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卷
【概况】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南部,地理坐标北纬42º01'40″~42º20′55″、东经118º50′20″~119º10′37″之间,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是赤峰市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红山区东部与赤峰市元宝山区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赤峰市喀喇沁旗毗邻,北部、西北部与赤峰市松山区交界,东西最大距离27.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5.2公里。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桥北大街1号,距赤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7公里。红山区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以浑圆丘梁和长梁为主,属半川半丘陵区,呈平浅盆地状,坡面凸缓,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809.5米。城区南部和东北部矗立着南山和红山。境内最高点位于文钟镇南大营子村老西沟南,海拔1101米;最低点位于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北英金河岸,海拔518米;相对高差583米。红山区地处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距离北京市、沈阳市约400公里,距离锦州、秦皇岛等港口不足30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出口海岸较近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红山区因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而得名。清雍正五年(1727),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税关(乌兰哈达汉译即红山,“赤峰”之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县级市),属昭乌达盟管辖。1983年10月,昭乌达盟改为地级赤峰市,原县级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制。2019年,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常住人口46.29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95%。全年出生人口0.32万人,出生率为6.91‰;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为4.10‰;自然增长人口0.1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81‰。全区户籍人口35.07万人,比上年增长0.2%;总户数14.92万户,比上年增长1.6%。其中城镇人口27.12万人,比上年下降0.22%。户籍人口中,汉族人口约占73%,蒙古族人口约占18%。全区有耕地15241.16公顷,占土地调查面积的31.28%;园地255.29公顷,占0.52%;林地17522.56公顷,占35.97%;草地5351.15公顷,占10.9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054.35公顷,占16.53%;交通运输用地1055.74公顷,占2.1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88.66公顷,占1.21%;其他土地652.22公顷,占1.34%。境内有英金河及其一级支流阴河、锡伯河、昭苏河,总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5311.15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4932.74万立方米,可开采量3865.23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735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145万立方米。辖区内有6个采矿权单位,其中5个黏土砖厂、1个碎石厂。全境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量偏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2019年,红山区平均气温8.5℃,年极端最高气温37.1℃,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8℃,年降水量338.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5%,年最大日降水量52.3毫米,年蒸发量1393.2毫米,年日照时数3377.9小时,年平均风速2.7米/秒,年极大风速21.6米/秒。
【经济综述】 2019年,红山区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全区生产总值291.8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的同口径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6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为2.7∶35.7∶6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7.0%、31.9%,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0.1、3.2和1.5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全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比上年下降75%;死亡1人,比上年下降8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34,比上年下降75.0%。
财政收支总体平稳,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06亿元,比上年增加0.57亿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23.51亿元,增长2.1%;非税收入3.55亿元,增长2.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亿元,比上年下降9.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公共安全支出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教育支出7.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科技支出0.36亿元,比上年下降55.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27亿元,比上年下降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8亿元,比上年下降19.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37亿元,比上年增长9.9%;节能环保支出0.36亿元,比上年下降63.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农林水事务支出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交通运输支出1.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5%。
【种植 农业机械】 2019年,红山区农业生产稳中趋缓,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816.91公顷,比上年增长6.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57公顷,增长1.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59.91公顷,增长48.6%。粮食总产量54397吨,比上年下降11.9%。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155吨,增长40.3%;蔬菜产量118637.85吨,下降3.5%;瓜果类产量1490吨,下降18.3%。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102.13公顷,中药材300公顷,日光温室1226.67公顷,设施农业1466.67公顷,优质杂粮面积800公顷。
农业机械化规模扩大,全年完成机耕、机播11200公顷,机械深施化肥6666.67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6666.67公顷,免耕播种333.33公顷,机械深耕3333.33公顷,机械深松1333.33公顷,秸秆根茬还田完成1333.33公顷,机收6666.67公顷,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8.82%,比上年增加4.26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6.3万千瓦。全区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家,其中加工型企业79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4家、专业市场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
【畜牧业】 2019年年末,红山区主要畜禽存栏29.7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3.9%。其中,生猪存栏1.14万头,比上年增长1.86%;牛存栏2334头,增长6.67%;羊出栏1.89万只,下降31.1%;家禽存栏26.48万只,下降13.11%。全年猪肉产量1471吨,下降17.17%;牛肉产量479吨,下降20.7%;羊肉产量398吨,增长24.48%;禽肉产量435吨,增长8.48%。奶类产量4289吨,下降10.98%。禽蛋类产量2937吨,下降21.87%。
【林业】 2019年,红山区完成老哈河上游生态治理266.67公顷,其中防护林建设工程任务133.33公顷;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修复工程任务66.67公顷、城乡绿色攻坚工程任务66.67公顷;完成营造林(社会化造林)1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27.28%。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20公顷,监测率、无公害防治率、产地检疫率及成灾率均达到标准要求。
【工业】 2019年,红山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全年4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6.2%,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4.8%,外商及中国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下降15.4%;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5.3%,重工业增长4.7%。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全区饮料酒产量1.24亿升,比上年下降0.7%;硫酸88.48万吨,增长1.0%;精炼铜13.84万吨,下降2.0%;钢材346.31万吨,增长27.8%;光电子器件2237万只,增长17.5%。工业产品销售率99.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实现利润总额7.07亿元,下降64.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48%。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19年,红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第三产业增长28.7%;从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增长53.7%。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7家,实现总产值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0%。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6%;竣工房屋面积36.67万平方米,下降8.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6.2%,商品房销售面积48.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36.84亿元,下降16.8%;商品房待售面积2.31万平方米,下降1.58%。
【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 2019年,红山区公路总里程575.19公里,其中国道16.38公里、省道25.08公里、县道147.48公里、乡道152.91公里、村道233.3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630万吨,货运周转量8369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8.7万次,客运周转量3992.8万人公里。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大中型餐饮企业87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39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7家,自治区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2家,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7家。全区接待游客340万人,比上年增长13.0%;旅游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国内贸易】 2019年,红山区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0%。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比上年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6.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2.5%,住宿业营业额增长8.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3.4%。年末,全区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家,实现成交额16.11亿元,比上年下降2.3%。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2%,中西药品类增长30.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0.1%,汽车类下降5.6%。
【教育】 截至年底,红山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9所,其中小学41所、普通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教育学校6所、学前教育学校8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9076人,其中小学28861人、普通初中12498人、普通高中8614人、职业教育2750人、学前教育1620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81人;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6015人。全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07%,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0%。
【科技】 红山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计4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载体3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载体40个,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各类创新平台中,众创空间6家,在孵企业22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近三年科技经费投入50072万元;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取得技术成果7个、论文专著7篇;特色产业基地2家,利润10433万元、税收3285万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合计28家。全年申请专利124件,比上年下降12.7%;授权专利76件,比上年下降6.2%。
【文化体育】 红山区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经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8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红山区遗址群、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清真北大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蜘蛛山遗址、天主教堂、玉隍庙山城遗址、姚家洼遗址、药王庙遗址、贞节牌坊古建筑;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鲁班庙。全区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7个;非遗保护传承工作5个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6个项目列入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14个项目列入红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9年,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各传统节日为契机,全区组织开展各类展演、展览、展示活动150余场,推出10个免费开放公益培训项目,总计开展650余场次公益培训班,免费培训2万余人次。
城区共有健身广场37处、健身路径1146件,乡镇健身路径577件,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7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新增2片笼式足球场、3片篮球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75名、体育健身队伍87支、体育协会23个,全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赛事27场次,举办红山区第七届职工运动会、2019年全民自行车竞速挑战赛、2019年红山生态马拉松赛暨内蒙古马拉松联赛;在第十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中红山区获得1金、2银、8铜,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中获得自创曲目创新奖、规定曲目一等奖,在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百县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中获得导引养生功集体二等奖,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中获得集体套路二等奖、自选套路二等奖、才艺展示二等奖。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1.65亿元。
【卫生健康】 红山区有医疗卫生机构542个,其中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6个、卫生院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床位7856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8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46人。
【城乡建设】 2019年,红山区完成绿化投资10.2亿元,城区绿化工作全面铺开。“两山两园”工程全力推进,改造绿地870公顷,栽植乔木13万棵、灌木7万株,安装各类管线127公里,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和景观景点,红山公园开放,乌兰哈达公园、哈达和硕公园具备开放条件,南山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清河路带状公园(钢铁街至英金河入河口段)景观升级工程完工,完成绿地改造5.2万平方米、硬化铺装2.7万平方米,治理河道3.8公里;3万平方米城南立交桥绿化、铁南组团站前绿地、铁南大街沿线绿化工程基本完工。城市建成区面积43.78平方公里,绿化面积1967.8公顷,绿地面积183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4%,建成区绿地率41.93%。
全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个。东城街道、哈达和硕、六大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EPC招标,各项前期手续开始办理;道路桥梁方面,龙头山路、针织厂桥、煤气公司桥竣工通车,铁南三期路网新建道路1公里,四期路网铺设管线9公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改造通透完工,松洲南路下穿桥完成主体工程,松洲路南通和宁澜路北通完成部分管线,滨河路(中昊街至友谊大街)开工;管网方面,雨污分流三年行动工程如期启动,6条路段建设任务全部完成,铺设管线11公里,城区易涝点基本消除;配套设施方面,完成4条小街小巷治理,7座桥梁便民通道投入使用,3座人行天桥完成基础施工;小区改造方面,实施松洲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热电厂“三供一业”项目,改造老旧小区40万平方米,楼房加装电梯工程同步启动;棚户区改造方面,红山区棚改征收总户数9208户,签约7867户,总签约率85.4%;东方华城、文钟镇黑沟门村、核工业二四三片区等11个融资类棚改项目涉及征收居民2400户,签约1422户,签约率50%;棚改腾空地块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共出让土地9宗,总面积40.8公顷;解放西街片区、东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西城、东城、哈达和硕和六大份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同步启动。
【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红山区人民政府制定《红山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4台;开展专项“回头看”执法检查完成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家,完成全区挥发性有机物总量调查核算工作;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342天,比上年增加11天。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区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60家次;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无人机巡查、现场检查8次,排查全区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企业排污口1个、市政泵站排口6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6个、市政泵站及生活排口9个,发现并整改市政雨污水无闸门溢流口2处。医疗废物处理方面,赤峰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累计处理医疗废物2396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方面,全年立案查处案件63件,其中行政处罚55件,配套办法23件,处罚金额240.8万元;监察监测联动开展夜间联合突击50次,检查企业100余家;环保、公安日常联合执法20次,检查企业50余家;接听受理环境投诉电话237个,其中环保业务类60个,立案查处19个。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红山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623元,比上年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195元,增长6.8%;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315元,增长10.7%。全年居民均消费支出23905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4587元,农村牧区居民均消费支出10265元。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建筑面积35.55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12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38.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9平方米。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9家,实有床位1250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福利机构8家,床位1070张。全年共有6657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3567人、农村居民309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0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860元/年,全年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841.58万元。全区参加养老保险10.34万人、工伤保险3.04万人、失业保险2.40万人、医疗保险22.12万人、生育保险2.36万人。
(撰稿人:刘海婷)
【概况】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南部,地理坐标北纬42º01'40″~42º20′55″、东经118º50′20″~119º10′37″之间,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是赤峰市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红山区东部与赤峰市元宝山区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赤峰市喀喇沁旗毗邻,北部、西北部与赤峰市松山区交界,东西最大距离27.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5.2公里。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桥北大街1号,距赤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7公里。红山区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以浑圆丘梁和长梁为主,属半川半丘陵区,呈平浅盆地状,坡面凸缓,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809.5米。城区南部和东北部矗立着南山和红山。境内最高点位于文钟镇南大营子村老西沟南,海拔1101米;最低点位于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北英金河岸,海拔518米;相对高差583米。红山区地处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距离北京市、沈阳市约400公里,距离锦州、秦皇岛等港口不足30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出口海岸较近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红山区因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而得名。清雍正五年(1727),以红山为标志设乌兰哈达税关(乌兰哈达汉译即红山,“赤峰”之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赤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赤峰市(县级市),属昭乌达盟管辖。1983年10月,昭乌达盟改为地级赤峰市,原县级赤峰市改为红山区建制。2019年,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常住人口46.29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6.95%。全年出生人口0.32万人,出生率为6.91‰;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为4.10‰;自然增长人口0.1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81‰。全区户籍人口35.07万人,比上年增长0.2%;总户数14.92万户,比上年增长1.6%。其中城镇人口27.12万人,比上年下降0.22%。户籍人口中,汉族人口约占73%,蒙古族人口约占18%。全区有耕地15241.16公顷,占土地调查面积的31.28%;园地255.29公顷,占0.52%;林地17522.56公顷,占35.97%;草地5351.15公顷,占10.9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054.35公顷,占16.53%;交通运输用地1055.74公顷,占2.1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88.66公顷,占1.21%;其他土地652.22公顷,占1.34%。境内有英金河及其一级支流阴河、锡伯河、昭苏河,总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5311.15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4932.74万立方米,可开采量3865.23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735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145万立方米。辖区内有6个采矿权单位,其中5个黏土砖厂、1个碎石厂。全境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量偏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2019年,红山区平均气温8.5℃,年极端最高气温37.1℃,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8℃,年降水量338.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5%,年最大日降水量52.3毫米,年蒸发量1393.2毫米,年日照时数3377.9小时,年平均风速2.7米/秒,年极大风速21.6米/秒。
【经济综述】 2019年,红山区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全区生产总值291.8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的同口径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6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为2.7∶35.7∶6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7.0%、31.9%,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0.1、3.2和1.5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全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比上年下降75%;死亡1人,比上年下降8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34,比上年下降75.0%。
财政收支总体平稳,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06亿元,比上年增加0.57亿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23.51亿元,增长2.1%;非税收入3.55亿元,增长2.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亿元,比上年下降9.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公共安全支出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教育支出7.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科技支出0.36亿元,比上年下降55.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27亿元,比上年下降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8亿元,比上年下降19.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37亿元,比上年增长9.9%;节能环保支出0.36亿元,比上年下降63.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农林水事务支出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交通运输支出1.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5%。
【种植 农业机械】 2019年,红山区农业生产稳中趋缓,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816.91公顷,比上年增长6.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57公顷,增长1.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59.91公顷,增长48.6%。粮食总产量54397吨,比上年下降11.9%。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155吨,增长40.3%;蔬菜产量118637.85吨,下降3.5%;瓜果类产量1490吨,下降18.3%。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102.13公顷,中药材300公顷,日光温室1226.67公顷,设施农业1466.67公顷,优质杂粮面积800公顷。
农业机械化规模扩大,全年完成机耕、机播11200公顷,机械深施化肥6666.67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6666.67公顷,免耕播种333.33公顷,机械深耕3333.33公顷,机械深松1333.33公顷,秸秆根茬还田完成1333.33公顷,机收6666.67公顷,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8.82%,比上年增加4.26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6.3万千瓦。全区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家,其中加工型企业79家、流通型企业19家、种养殖企业4家、专业市场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
【畜牧业】 2019年年末,红山区主要畜禽存栏29.7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3.9%。其中,生猪存栏1.14万头,比上年增长1.86%;牛存栏2334头,增长6.67%;羊出栏1.89万只,下降31.1%;家禽存栏26.48万只,下降13.11%。全年猪肉产量1471吨,下降17.17%;牛肉产量479吨,下降20.7%;羊肉产量398吨,增长24.48%;禽肉产量435吨,增长8.48%。奶类产量4289吨,下降10.98%。禽蛋类产量2937吨,下降21.87%。
【林业】 2019年,红山区完成老哈河上游生态治理266.67公顷,其中防护林建设工程任务133.33公顷;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修复工程任务66.67公顷、城乡绿色攻坚工程任务66.67公顷;完成营造林(社会化造林)1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27.28%。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20公顷,监测率、无公害防治率、产地检疫率及成灾率均达到标准要求。
【工业】 2019年,红山区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全年4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6.2%,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4.8%,外商及中国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下降15.4%;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5.3%,重工业增长4.7%。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全区饮料酒产量1.24亿升,比上年下降0.7%;硫酸88.48万吨,增长1.0%;精炼铜13.84万吨,下降2.0%;钢材346.31万吨,增长27.8%;光电子器件2237万只,增长17.5%。工业产品销售率99.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实现利润总额7.07亿元,下降64.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48%。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19年,红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第三产业增长28.7%;从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增长53.7%。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7家,实现总产值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0%。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6%;竣工房屋面积36.67万平方米,下降8.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6.2%,商品房销售面积48.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36.84亿元,下降16.8%;商品房待售面积2.31万平方米,下降1.58%。
【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 2019年,红山区公路总里程575.19公里,其中国道16.38公里、省道25.08公里、县道147.48公里、乡道152.91公里、村道233.3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630万吨,货运周转量8369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8.7万次,客运周转量3992.8万人公里。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大中型餐饮企业87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39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7家,自治区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2家,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7家。全区接待游客340万人,比上年增长13.0%;旅游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国内贸易】 2019年,红山区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0%。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比上年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6.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2.5%,住宿业营业额增长8.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3.4%。年末,全区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家,实现成交额16.11亿元,比上年下降2.3%。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2%,中西药品类增长30.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0.1%,汽车类下降5.6%。
【教育】 截至年底,红山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9所,其中小学41所、普通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教育学校6所、学前教育学校8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9076人,其中小学28861人、普通初中12498人、普通高中8614人、职业教育2750人、学前教育1620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81人;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6015人。全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07%,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0%。
【科技】 红山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计4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载体3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载体40个,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各类创新平台中,众创空间6家,在孵企业22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近三年科技经费投入50072万元;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取得技术成果7个、论文专著7篇;特色产业基地2家,利润10433万元、税收3285万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合计28家。全年申请专利124件,比上年下降12.7%;授权专利76件,比上年下降6.2%。
【文化体育】 红山区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经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8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红山区遗址群、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清真北大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蜘蛛山遗址、天主教堂、玉隍庙山城遗址、姚家洼遗址、药王庙遗址、贞节牌坊古建筑;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鲁班庙。全区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7个;非遗保护传承工作5个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6个项目列入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14个项目列入红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9年,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各传统节日为契机,全区组织开展各类展演、展览、展示活动150余场,推出10个免费开放公益培训项目,总计开展650余场次公益培训班,免费培训2万余人次。
城区共有健身广场37处、健身路径1146件,乡镇健身路径577件,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7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新增2片笼式足球场、3片篮球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75名、体育健身队伍87支、体育协会23个,全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赛事27场次,举办红山区第七届职工运动会、2019年全民自行车竞速挑战赛、2019年红山生态马拉松赛暨内蒙古马拉松联赛;在第十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中红山区获得1金、2银、8铜,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中获得自创曲目创新奖、规定曲目一等奖,在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百县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中获得导引养生功集体二等奖,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中获得集体套路二等奖、自选套路二等奖、才艺展示二等奖。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1.65亿元。
【卫生健康】 红山区有医疗卫生机构542个,其中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6个、卫生院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床位7856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8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46人。
【城乡建设】 2019年,红山区完成绿化投资10.2亿元,城区绿化工作全面铺开。“两山两园”工程全力推进,改造绿地870公顷,栽植乔木13万棵、灌木7万株,安装各类管线127公里,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和景观景点,红山公园开放,乌兰哈达公园、哈达和硕公园具备开放条件,南山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清河路带状公园(钢铁街至英金河入河口段)景观升级工程完工,完成绿地改造5.2万平方米、硬化铺装2.7万平方米,治理河道3.8公里;3万平方米城南立交桥绿化、铁南组团站前绿地、铁南大街沿线绿化工程基本完工。城市建成区面积43.78平方公里,绿化面积1967.8公顷,绿地面积183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4%,建成区绿地率41.93%。
全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个。东城街道、哈达和硕、六大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EPC招标,各项前期手续开始办理;道路桥梁方面,龙头山路、针织厂桥、煤气公司桥竣工通车,铁南三期路网新建道路1公里,四期路网铺设管线9公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改造通透完工,松洲南路下穿桥完成主体工程,松洲路南通和宁澜路北通完成部分管线,滨河路(中昊街至友谊大街)开工;管网方面,雨污分流三年行动工程如期启动,6条路段建设任务全部完成,铺设管线11公里,城区易涝点基本消除;配套设施方面,完成4条小街小巷治理,7座桥梁便民通道投入使用,3座人行天桥完成基础施工;小区改造方面,实施松洲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热电厂“三供一业”项目,改造老旧小区40万平方米,楼房加装电梯工程同步启动;棚户区改造方面,红山区棚改征收总户数9208户,签约7867户,总签约率85.4%;东方华城、文钟镇黑沟门村、核工业二四三片区等11个融资类棚改项目涉及征收居民2400户,签约1422户,签约率50%;棚改腾空地块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共出让土地9宗,总面积40.8公顷;解放西街片区、东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西城、东城、哈达和硕和六大份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同步启动。
【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红山区人民政府制定《红山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4台;开展专项“回头看”执法检查完成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家,完成全区挥发性有机物总量调查核算工作;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342天,比上年增加11天。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区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60家次;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无人机巡查、现场检查8次,排查全区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企业排污口1个、市政泵站排口6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6个、市政泵站及生活排口9个,发现并整改市政雨污水无闸门溢流口2处。医疗废物处理方面,赤峰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累计处理医疗废物2396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方面,全年立案查处案件63件,其中行政处罚55件,配套办法23件,处罚金额240.8万元;监察监测联动开展夜间联合突击50次,检查企业100余家;环保、公安日常联合执法20次,检查企业50余家;接听受理环境投诉电话237个,其中环保业务类60个,立案查处19个。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红山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623元,比上年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195元,增长6.8%;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315元,增长10.7%。全年居民均消费支出23905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4587元,农村牧区居民均消费支出10265元。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建筑面积35.55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12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38.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9平方米。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9家,实有床位1250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福利机构8家,床位1070张。全年共有6657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3567人、农村居民309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0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860元/年,全年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841.58万元。全区参加养老保险10.34万人、工伤保险3.04万人、失业保险2.40万人、医疗保险22.12万人、生育保险2.36万人。
(撰稿人:刘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