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1卷  /  社会管理

2021卷

  • 脱贫攻坚
  • 发布时间:10-20
  • 来源: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机构,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专职部门,领导班子1正5副(包括1名北京挂职干部),2名二级巡视员。机关内设综合处、政策法规处、规划财务处、开发指导处、社会扶贫处、扶贫协作处、考核评估处和机关党委共8个处室,机关编制40人。所属4个事业单位:自治区扶贫办电子政务中心、革命老区建设与扶贫项目管理站、贫困地区信息监测中心、扶贫发展中心,事业单位编制38名。纪检监察工作由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农牧厅纪检监察组监管。

    截至2020年底,剩余1.6万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达标,实现农村牧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台针对疫情防控、稳岗就业、消费扶贫等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全区983家扶贫龙头企业、268家扶贫车间全部开工复产,吸纳2.3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持续强化资金投入管理,四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2.3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区整合各类涉农涉牧资金80.8亿元,同比增长7.1%。综合施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监测纳入范围的5.4万人,在80个旗县实施“防贫保”,有效防止返贫致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6亿元和其他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739个,带动贫困人口66万人次;规范认定453家供应商1773款扶贫产品,带动贫困人口6.39万人,累计销售扶贫产品72.45亿元;下达补短板资金9.41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区40.8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1.57万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范围,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实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组织拉网式大排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逐项查漏补缺,确保所有问题清仓见底。

    【动态监测帮扶】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立足自治区实际,聚焦收入水平在6000元以下的脱贫不稳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监测对象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边缘易致贫户1.5万户、3.1万人,脱贫不稳定户0.98万户、2.3万人。重点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对监测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944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739户脱贫不稳定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9611万元,2004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754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605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754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接受就业技能培训,441户边缘易致贫户和998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512户边缘易致贫户和624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产业,36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36名脱贫不稳定人口在扶贫车间就业,130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48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就业。

    【社会扶贫】  建立健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对接机制,畅通社会帮扶项目与贫困旗县需求信息对接渠道。在全区12个盟市、86个旗县(包括57个贫困旗县)推广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用户83.4万个。29家党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累计向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8亿元。自治区157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169个贫困嘎查村,累计投入资金7.75亿元,实施项目1320个,助力15.9万人脱贫。22个自治区直属机关区域帮扶呼伦贝尔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市),累计投入资金28.1亿元,实施项目494个。组织实施“泛海助学行动”,累计为2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亿多元。自治区妇联开展“草原巾帼脱贫行动”,通过“十抓工程”助力37.2万贫困妇女脱贫。自治区团委聚焦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累计组织9.7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行动。驻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武警部队投入帮扶资金8336万元,实施项目1575个,帮助4967户、12520名贫困人口脱贫。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累计有1255家民营企业与3139个嘎查村结对,实施3641个项目,累计投入47.36亿元,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7.71万户近25万人。自治区红十字会开展的“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已累计筛查眼疾患者82.86万人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0577例。社会扶贫促进会开展的“扶贫济困、圆梦学子”行动,扶贫基金会、邮政公司开展的“爱心包裹”活动,残联组织开展的“共享阳光、共赴小康”活动,自治区扶贫办牵头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专项救治行动,自治区民政厅、文明办联合开展的动员引导志愿者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区2465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13.14亿元,开展帮扶项目1230个,受益人数达到了20.1万人。

    【京蒙扶贫协作】  2020年,京蒙两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继续展开互访,共同召开2次高层联席会议。年初签署《2020年东西部协作协议》,北京市全年投入市级财政援助资金14.942亿元,16个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17亿元,实施项目848个,覆盖15.79万名贫困人口。建立京蒙扶贫协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动重要工作。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培养,北京市派出107名党政干部、863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内蒙古挂职服务,内蒙古选派89名党政干部、2483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北京挂职、学习。鼓励企业和扶贫车间复产复工,复工率达到100%;全年引导106家北京市企业在国贫旗县实现新增投资,投资额超过41亿元;两地共建产业园区46个,北京市援建扶贫车间192个。全年共完成扶贫农畜产品进京销售42.81亿元,在京举办2020年京蒙消费扶贫北京集采推介会,现场签约订单76亿元。克服疫情影响,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2074个,“点对点”输送贫困劳动力返京务工;举办京蒙劳务协作培训班217期,培训贫困户1.35万人次,帮助4.5万名贫困人口就业,其中就近就地就业39807名,到北京市就业1803人,到其他省份就业3420人。继续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北京市16个区的254个经济强镇、518个村(社区)、310所学校、245家医院与31个国贫旗县的269个乡镇、503个行政村、404所学校、297家医院结成帮扶关系。两地培训贫困嘎查村致富带头人2433人次,并带动贫困人口12401人增收。

    【贫困旗县退出】  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按照旗县级申请、盟市级初审、第三方核查评估、公示公告等退出标准和步骤,对自治区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陆续开展退出评估工作,退出情况报告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陆续公告退出。从2018年到2020年,经国务院扶贫办聘请第三方评估团队对内蒙古自治区7个旗县分批开展退出抽查,抽查结果均显示内蒙古贫困旗县退出程序总体规范、退出标准较为准确,退出结果符合实际。

    【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2020年5月、11月,由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织,经综合自评、平时监控、实地考核和约束激励等情况,对2019年、2020年12个盟市和18推进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其中2019年考核情况为:12个盟市中8个盟市评价为“好”、4个盟市评价为“较好”,18个推进组中13个推进组评价为“好”、5个推进组评价为“较好”。2020年考核情况为:12个盟市、18个推进组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均评价为“好”。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方案要求,2019年、2020年分别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牵头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好”。

    【脱贫攻坚宣传】  制定脱贫攻坚总结和宣传工作方案,组建专班,创新模式,多方联动,聚焦讲好扶贫故事,选树先进典型,全区4名个人、1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9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录制《攻坚的力量——2017—2020年内蒙古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先进事迹发布特别节目》。配合央广总台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布萨日嘎查拍摄11集《攻坚日记—嘎查纪事》。征集、制作、上报“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融媒体纪实短片3865组(篇/个)。与实践杂志社联合编印《决胜脱贫攻坚专刊》12期。与内蒙古日报社合作开展“决战脱贫奋进有我”主题活动。开展《铭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通过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引导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在脱贫摘帽新起点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举办新闻发布会3次。(祁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脱贫攻坚
  • 发布时间:10-20
  • 来源: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机构,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专职部门,领导班子1正5副(包括1名北京挂职干部),2名二级巡视员。机关内设综合处、政策法规处、规划财务处、开发指导处、社会扶贫处、扶贫协作处、考核评估处和机关党委共8个处室,机关编制40人。所属4个事业单位:自治区扶贫办电子政务中心、革命老区建设与扶贫项目管理站、贫困地区信息监测中心、扶贫发展中心,事业单位编制38名。纪检监察工作由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农牧厅纪检监察组监管。

    截至2020年底,剩余1.6万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达标,实现农村牧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台针对疫情防控、稳岗就业、消费扶贫等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全区983家扶贫龙头企业、268家扶贫车间全部开工复产,吸纳2.3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持续强化资金投入管理,四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2.3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区整合各类涉农涉牧资金80.8亿元,同比增长7.1%。综合施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监测纳入范围的5.4万人,在80个旗县实施“防贫保”,有效防止返贫致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6亿元和其他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739个,带动贫困人口66万人次;规范认定453家供应商1773款扶贫产品,带动贫困人口6.39万人,累计销售扶贫产品72.45亿元;下达补短板资金9.41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区40.8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1.57万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范围,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实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组织拉网式大排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逐项查漏补缺,确保所有问题清仓见底。

    【动态监测帮扶】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立足自治区实际,聚焦收入水平在6000元以下的脱贫不稳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监测对象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边缘易致贫户1.5万户、3.1万人,脱贫不稳定户0.98万户、2.3万人。重点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对监测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944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739户脱贫不稳定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9611万元,2004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754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605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754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接受就业技能培训,441户边缘易致贫户和998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512户边缘易致贫户和624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产业,36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36名脱贫不稳定人口在扶贫车间就业,130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48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就业。

    【社会扶贫】  建立健全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对接机制,畅通社会帮扶项目与贫困旗县需求信息对接渠道。在全区12个盟市、86个旗县(包括57个贫困旗县)推广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用户83.4万个。29家党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累计向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8亿元。自治区157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169个贫困嘎查村,累计投入资金7.75亿元,实施项目1320个,助力15.9万人脱贫。22个自治区直属机关区域帮扶呼伦贝尔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市),累计投入资金28.1亿元,实施项目494个。组织实施“泛海助学行动”,累计为2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亿多元。自治区妇联开展“草原巾帼脱贫行动”,通过“十抓工程”助力37.2万贫困妇女脱贫。自治区团委聚焦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累计组织9.7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行动。驻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武警部队投入帮扶资金8336万元,实施项目1575个,帮助4967户、12520名贫困人口脱贫。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累计有1255家民营企业与3139个嘎查村结对,实施3641个项目,累计投入47.36亿元,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7.71万户近25万人。自治区红十字会开展的“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已累计筛查眼疾患者82.86万人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0577例。社会扶贫促进会开展的“扶贫济困、圆梦学子”行动,扶贫基金会、邮政公司开展的“爱心包裹”活动,残联组织开展的“共享阳光、共赴小康”活动,自治区扶贫办牵头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专项救治行动,自治区民政厅、文明办联合开展的动员引导志愿者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区2465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13.14亿元,开展帮扶项目1230个,受益人数达到了20.1万人。

    【京蒙扶贫协作】  2020年,京蒙两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继续展开互访,共同召开2次高层联席会议。年初签署《2020年东西部协作协议》,北京市全年投入市级财政援助资金14.942亿元,16个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17亿元,实施项目848个,覆盖15.79万名贫困人口。建立京蒙扶贫协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动重要工作。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培养,北京市派出107名党政干部、863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内蒙古挂职服务,内蒙古选派89名党政干部、2483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北京挂职、学习。鼓励企业和扶贫车间复产复工,复工率达到100%;全年引导106家北京市企业在国贫旗县实现新增投资,投资额超过41亿元;两地共建产业园区46个,北京市援建扶贫车间192个。全年共完成扶贫农畜产品进京销售42.81亿元,在京举办2020年京蒙消费扶贫北京集采推介会,现场签约订单76亿元。克服疫情影响,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2074个,“点对点”输送贫困劳动力返京务工;举办京蒙劳务协作培训班217期,培训贫困户1.35万人次,帮助4.5万名贫困人口就业,其中就近就地就业39807名,到北京市就业1803人,到其他省份就业3420人。继续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北京市16个区的254个经济强镇、518个村(社区)、310所学校、245家医院与31个国贫旗县的269个乡镇、503个行政村、404所学校、297家医院结成帮扶关系。两地培训贫困嘎查村致富带头人2433人次,并带动贫困人口12401人增收。

    【贫困旗县退出】  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按照旗县级申请、盟市级初审、第三方核查评估、公示公告等退出标准和步骤,对自治区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陆续开展退出评估工作,退出情况报告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陆续公告退出。从2018年到2020年,经国务院扶贫办聘请第三方评估团队对内蒙古自治区7个旗县分批开展退出抽查,抽查结果均显示内蒙古贫困旗县退出程序总体规范、退出标准较为准确,退出结果符合实际。

    【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2020年5月、11月,由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织,经综合自评、平时监控、实地考核和约束激励等情况,对2019年、2020年12个盟市和18推进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其中2019年考核情况为:12个盟市中8个盟市评价为“好”、4个盟市评价为“较好”,18个推进组中13个推进组评价为“好”、5个推进组评价为“较好”。2020年考核情况为:12个盟市、18个推进组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均评价为“好”。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方案要求,2019年、2020年分别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牵头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好”。

    【脱贫攻坚宣传】  制定脱贫攻坚总结和宣传工作方案,组建专班,创新模式,多方联动,聚焦讲好扶贫故事,选树先进典型,全区4名个人、1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9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录制《攻坚的力量——2017—2020年内蒙古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先进事迹发布特别节目》。配合央广总台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布萨日嘎查拍摄11集《攻坚日记—嘎查纪事》。征集、制作、上报“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融媒体纪实短片3865组(篇/个)。与实践杂志社联合编印《决胜脱贫攻坚专刊》12期。与内蒙古日报社合作开展“决战脱贫奋进有我”主题活动。开展《铭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通过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引导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在脱贫摘帽新起点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举办新闻发布会3次。(祁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