长7.8%。
【人民生活】 2021年,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1661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1890元,增长7.5%;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625元,增长10.7%。红山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1家,实有床位1720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10家,床位1540张。全年有5431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3079人,农村居民235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53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512元/年。全年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305.8万元。(王若尧)
【概况】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南部,地处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总面积506平方千米,因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而得名,是赤峰市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出口海岸较近的地区。城区东部与赤峰市元宝山区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赤峰市喀喇沁旗毗邻,北部、西北部与赤峰市松山区交界,东西最大距离27.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5.2千米。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以浑圆丘梁和长梁为主,属半川半丘陵区,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809.5米。2021年,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常住人口4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7.49%,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7万人,出生率7.86‰;死亡人口0.26万人,死亡率5.53‰。全区户籍人口34.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7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6.96%。总户数14.94万户,增长0.2%。
【主要经济指标】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4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4.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比例为2.7∶40.4∶56.9。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28.5%和70.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个、1.8个和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2831元,比上年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家,实现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4%。
【工业】 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饮料酒产量1.3亿升,比上年增长3.5%;硫酸126.8万吨,增长64.5%;水泥11.4万吨,下降37.8%;钢材418.1万吨,下降6.7%;十种有色金属30.4万吨,增长58.7%;锌合金11.1万吨,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4%;实现利润20.6亿元,增长131.5%;营业收入利润率4.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7%。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倍,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2.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8.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54.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9.8%。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6%,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5倍。
【城乡建设与工业耗能】 2021年,市政建设,完成3条道路、1200米建设,完成12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8千米,雨污水分流改造5.1千米。全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2个,7926户居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34户,发放补贴资金81.38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9.8%,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9.8%。
【财政】 红山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25.99亿元,同比增长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5%;非税收入4.04亿元,同比下降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2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其中民生支出17.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6%。
【科技】 2021年,红山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备案2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新增赤峰市级创新平台载体5个,其中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科普示范基地1家。红山区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55家。推荐申报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自治区技术交易后补助、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兴蒙”合作等项目72项,获得立项59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2442.8万元。全年签订的技术合同59项,比上年增长31.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522.99万元,同比增长26.4%。全年专利授权量594件,同比增长40.1%;发明专利授权量25件,同比增长4.2%。
【文化】 红山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5个,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3个镇街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个,文化活动队伍142支。举办“第三届红山非遗文化节”,对17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线上线下观看人群15万人次。开展文艺表演、图书推广、书画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110余场,开展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8个,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社会保障】 全年参加医疗保险24.64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5.87万人,同比增长3.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8.76万人,同比增长1.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35万人,同比增长10.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54万人,同比下降3.1%;参加失业保险2.3万人,同比增长12.2%;参加工伤保险4.81万人,同比下降2.7%;参加生育保险3.44万人,同比增长7.8%。
【人民生活】 2021年,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1661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1890元,增长7.5%;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625元,增长10.7%。红山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1家,实有床位1720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10家,床位1540张。全年有5431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3079人,农村居民235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53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512元/年。全年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305.8万元。(王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