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卷
国航运输
【概况】 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2年8月8日获得国家民航局筹建许可,2013年5月14日经自治区工商局注册成立,2013年11月18日国家民航局颁发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2013年12月30日获得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2014年1月8日实现首航运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岗员工788人,设有15个部门,其中7个生产业务部门:运行控制中心、飞行部、客舱服务部、地面服务部、机务工程部、综合保障部、市场与服务质量部;8个管理支持部门:办公室、规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航空安全管理部、运行标准与飞行技术部、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公室(审计部)、保卫部。2021年,公司退出1架B737—800型飞机,如期完成3架湿租飞机续租工作,机队规模稳定至11架飞机。全年,公司安全飞行3.2万小时、1.6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3.4%、12.6%,未发生一般差错及以上不安全事件。全年未发生公司原因造成的群体性服务事件;公司总体旅客满意度得分87.7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二,超过T3值2.8分,其中有6个月位居国航第一;国航对公司的服务综合评价每月均为1.6分(满分);发生有效投诉3起,有效投诉率0.03件/万人,在国航各分、子公司中排名第二。
【生产运输】 2021年执行定期航线合计27条,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31708.15小时,同比增长13.5%,其中自有飞机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22527.03小时,同比增长10.9%,湿租飞机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9181.12小时,同比增长20.4%;安全起降15747架次,同比增长12.7%,其中自有飞机起降11929架次,同比增长10.8%,湿租飞机起降3818架次,同比增长19.1%;运输总周转量18392.5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2.8%,其中自有飞机运输总周转量12967.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4%,湿租飞机运输总周转量5424.8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1.9%;旅客运输量17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9%,其中自有飞机旅客运输量133.04万人次,同比增长9.6%,湿租飞机旅客运输量41.2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货邮运输量8562.6吨,同比减少1.3%,其中自有飞机货邮运输量5431.45吨,同比减少15.3%,湿租飞机货邮运输量3131.15吨,同比增长38.2%。
表26 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2021年航空运输情况一览表
【安全运营】 2021年,将ARJ21保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ARJ21运行基地能力建设。建立ARJ21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及控制程序,发布运行风险提示,开展专项风险评估。编制《ARJ21运行保障手册》,涵盖保障制度、风险管控、保障流程三大类17项内容。在AOC设立ARJ运行保障席位,整合优势力量,建立工作专班。交流学习、外送培训相结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调研考察16个区内机场、24个区外机场保障能力,建立区域内航站保障能力培训督导制度。坚持日汇报、周汇报、月总结、定期召开保障联席会,及时解决问题,运行保障顺畅。自8月1日投运以后,累计保障ARJ21飞机794架次。依照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细化专业领域“高后果”“低后果”“作风诚信”和“安全管理过程”指标,严格安全绩效、作风诚信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准确把握安全发展规律、安全运行状况和阶段性安全形势特点,日常安全管理和关键环节把关,及时部署针对性安全工作。结合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推进“五查五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从15个方面、13个领域深入排查隐患,开展“问题隐患清零”专项行动,96项隐患全部清零。紧盯航站安全,向代理人发送风险提示42份。加强空防安全管理,细化安保方案,开展空防演练,营造平安环境。运行安全体系通过IOSA复审。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局方验收。修订《应急处置手册》,编制二级应急预案,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法定自查信息系统试运行,统一各类检查的法定自查模式,与SMS全面融合;OMIS系统与机场A—CDM系统实现航班信息共享,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有效提升;深化应用QAR、AHM等运行大数据,安全运行裕度、飞行训练质量和机务维修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展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组织安全管理技能竞赛、关键风险分析控制经典课件评审活动,安全管理队伍能力稳步提升。
【疫情防控】 坚决服从国家、自治区和集团疫情防控大局,织密区域疫情防控网,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地面服务部荣获“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守牢“外防输入”第一防线。优化国际分流航班保障流程,保障国际分流航班115班、旅客2.2万人、机组2960人次、行李2.9万件、隔离期满返程旅客9034人。加强与各级单位的沟通协调,减免国际分流航班隔离人员食宿费、消杀费、垃圾清运费98.5万元。守住“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检验防疫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预案有效性。快速应对区域内散发疫情,启动应急机制,迅速组织员工排查、核酸检测与隔离管控,实现零感染零扩散。代表集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执行紧急医疗包机8架次,运送医护人员974人,做到不讲条件、确保安全、应运尽运。守好“员工关爱”后勤防线。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两针应接尽接,三针接种率90.9%。常态化核酸检测26214人次。开展员工慰问、保障条件改善、心理疏导,成立疫情应急机关服务队,共筑安全屏障。
【服务保障】 动态调整并发布疫情政策79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组织完成专项自查,确保现场操作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为旅客营造安全放心的乘机环境,实现疫情防控零有效投诉。地面服务部全年保障国际分流航班32班,旅客5467人,服务隔离期满返程旅客1278人。
开展“民航服务质量标准建设年”主题活动,落实民航局各项服务质量提升举措。地面服务部获主题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推进服务领域职业化队伍建设,创新开展全流程产品服务标准培训课件大赛,搭建多样化教学平台,培养和打造服务领域职业化教员队伍。实现老年人无障碍出行,积极推进行李全流程跟踪项目,实现机上WiFi上线运行,完成机上轮椅配机工作,提升区域供给能力。深入服务一线,主动发掘作亮点予以奖励,动态收集问题难点,共协调解决服务问题21项,处理服务特殊情况34起,切实为服务一线减负赋能。开展“我为服务建言献策”问卷调研活动,倾听一线员工声音,群策群力推动公司服务提升。落实“新客规”各项要求,发布公司2021版运输总条件并完成系统备案。
【服务治理】 完善航班正常性管理举措,实施不正常航班信息内部满意度调查工作,组织重点岗位开展业务交流,梳理问题,制定措施,促进航延信息传递链条更加顺畅。推广A—CDM系统应用,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度。不正常航班保障能力建设,对重点人员实施业务培训,丰富航延保障资源,提升不正常航班现场服务保障能力。2021年航延信息告知旅客满意度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一。
深化与航食公司的定期沟通机制,动态监控餐食指标。创新机上餐谱及餐食呈现形式,推出“四季营养餐”“目的地特色餐”“民族特色早餐”,加密机上餐食更新频次,丰富旅客餐食选择。制定休息室“四季养生、餐餐健康”餐食方案,增加地方特色羊杂、奶茶,搭配精美餐具,提升旅客用餐体验,保持休息室餐食持续成为服务亮点。2021年公司贵宾休息室餐食满意度90分,同比提升4.6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二;机上餐食满意度82.2分,同比提升6.7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三。
【服务亮点】 持续推广付费升舱产品,扩展范围、优化流程,全年销售902人次,为公司增收35.2万元。联合呼和浩特营业部策划推出“凤舞草原卡”旅客服务产品,以呼和浩特—通辽航线为试点,利用“优先值机、快速安检、贵宾休息室、优先登机”四项增值服务,优化大客户出行体验,提升公司区域竞争力,产品上线以来共服务70余人次。客舱服务部以“创新链、夯实链、提升链”为抓手,促进乘务员服务能力提升。完成“行之靓、行之言、行之动、行之果”专项提升。建立学习验证周制度,组织专题培训,上线“TALK—云听说”案例分享平台,开展客舱传“YING”创新项目,举办乘务英语沙龙竞赛,提升乘务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2021年公司空中服务总体旅客满意度88.2分,同比提升3.5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三。
地面服务部围绕“促联动”“管关键”“抓创新”,以高端旅客为试点探索打造特色服务。通过细化高端服务话术,调整客户经理权限,优化服务规范执行细节,实现高端旅客服务精细化、高效化、优质化。贵宾休息室开展节日主题互动活动,升级软硬件服务设施,增配疫情防控电子感应手消机、自动擦鞋机等设备,全方位优化高端旅客出行体验。2021年地面服务总体旅客满意度87.1分,同比提升2.2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二。
【风险管控】 针对典型投诉案例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案例47件,制定风险预防措施75条。根据国航服务舆情管理办法制定公司服务舆情处置流程,形成高效能服务舆情防控机制。围绕粉丝追星、餐饮安全开展专项风险治理,消除风险隐患。制作并动态更新标准政策类速查表9个,提升服务一线部门和区内各航站的工作效率和特情处置能力。各服务单位联动配合,妥善处置旅客病亡、摔伤特殊事件,将公司损失控制到最小。
【服务规范】 维护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16个体系文件修订,顺利通过BSI重认证审核。做好服务质量评价,完成11次地面检查,6次空中检查,14次专项检查。完成质量信息改版,定期发布服务质量工作简报、服务质量评价报告,完成服务绩效考核。开展服务奖励,对114件优秀服务事迹进行服务奖励,3名员工获评国航服务明星,24名员工获评公司服务明星,8名员工获评机场服务明星,上述奖励金共计115950元。(王力祥 沈杰)
民航运输
【概况】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2003年12月19日成立,前身为中国民用航空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2005年12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是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至2021年底,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运营管理机场20个。其中:集团出资机场9个,为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乌兰浩特、阿尔山、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乌海机场;托管机场11个,为二连浩特机场、巴彦淖尔机场、乌兰察布机场、扎兰屯机场、霍林河机场、阿拉善通勤机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家机场)、新巴尔虎右旗机场、镶黄旗机场、乌拉特中旗机场。
【疫情防控】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一线员工、新入职员工、合约商员工新冠疫苗接种率100%。17个机场同步启动“草原空港·安心出行”行动。全年保障抗疫航班203架次、运送医疗人员2557人次、行李50.8吨、防疫物资64吨。呼和浩特机场全年保障首都机场分流国际航班32班、旅客5467人次、行李7507件,实现全程管控无一例扩散。
【安全服务】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未发生飞行事故、空防事故、航空地面事故、航空维修事故和运输航空征候;未发生社会高度关注的责任原因安全服务事件和公共治安事件。呼和浩特机场放行正常率91.54%,高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呼和浩特机场ACI旅客满意度分值4.89,支线机场旅客满意度平均分值4.57。
【生产经营】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完成旅客吞吐量1706.6万人次、运输起降17.1万架次、货邮吞吐量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7.4%和0.4%,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69.7%、76.4%和84.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6.5%,恢复至2019年的77.8%,同比减亏7900万元。
【区内机场间互联互通】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开通区内6个盟市、7个航点、9条“支支通”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1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83万元。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成为中国民航第一个落地“干支通、全网联”的机场集团,被列入民航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巡览。争取地方政府给予“4—3—3”补贴,即:自治区财政承担40%,航线涉及的盟市政府共同分摊60%。协调运营航司在包机小时成本中免征9%增值税。
【调时刻调机型调结构】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速首次超过运输生产增速。采取“调时刻”,盘活虚占28%的时刻资源,实现增收9020万元;采取“调机型”,优化呼和浩特至支线时刻分配和机型结构,大中机型占比提升10.9个百分点;采取“调结构”,加强运力引进,争取自治区专项补贴500万元,重庆航空在通辽机场投放1架A320过夜运力,做优支线机场早出港航班结构。呼和浩特机场驻场运力达到31架,同比增加6架。经过整体谈判下调基地航包机价格,2021年节约补贴资金8600万元。完善包头“次枢纽”建设,全年中转旅客增幅同比超过100%,中转平均票价较呼和浩特机场低175元。
【科技创新】 在具备条件的呼和浩特、赤峰、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机场推行部分地服业务外包,同口径相比累计节约总成本1117.55万元。12个支线机场完成登机桥及行李系统运维业务外包整合。出台“五小”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申报快、评审快、奖励快、推广快、反馈快的“五快”工作机制。全年登记“五小”创新项目487项,是“十三五”期间年平均登记数的18倍。召开10次评审会,评选创新奖198项,其中191项列入推荐应用清单,累计发放创新奖金165万元。评选年度科技创新奖、“五小”创新奖、“五小”创新推广奖、科技贡献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奖。12月8日,包头机场启动全国民航首家航空情报集中服务试点。完成私有云平台网络建设,成员机场运行数据与民航局和首都机场集团实现共享。完成建设项目信息系统一期建设。档案信息系统在职能部门、直属单位上线运行。“易安检”服务启动试运行。呼和浩特机场取消人工验证柜台,每年节省人工成本近千万元。(胡雅洁)
天骄航空
【概况】 天骄航空是自治区政府独资组建的首家本土航空公司,2017年1月11日成立,注册资金30亿元人民币,2018年3月30日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准筹建,2019年7月26日首航。天骄航空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为主运营基地,从事支线航空客货运业务。引进中国商飞生产的ARJ21—700型飞机5架,是全国首家纯国产喷气客机机队运营商。至2021年底,开通呼和浩特、乌兰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通辽、赤峰、满洲里7个航点。2021年,公司安全飞行3444.5小时,执飞航班2232班,承运旅客14.3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2.82%,航班正常率89.87%,在全国客运航空公司中排名第三。全年未发生安全事件,实现安全平稳运行。
【安全管理】 完善安全责任体系,把“三管三必须”“四个责任”写入《安全管理体系手册》,在《安全工作程序手册》中建立签订“航空安全责任书”、安全奖励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做到全员覆盖。制定《天骄航空推进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具体措施》,明确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建立专班工作制度,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风险防控措施“两个清单”,推进三年行动集中攻坚。
【管控运行风险】 按照民航局“六个起来”工作要求,提高安全警觉性,保持清醒头脑,对安全隐患零容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针对元旦、春运、“两会”、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国庆等重要节点、重大活动期间制订航班运行安全保障方案,确保航班运行万无一失。进行飞行员实力评估,管控机组搭配风险,使用运行风险管控系统,对人、机、环、管等方面进行评估,作业飞行1272.2小时。利用SKYVIEW、A—CDM等系统对每个航班进行飞行全程监控,严控航班运行风险。
【创建服务品牌】 与安全教育到班组、技能培训到班组、手册执行到班组、风险防控到班组紧密结合,提升客舱乘务员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宣传贯彻服务政策,推动服务品牌建设,开通呼和浩特至乌兰浩特红色研学航班,全体乘务人员以“为党庆生,以匠心向党致敬”为主题,开展机上庆祝活动,完成内蒙古农信品牌联合直播、兴安号首航、2021首届中国支线航空发展论坛等宣传营销活动。(刘晓娟)
通用航空
【概况】 内蒙古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通航)成立于2013年10月,在原呼伦贝尔中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由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呼伦贝尔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注册资本4.82亿元人民币。2014年6月23日,获取民航局短途运输资质,6月28日首飞运行,截至2021年底,累计安全运行20148.97小时,运送旅客5.18万人次,开通短途运输航线累计20余条,内蒙古通航短途运输飞行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内蒙古通航有工作人员110余人,其中:飞行员30余人,机务维修人员30余人,航管人员10余人,管理人员30余人。有飞机16架(国王350飞机1架、塞斯纳208飞机9架、运12飞机4架、小鹰500飞机2架),满足通用航空市场各种需求。2021年,内蒙古通航全年合计飞行2867.58小时,载客2267人,其中,短途运输航线飞行1262.18小时,通航
【主营业务】 内蒙古通航是全国首家承担国家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工作的企业,运行全国首条“海拉尔—根河”往返短途运输航线,引领中国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开启了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市场的篇章,推进短途运输模式复制到全国。公司具备通用航空CCAR—135通用航空短途运输、CCAR—91通用航空作业、CCAR—145部机务维修、驾驶员培训、无人机培训等资质,主运营基地和145维修基地均在呼伦贝尔海拉尔东山机场。公司针对国内外通用航空市场需求,提供多元化通航服务。主要经营范围为:载客类,通用航空短途运输,通用航空包机飞行;载人类,航空医疗救护,航空护林,空中游览;其他类,人工影响天气,航空探矿,航空摄影,空中巡查,航空喷洒(撒),科学实验,气象探测,通用航空货运,私用驾驶员执照培训,航空器机体维修。
表27 2016—2021年内蒙古通航作业订单情况一览表
【短途运输业务】 2021年,运行“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拉特中旗—包头”“海拉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海拉尔—阿荣旗”“海拉尔—新巴尔虎右旗”“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包头”7条航线。局方对通用航空安全隐患监管强度逐步增大,监管形式逐步细化,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市场将淘汰部分不适应行业的小企业、弱企业。内蒙古通航在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行业加大自身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诚信度,遵守规章制度、遵守行业规则,做到不触红线、不违规、诚信做事、踏实做人。
【CCAR—91部通航作业】 2021年,稳步增长CCAR—91部通航作业业务,市场订单及作业量大幅提升,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作业任务。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在内蒙古地区较好完成呼伦贝尔、通辽、乌兰察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自治区外,开展广东、吉林、安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司仅有3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情况下,协调统筹增雨飞机,维护6地增雨作业市场。航拍航测方面,承揽内蒙古自治区内海拉尔、阿拉善航拍航摄业务,为后续扩大航拍航摄市场打下基础。林草作业方面,承揽锡林郭勒、赤峰、兴安盟三地(三个季度)林草巡护业务,较往年林草巡护业务量及业务周期均有提升。
【应急救援】 2021年7月,呼伦贝尔市陆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莫力达瓦自治旗、阿荣旗地面交通受阻,内蒙古通航参与应急救援,保障相关人员快速转运,飞行16.98小时,13架次。
【应急演练】 内蒙古通航联合呼伦贝尔消防支队完成地震拉动演练任务,此次拉动是对公司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上的一次检验,提升了公司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以及完善与协议单位的应急联动能力。
【战略合作】 公司落实航空工业通飞与呼伦贝尔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部署落地见效,推进股东方共谋发展、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合作,拓展“通航+”产业布局,推动呼伦贝尔市“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运营服务基地、旅游示范基地、耐寒测试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应急救援基地、制造产业基地),引领地方通航及配套产业发展,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蓝天经济”,贡献内蒙古通航力量。
【大型无人机业务落地】 由航空工业通飞研制的运五通用无人机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自治旗机场实现首飞,顺利完成飞行计划。标志着中国最大通用无人机成功实现首次“自由飞翔”。内蒙古通航派遣5人进行翼龙Ⅱ大型无人机理论及实践操作培训,参与河南省水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救援(空中基站)地面保障工作。
【航空科普主题教育公益活动】 内蒙古通航与呼伦贝尔机场公司联合开展“推动航空文化传播·打造北疆蓝天工程”航空科普系列主题教育公益活动,为同学们科普航空知识,铸就航空梦想。在公司志愿者和学校老师引导下,分组登上飞机了解机舱构造布局,公司飞行员为同学们讲解飞机仪表使用和飞机操作等实操介绍,为小朋友们开启航空启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公司根据民航局、自治区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组织各部门在呼伦贝尔基地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桌面推演。及时查缺补漏,层层压实责任,从严、从快、从实做好各项防控举措,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提高公司新冠肺炎疫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公司短途运输、通航作业等运行工作实际情况及需求,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在公司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增强公司整体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刘利剑)
“普及航空产业文化·打造北疆蓝天工程”航空科普教育主题活动(通用航空提供)
国航运输
【概况】 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2年8月8日获得国家民航局筹建许可,2013年5月14日经自治区工商局注册成立,2013年11月18日国家民航局颁发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2013年12月30日获得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2014年1月8日实现首航运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岗员工788人,设有15个部门,其中7个生产业务部门:运行控制中心、飞行部、客舱服务部、地面服务部、机务工程部、综合保障部、市场与服务质量部;8个管理支持部门:办公室、规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航空安全管理部、运行标准与飞行技术部、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公室(审计部)、保卫部。2021年,公司退出1架B737—800型飞机,如期完成3架湿租飞机续租工作,机队规模稳定至11架飞机。全年,公司安全飞行3.2万小时、1.6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3.4%、12.6%,未发生一般差错及以上不安全事件。全年未发生公司原因造成的群体性服务事件;公司总体旅客满意度得分87.7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二,超过T3值2.8分,其中有6个月位居国航第一;国航对公司的服务综合评价每月均为1.6分(满分);发生有效投诉3起,有效投诉率0.03件/万人,在国航各分、子公司中排名第二。
【生产运输】 2021年执行定期航线合计27条,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31708.15小时,同比增长13.5%,其中自有飞机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22527.03小时,同比增长10.9%,湿租飞机完成运输生产飞行小时9181.12小时,同比增长20.4%;安全起降15747架次,同比增长12.7%,其中自有飞机起降11929架次,同比增长10.8%,湿租飞机起降3818架次,同比增长19.1%;运输总周转量18392.5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2.8%,其中自有飞机运输总周转量12967.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4%,湿租飞机运输总周转量5424.8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1.9%;旅客运输量17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9%,其中自有飞机旅客运输量133.04万人次,同比增长9.6%,湿租飞机旅客运输量41.2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货邮运输量8562.6吨,同比减少1.3%,其中自有飞机货邮运输量5431.45吨,同比减少15.3%,湿租飞机货邮运输量3131.15吨,同比增长38.2%。
表26 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2021年航空运输情况一览表
【安全运营】 2021年,将ARJ21保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ARJ21运行基地能力建设。建立ARJ21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及控制程序,发布运行风险提示,开展专项风险评估。编制《ARJ21运行保障手册》,涵盖保障制度、风险管控、保障流程三大类17项内容。在AOC设立ARJ运行保障席位,整合优势力量,建立工作专班。交流学习、外送培训相结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调研考察16个区内机场、24个区外机场保障能力,建立区域内航站保障能力培训督导制度。坚持日汇报、周汇报、月总结、定期召开保障联席会,及时解决问题,运行保障顺畅。自8月1日投运以后,累计保障ARJ21飞机794架次。依照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细化专业领域“高后果”“低后果”“作风诚信”和“安全管理过程”指标,严格安全绩效、作风诚信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准确把握安全发展规律、安全运行状况和阶段性安全形势特点,日常安全管理和关键环节把关,及时部署针对性安全工作。结合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推进“五查五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从15个方面、13个领域深入排查隐患,开展“问题隐患清零”专项行动,96项隐患全部清零。紧盯航站安全,向代理人发送风险提示42份。加强空防安全管理,细化安保方案,开展空防演练,营造平安环境。运行安全体系通过IOSA复审。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局方验收。修订《应急处置手册》,编制二级应急预案,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法定自查信息系统试运行,统一各类检查的法定自查模式,与SMS全面融合;OMIS系统与机场A—CDM系统实现航班信息共享,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有效提升;深化应用QAR、AHM等运行大数据,安全运行裕度、飞行训练质量和机务维修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展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组织安全管理技能竞赛、关键风险分析控制经典课件评审活动,安全管理队伍能力稳步提升。
【疫情防控】 坚决服从国家、自治区和集团疫情防控大局,织密区域疫情防控网,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地面服务部荣获“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守牢“外防输入”第一防线。优化国际分流航班保障流程,保障国际分流航班115班、旅客2.2万人、机组2960人次、行李2.9万件、隔离期满返程旅客9034人。加强与各级单位的沟通协调,减免国际分流航班隔离人员食宿费、消杀费、垃圾清运费98.5万元。守住“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检验防疫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预案有效性。快速应对区域内散发疫情,启动应急机制,迅速组织员工排查、核酸检测与隔离管控,实现零感染零扩散。代表集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执行紧急医疗包机8架次,运送医护人员974人,做到不讲条件、确保安全、应运尽运。守好“员工关爱”后勤防线。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两针应接尽接,三针接种率90.9%。常态化核酸检测26214人次。开展员工慰问、保障条件改善、心理疏导,成立疫情应急机关服务队,共筑安全屏障。
【服务保障】 动态调整并发布疫情政策79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组织完成专项自查,确保现场操作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为旅客营造安全放心的乘机环境,实现疫情防控零有效投诉。地面服务部全年保障国际分流航班32班,旅客5467人,服务隔离期满返程旅客1278人。
开展“民航服务质量标准建设年”主题活动,落实民航局各项服务质量提升举措。地面服务部获主题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推进服务领域职业化队伍建设,创新开展全流程产品服务标准培训课件大赛,搭建多样化教学平台,培养和打造服务领域职业化教员队伍。实现老年人无障碍出行,积极推进行李全流程跟踪项目,实现机上WiFi上线运行,完成机上轮椅配机工作,提升区域供给能力。深入服务一线,主动发掘作亮点予以奖励,动态收集问题难点,共协调解决服务问题21项,处理服务特殊情况34起,切实为服务一线减负赋能。开展“我为服务建言献策”问卷调研活动,倾听一线员工声音,群策群力推动公司服务提升。落实“新客规”各项要求,发布公司2021版运输总条件并完成系统备案。
【服务治理】 完善航班正常性管理举措,实施不正常航班信息内部满意度调查工作,组织重点岗位开展业务交流,梳理问题,制定措施,促进航延信息传递链条更加顺畅。推广A—CDM系统应用,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度。不正常航班保障能力建设,对重点人员实施业务培训,丰富航延保障资源,提升不正常航班现场服务保障能力。2021年航延信息告知旅客满意度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一。
深化与航食公司的定期沟通机制,动态监控餐食指标。创新机上餐谱及餐食呈现形式,推出“四季营养餐”“目的地特色餐”“民族特色早餐”,加密机上餐食更新频次,丰富旅客餐食选择。制定休息室“四季养生、餐餐健康”餐食方案,增加地方特色羊杂、奶茶,搭配精美餐具,提升旅客用餐体验,保持休息室餐食持续成为服务亮点。2021年公司贵宾休息室餐食满意度90分,同比提升4.6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二;机上餐食满意度82.2分,同比提升6.7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位列第三。
【服务亮点】 持续推广付费升舱产品,扩展范围、优化流程,全年销售902人次,为公司增收35.2万元。联合呼和浩特营业部策划推出“凤舞草原卡”旅客服务产品,以呼和浩特—通辽航线为试点,利用“优先值机、快速安检、贵宾休息室、优先登机”四项增值服务,优化大客户出行体验,提升公司区域竞争力,产品上线以来共服务70余人次。客舱服务部以“创新链、夯实链、提升链”为抓手,促进乘务员服务能力提升。完成“行之靓、行之言、行之动、行之果”专项提升。建立学习验证周制度,组织专题培训,上线“TALK—云听说”案例分享平台,开展客舱传“YING”创新项目,举办乘务英语沙龙竞赛,提升乘务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2021年公司空中服务总体旅客满意度88.2分,同比提升3.5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三。
地面服务部围绕“促联动”“管关键”“抓创新”,以高端旅客为试点探索打造特色服务。通过细化高端服务话术,调整客户经理权限,优化服务规范执行细节,实现高端旅客服务精细化、高效化、优质化。贵宾休息室开展节日主题互动活动,升级软硬件服务设施,增配疫情防控电子感应手消机、自动擦鞋机等设备,全方位优化高端旅客出行体验。2021年地面服务总体旅客满意度87.1分,同比提升2.2分、在国航各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二。
【风险管控】 针对典型投诉案例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案例47件,制定风险预防措施75条。根据国航服务舆情管理办法制定公司服务舆情处置流程,形成高效能服务舆情防控机制。围绕粉丝追星、餐饮安全开展专项风险治理,消除风险隐患。制作并动态更新标准政策类速查表9个,提升服务一线部门和区内各航站的工作效率和特情处置能力。各服务单位联动配合,妥善处置旅客病亡、摔伤特殊事件,将公司损失控制到最小。
【服务规范】 维护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16个体系文件修订,顺利通过BSI重认证审核。做好服务质量评价,完成11次地面检查,6次空中检查,14次专项检查。完成质量信息改版,定期发布服务质量工作简报、服务质量评价报告,完成服务绩效考核。开展服务奖励,对114件优秀服务事迹进行服务奖励,3名员工获评国航服务明星,24名员工获评公司服务明星,8名员工获评机场服务明星,上述奖励金共计115950元。(王力祥 沈杰)
民航运输
【概况】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2003年12月19日成立,前身为中国民用航空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2005年12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是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至2021年底,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运营管理机场20个。其中:集团出资机场9个,为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乌兰浩特、阿尔山、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乌海机场;托管机场11个,为二连浩特机场、巴彦淖尔机场、乌兰察布机场、扎兰屯机场、霍林河机场、阿拉善通勤机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家机场)、新巴尔虎右旗机场、镶黄旗机场、乌拉特中旗机场。
【疫情防控】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一线员工、新入职员工、合约商员工新冠疫苗接种率100%。17个机场同步启动“草原空港·安心出行”行动。全年保障抗疫航班203架次、运送医疗人员2557人次、行李50.8吨、防疫物资64吨。呼和浩特机场全年保障首都机场分流国际航班32班、旅客5467人次、行李7507件,实现全程管控无一例扩散。
【安全服务】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未发生飞行事故、空防事故、航空地面事故、航空维修事故和运输航空征候;未发生社会高度关注的责任原因安全服务事件和公共治安事件。呼和浩特机场放行正常率91.54%,高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呼和浩特机场ACI旅客满意度分值4.89,支线机场旅客满意度平均分值4.57。
【生产经营】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完成旅客吞吐量1706.6万人次、运输起降17.1万架次、货邮吞吐量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7.4%和0.4%,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69.7%、76.4%和84.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6.5%,恢复至2019年的77.8%,同比减亏7900万元。
【区内机场间互联互通】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开通区内6个盟市、7个航点、9条“支支通”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1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83万元。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成为中国民航第一个落地“干支通、全网联”的机场集团,被列入民航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巡览。争取地方政府给予“4—3—3”补贴,即:自治区财政承担40%,航线涉及的盟市政府共同分摊60%。协调运营航司在包机小时成本中免征9%增值税。
【调时刻调机型调结构】 2021年,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速首次超过运输生产增速。采取“调时刻”,盘活虚占28%的时刻资源,实现增收9020万元;采取“调机型”,优化呼和浩特至支线时刻分配和机型结构,大中机型占比提升10.9个百分点;采取“调结构”,加强运力引进,争取自治区专项补贴500万元,重庆航空在通辽机场投放1架A320过夜运力,做优支线机场早出港航班结构。呼和浩特机场驻场运力达到31架,同比增加6架。经过整体谈判下调基地航包机价格,2021年节约补贴资金8600万元。完善包头“次枢纽”建设,全年中转旅客增幅同比超过100%,中转平均票价较呼和浩特机场低175元。
【科技创新】 在具备条件的呼和浩特、赤峰、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机场推行部分地服业务外包,同口径相比累计节约总成本1117.55万元。12个支线机场完成登机桥及行李系统运维业务外包整合。出台“五小”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申报快、评审快、奖励快、推广快、反馈快的“五快”工作机制。全年登记“五小”创新项目487项,是“十三五”期间年平均登记数的18倍。召开10次评审会,评选创新奖198项,其中191项列入推荐应用清单,累计发放创新奖金165万元。评选年度科技创新奖、“五小”创新奖、“五小”创新推广奖、科技贡献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奖。12月8日,包头机场启动全国民航首家航空情报集中服务试点。完成私有云平台网络建设,成员机场运行数据与民航局和首都机场集团实现共享。完成建设项目信息系统一期建设。档案信息系统在职能部门、直属单位上线运行。“易安检”服务启动试运行。呼和浩特机场取消人工验证柜台,每年节省人工成本近千万元。(胡雅洁)
天骄航空
【概况】 天骄航空是自治区政府独资组建的首家本土航空公司,2017年1月11日成立,注册资金30亿元人民币,2018年3月30日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准筹建,2019年7月26日首航。天骄航空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为主运营基地,从事支线航空客货运业务。引进中国商飞生产的ARJ21—700型飞机5架,是全国首家纯国产喷气客机机队运营商。至2021年底,开通呼和浩特、乌兰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通辽、赤峰、满洲里7个航点。2021年,公司安全飞行3444.5小时,执飞航班2232班,承运旅客14.3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2.82%,航班正常率89.87%,在全国客运航空公司中排名第三。全年未发生安全事件,实现安全平稳运行。
【安全管理】 完善安全责任体系,把“三管三必须”“四个责任”写入《安全管理体系手册》,在《安全工作程序手册》中建立签订“航空安全责任书”、安全奖励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做到全员覆盖。制定《天骄航空推进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具体措施》,明确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建立专班工作制度,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风险防控措施“两个清单”,推进三年行动集中攻坚。
【管控运行风险】 按照民航局“六个起来”工作要求,提高安全警觉性,保持清醒头脑,对安全隐患零容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针对元旦、春运、“两会”、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国庆等重要节点、重大活动期间制订航班运行安全保障方案,确保航班运行万无一失。进行飞行员实力评估,管控机组搭配风险,使用运行风险管控系统,对人、机、环、管等方面进行评估,作业飞行1272.2小时。利用SKYVIEW、A—CDM等系统对每个航班进行飞行全程监控,严控航班运行风险。
【创建服务品牌】 与安全教育到班组、技能培训到班组、手册执行到班组、风险防控到班组紧密结合,提升客舱乘务员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宣传贯彻服务政策,推动服务品牌建设,开通呼和浩特至乌兰浩特红色研学航班,全体乘务人员以“为党庆生,以匠心向党致敬”为主题,开展机上庆祝活动,完成内蒙古农信品牌联合直播、兴安号首航、2021首届中国支线航空发展论坛等宣传营销活动。(刘晓娟)
通用航空
【概况】 内蒙古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通航)成立于2013年10月,在原呼伦贝尔中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由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呼伦贝尔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注册资本4.82亿元人民币。2014年6月23日,获取民航局短途运输资质,6月28日首飞运行,截至2021年底,累计安全运行20148.97小时,运送旅客5.18万人次,开通短途运输航线累计20余条,内蒙古通航短途运输飞行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内蒙古通航有工作人员110余人,其中:飞行员30余人,机务维修人员30余人,航管人员10余人,管理人员30余人。有飞机16架(国王350飞机1架、塞斯纳208飞机9架、运12飞机4架、小鹰500飞机2架),满足通用航空市场各种需求。2021年,内蒙古通航全年合计飞行2867.58小时,载客2267人,其中,短途运输航线飞行1262.18小时,通航
【主营业务】 内蒙古通航是全国首家承担国家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工作的企业,运行全国首条“海拉尔—根河”往返短途运输航线,引领中国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开启了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市场的篇章,推进短途运输模式复制到全国。公司具备通用航空CCAR—135通用航空短途运输、CCAR—91通用航空作业、CCAR—145部机务维修、驾驶员培训、无人机培训等资质,主运营基地和145维修基地均在呼伦贝尔海拉尔东山机场。公司针对国内外通用航空市场需求,提供多元化通航服务。主要经营范围为:载客类,通用航空短途运输,通用航空包机飞行;载人类,航空医疗救护,航空护林,空中游览;其他类,人工影响天气,航空探矿,航空摄影,空中巡查,航空喷洒(撒),科学实验,气象探测,通用航空货运,私用驾驶员执照培训,航空器机体维修。
表27 2016—2021年内蒙古通航作业订单情况一览表
【短途运输业务】 2021年,运行“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拉特中旗—包头”“海拉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海拉尔—阿荣旗”“海拉尔—新巴尔虎右旗”“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包头”7条航线。局方对通用航空安全隐患监管强度逐步增大,监管形式逐步细化,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市场将淘汰部分不适应行业的小企业、弱企业。内蒙古通航在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行业加大自身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诚信度,遵守规章制度、遵守行业规则,做到不触红线、不违规、诚信做事、踏实做人。
【CCAR—91部通航作业】 2021年,稳步增长CCAR—91部通航作业业务,市场订单及作业量大幅提升,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作业任务。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在内蒙古地区较好完成呼伦贝尔、通辽、乌兰察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自治区外,开展广东、吉林、安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司仅有3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情况下,协调统筹增雨飞机,维护6地增雨作业市场。航拍航测方面,承揽内蒙古自治区内海拉尔、阿拉善航拍航摄业务,为后续扩大航拍航摄市场打下基础。林草作业方面,承揽锡林郭勒、赤峰、兴安盟三地(三个季度)林草巡护业务,较往年林草巡护业务量及业务周期均有提升。
【应急救援】 2021年7月,呼伦贝尔市陆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莫力达瓦自治旗、阿荣旗地面交通受阻,内蒙古通航参与应急救援,保障相关人员快速转运,飞行16.98小时,13架次。
【应急演练】 内蒙古通航联合呼伦贝尔消防支队完成地震拉动演练任务,此次拉动是对公司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上的一次检验,提升了公司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以及完善与协议单位的应急联动能力。
【战略合作】 公司落实航空工业通飞与呼伦贝尔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部署落地见效,推进股东方共谋发展、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合作,拓展“通航+”产业布局,推动呼伦贝尔市“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运营服务基地、旅游示范基地、耐寒测试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应急救援基地、制造产业基地),引领地方通航及配套产业发展,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蓝天经济”,贡献内蒙古通航力量。
【大型无人机业务落地】 由航空工业通飞研制的运五通用无人机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自治旗机场实现首飞,顺利完成飞行计划。标志着中国最大通用无人机成功实现首次“自由飞翔”。内蒙古通航派遣5人进行翼龙Ⅱ大型无人机理论及实践操作培训,参与河南省水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救援(空中基站)地面保障工作。
【航空科普主题教育公益活动】 内蒙古通航与呼伦贝尔机场公司联合开展“推动航空文化传播·打造北疆蓝天工程”航空科普系列主题教育公益活动,为同学们科普航空知识,铸就航空梦想。在公司志愿者和学校老师引导下,分组登上飞机了解机舱构造布局,公司飞行员为同学们讲解飞机仪表使用和飞机操作等实操介绍,为小朋友们开启航空启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公司根据民航局、自治区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组织各部门在呼伦贝尔基地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桌面推演。及时查缺补漏,层层压实责任,从严、从快、从实做好各项防控举措,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提高公司新冠肺炎疫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公司短途运输、通航作业等运行工作实际情况及需求,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在公司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增强公司整体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刘利剑)
“普及航空产业文化·打造北疆蓝天工程”航空科普教育主题活动(通用航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