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卷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台站设置 截至2020年底,全区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8个,包括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658个,其中119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观测,52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观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32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科学)试验基地3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6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12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0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1个。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4个。全区有自治区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675个。自治区天气雷达站10个。
人员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2913人。学历结构:博士20人,硕士507人,本科196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537人(正研级38人、副研级499人),中级职称1334人。
【气候评价】 气候概述 2020年,全区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明显偏暖。全区平均降水量375.1毫米,较常年偏多57.0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7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季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总体来看,本年度气象灾害影响范围较小,未出现重灾,农牧业均属正常偏好年景。
总体评价 2020年,全区平均气温5.7℃,较常年偏高0.6℃,比去年低0.4℃,为1961年以来第12高。各月平均气温,除10月和12月偏低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2月和3月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4高和第7高;12月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0低,为近10年次低。与常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除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阿拉善盟北部和东南部偏高1℃~1.7℃(鄂温克旗)外,全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
全区年总降水量在22.6毫米(额济纳旗)~849.0毫米(扎兰屯)之间,阿拉善盟大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大部、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等地在300毫米以下,其中阿拉善盟西北部不足50毫米;其余地区在300毫米以上,其中呼伦贝尔市东部和兴安盟西北部超过600毫米。与常年相比,大部地区偏多25%至91%(阿尔山市),偏少地区仅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阿拉善盟西部等地,偏少25%~41%(雅布赖)。
全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880.0小时,较常年偏少78.8小时,比去年少57.4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8少。与常年相比,呼伦贝尔市中东部、兴安盟东部和中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西南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等地偏多100.0~539.0小时(鄂托克前旗),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100.0~1610.0小时(正蓝旗)。
【主要气象灾害事件及其影响】 年内出现的主要灾害是:低温、沙尘天气、干旱、暴雨洪涝、高温、雪灾、低温灾害事件、冰雹、龙卷风等。
低温 冬季至秋季全区共出现28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偏多1次。其中寒潮过程14次,11次强冷空气过程,3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其中11月18—21日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影响站数为108站。大部地区降温超过10℃,其中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区降温超过14℃,最大降温出现在赤峰市岗子,降温幅度达24.7℃。受12月两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全区共26站、46站日最低气温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其中16站连续2天超过12月极端阈值,1站连续2天超过年极端阈值,1站超过年历史极值。
沙尘天气 2020年全区共出现7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比去年少1次,3月18—19日,全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偏晚31天,较去年首发时间早17天。沙尘天气影响较小,无致灾记录。在7次大范围天气过程中,5月2—3日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共有33站39站日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影响区域为中西部大部地区及赤峰市中北部、通辽市偏东部等地。其中4站出现沙尘暴、3站出现强沙尘暴,沙尘暴主要影响区域为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西部,最大风速在9~20米/秒之间,能见度小于1000米。阿拉善盟巴彦诺尔公最大风速为14.1米/秒,极大风速为21.1米/秒,最小能见度为229米。
干旱 2020年气象干旱主要出现在4—9月,重旱以上等级主要集中在5—8月,影响范围包括呼伦贝尔市北部、通辽市南部、赤峰市东部、阿拉善盟北部等地,21个旗(县)由于干旱成灾,造成农牧业损失。锡林郭勒盟西部、鄂尔多斯市西部等地区春季至夏初无有效降水,造成牧区牧草返青难,牲畜饮水困难,这些区域干旱一致持续至6月末。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和通辽市奈曼旗等地持续夏季干旱,直到7月下旬或8月初才出现有效降水,导致这些地区农牧业受损。
暴雨洪涝 汛期,全区共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5次。8月12—13日的过程综合强度最强,影响范围为兴安盟南部、通辽市北部、赤峰市东北部,单站最大累计降水量达97.4毫米,出现在兴安盟高力板。受5月中旬、7月、8月中旬降雨过程影响,全区共12站日降水量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降雨事件,较上年多5站日,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2020年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大部分发生在7—8月,全区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970.4万元,冰雹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771.6万元。
高温 夏季全区出现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为6月5—8日和7月22—26日,较常年同期偏多1次。6月份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影响范围较大,有56站受影响,其中33站日最高气温在35℃~37℃,23站超过37℃,单站日最高气温最大值为39.9℃,出现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雪灾 年内全区共出现13次区域性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1—2月、11—12月。其中11月18—19日降雪过程影响范围最大、极端性强,全区8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出现0毫米~43.7毫米(通辽市奈曼旗)降水,共有15站日出现极端降雪事件,18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日降雪量超过历史极值,多地因强降雪致灾。年内全区共25站日降雪量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11站日,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4月16—20日,呼伦贝尔南部和兴安盟中部遭受雪灾影响,蔬菜大棚遭积雪覆盖致坍塌,设施农业、养殖圈舍、家禽、牲畜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431万元。11月18—19日,内蒙古东部大范围降雪,全区共有15站日出现极端降雪事件,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兴安盟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大部遭受雪灾,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受损,牲畜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36883万元。
低温灾害事件 4月20—21日,全区受到一次寒潮过程影响,影响站数113站。全区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超过6℃,其中河套地区降温超过10℃,磴口县、临河区等7个旗(县)遭受低温冻害,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307万元。受12月两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全区共26站、46站日最低气温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其中16站连续2天超过12月极端阈值,1站连续2天超过年极端阈值,1站超过年历史极值。
冰雹 年内全区共有44个旗(县)受到冰雹灾害袭击,大部分发生在大兴安岭以东或阴山以南农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均发生6次。7月17日河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伴有雷暴,冰雹及短时强降雨,临河区、杭锦旗、杭锦后旗遭受冰雹灾害,葵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受损,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241万元。
龙卷风 7月10日下午,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古营盘村遭受龙卷袭击。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91户房屋、圈舍、院墙等不同程度受损,共造成经济损失25万元。8月9日下午,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镇呼和点素天鹅湖牧场附近出现陆龙卷天气现象。据统计,此次灾害33人受伤,损坏房屋131间,直接经济损失1807.95万元。
【气候影响】 气候与农业 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大部地区降水多于常年,光热充足,气候条件对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有利。春、夏季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干旱,夏季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洪涝、冰雹等灾害,但影响范围较小,未出现重灾,全区农业气候为正常偏好年景。
从全区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生育期气象条件来看,2020年全区玉米全生育期在4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之间,玉米全生育期间,光照条件中东部较足、西部充足,热量条件均为充足,水分条件一般或较好。综合评价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影响为有利。马铃薯全生育期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之间,马铃薯全生育期间,光照条件东部充足、中西部较足,热量条件均为适宜,水分条件东部较好,中西部一般。综合评价2020年内蒙古马铃薯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东部为有利,中西部为利弊相当。
气候与畜牧业 2020年内蒙古大部分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降水多于常年,光热充足,气候条件对牧草返青、生长和牧事活动较为有利。春、夏季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干旱,秋末中东部部分牧区出现暴雪等灾害,但主要牧业气象灾害较轻,全区牧业气候为正常偏好年景。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村村响”实现互联互通。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稳步推进。认真履行自治区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职责,做好疫情防控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年内出现的凌汛、局地大暴雨、龙卷风、暴雪、寒潮、森林火等自然灾害及衍生灾害,全区气象部门精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跟踪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党政领导叫应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获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等党政领导批示肯定。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 围绕“一湖两海”、黄河流域、察汗淖尔、哈素海、达里湖等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精细化生态监测服务。自治区投入1384万元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平台。荒漠生态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森林生态及病虫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投入应用。植被生态质量气象贡献率评价为生态红线管控考核提供决策依据。大气自净能力和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条件评估服务持续推进。高分数据应用向盟市、企业延伸,5个高分数据分中心挂牌成立。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服务 优化升级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气候品质认证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中心通过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认定,联合自治区农牧厅完成大豆和向日葵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业气象中心认定工作。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积极推进部门消费扶贫。老头山自然保护区获“中国天然氧吧”认证,兴安盟突泉县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区域经济产业服务 保障民用大飞机高寒试验试飞,助力首个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内蒙古,完成城市规划、机场建设等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90余项,交通气象风险预警和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联合卫健部门探索开展花粉浓度预报服务,助推高端制造、交通、旅游、康养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区科技服务收入1.53亿元,较2019年增长10.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项目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复,投资总额6091万元,落实2021年一期投资2315万元。争取高性能增雨飞机运行维护经费1300万元,并纳入自治区地方财政预算。印发“耕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其中地面增雨防雹作业1271点次,飞机增雨作业198架次,增雨总量19.25亿吨。
重大活动保障 围绕“嫦娥五号”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任务,开发着陆场区精细化模式产品,加强联合会商,滚动提供专项预报服务,护航“嫦娥”和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持续推进“十四冬”气象保障工作,赢得组委会好评。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数值预报模式性能明显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预报预测质量提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产品在多领域示范应用。争取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13项,到账科研经费506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5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17个,1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贡献率73.2%。获评中国局首席专家2人,气象青年英才1人,西部、东部优秀气象人才2人,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人,新增正研级高工6人。
信息化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单位,“天擎·内蒙古”建成并投入应用,基础设施资源池集约业务系统93个,数字化气象档案馆投入业务运行,移动办公、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等政务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获全区“蒙古马”杯网络安全竞赛一等奖。
综合监测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新增百年气象站3个、五十年气象站19个。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运行。升级改造新一代天气雷达5部。建成全国首批北斗自动探空系统和全自动制氢系统。
预报预测 晴雨(雪)、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居全国前列,暴雨预警准确率86.9%,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5分钟,月降水和气温预测综合评分全国第一。建立气温、降水、风等要素人工智能客观订正算法。睿图数值预报模式覆盖全区及蒙俄部分地区,产品分辨率达1小时、3公里。实现全区及主要流域11~57天任意时段50公里网格预测。
【荣誉】 内蒙古气象局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4个单位获评中国气象局“模范机关”,1个支部工作法被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党建特色奖。(魏兴杰)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与减灾处、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党组纪检组(审计室)、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宣传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台站设置 截至2020年底,全区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8个,包括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658个,其中119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观测,52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观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32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科学)试验基地3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6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12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0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1个。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4个。全区有自治区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675个。自治区天气雷达站10个。
人员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2913人。学历结构:博士20人,硕士507人,本科196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537人(正研级38人、副研级499人),中级职称1334人。
【气候评价】 气候概述 2020年,全区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明显偏暖。全区平均降水量375.1毫米,较常年偏多57.0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7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季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总体来看,本年度气象灾害影响范围较小,未出现重灾,农牧业均属正常偏好年景。
总体评价 2020年,全区平均气温5.7℃,较常年偏高0.6℃,比去年低0.4℃,为1961年以来第12高。各月平均气温,除10月和12月偏低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2月和3月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4高和第7高;12月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0低,为近10年次低。与常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除呼伦贝尔市大部、兴安盟大部、阿拉善盟北部和东南部偏高1℃~1.7℃(鄂温克旗)外,全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
全区年总降水量在22.6毫米(额济纳旗)~849.0毫米(扎兰屯)之间,阿拉善盟大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大部、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等地在300毫米以下,其中阿拉善盟西北部不足50毫米;其余地区在300毫米以上,其中呼伦贝尔市东部和兴安盟西北部超过600毫米。与常年相比,大部地区偏多25%至91%(阿尔山市),偏少地区仅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阿拉善盟西部等地,偏少25%~41%(雅布赖)。
全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880.0小时,较常年偏少78.8小时,比去年少57.4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8少。与常年相比,呼伦贝尔市中东部、兴安盟东部和中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西南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等地偏多100.0~539.0小时(鄂托克前旗),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100.0~1610.0小时(正蓝旗)。
【主要气象灾害事件及其影响】 年内出现的主要灾害是:低温、沙尘天气、干旱、暴雨洪涝、高温、雪灾、低温灾害事件、冰雹、龙卷风等。
低温 冬季至秋季全区共出现28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偏多1次。其中寒潮过程14次,11次强冷空气过程,3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其中11月18—21日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影响站数为108站。大部地区降温超过10℃,其中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区降温超过14℃,最大降温出现在赤峰市岗子,降温幅度达24.7℃。受12月两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全区共26站、46站日最低气温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其中16站连续2天超过12月极端阈值,1站连续2天超过年极端阈值,1站超过年历史极值。
沙尘天气 2020年全区共出现7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比去年少1次,3月18—19日,全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偏晚31天,较去年首发时间早17天。沙尘天气影响较小,无致灾记录。在7次大范围天气过程中,5月2—3日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共有33站39站日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影响区域为中西部大部地区及赤峰市中北部、通辽市偏东部等地。其中4站出现沙尘暴、3站出现强沙尘暴,沙尘暴主要影响区域为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西部,最大风速在9~20米/秒之间,能见度小于1000米。阿拉善盟巴彦诺尔公最大风速为14.1米/秒,极大风速为21.1米/秒,最小能见度为229米。
干旱 2020年气象干旱主要出现在4—9月,重旱以上等级主要集中在5—8月,影响范围包括呼伦贝尔市北部、通辽市南部、赤峰市东部、阿拉善盟北部等地,21个旗(县)由于干旱成灾,造成农牧业损失。锡林郭勒盟西部、鄂尔多斯市西部等地区春季至夏初无有效降水,造成牧区牧草返青难,牲畜饮水困难,这些区域干旱一致持续至6月末。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和通辽市奈曼旗等地持续夏季干旱,直到7月下旬或8月初才出现有效降水,导致这些地区农牧业受损。
暴雨洪涝 汛期,全区共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5次。8月12—13日的过程综合强度最强,影响范围为兴安盟南部、通辽市北部、赤峰市东北部,单站最大累计降水量达97.4毫米,出现在兴安盟高力板。受5月中旬、7月、8月中旬降雨过程影响,全区共12站日降水量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降雨事件,较上年多5站日,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2020年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大部分发生在7—8月,全区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970.4万元,冰雹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771.6万元。
高温 夏季全区出现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为6月5—8日和7月22—26日,较常年同期偏多1次。6月份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影响范围较大,有56站受影响,其中33站日最高气温在35℃~37℃,23站超过37℃,单站日最高气温最大值为39.9℃,出现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雪灾 年内全区共出现13次区域性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1—2月、11—12月。其中11月18—19日降雪过程影响范围最大、极端性强,全区8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出现0毫米~43.7毫米(通辽市奈曼旗)降水,共有15站日出现极端降雪事件,18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日降雪量超过历史极值,多地因强降雪致灾。年内全区共25站日降雪量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11站日,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4月16—20日,呼伦贝尔南部和兴安盟中部遭受雪灾影响,蔬菜大棚遭积雪覆盖致坍塌,设施农业、养殖圈舍、家禽、牲畜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431万元。11月18—19日,内蒙古东部大范围降雪,全区共有15站日出现极端降雪事件,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兴安盟南部、通辽市西南部、赤峰市大部遭受雪灾,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受损,牲畜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36883万元。
低温灾害事件 4月20—21日,全区受到一次寒潮过程影响,影响站数113站。全区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超过6℃,其中河套地区降温超过10℃,磴口县、临河区等7个旗(县)遭受低温冻害,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307万元。受12月两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全区共26站、46站日最低气温达到监测标准,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其中16站连续2天超过12月极端阈值,1站连续2天超过年极端阈值,1站超过年历史极值。
冰雹 年内全区共有44个旗(县)受到冰雹灾害袭击,大部分发生在大兴安岭以东或阴山以南农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均发生6次。7月17日河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伴有雷暴,冰雹及短时强降雨,临河区、杭锦旗、杭锦后旗遭受冰雹灾害,葵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受损,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241万元。
龙卷风 7月10日下午,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古营盘村遭受龙卷袭击。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91户房屋、圈舍、院墙等不同程度受损,共造成经济损失25万元。8月9日下午,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镇呼和点素天鹅湖牧场附近出现陆龙卷天气现象。据统计,此次灾害33人受伤,损坏房屋131间,直接经济损失1807.95万元。
【气候影响】 气候与农业 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大部地区降水多于常年,光热充足,气候条件对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有利。春、夏季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干旱,夏季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洪涝、冰雹等灾害,但影响范围较小,未出现重灾,全区农业气候为正常偏好年景。
从全区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生育期气象条件来看,2020年全区玉米全生育期在4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之间,玉米全生育期间,光照条件中东部较足、西部充足,热量条件均为充足,水分条件一般或较好。综合评价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影响为有利。马铃薯全生育期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之间,马铃薯全生育期间,光照条件东部充足、中西部较足,热量条件均为适宜,水分条件东部较好,中西部一般。综合评价2020年内蒙古马铃薯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东部为有利,中西部为利弊相当。
气候与畜牧业 2020年内蒙古大部分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降水多于常年,光热充足,气候条件对牧草返青、生长和牧事活动较为有利。春、夏季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干旱,秋末中东部部分牧区出现暴雪等灾害,但主要牧业气象灾害较轻,全区牧业气候为正常偏好年景。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服务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村村响”实现互联互通。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稳步推进。认真履行自治区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职责,做好疫情防控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年内出现的凌汛、局地大暴雨、龙卷风、暴雪、寒潮、森林火等自然灾害及衍生灾害,全区气象部门精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跟踪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党政领导叫应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获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等党政领导批示肯定。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 围绕“一湖两海”、黄河流域、察汗淖尔、哈素海、达里湖等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精细化生态监测服务。自治区投入1384万元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平台。荒漠生态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森林生态及病虫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投入应用。植被生态质量气象贡献率评价为生态红线管控考核提供决策依据。大气自净能力和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条件评估服务持续推进。高分数据应用向盟市、企业延伸,5个高分数据分中心挂牌成立。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服务 优化升级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气候品质认证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中心通过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认定,联合自治区农牧厅完成大豆和向日葵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业气象中心认定工作。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积极推进部门消费扶贫。老头山自然保护区获“中国天然氧吧”认证,兴安盟突泉县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区域经济产业服务 保障民用大飞机高寒试验试飞,助力首个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内蒙古,完成城市规划、机场建设等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90余项,交通气象风险预警和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联合卫健部门探索开展花粉浓度预报服务,助推高端制造、交通、旅游、康养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区科技服务收入1.53亿元,较2019年增长10.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项目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复,投资总额6091万元,落实2021年一期投资2315万元。争取高性能增雨飞机运行维护经费1300万元,并纳入自治区地方财政预算。印发“耕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其中地面增雨防雹作业1271点次,飞机增雨作业198架次,增雨总量19.25亿吨。
重大活动保障 围绕“嫦娥五号”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任务,开发着陆场区精细化模式产品,加强联合会商,滚动提供专项预报服务,护航“嫦娥”和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持续推进“十四冬”气象保障工作,赢得组委会好评。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数值预报模式性能明显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预报预测质量提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产品在多领域示范应用。争取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13项,到账科研经费506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5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17个,1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贡献率73.2%。获评中国局首席专家2人,气象青年英才1人,西部、东部优秀气象人才2人,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人,新增正研级高工6人。
信息化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单位,“天擎·内蒙古”建成并投入应用,基础设施资源池集约业务系统93个,数字化气象档案馆投入业务运行,移动办公、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等政务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获全区“蒙古马”杯网络安全竞赛一等奖。
综合监测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新增百年气象站3个、五十年气象站19个。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运行。升级改造新一代天气雷达5部。建成全国首批北斗自动探空系统和全自动制氢系统。
预报预测 晴雨(雪)、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居全国前列,暴雨预警准确率86.9%,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5分钟,月降水和气温预测综合评分全国第一。建立气温、降水、风等要素人工智能客观订正算法。睿图数值预报模式覆盖全区及蒙俄部分地区,产品分辨率达1小时、3公里。实现全区及主要流域11~57天任意时段50公里网格预测。
【荣誉】 内蒙古气象局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4个单位获评中国气象局“模范机关”,1个支部工作法被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党建特色奖。(魏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