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卷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为自治区政府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正厅级。设20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作物科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内蒙古保护性农业研究中心)、蔬菜花卉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区划研究所、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综合试验示范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组织人事处、科研管理处、成果转化处、计划财务处、后勤服务处。另设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设立党组,设立机关党委作为党务工作机构。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事业编制426名(含人才专项编制74名)。设党组书记1名(正厅级),院长1名(正厅级),党组专职副书记1名(副厅级),副院长3名(副厅级)。内设机构处级领导职数56名,其中正处级24名,副处级32名。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设置所属事业单位1个,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牌子)。机构改革工作正在推进中。
2020年有职工856人(其中离退休职工358人、在职职工498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420人。学历结构方面,博士128人,硕士159人;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134人,副高级131人,中级126人。获自治区杰出人才奖4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人选6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4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3个,一个自治区创新人才基地,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
【制度建设】 2020年,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政策,围绕人才、项目、经费、成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公章使用和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编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云南省和海南省从事南繁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暂行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内蒙古农牧业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内蒙古农牧业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11项管理制度,使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 2020年,争取到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17项,立项资金1.24亿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为历年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最多的一年;获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项,在重大科技项目争取上有了新的突破;获批各类人才类项目33项,成为科技项目争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其中,获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8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获2017—2019年度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26项(主持获得一等奖8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一等奖3项),在全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处于前列。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个、牧草新品种6个,授权国家专利105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审定标准91项,发表论文183篇(其中,SCI论文10篇),出版专著11部,科研产出能力显著增强。
【平台建设】 争取到“国家农业环境四子王观测试验站”156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新获批“甜菜品种遗传改良与种质创制”“退化农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青贮饲料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个,提升了平台条件建设水平,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0年,争取到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12项,总经费1510万元。在自治区科技厅支持下,正式启动运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继续深化与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4个市和与杭锦后旗、四子王旗等9个旗的“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工程。示范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30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繁育家畜近12万头只;培训农牧民5万余人次;持续为20多家农牧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派出扶贫工作队持续5年对口扶贫兴和县民族团结乡,选派1名科技人员赴巴林左旗扶贫督导。利用院史展览厅、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内蒙古农牧通”APP等多种途径,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新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融媒体中心暨农牧民培训中心”,为促进科技成果宣传与转化应用提供载体。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2020年,入选“国家****”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人选2人、国外访问学者人选1人、少数民族特殊培养计划人选2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库人选2人、自治区农牧业厅专家库人选39人,获得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2人、“草原英才”个人及团队14个、全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1人。
完成164名科技人员岗位晋聘工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高职低聘的问题,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31人。
【科技合作与交流】 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和相关政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乌兰察布市武川县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旱作农业创新中心三方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征集重大科技选题中,“西北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综合防治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等2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通过线上交流等方式持续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27位专家进行深入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决策咨询工作】 2020年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促进牧区现代化研究》,为全区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政协上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报告》《关于在内蒙古中西部开展适度家庭牧场培育的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建议》《促进我区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意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做好农业生产发展工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转化应用的建议》决策咨询报告6份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术期刊】 完成主办的五个期刊全年的编辑出版任务。《畜牧与饲料科学》《北方农业学报》被评为“中国农林核心期刊”(2020版B类),再度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北方农业学报》被美国艾博思科(EBSCO)学术数据库全文收录,《畜牧与饲料科学》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期刊,《当代畜禽养殖业》被列入2020年武大版RCCS准核心期刊(B+)目录。(张喜彦)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为自治区政府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正厅级。设20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作物科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内蒙古保护性农业研究中心)、蔬菜花卉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区划研究所、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综合试验示范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组织人事处、科研管理处、成果转化处、计划财务处、后勤服务处。另设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设立党组,设立机关党委作为党务工作机构。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事业编制426名(含人才专项编制74名)。设党组书记1名(正厅级),院长1名(正厅级),党组专职副书记1名(副厅级),副院长3名(副厅级)。内设机构处级领导职数56名,其中正处级24名,副处级32名。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设置所属事业单位1个,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牌子)。机构改革工作正在推进中。
2020年有职工856人(其中离退休职工358人、在职职工498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420人。学历结构方面,博士128人,硕士159人;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134人,副高级131人,中级126人。获自治区杰出人才奖4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人选6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4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3个,一个自治区创新人才基地,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
【制度建设】 2020年,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政策,围绕人才、项目、经费、成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公章使用和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编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云南省和海南省从事南繁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暂行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内蒙古农牧业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内蒙古农牧业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11项管理制度,使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 2020年,争取到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17项,立项资金1.24亿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为历年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最多的一年;获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项,在重大科技项目争取上有了新的突破;获批各类人才类项目33项,成为科技项目争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其中,获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8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获2017—2019年度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26项(主持获得一等奖8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一等奖3项),在全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处于前列。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个、牧草新品种6个,授权国家专利105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审定标准91项,发表论文183篇(其中,SCI论文10篇),出版专著11部,科研产出能力显著增强。
【平台建设】 争取到“国家农业环境四子王观测试验站”156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新获批“甜菜品种遗传改良与种质创制”“退化农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青贮饲料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个,提升了平台条件建设水平,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0年,争取到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12项,总经费1510万元。在自治区科技厅支持下,正式启动运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继续深化与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4个市和与杭锦后旗、四子王旗等9个旗的“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工程。示范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30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繁育家畜近12万头只;培训农牧民5万余人次;持续为20多家农牧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派出扶贫工作队持续5年对口扶贫兴和县民族团结乡,选派1名科技人员赴巴林左旗扶贫督导。利用院史展览厅、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内蒙古农牧通”APP等多种途径,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新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融媒体中心暨农牧民培训中心”,为促进科技成果宣传与转化应用提供载体。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2020年,入选“国家****”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人选2人、国外访问学者人选1人、少数民族特殊培养计划人选2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库人选2人、自治区农牧业厅专家库人选39人,获得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2人、“草原英才”个人及团队14个、全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1人。
完成164名科技人员岗位晋聘工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高职低聘的问题,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31人。
【科技合作与交流】 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和相关政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乌兰察布市武川县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旱作农业创新中心三方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征集重大科技选题中,“西北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综合防治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等2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通过线上交流等方式持续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27位专家进行深入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决策咨询工作】 2020年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促进牧区现代化研究》,为全区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政协上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报告》《关于在内蒙古中西部开展适度家庭牧场培育的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建议》《促进我区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意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做好农业生产发展工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转化应用的建议》决策咨询报告6份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术期刊】 完成主办的五个期刊全年的编辑出版任务。《畜牧与饲料科学》《北方农业学报》被评为“中国农林核心期刊”(2020版B类),再度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北方农业学报》被美国艾博思科(EBSCO)学术数据库全文收录,《畜牧与饲料科学》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期刊,《当代畜禽养殖业》被列入2020年武大版RCCS准核心期刊(B+)目录。(张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