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卷
【概况】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几字形顶端、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北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369千米。市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西、南、东分别与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为邻,市人民政府驻地临河区,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383千米,距首都北京1050千米(铁路里程)。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优越,是中国风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是蒙古高原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年平均风速8米/秒以上,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平均3000小时以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00万千瓦。全年日照总时数3100小时以上,太阳年总辐射约1637~1685千瓦时/平方米。市域北部是乌拉特草原,中部是阴山山地,横亘于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之间,南部是河套平原,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市辖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7个旗县(区)。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6万人,乡村人口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28.0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409.8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比例24.9∶33.4∶41.7。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32.2%、22.6%和45.2%。人均生产总值64144元,比上年增长5.1%。
【农牧业】 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11年居全区首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自治区农牧业十大科技成果,“五原向日葵”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推进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达到28.1亿公斤;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200万只以上,居全区第一;新增高标准农田199.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8.0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62.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麦面积35.4千公顷,下降28.4%;玉米面积318.4千公顷,增长4.8%。粮食总产量28.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8%。其中,小麦产量2.1亿公斤,下降29.8%;玉米产量25.55亿公斤,增长5.1%。年末,全市猪存栏22.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2.1%;牛存栏21.2万头,增长17.1%;羊存栏812.2万只,增长4.2%。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上年66.0%提高至2021年的69.9%。连续实施22年、总投资43.2亿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全面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牧民卫生厕所普及率87.5%。5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
【工业】 石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光伏治沙、风机制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装机规模533.5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铁矿石原矿量2150.1万吨,比上年增长20.8%;硫铁矿石(折含硫35%)64.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乳制品70.2万吨,比上年增长4.4%;发电量23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全市发电装机容量761.7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228.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0.0%;风电装机容量384.2万千瓦,占50.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占18.8%;水电装机容量2.9万千瓦,占0.4%;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占0.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实现利润7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倍;营业收入利润率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1%。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9.8%。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9.2%。地方项目投资增长5.2%,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6.6%。
【服务业】 全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4.1亿元,比上年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0.8%;房地产业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7亿元,比上年下降38.3%。
【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0家,比上年减少6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6.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3%;房屋竣工面积7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2.8%;房屋建筑竣工率19.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0%。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1.1万户居民回迁入住,7.3万户居民拿到房产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成为国家激励支持城市。
【国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外贸进出口总额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进口总额1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出口总额40.3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货运量806.2万吨;实现贸易额2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交通】 该市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重要节点和国家“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华北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通往东北亚国际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北京至兰州铁路、临河至策克铁路、京藏高速、京新高速,242国道、110国道穿境而过,推进包银高铁、S39高速公路建设,临河至呼和浩特城际动车组如期开通。中欧班列“乌拉特后旗号”开通运行。临河区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杭锦后旗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甘其毛都口岸毗邻蒙古国的南戈壁省,是国家一级陆路口岸,是全国过货量最大、贸易额最多、关税收入最多的公路口岸之一,开发开放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巴彦淖尔机场航班直达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呼和浩特等枢纽城市。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70.4万人次;货运量11687.8万吨。年末,全市各类机动车保有量45.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5%。
【城市建设】 2021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285套、棚户区改造4614套,临河区北边渠综合改造基本完工。
【环境治理】 《“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获批,完成年度投资7.2亿元,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分别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总干渠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完成林业生态建设76.6万亩、草原修复22.1万亩,完成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PM2.5浓度下降24.2%,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国土绿化271.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上年5.5%、26.9%提高至2021年的6.5%、28.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四控两化”行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2万亩、飞播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7万亩,森林抚育18.9万亩。
【水资源利用】 全市总用水量50.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9%,其中农业用水量为44.05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03%,工业用水量0.6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0%,城镇公共用水量为0.1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35%,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4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28%,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86.57%。
【邮政】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4%。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8.8万件,包裹业务1.2万件;快递业务量2049.0万件,比上年增长36.8%;快递业务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其中,住户贷款5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现代金融业取得成效,入选2021年度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大中矿业成功上市,实现巴彦淖尔市本土企业A股上市“零突破”。全年保险公司财产险收入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人寿险收入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财产险赔付支出8.9亿元;人寿险赔付支出8.2亿元。
【财政税务】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41.2亿元,增长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9.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9.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190.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0%。市本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压减5.2亿元,综合压减率22.5%,全市“三公”经费下降6.9%。新增减税降费约8.1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4亿元。支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33.8亿元。
【教育科技】 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中16所,职业学校10所,初中36所、小学87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0%。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3所。全市专利授权量1034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870件,外观设计专利119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18家。年内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30个,合同成交金额0.55亿元。
【卫生】 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1692所,其中医院5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09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5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624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367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549人,注册护士(师)5787人。
【文化旅游体育】 年末,全市有乌兰牧骑7支,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3个。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旗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全市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中波转播发射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转播发射台27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全市有AAAA级旅游景区6家,AAA级旅游景区11家,AA级旅游景区16家。国家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年接待游客697.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55.4亿元。全市体育健儿参加国内重大赛事获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37枚。其中,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锦标赛获得金牌20枚、银牌21枚、铜牌32枚,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金牌10枚、银牌1枚、铜牌5枚。
【社会与民生保障】 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6.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0万人。脱贫人口无返贫现象。城镇新增就业82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2021年,19.7万户农牧民获平价煤42.8万吨。
【居民收入消费】 全体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0253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20001元,比上年增长15.9%。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22482元,比上年增长15.0%,恩格尔系数28.0%。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2785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18125元,比上年增长16.6%,恩格尔系数29.0%。(秦东)
【概况】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几字形顶端、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北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369千米。市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西、南、东分别与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为邻,市人民政府驻地临河区,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383千米,距首都北京1050千米(铁路里程)。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优越,是中国风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是蒙古高原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年平均风速8米/秒以上,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平均3000小时以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00万千瓦。全年日照总时数3100小时以上,太阳年总辐射约1637~1685千瓦时/平方米。市域北部是乌拉特草原,中部是阴山山地,横亘于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之间,南部是河套平原,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市辖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7个旗县(区)。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6万人,乡村人口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28.0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409.8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比例24.9∶33.4∶41.7。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32.2%、22.6%和45.2%。人均生产总值64144元,比上年增长5.1%。
【农牧业】 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11年居全区首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自治区农牧业十大科技成果,“五原向日葵”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推进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达到28.1亿公斤;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200万只以上,居全区第一;新增高标准农田199.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8.0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62.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麦面积35.4千公顷,下降28.4%;玉米面积318.4千公顷,增长4.8%。粮食总产量28.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8%。其中,小麦产量2.1亿公斤,下降29.8%;玉米产量25.55亿公斤,增长5.1%。年末,全市猪存栏22.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2.1%;牛存栏21.2万头,增长17.1%;羊存栏812.2万只,增长4.2%。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上年66.0%提高至2021年的69.9%。连续实施22年、总投资43.2亿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全面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牧民卫生厕所普及率87.5%。5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
【工业】 石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光伏治沙、风机制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装机规模533.5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铁矿石原矿量2150.1万吨,比上年增长20.8%;硫铁矿石(折含硫35%)64.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乳制品70.2万吨,比上年增长4.4%;发电量23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全市发电装机容量761.7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228.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0.0%;风电装机容量384.2万千瓦,占50.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占18.8%;水电装机容量2.9万千瓦,占0.4%;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占0.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实现利润7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倍;营业收入利润率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1%。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9.8%。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9.2%。地方项目投资增长5.2%,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6.6%。
【服务业】 全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4.1亿元,比上年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0.8%;房地产业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7亿元,比上年下降38.3%。
【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0家,比上年减少6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6.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3%;房屋竣工面积7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2.8%;房屋建筑竣工率19.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0%。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1.1万户居民回迁入住,7.3万户居民拿到房产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成为国家激励支持城市。
【国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外贸进出口总额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进口总额1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出口总额40.3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货运量806.2万吨;实现贸易额2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交通】 该市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重要节点和国家“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华北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通往东北亚国际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北京至兰州铁路、临河至策克铁路、京藏高速、京新高速,242国道、110国道穿境而过,推进包银高铁、S39高速公路建设,临河至呼和浩特城际动车组如期开通。中欧班列“乌拉特后旗号”开通运行。临河区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杭锦后旗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甘其毛都口岸毗邻蒙古国的南戈壁省,是国家一级陆路口岸,是全国过货量最大、贸易额最多、关税收入最多的公路口岸之一,开发开放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巴彦淖尔机场航班直达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呼和浩特等枢纽城市。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70.4万人次;货运量11687.8万吨。年末,全市各类机动车保有量45.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5%。
【城市建设】 2021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285套、棚户区改造4614套,临河区北边渠综合改造基本完工。
【环境治理】 《“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获批,完成年度投资7.2亿元,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分别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总干渠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完成林业生态建设76.6万亩、草原修复22.1万亩,完成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PM2.5浓度下降24.2%,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国土绿化271.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上年5.5%、26.9%提高至2021年的6.5%、28.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四控两化”行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2万亩、飞播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7万亩,森林抚育18.9万亩。
【水资源利用】 全市总用水量50.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9%,其中农业用水量为44.05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03%,工业用水量0.6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0%,城镇公共用水量为0.1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35%,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4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28%,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86.57%。
【邮政】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4%。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8.8万件,包裹业务1.2万件;快递业务量2049.0万件,比上年增长36.8%;快递业务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其中,住户贷款5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现代金融业取得成效,入选2021年度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大中矿业成功上市,实现巴彦淖尔市本土企业A股上市“零突破”。全年保险公司财产险收入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人寿险收入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财产险赔付支出8.9亿元;人寿险赔付支出8.2亿元。
【财政税务】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41.2亿元,增长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9.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9.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190.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0%。市本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压减5.2亿元,综合压减率22.5%,全市“三公”经费下降6.9%。新增减税降费约8.1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4亿元。支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33.8亿元。
【教育科技】 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中16所,职业学校10所,初中36所、小学87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0%。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3所。全市专利授权量1034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870件,外观设计专利119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18家。年内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30个,合同成交金额0.55亿元。
【卫生】 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1692所,其中医院5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09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5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624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367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549人,注册护士(师)5787人。
【文化旅游体育】 年末,全市有乌兰牧骑7支,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3个。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旗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全市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中波转播发射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转播发射台27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全市有AAAA级旅游景区6家,AAA级旅游景区11家,AA级旅游景区16家。国家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年接待游客697.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55.4亿元。全市体育健儿参加国内重大赛事获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37枚。其中,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锦标赛获得金牌20枚、银牌21枚、铜牌32枚,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金牌10枚、银牌1枚、铜牌5枚。
【社会与民生保障】 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0.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6.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0万人。脱贫人口无返贫现象。城镇新增就业82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2021年,19.7万户农牧民获平价煤42.8万吨。
【居民收入消费】 全体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0253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20001元,比上年增长15.9%。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22482元,比上年增长15.0%,恩格尔系数28.0%。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2785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18125元,比上年增长16.6%,恩格尔系数29.0%。(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