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卷
文化旅游管理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是主管全区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正厅级。内设15个职能处室,现有在职人员52人,管理自治区文物局和区直文化事业单位9个,现有在职人员1364人,离退休人员92人(厅机关)。
202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区文化和旅游单位6136个,从业人员52334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事业单位2028个,比上年增加54个;从业人员21587人,比上年增加555人。
2015—2020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单位及人员情况
注:从2019年开始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纳入统计范围。
【艺术创作演出】 乌兰牧骑事业 初步制定《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修订完善《乌兰牧骑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组织启动《<乌兰牧骑条例>实施细则》起草工作。在抗疫期间,推出“网上乌兰牧骑”PC版网页和手机版微信H5,将线下服务成功转移到线上,开展“乌兰牧骑之家”网上培训辅导交流,各地乌兰牧骑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文艺直播7000余场次、政策宣讲3000余次、在线培训700余场次,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疫情形势好转后,各地乌兰牧骑率先复工达产,开展“六进”演出1329场,惠及基层群众60余万人。举办“一切为了人民·乌兰牧骑月”主题活动和全区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活动,各地乌兰牧骑跨盟市、跨旗县开展交流演出115场。国庆中秋期间,开展“草原儿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共团圆”主题文艺宣传演出活动,深入基层演出700余场。开展保利院线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活动24场次。启动“全区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传承工程”,复排经典作品60余部。编辑出版《乌兰牧骑优秀作品选》。开展《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名录》征集编序,强化乌兰牧骑知识产权保护。各地乌兰牧骑组织编创演出各类短小精湛文艺作品400余部。举办第二届全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网络直播点击量2亿人次。
艺术创作成果 组织实施内蒙古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各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开展艺术创作,集中推出一批重点舞台剧。新创民族歌剧《江格尔》、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舞剧《骑兵》,传统精品复排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舞蹈《曲盅人》、乌力格尔《草原之子》、音乐组歌《原生态民族音乐会》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舞剧《骑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文艺演出 在内蒙古展览馆及各盟市、旗县设立“人民剧场”,开展内蒙古文艺惠民演出工程,“草原文艺天天演”“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戏剧展演月”活动共演出9351场。举办内蒙古地方戏优秀剧目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观众600余万人。
全年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94万场,同比下降42.09%,其中赴农村演出1.10万场,同比下降55.6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6.70%;服务观众1043.29万人次,同比下降53.38%。其中农村观众521.09万人次,占观众总人数的49.95%。总收入9.87亿元,同比下降10.24%,其中演出收入0.28亿元,同比下降66.11%。
2020年全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购买的公益演出0.61万场,同比下降16.44%;服务观众270.17万人次,同比下降42.35%。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0.21万场次,同比下降47.37%;服务观众106.89万人次,同比下降54.22%。
艺术研究 开展内蒙古经典传统民族舞蹈视频、文化名人采风、老艺术家采访等活动。《内蒙古歌曲选集》《内蒙古赋》付梓出版。完成艺术档案馆加固维修改造工作。
【群众文化活动】 举办“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内蒙古乡村春晚启动和集中展示活动。在疫情期间,及时将公共文化服务转移到线上网上,推出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院、网上展览馆、网上文化馆等在线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相继举办第三届农牧民文艺汇演、“百姓大舞台、景区展风采”为民演出活动、“舞动北疆”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第三届“群星奖”评奖活动。选送作品参加黄河流域九省区摄影联展,有7幅作品获奖。开展“送戏曲进乡村”演出2000余场次,观众50多万人次。“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平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档案文献展。对2019年建设的旅游厕所进行全面验收和定级评定,超额完成2020年旅游厕所建设任务。
2011—2020年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情况表
【文化场馆】 公共图书馆 2020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17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与上年持平。全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17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395人,占22.14%;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644人,占36.10%。
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3.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3%;图书总藏量2049.59万册,同比增长2.69%;电子图书1406.57万册,同比增长10.04%;阅览室座席数3.58万个,计算机0.66万台,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0.44万台,基本与上年持平。2020年全区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82.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14平方米;全区人均图书藏量0.85册,比上年增加0.06册;全区人均购书费1.53元,比上年增加0.37元。
表演场馆 年末全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7个;从业人员140人;观众座席数1.29万个。全年共举行演出0.69万场,其中艺术演出0.16万场,演出场次同比增长31.14%;观众7.85万人次,同比下降76.35%。
美术馆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美术馆26个,比去年增加1个;从业人员194人,比去年减少67人;全年共举办展览177个,同比下降18.43%;参观人次80.14万人次,同比下降5.95%。
群众文化机构 年末全区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205个,比上年末减少1个。其中综合文化站1085个,比上年末减少1个。年末全区平均每万人民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04.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3.17平方米。全年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27037场次,同比下降37.11%;服务人次820.08万人次,同比下降38.16%。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330个,演出2094场,观众91.81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9287个,馆办老年大学35个。
2020年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情况表
2020年全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情况对比表
【市场管理和执法监督】 2020年,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管理办法》《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员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压减本级行政权力事项,对本级认领的3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颗粒化拆分、精细化梳理。设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室,推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和“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与全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实现四级行政审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程序、过程可溯。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万里行”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应对文化旅游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大型会展活动等10个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事故灾难、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年末全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含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和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场馆等)2837个,比上年减少1076个;从业人员11595人,比上年减少6926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1440个,比上年减少483个;全年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下降45.24%;营业利润-0.15亿元,同比下降115.60%。年末全区旅行社1074个,比上年减少106个,星级饭店191家,比上年减少21家。
2020年,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盟市“同城一支队伍”、旗县“局队合一”全部完成。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信息库、执法人员信息库和执法事项清单。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明察暗访等市场检查7批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45万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6.75万家次,警告698起,立案调查215件,责令停业整顿11家,取缔6家,完成两轮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向相关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208条。
【资源开发和利用】 2020年,资源开发利用成果丰硕。全域旅游深入发展,编制完成黄河几字湾、乌阿海满、环京津冀、G7国家风景道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等15家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打造品牌景区,推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库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评定公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13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等15家村(嘎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修订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星级评定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调查。重点支持了197个旅游扶贫项目,创建91个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组织编制《内蒙古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25)》,推进桃力民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发展自驾游,在全区高速路服务区开展自驾游推广服务,拉动自驾旅游市场增长,通辽青龙山自驾营地成功创建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020年末,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400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6个,与上年持平;AAAA级旅游景区133个,与上年持平;AAA级旅游景区115个,增加9个。202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503.07万人次,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64.08%;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406.44亿元,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51.73%。其中,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494.39万人次,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64.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04.06亿元,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52.74%。全年全区接待入境游客8.6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87.15万人次,同比下降95.57%;实现入境创汇0.3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3.06亿美元,同比下降97.46%。(入境旅游统计时间:2020年1—3月)。
2011—2020年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产业与科技】 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制定印发《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联合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强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减免旅游景区门票的实施办法》,申请财政落实自治区减免旅游景区门票补贴专项资金1.42亿元,为文旅企业年内新增流动性资金贷款进行贴息,协调保险公司为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36亿元,共有1000多家文化和旅游企业从中受益。推动银企对接合作,联合金融机构深入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融资对接活动。丰镇市隆盛庄一期、满洲里市套娃广场等73个项目获得银行融资18.1亿元,梅力更、鄂尔多斯草原、大青沟等景区等9个景区获得智慧景区平台支持。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和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实体店、创意产品开发、精品演艺进景区等五大类50个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分别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打造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在全区开展精品演艺、文创、非遗进景区活动,举办各类活动1067场次。推动产业交流合作,组织举办自治区文化产业(线上)博览交易会,开展云展览、云推介、云带货、等多项主题展示,助推内蒙古文化产业“走出去”。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收入96.85亿元,同比下降4.14%。
2020年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组织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化体系规划》《牧区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等地方行业标准并获批立项,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推动自治区文旅行业智慧化发展,组织编写《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文旅管理应用系统平台建设方案》。推进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与自治区文旅行业检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精神具体指导盟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21家考级机构在内蒙古自治区开设138家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点,覆盖12个盟市1个计划单列市的98个旗县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20年,文物保护利用有序开展。制定出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文物保护工程安全督察、检查、巡察办法》等文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提升文物保护治理能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实施了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阿尔寨石窟壁画保护、定远营古民居保护、小佘太秦长城(张德禄段)抢险加固等工程。推进文物考古工作,后城咀石城遗址、沙梁子古城遗址、北魏皇家祭天遗址的发掘,填补多项考古空白,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实证。联合宗教、消防等部门开展全区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共发现各类文物安全隐患156个,其中文物本体安全隐患91个,制定文物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协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全年立案24起,破获1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人,追缴文物722件。推进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陈列展览优秀案例评比工作,引进和推出了《“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中华体育文物暨冰雪运动特展》等一批文物精品展览。
年末全区共有文物机构281个,比上年增加53个。全区文物机构从业人员3499人,比上年末增加847人。文物机构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7个,占34.52%,博物馆172个,占61.21%。从业人员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99人,占19.98%;博物馆2649人,占75.71%。
全年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509个,举办临时展览177个,接待参观825.25万人次,同比下降48.52%。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788.69万人次,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人次的95.56%;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接待观众36.56万人次,占4.43%。
2011—2020年全区文物机构及从业人员情况
2011—2020年全区文物机构参观人次及未成年人参观人次
年末全区文物机构拥有藏品127.89万件/套,比上年增加22.36万件/套,增长21.19%。其中,博物馆藏品118.38万件/套,占藏品总量的92.56%;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藏品7.77万件/套,占藏品总量的6.07%。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0.35万件/套,占0.27%;二级文物0.73万件/套,占0.57%;三级文物1.29万件/套,占1.00%。
2020年,非遗保护传承活力增强。制定《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增建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被纳入国务院脱贫攻坚项目库。组织对3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鄂伦春族非遗濒危项目进行全面记录。对阿尔山市非遗资源进行补充调查。组织开展传统工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景区活动,举办非遗年货展、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传统美术作品展、特色刺绣艺术展等。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月月传”“传统工艺大课堂”等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相继举办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32期。2020年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个89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87个820处,盟市级项目1736个、旗县级项目348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健在7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967人(健在869人)、盟市级传承人3165人、旗县级传承人5399人。
2020年末,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13个,从业人员555人,开展各类非遗展览、演出、举办民俗活动2427场,参加人次178.89万人;举办各类培训班482场,培训人次3.56万人;组织非遗研讨会及讲座312场次。
【对外交流合作与宣传推广】 2020年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与文化和旅游部驻悉尼、大阪、东京、首尔、新加坡、匈牙利、墨西哥等海外机构合作,线上推送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建立宣传工作机制,组建文化和旅游宣传媒体矩阵,统筹调度整合国字号、蒙字号、新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资源,共同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赴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省区等重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与32个地市签订合作协议,与126家文旅企业签订客源互送协议,推动疫后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加强“请进来”宣传,开展“黄河几字弯·亮丽内蒙古”央媒采风活动,组织党中央主流媒体记者、重要客源地旅行商走进内蒙古采风踩线,邀请党中央电视台专题拍摄《有滋有味内蒙古》纪录片。顺应“互联网+政务”发展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人民网、人民文旅、抖音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动态发布和旅游宣传推介,在央视《朝闻天下》、内蒙古卫视等制作投放广告宣传片,在北京晚报等开设宣传专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助推文化和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指导内蒙古自治区1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21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展创建工作,6月份,公布首批5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8—11月,对10家自治区级创建单位开展验收认定、提交党组会研究并进行公示。9月份,在满洲里市举办全区全域旅游培训班,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解读与创建》专题讲座,就创建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对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12月份,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和林格尔县、奈曼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东胜区、磴口县、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等10家创建单位进入公示名单。
【旅游规划编制】 组织规划评审会,完成《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风情带旅游发展规划》《“乌阿海满”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环京津冀千里草原风情带旅游发展规划》《G7国家风景道(内蒙古段)旅游总体规划》《内蒙古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项目的阶段性评审工作。启动《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进入评审阶段。
【品牌旅游景区提升】 年内评定15家A级景区,其中AAAA级2家,AAA级13家。持续推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组织鄂尔多斯市亿利库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度假区参加2020年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监管质量评审会。开展厅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包联重点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动景区提质增效。召开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和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联合开发协调会。联合其他职能处室与自治区财政厅共同制定下发《2020年度减免旅游景区门票开展企业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内文旅办字〔2020〕78号),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全区A级旅游景区开展门票减免工作。
【草原生态环境整治】 指导13个盟市(含计划单列市)编制出台草原旅游规划及草原管理办法;经过与自治区林草局密切配合,对全区草原旅游景区(点)进行摸底、整治、销号。全区共有1722家,943家草原旅游景区(点)涉及违规侵占草原破坏环境等问题,其中,拆除取缔397家,办理完善手续546家,按照要求提前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验收。起草《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餐饮服务规范》。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第656期专报信息刊登《自治区文旅厅多举措全面推进草原旅游景点整治工作》,此项工作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郑宏范副主席和包钢副主席表扬。
【旅游产业扶贫推进】 制定并实施《自治区文旅厅2020年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协调自治区财政厅下拨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6000万元,支持贫困旗县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等旅游项目共计255个,超额完成三年200个的创建任务,2020年全区创建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91个,进一步落实京蒙旅游扶贫协作,创新形式举办两期全区乡村旅游扶贫网络直播培训班,培训总人数近900人次。赤峰市雷营子村和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入选2020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巴彦淖尔市富强村、赤峰市雷营子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向自治区扶贫办报送旅游扶贫“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3篇,报送旅游产业扶贫案例7篇。内蒙古电视台对通辽金河湾旅游扶贫做了专题报道。
【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与自治区发改委联合申报25个村参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文旅厅报送的巴彦淖尔市富强村、赤峰市雷营子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消费扶贫典型案例。持续开展全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调查工作,完成全区14个盟市(含计划单列市),596个行政村(嘎查),总计调查乡旅经营单位3427家,已完成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并初步建立经营单位基础信息的电子数据库。
【红色旅游开发】 组织各盟市红色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近500人,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组织的红色旅游云课堂学习,加强红色旅游业务知识储备,为疫情过后企业复苏、转型升级提供基础。组织召开红色旅游规划编制研讨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初稿编制工作,正在组织评审工作。推荐兴安盟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荣雪莲等3名同志参加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旅游形象推广】 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央视《朝闻天下》、央视4套《晚间黄金套》、内蒙古卫视广告宣传,制作更换春夏秋季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片。发布56条春夏季旅游线路,引导大众健康安全有序出游,助力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在“疫去春来江山多娇”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评选中,我厅推荐的阿拉善2日大漠花海之旅、锡林郭勒2日环湖访古探秘之旅、“内蒙古趣识营养——畅游伊利工业旅游”主题线路列入100条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自治区文旅厅打造的内蒙古特色马文化旅游品牌“马背上的内蒙古”登上全国性公共关系专业期刊《国际公关》第97期。“72小时自驾内蒙古”旅游宣传推广案例跻身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经典案例16强。持续开展呼和浩特铁路局列车《城市概况》播音宣传,以软文播音的形式宣传推广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形成对广大旅客的软宣传。
【自驾车营地创建】 开展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和旅游服务推广工作,在全区118个高速路服务区显著位置悬挂巨幅自驾旅游地图,全天滚动播放文旅宣传片、文明旅游宣传片,设置旅游宣传资料展架和咨询员。调查统计全区自驾车营地的基本信息,开展全区首批自驾车营地等级认定初审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全区7家申报营地进行了现场打分,推荐通辽市草甘和青龙山两家自驾车营地参评全国4C级营地。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认定细则和《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与服务规范》提出修改意见。
【“内蒙古味道”品牌打造】 参加了2020年“草原音乐美食季”、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展示活动。配合其他单位分别举办了青城草原音乐美食季——内蒙古味道大召夜市,历时3个半月;《内蒙古味道厨房》在内蒙古卫视首播,每周六晚10∶05播出;鄂尔多斯草原音乐美食季,“内蒙古味道”康镇夜市;第8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内蒙古会展中心举办,“内蒙古味道走进绿博会美食品鉴活动”;第18届广西东盟食品糖酒博览会,“内蒙古味道品鉴活动”。(王佐政)
文学艺术
【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 1月20日,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活动并致新春贺词。云照光、斯琴塔日哈、王玉泉、胡尔查等著名作家艺术家以及内蒙古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代表近300人参加联谊会。联谊会文艺演出共分为“草原迎春瑞”“纵马绘春色”“赞歌报春晖”三个章节,来自内蒙古不同文艺门类的文艺家纷纷登台献艺,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代表也分别登台向内蒙古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送上新春祝福。
1月20日,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建设】 3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赴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调研建设情况。10月22日,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征集工作第一次会议在内蒙古文学馆召开。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文学馆征集各类书籍、刊物、剧本、创作手稿、来往信札,以及重要历史文献、获奖证书、影像资料近900件。
【“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 “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的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包括主题油画、雕塑工程、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百年大系》编纂工程等。3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赴内蒙古美术馆调研指导“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大型主题油画、雕塑工程。5月21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审读座谈会召开。11月10日,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项目首件作品—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内蒙古舞蹈艺术奠基人贾作光先生铜像在呼和浩特市揭幕。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铜像揭幕仪式。8月5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百年大系》编纂工程在呼和浩特市启动。11月17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万里绿色长城图》《万马奔腾图》百米中国画长卷创作工程草图终稿审读会召开。
【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 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聚焦现实题材,组织开展的重大主题创作工程,2020年共22部作品入选,涉及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弘扬蒙古马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数字内蒙古等重大主题。4月10日,2020年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动员部署会在呼和浩特召开。5月20日,内蒙古文学重大主题作品创作策划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围绕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中的重大主题创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 8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内蒙古文联、赤峰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赤峰市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胡邦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乌恩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以“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110余位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专家、网络文学组织工作者、文学网站负责人以及相关产业代表参加会议。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趋势论坛、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论坛、文学网站负责人培训班等同期举办,专家学者、行业人士围绕“网络文学的精品意识”“网络文学的文、艺、娱、产融合发展趋势”“中国网文的国际化传播”“网络文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北方民歌生态保护与传习座谈会】 8月27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北方民歌生态保护与传习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各省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民歌手、口述实录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民歌的生态保护、传承、发展与利用,民歌文化之乡建设与乡村文化空间,传统民歌的人文价值与当代传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之《民间歌谣卷》文本记录与二度利用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民歌手从当地民歌的特点、文化生态和传承发展情况等角度进行了发言。
【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 8月31日至9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家协会、兴安盟委宣传部承办的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在阿尔山市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论坛并致辞,各省区市40余位作家评论家代表参加论坛。论坛以“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顾广梅、次仁罗布、刘成、刘大先、杨彬、张莉、包晓玲、铁军、胡沛萍、李濛濛10位作家评论家分享了对于论坛主题的看法。论坛同期举行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入选证书颁发仪式和2020年度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项目签约仪式,并开展“到人民中去”文学公益活动。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内蒙古班)】 9月17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内蒙古班)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等出席开学典礼。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个盟市的36名学员参加培训。
8月31日,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在阿尔山市开幕
【《草原》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 9月19日,《草原》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来贺电,指出《草原》见证时代巨变,推动文学繁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振清出席座谈会,文学界、艺术界、出版界人士200余人参加座谈。第二届《草原》文学奖颁奖典礼、“纸上交响”《草原》70年诗文品读会也同期举办。
【2021年度全国春晚及文艺晚会座谈会】 9月2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1年度全国春晚及文艺晚会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来自各省区市电视艺术工作者代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春晚”“后疫情时期电视文艺的发展”等主题进行座谈。期间,成立了中国电视文艺乌兰牧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电视文艺委员会会长赵多佳为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富鹏授旗。
【“赏中华明月、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内蒙古自治区国庆中秋文艺晚会】 9月2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赏中华明月、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内蒙古自治区国庆中秋文艺晚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并在新华网、人民网、央视频、草原云、正北方网、腾格里新闻客户端,以及新浪、腾讯、网易、快手等平台同步网络直播。晚会共分月圆中秋人长久、草原欢歌庆华诞、凝心聚力绘蓝图三个篇章。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内蒙古)巡展】 10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内蒙古)巡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展览精选作品221件,其中包含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8件,铜奖作品7件,获奖提名作品23件。
【内蒙古诗歌创作座谈会】 10月11—12日,内蒙古诗歌创作座谈会在阿拉善盟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等领导以及内蒙古诗人、作家、评论家、文学翻译家代表80人参加会议。座谈会传达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精神,同期举办《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白庚胜以“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为与会人员进行了文学讲座。
【相约草原丝路·共建美好家园——2020年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作品展】 11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相约草原丝路·共建美好家园—2020年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乌恩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展览共展出版画作品263件,其中国外特邀作品101件,国内特邀作品58件,全国征稿入选作品104件。
【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11月10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的“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部分活动。舞聚云端“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专题直播”于中国文艺网和哔哩哔哩同时展开。
【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 11月21日,由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等出席会议,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刘成、李树榕等专家学者就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进行了交流发言。
11月21日,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座谈会】 11月2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梳理内蒙古音乐产业和音乐创作中的存在突出问题,研究探索新时代内蒙古音乐在弘扬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 12月6日,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在呼和浩特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康健民,中国电影家协会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等领导,以及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斯琴高娃、麦丽丝、康红雷、张秋歌等100余位电影艺术工作者共同参加活动。光影逐梦60载——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主题论坛同期举办。(赵旺)
文史研究
【概况】 内蒙古文史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荣誉性、咨询性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基本职能是组织和支持馆员履行“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职责,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截至2020年,文史馆先后聘任馆员181人,现有馆员71人。自1987年起,文史馆馆长先后聘任研究员43人,现有研究员6人。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核定事业编制25名,现在编人员21人,其中,厅级干部5人(党组书记、馆长1名,党组成员、副馆长1名,自治区政协常委2人,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处级干部10人,科级干部6人。内部机构设办公室、统战联谊组织处、文史研究组织处、艺术创作组织处、机关党委。
【馆员活动】 2月份,发挥馆员、研究员主动性,创作了一批饱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祝福、对一线医务人员的钦佩、对战胜疫情坚定信念的诗、书、画、印作品,在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举办“众志成城——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抗击疫情诗书画印网络作品展”。这项活动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进行转载,《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以“抗击疫情,他们用书画寄情”为题作了转载报道,在全国文史研究馆系统中起到示范作用。
【参政咨询】 强化馆员政治引领,鼓励和支持馆员调查研究,为自治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采取邮寄资料、推送微信、召开学习研讨会等形式,引领馆员学习中共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全国和自治区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李克强在国务院参事、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把全体馆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让馆员领会党和国家对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新要求,了解国家大局形势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
7月30日,召开部分在呼馆员座谈会,就《馆员联系制度(征求意见稿)》《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方案(讨论稿)》及参政咨询、调研采风活动征求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组书记王贵印关于参政咨询和调研采风活动强调,要发挥馆员优势加强参政咨询工作,充分体现文史研究馆工作的咨询性,调研采风要围绕脱贫攻坚、红色教育等主题开展。
12月20—23日,举办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班,馆员、研究员们结合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分组讨论,对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十四五”期间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出意见、建议。馆员、研究员们表示,要紧紧围绕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彰显政治性、体现统战性、增效咨询性方面,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
【文史研究工作】 推进文史研究工作,讲好内蒙古故事,发挥文史研究馆崇文鉴史的职能作用。
推进《内蒙古记忆·历史名镇》编写出版工作。2017年启动的《内蒙古记忆·历史名镇》系列丛书(分11册,约300万字)编写出版工作,内容围绕内蒙古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镇”,以其兴衰变迁,再现内蒙古20世纪前50年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截至2020年年底完成了全部的编写工作,已出版2册,7册交付出版社待出版,2册书稿在审核完善中。
推进《内蒙古记忆·口述史》编写出版工作。继2019年开展以采集口述史的形式,专题研究记录内蒙古历史文化的课题。年底,《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记忆》《老包头记忆》两册口述史的采集、整理和编写任务全部完成,共计约50万字,已送出版社待出版。
收集整理3位馆员徐英、王钟、包斯钦多年著述的有学术价值的文稿,约100万字,汇集成馆员自选文集,已送出版社待出版。截至12月,组织征集馆员有关建党百年的历史文学作品20余篇,30多万字,严格从意识形态、文稿立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审核,为2021年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馆员文集》做了基础性工作。
恢复馆刊《内蒙古文史》,《内蒙古文史》作为内部期刊,主要刊登文史研究动态和馆员、研究员工作动态,宣传转化馆员、研究员研究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印制复刊后的《内蒙古文史》第一期和第二期。
为集中保存文史馆员专业成果,保存档案资料,提升馆员的荣誉感,建立并完善馆员、研究员文史研究成果陈列室,为馆员、研究员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艺术创作宣传】 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发出馆员好声音。7月23日,举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此次展览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展出47幅书画作品。展览聚焦传承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弘扬蒙古马奉献、进取、奋斗之精神。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展览推广到有关盟市,盟市参观人数达到1万多人次。
7月2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段志强(左一)参观由内蒙古文史馆主办的“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瑙甘塔拉)
与中共包头市委统战部共同主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书画展,8月4日,在包头美术馆进行巡展。与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共同主办的“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巡展,8月21日在乌兰察布博物馆开展。巡展为全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鼓舞士气、提振信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月,内蒙古文史馆启动庆祝建党百年书画创作活动,制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馆员书画集方案,组织馆员、研究员开展书画专题创作活动。
【交流研讨】 加强统战联谊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自治区政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弘扬地域优秀文化,助力自治区文化建设”的要求,组织馆员开展馆际交流和基层调研采风活动。
10月21—24日,组织馆员、研究员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就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机关建设、书画创作进行交流。1月16日,组织馆员、研究员参加了党中央文史研究馆和河北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的“雄风万里——全国14省(市)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家走长城、画长城、写长城画展暨研讨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刘俊的论文《内蒙古——中国长城文化的博览苑》被作为研讨会专题发言材料,李树蓉的《推进内蒙古长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势在必行》选入“长城文化”论坛集,书画馆员的8幅书画作品入选参加书画展。馆员徐英撰写题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力量的慰藉》的论文,参加党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七次国学论坛;组织馆员撰写的《馆员随笔》,作为庆祝党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征文,报送党中央文史研究馆。
【扶贫工作】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认真研究、实地调研、精准施策。在产业扶贫方面,改变种植业灌溉方式,实现红豆产量翻番、玉米产量增收30%,全年投入98459元,更换红豆籽种、配备滴灌地膜、铺设热熔管道600米、支持购置“励志爱心超市”物品等,推动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结合卓资县扶贫办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户投入到家禽养殖上来;在健康扶贫方面,与乡村医生签约免费上门服务,为贫困户办理慢病送药事宜,协调村医调整贫困户药品种类,自费组织两村贫困户体检;在生态扶贫方面,纳入信息员1名,励志性公益岗位4名;在教育扶贫方面,协助办理特困补助,将贫困户学生纳入教育扶持计划;在社会兜底方面,进行社会兜底扶贫。年内,驻村工作队完成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帮扶工作任务,帮扶的2村所有贫困户均已完成脱贫任务。(周绍慧 李春环)
文化旅游管理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是主管全区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正厅级。内设15个职能处室,现有在职人员52人,管理自治区文物局和区直文化事业单位9个,现有在职人员1364人,离退休人员92人(厅机关)。
202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区文化和旅游单位6136个,从业人员52334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事业单位2028个,比上年增加54个;从业人员21587人,比上年增加555人。
2015—2020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单位及人员情况
注:从2019年开始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纳入统计范围。
【艺术创作演出】 乌兰牧骑事业 初步制定《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修订完善《乌兰牧骑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组织启动《<乌兰牧骑条例>实施细则》起草工作。在抗疫期间,推出“网上乌兰牧骑”PC版网页和手机版微信H5,将线下服务成功转移到线上,开展“乌兰牧骑之家”网上培训辅导交流,各地乌兰牧骑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文艺直播7000余场次、政策宣讲3000余次、在线培训700余场次,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疫情形势好转后,各地乌兰牧骑率先复工达产,开展“六进”演出1329场,惠及基层群众60余万人。举办“一切为了人民·乌兰牧骑月”主题活动和全区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活动,各地乌兰牧骑跨盟市、跨旗县开展交流演出115场。国庆中秋期间,开展“草原儿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共团圆”主题文艺宣传演出活动,深入基层演出700余场。开展保利院线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活动24场次。启动“全区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传承工程”,复排经典作品60余部。编辑出版《乌兰牧骑优秀作品选》。开展《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名录》征集编序,强化乌兰牧骑知识产权保护。各地乌兰牧骑组织编创演出各类短小精湛文艺作品400余部。举办第二届全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网络直播点击量2亿人次。
艺术创作成果 组织实施内蒙古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各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开展艺术创作,集中推出一批重点舞台剧。新创民族歌剧《江格尔》、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舞剧《骑兵》,传统精品复排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舞蹈《曲盅人》、乌力格尔《草原之子》、音乐组歌《原生态民族音乐会》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舞剧《骑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文艺演出 在内蒙古展览馆及各盟市、旗县设立“人民剧场”,开展内蒙古文艺惠民演出工程,“草原文艺天天演”“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戏剧展演月”活动共演出9351场。举办内蒙古地方戏优秀剧目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观众600余万人。
全年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94万场,同比下降42.09%,其中赴农村演出1.10万场,同比下降55.6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6.70%;服务观众1043.29万人次,同比下降53.38%。其中农村观众521.09万人次,占观众总人数的49.95%。总收入9.87亿元,同比下降10.24%,其中演出收入0.28亿元,同比下降66.11%。
2020年全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购买的公益演出0.61万场,同比下降16.44%;服务观众270.17万人次,同比下降42.35%。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0.21万场次,同比下降47.37%;服务观众106.89万人次,同比下降54.22%。
艺术研究 开展内蒙古经典传统民族舞蹈视频、文化名人采风、老艺术家采访等活动。《内蒙古歌曲选集》《内蒙古赋》付梓出版。完成艺术档案馆加固维修改造工作。
【群众文化活动】 举办“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内蒙古乡村春晚启动和集中展示活动。在疫情期间,及时将公共文化服务转移到线上网上,推出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院、网上展览馆、网上文化馆等在线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相继举办第三届农牧民文艺汇演、“百姓大舞台、景区展风采”为民演出活动、“舞动北疆”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第三届“群星奖”评奖活动。选送作品参加黄河流域九省区摄影联展,有7幅作品获奖。开展“送戏曲进乡村”演出2000余场次,观众50多万人次。“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平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档案文献展。对2019年建设的旅游厕所进行全面验收和定级评定,超额完成2020年旅游厕所建设任务。
2011—2020年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情况表
【文化场馆】 公共图书馆 2020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17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与上年持平。全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17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395人,占22.14%;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644人,占36.10%。
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3.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3%;图书总藏量2049.59万册,同比增长2.69%;电子图书1406.57万册,同比增长10.04%;阅览室座席数3.58万个,计算机0.66万台,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0.44万台,基本与上年持平。2020年全区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82.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14平方米;全区人均图书藏量0.85册,比上年增加0.06册;全区人均购书费1.53元,比上年增加0.37元。
表演场馆 年末全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7个;从业人员140人;观众座席数1.29万个。全年共举行演出0.69万场,其中艺术演出0.16万场,演出场次同比增长31.14%;观众7.85万人次,同比下降76.35%。
美术馆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美术馆26个,比去年增加1个;从业人员194人,比去年减少67人;全年共举办展览177个,同比下降18.43%;参观人次80.14万人次,同比下降5.95%。
群众文化机构 年末全区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205个,比上年末减少1个。其中综合文化站1085个,比上年末减少1个。年末全区平均每万人民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04.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3.17平方米。全年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27037场次,同比下降37.11%;服务人次820.08万人次,同比下降38.16%。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330个,演出2094场,观众91.81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9287个,馆办老年大学35个。
2020年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情况表
2020年全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情况对比表
【市场管理和执法监督】 2020年,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管理办法》《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员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压减本级行政权力事项,对本级认领的3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颗粒化拆分、精细化梳理。设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室,推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和“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与全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实现四级行政审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程序、过程可溯。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万里行”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应对文化旅游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大型会展活动等10个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事故灾难、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年末全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含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和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场馆等)2837个,比上年减少1076个;从业人员11595人,比上年减少6926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1440个,比上年减少483个;全年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下降45.24%;营业利润-0.15亿元,同比下降115.60%。年末全区旅行社1074个,比上年减少106个,星级饭店191家,比上年减少21家。
2020年,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盟市“同城一支队伍”、旗县“局队合一”全部完成。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完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信息库、执法人员信息库和执法事项清单。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明察暗访等市场检查7批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45万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6.75万家次,警告698起,立案调查215件,责令停业整顿11家,取缔6家,完成两轮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向相关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208条。
【资源开发和利用】 2020年,资源开发利用成果丰硕。全域旅游深入发展,编制完成黄河几字湾、乌阿海满、环京津冀、G7国家风景道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等15家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打造品牌景区,推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库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评定公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13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等15家村(嘎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修订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星级评定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调查。重点支持了197个旅游扶贫项目,创建91个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组织编制《内蒙古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25)》,推进桃力民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发展自驾游,在全区高速路服务区开展自驾游推广服务,拉动自驾旅游市场增长,通辽青龙山自驾营地成功创建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020年末,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400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6个,与上年持平;AAAA级旅游景区133个,与上年持平;AAA级旅游景区115个,增加9个。202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503.07万人次,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64.08%;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406.44亿元,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51.73%。其中,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494.39万人次,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64.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04.06亿元,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的52.74%。全年全区接待入境游客8.6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87.15万人次,同比下降95.57%;实现入境创汇0.3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3.06亿美元,同比下降97.46%。(入境旅游统计时间:2020年1—3月)。
2011—2020年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产业与科技】 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制定印发《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联合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强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减免旅游景区门票的实施办法》,申请财政落实自治区减免旅游景区门票补贴专项资金1.42亿元,为文旅企业年内新增流动性资金贷款进行贴息,协调保险公司为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36亿元,共有1000多家文化和旅游企业从中受益。推动银企对接合作,联合金融机构深入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融资对接活动。丰镇市隆盛庄一期、满洲里市套娃广场等73个项目获得银行融资18.1亿元,梅力更、鄂尔多斯草原、大青沟等景区等9个景区获得智慧景区平台支持。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和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实体店、创意产品开发、精品演艺进景区等五大类50个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分别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打造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在全区开展精品演艺、文创、非遗进景区活动,举办各类活动1067场次。推动产业交流合作,组织举办自治区文化产业(线上)博览交易会,开展云展览、云推介、云带货、等多项主题展示,助推内蒙古文化产业“走出去”。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收入96.85亿元,同比下降4.14%。
2020年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组织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化体系规划》《牧区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等地方行业标准并获批立项,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推动自治区文旅行业智慧化发展,组织编写《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文旅管理应用系统平台建设方案》。推进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与自治区文旅行业检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精神具体指导盟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国21家考级机构在内蒙古自治区开设138家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点,覆盖12个盟市1个计划单列市的98个旗县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20年,文物保护利用有序开展。制定出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文物保护工程安全督察、检查、巡察办法》等文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提升文物保护治理能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实施了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阿尔寨石窟壁画保护、定远营古民居保护、小佘太秦长城(张德禄段)抢险加固等工程。推进文物考古工作,后城咀石城遗址、沙梁子古城遗址、北魏皇家祭天遗址的发掘,填补多项考古空白,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实证。联合宗教、消防等部门开展全区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共发现各类文物安全隐患156个,其中文物本体安全隐患91个,制定文物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协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全年立案24起,破获1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人,追缴文物722件。推进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陈列展览优秀案例评比工作,引进和推出了《“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中华体育文物暨冰雪运动特展》等一批文物精品展览。
年末全区共有文物机构281个,比上年增加53个。全区文物机构从业人员3499人,比上年末增加847人。文物机构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7个,占34.52%,博物馆172个,占61.21%。从业人员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99人,占19.98%;博物馆2649人,占75.71%。
全年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509个,举办临时展览177个,接待参观825.25万人次,同比下降48.52%。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788.69万人次,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人次的95.56%;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接待观众36.56万人次,占4.43%。
2011—2020年全区文物机构及从业人员情况
2011—2020年全区文物机构参观人次及未成年人参观人次
年末全区文物机构拥有藏品127.89万件/套,比上年增加22.36万件/套,增长21.19%。其中,博物馆藏品118.38万件/套,占藏品总量的92.56%;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藏品7.77万件/套,占藏品总量的6.07%。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0.35万件/套,占0.27%;二级文物0.73万件/套,占0.57%;三级文物1.29万件/套,占1.00%。
2020年,非遗保护传承活力增强。制定《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增建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被纳入国务院脱贫攻坚项目库。组织对3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鄂伦春族非遗濒危项目进行全面记录。对阿尔山市非遗资源进行补充调查。组织开展传统工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景区活动,举办非遗年货展、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传统美术作品展、特色刺绣艺术展等。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月月传”“传统工艺大课堂”等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相继举办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32期。2020年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个89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87个820处,盟市级项目1736个、旗县级项目348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健在7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967人(健在869人)、盟市级传承人3165人、旗县级传承人5399人。
2020年末,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13个,从业人员555人,开展各类非遗展览、演出、举办民俗活动2427场,参加人次178.89万人;举办各类培训班482场,培训人次3.56万人;组织非遗研讨会及讲座312场次。
【对外交流合作与宣传推广】 2020年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与文化和旅游部驻悉尼、大阪、东京、首尔、新加坡、匈牙利、墨西哥等海外机构合作,线上推送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建立宣传工作机制,组建文化和旅游宣传媒体矩阵,统筹调度整合国字号、蒙字号、新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资源,共同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赴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省区等重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与32个地市签订合作协议,与126家文旅企业签订客源互送协议,推动疫后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加强“请进来”宣传,开展“黄河几字弯·亮丽内蒙古”央媒采风活动,组织党中央主流媒体记者、重要客源地旅行商走进内蒙古采风踩线,邀请党中央电视台专题拍摄《有滋有味内蒙古》纪录片。顺应“互联网+政务”发展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人民网、人民文旅、抖音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动态发布和旅游宣传推介,在央视《朝闻天下》、内蒙古卫视等制作投放广告宣传片,在北京晚报等开设宣传专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助推文化和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指导内蒙古自治区1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21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展创建工作,6月份,公布首批5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8—11月,对10家自治区级创建单位开展验收认定、提交党组会研究并进行公示。9月份,在满洲里市举办全区全域旅游培训班,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解读与创建》专题讲座,就创建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对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12月份,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和林格尔县、奈曼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东胜区、磴口县、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等10家创建单位进入公示名单。
【旅游规划编制】 组织规划评审会,完成《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风情带旅游发展规划》《“乌阿海满”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环京津冀千里草原风情带旅游发展规划》《G7国家风景道(内蒙古段)旅游总体规划》《内蒙古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项目的阶段性评审工作。启动《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进入评审阶段。
【品牌旅游景区提升】 年内评定15家A级景区,其中AAAA级2家,AAA级13家。持续推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组织鄂尔多斯市亿利库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度假区参加2020年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监管质量评审会。开展厅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包联重点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动景区提质增效。召开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和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联合开发协调会。联合其他职能处室与自治区财政厅共同制定下发《2020年度减免旅游景区门票开展企业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内文旅办字〔2020〕78号),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全区A级旅游景区开展门票减免工作。
【草原生态环境整治】 指导13个盟市(含计划单列市)编制出台草原旅游规划及草原管理办法;经过与自治区林草局密切配合,对全区草原旅游景区(点)进行摸底、整治、销号。全区共有1722家,943家草原旅游景区(点)涉及违规侵占草原破坏环境等问题,其中,拆除取缔397家,办理完善手续546家,按照要求提前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验收。起草《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餐饮服务规范》。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第656期专报信息刊登《自治区文旅厅多举措全面推进草原旅游景点整治工作》,此项工作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郑宏范副主席和包钢副主席表扬。
【旅游产业扶贫推进】 制定并实施《自治区文旅厅2020年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协调自治区财政厅下拨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6000万元,支持贫困旗县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等旅游项目共计255个,超额完成三年200个的创建任务,2020年全区创建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91个,进一步落实京蒙旅游扶贫协作,创新形式举办两期全区乡村旅游扶贫网络直播培训班,培训总人数近900人次。赤峰市雷营子村和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入选2020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巴彦淖尔市富强村、赤峰市雷营子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向自治区扶贫办报送旅游扶贫“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3篇,报送旅游产业扶贫案例7篇。内蒙古电视台对通辽金河湾旅游扶贫做了专题报道。
【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与自治区发改委联合申报25个村参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文旅厅报送的巴彦淖尔市富强村、赤峰市雷营子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消费扶贫典型案例。持续开展全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调查工作,完成全区14个盟市(含计划单列市),596个行政村(嘎查),总计调查乡旅经营单位3427家,已完成调查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并初步建立经营单位基础信息的电子数据库。
【红色旅游开发】 组织各盟市红色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近500人,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组织的红色旅游云课堂学习,加强红色旅游业务知识储备,为疫情过后企业复苏、转型升级提供基础。组织召开红色旅游规划编制研讨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初稿编制工作,正在组织评审工作。推荐兴安盟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荣雪莲等3名同志参加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旅游形象推广】 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央视《朝闻天下》、央视4套《晚间黄金套》、内蒙古卫视广告宣传,制作更换春夏秋季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片。发布56条春夏季旅游线路,引导大众健康安全有序出游,助力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在“疫去春来江山多娇”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评选中,我厅推荐的阿拉善2日大漠花海之旅、锡林郭勒2日环湖访古探秘之旅、“内蒙古趣识营养——畅游伊利工业旅游”主题线路列入100条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自治区文旅厅打造的内蒙古特色马文化旅游品牌“马背上的内蒙古”登上全国性公共关系专业期刊《国际公关》第97期。“72小时自驾内蒙古”旅游宣传推广案例跻身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经典案例16强。持续开展呼和浩特铁路局列车《城市概况》播音宣传,以软文播音的形式宣传推广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形成对广大旅客的软宣传。
【自驾车营地创建】 开展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和旅游服务推广工作,在全区118个高速路服务区显著位置悬挂巨幅自驾旅游地图,全天滚动播放文旅宣传片、文明旅游宣传片,设置旅游宣传资料展架和咨询员。调查统计全区自驾车营地的基本信息,开展全区首批自驾车营地等级认定初审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全区7家申报营地进行了现场打分,推荐通辽市草甘和青龙山两家自驾车营地参评全国4C级营地。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认定细则和《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与服务规范》提出修改意见。
【“内蒙古味道”品牌打造】 参加了2020年“草原音乐美食季”、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展示活动。配合其他单位分别举办了青城草原音乐美食季——内蒙古味道大召夜市,历时3个半月;《内蒙古味道厨房》在内蒙古卫视首播,每周六晚10∶05播出;鄂尔多斯草原音乐美食季,“内蒙古味道”康镇夜市;第8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内蒙古会展中心举办,“内蒙古味道走进绿博会美食品鉴活动”;第18届广西东盟食品糖酒博览会,“内蒙古味道品鉴活动”。(王佐政)
文学艺术
【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 1月20日,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活动并致新春贺词。云照光、斯琴塔日哈、王玉泉、胡尔查等著名作家艺术家以及内蒙古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代表近300人参加联谊会。联谊会文艺演出共分为“草原迎春瑞”“纵马绘春色”“赞歌报春晖”三个章节,来自内蒙古不同文艺门类的文艺家纷纷登台献艺,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代表也分别登台向内蒙古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送上新春祝福。
1月20日,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0年迎春联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建设】 3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赴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调研建设情况。10月22日,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院)征集工作第一次会议在内蒙古文学馆召开。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文学馆征集各类书籍、刊物、剧本、创作手稿、来往信札,以及重要历史文献、获奖证书、影像资料近900件。
【“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 “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的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包括主题油画、雕塑工程、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百年大系》编纂工程等。3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赴内蒙古美术馆调研指导“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大型主题油画、雕塑工程。5月21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审读座谈会召开。11月10日,内蒙古文学艺术名人主题雕塑创作项目首件作品—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内蒙古舞蹈艺术奠基人贾作光先生铜像在呼和浩特市揭幕。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铜像揭幕仪式。8月5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学百年大系》编纂工程在呼和浩特市启动。11月17日,“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精品创作工程《万里绿色长城图》《万马奔腾图》百米中国画长卷创作工程草图终稿审读会召开。
【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 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聚焦现实题材,组织开展的重大主题创作工程,2020年共22部作品入选,涉及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弘扬蒙古马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数字内蒙古等重大主题。4月10日,2020年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动员部署会在呼和浩特召开。5月20日,内蒙古文学重大主题作品创作策划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围绕内蒙古文学精品创作工程中的重大主题创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 8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内蒙古文联、赤峰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赤峰市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胡邦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乌恩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以“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110余位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专家、网络文学组织工作者、文学网站负责人以及相关产业代表参加会议。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趋势论坛、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论坛、文学网站负责人培训班等同期举办,专家学者、行业人士围绕“网络文学的精品意识”“网络文学的文、艺、娱、产融合发展趋势”“中国网文的国际化传播”“网络文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北方民歌生态保护与传习座谈会】 8月27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北方民歌生态保护与传习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各省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民歌手、口述实录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民歌的生态保护、传承、发展与利用,民歌文化之乡建设与乡村文化空间,传统民歌的人文价值与当代传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之《民间歌谣卷》文本记录与二度利用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民歌手从当地民歌的特点、文化生态和传承发展情况等角度进行了发言。
【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 8月31日至9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家协会、兴安盟委宣传部承办的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在阿尔山市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论坛并致辞,各省区市40余位作家评论家代表参加论坛。论坛以“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顾广梅、次仁罗布、刘成、刘大先、杨彬、张莉、包晓玲、铁军、胡沛萍、李濛濛10位作家评论家分享了对于论坛主题的看法。论坛同期举行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入选证书颁发仪式和2020年度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项目签约仪式,并开展“到人民中去”文学公益活动。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内蒙古班)】 9月17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内蒙古班)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等出席开学典礼。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个盟市的36名学员参加培训。
8月31日,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在阿尔山市开幕
【《草原》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 9月19日,《草原》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来贺电,指出《草原》见证时代巨变,推动文学繁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振清出席座谈会,文学界、艺术界、出版界人士200余人参加座谈。第二届《草原》文学奖颁奖典礼、“纸上交响”《草原》70年诗文品读会也同期举办。
【2021年度全国春晚及文艺晚会座谈会】 9月2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1年度全国春晚及文艺晚会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来自各省区市电视艺术工作者代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春晚”“后疫情时期电视文艺的发展”等主题进行座谈。期间,成立了中国电视文艺乌兰牧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电视文艺委员会会长赵多佳为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富鹏授旗。
【“赏中华明月、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内蒙古自治区国庆中秋文艺晚会】 9月2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赏中华明月、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内蒙古自治区国庆中秋文艺晚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并在新华网、人民网、央视频、草原云、正北方网、腾格里新闻客户端,以及新浪、腾讯、网易、快手等平台同步网络直播。晚会共分月圆中秋人长久、草原欢歌庆华诞、凝心聚力绘蓝图三个篇章。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内蒙古)巡展】 10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第三届中国美术奖作品(内蒙古)巡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展览精选作品221件,其中包含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8件,铜奖作品7件,获奖提名作品23件。
【内蒙古诗歌创作座谈会】 10月11—12日,内蒙古诗歌创作座谈会在阿拉善盟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等领导以及内蒙古诗人、作家、评论家、文学翻译家代表80人参加会议。座谈会传达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精神,同期举办《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白庚胜以“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为与会人员进行了文学讲座。
【相约草原丝路·共建美好家园——2020年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作品展】 11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相约草原丝路·共建美好家园—2020年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乌恩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展览共展出版画作品263件,其中国外特邀作品101件,国内特邀作品58件,全国征稿入选作品104件。
【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11月10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的“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部分活动。舞聚云端“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专题直播”于中国文艺网和哔哩哔哩同时展开。
【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 11月21日,由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冀晓青等出席会议,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代表及相关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刘成、李树榕等专家学者就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进行了交流发言。
11月21日,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座谈会】 11月2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梳理内蒙古音乐产业和音乐创作中的存在突出问题,研究探索新时代内蒙古音乐在弘扬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 12月6日,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在呼和浩特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康健民,中国电影家协会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等领导,以及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斯琴高娃、麦丽丝、康红雷、张秋歌等100余位电影艺术工作者共同参加活动。光影逐梦60载——内蒙古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主题论坛同期举办。(赵旺)
文史研究
【概况】 内蒙古文史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荣誉性、咨询性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基本职能是组织和支持馆员履行“崇文鉴史、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职责,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截至2020年,文史馆先后聘任馆员181人,现有馆员71人。自1987年起,文史馆馆长先后聘任研究员43人,现有研究员6人。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核定事业编制25名,现在编人员21人,其中,厅级干部5人(党组书记、馆长1名,党组成员、副馆长1名,自治区政协常委2人,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处级干部10人,科级干部6人。内部机构设办公室、统战联谊组织处、文史研究组织处、艺术创作组织处、机关党委。
【馆员活动】 2月份,发挥馆员、研究员主动性,创作了一批饱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祝福、对一线医务人员的钦佩、对战胜疫情坚定信念的诗、书、画、印作品,在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举办“众志成城——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抗击疫情诗书画印网络作品展”。这项活动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进行转载,《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以“抗击疫情,他们用书画寄情”为题作了转载报道,在全国文史研究馆系统中起到示范作用。
【参政咨询】 强化馆员政治引领,鼓励和支持馆员调查研究,为自治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采取邮寄资料、推送微信、召开学习研讨会等形式,引领馆员学习中共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全国和自治区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李克强在国务院参事、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把全体馆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让馆员领会党和国家对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新要求,了解国家大局形势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
7月30日,召开部分在呼馆员座谈会,就《馆员联系制度(征求意见稿)》《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方案(讨论稿)》及参政咨询、调研采风活动征求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组书记王贵印关于参政咨询和调研采风活动强调,要发挥馆员优势加强参政咨询工作,充分体现文史研究馆工作的咨询性,调研采风要围绕脱贫攻坚、红色教育等主题开展。
12月20—23日,举办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班,馆员、研究员们结合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分组讨论,对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十四五”期间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出意见、建议。馆员、研究员们表示,要紧紧围绕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彰显政治性、体现统战性、增效咨询性方面,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
【文史研究工作】 推进文史研究工作,讲好内蒙古故事,发挥文史研究馆崇文鉴史的职能作用。
推进《内蒙古记忆·历史名镇》编写出版工作。2017年启动的《内蒙古记忆·历史名镇》系列丛书(分11册,约300万字)编写出版工作,内容围绕内蒙古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镇”,以其兴衰变迁,再现内蒙古20世纪前50年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截至2020年年底完成了全部的编写工作,已出版2册,7册交付出版社待出版,2册书稿在审核完善中。
推进《内蒙古记忆·口述史》编写出版工作。继2019年开展以采集口述史的形式,专题研究记录内蒙古历史文化的课题。年底,《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记忆》《老包头记忆》两册口述史的采集、整理和编写任务全部完成,共计约50万字,已送出版社待出版。
收集整理3位馆员徐英、王钟、包斯钦多年著述的有学术价值的文稿,约100万字,汇集成馆员自选文集,已送出版社待出版。截至12月,组织征集馆员有关建党百年的历史文学作品20余篇,30多万字,严格从意识形态、文稿立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审核,为2021年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馆员文集》做了基础性工作。
恢复馆刊《内蒙古文史》,《内蒙古文史》作为内部期刊,主要刊登文史研究动态和馆员、研究员工作动态,宣传转化馆员、研究员研究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印制复刊后的《内蒙古文史》第一期和第二期。
为集中保存文史馆员专业成果,保存档案资料,提升馆员的荣誉感,建立并完善馆员、研究员文史研究成果陈列室,为馆员、研究员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艺术创作宣传】 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发出馆员好声音。7月23日,举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此次展览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展出47幅书画作品。展览聚焦传承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弘扬蒙古马奉献、进取、奋斗之精神。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展览推广到有关盟市,盟市参观人数达到1万多人次。
7月2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段志强(左一)参观由内蒙古文史馆主办的“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瑙甘塔拉)
与中共包头市委统战部共同主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书画展,8月4日,在包头美术馆进行巡展。与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共同主办的“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巡展,8月21日在乌兰察布博物馆开展。巡展为全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鼓舞士气、提振信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月,内蒙古文史馆启动庆祝建党百年书画创作活动,制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馆员书画集方案,组织馆员、研究员开展书画专题创作活动。
【交流研讨】 加强统战联谊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自治区政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弘扬地域优秀文化,助力自治区文化建设”的要求,组织馆员开展馆际交流和基层调研采风活动。
10月21—24日,组织馆员、研究员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就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机关建设、书画创作进行交流。1月16日,组织馆员、研究员参加了党中央文史研究馆和河北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的“雄风万里——全国14省(市)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家走长城、画长城、写长城画展暨研讨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刘俊的论文《内蒙古——中国长城文化的博览苑》被作为研讨会专题发言材料,李树蓉的《推进内蒙古长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势在必行》选入“长城文化”论坛集,书画馆员的8幅书画作品入选参加书画展。馆员徐英撰写题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力量的慰藉》的论文,参加党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七次国学论坛;组织馆员撰写的《馆员随笔》,作为庆祝党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征文,报送党中央文史研究馆。
【扶贫工作】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认真研究、实地调研、精准施策。在产业扶贫方面,改变种植业灌溉方式,实现红豆产量翻番、玉米产量增收30%,全年投入98459元,更换红豆籽种、配备滴灌地膜、铺设热熔管道600米、支持购置“励志爱心超市”物品等,推动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结合卓资县扶贫办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户投入到家禽养殖上来;在健康扶贫方面,与乡村医生签约免费上门服务,为贫困户办理慢病送药事宜,协调村医调整贫困户药品种类,自费组织两村贫困户体检;在生态扶贫方面,纳入信息员1名,励志性公益岗位4名;在教育扶贫方面,协助办理特困补助,将贫困户学生纳入教育扶持计划;在社会兜底方面,进行社会兜底扶贫。年内,驻村工作队完成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帮扶工作任务,帮扶的2村所有贫困户均已完成脱贫任务。(周绍慧 李春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