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卷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侯向阳
党委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纪委书记 副所长: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4个、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试验站、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164人,其中科技人员11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 19人)。
【项目研究】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筹划重大项目选题建议,争取科研项目,狠抓科研项目实施工作。2011年在研项目40项,合同经费2 779.5万元,其中新增项目20项,基本落实1项,合同经费3 217万元,新增项目中主持18项,合同经费2 816万元,占新增经费总额的87.5%。
2011年共有2个项目结题验收;取得科技奖励成果5项,其中,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三等奖1项。申报内蒙古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登记新品种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个;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篇;出版著作4部。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研究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和培养现有人才,又要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和环境吸引和招聘人才。通过支持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人才等措施,草原所科研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
继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优先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重点资助,支持创新团队申报各类项目,推荐申报了1个院级优秀创新团队;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和环境吸引和招聘人才。2011年针对所岗位需要,公开招聘了5名高校毕业生,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2名、硕士1名、本科1名,充实到科研和管理岗位;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4人、博士后1人,有7名硕士、5名博士顺利毕业。
【合作与交流】2011年派出9人次先后赴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邀请国外专家20余人次来所访问,组织各类学术报告20余场;立足优势,积极开拓“主导型”国际合作。组织申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地理学院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关系,双方签署了包括人才培养、学生交流、联合建立生态大样带、举办国际会议等在内的框架性合作协议;举办国际会议和培训班,扩大国际影响力。举办了“2011现代草原生态学前沿国际论坛”,来自美国、新西兰、瑞士等国的1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科技兴农】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和河北康保建立2个草地螟优势寄生蜂繁殖及生物防治基地,防治草原2 000亩;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试验站建立免耕播种机改进示范基地,种植油菜400亩,披碱草800亩,混播披碱草和谷子800亩;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萨拉齐分校试验场建立牧草收获配套机械(圆盘割草机、搂草机、捡拾压捆机、打结器)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 000亩;加强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牧工作。半隐蔽沙障栽植机研制与综合配套技术,与传统人工建草方格沙障等固沙技术相比较,作业效率提高100倍以上,节省建植沙障材料1/3,单位面积总成本降低50%,种子用量减少30%,种苗成活率比传统的裸沙播种相比较提高30-35%。该技术分别在呼伦贝尔流动沙地、库布齐沙地、乌兰布和沙地进行了生产推广试验,累积试验面积约5 000亩;利用免耕播种技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榆树村建立人工草地1 000亩;利用荒漠草原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综合技术在天然草地围栏6 000亩,推广示范面积5 000亩,核心示范区经济效益200万元,推广区经济效益700万元;重点推广农科所自主培育的优良苜蓿品种中草3号紫花苜蓿,推广面积3 000亩,牧草产量提高10%。
【基地建设】目前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其中,农业部野外台站3个,中国农科院野外试验观测站2个,研究基地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3个,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和牧草资源中期库各1个。2011年各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进展顺利,执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各类项目近30项,总经费1 092万元。
【条件建设】2011年争取到科研条件建设项目2项,落实经费414万元。其中,“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经费324万元,“国家多年生牧草圃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经费90万元。以基地和野外台站为支撑点,搭建草业科技平台,已初具规模。
【荣誉】2月“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月“鹅观草属植物无菌萌发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5月“荒漠草原区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枸杞害虫天敌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项目分别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
5月“林西达乌里胡枝子” 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登记为全国牧草新品种。
采用线性加权和算法首次建立了草原火险指数计算模型。
发现2个昆虫新种、4种中国新纪录种及1属内蒙古新纪录属。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侯向阳
党委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纪委书记 副所长: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4个、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试验站、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164人,其中科技人员11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 19人)。
【项目研究】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筹划重大项目选题建议,争取科研项目,狠抓科研项目实施工作。2011年在研项目40项,合同经费2 779.5万元,其中新增项目20项,基本落实1项,合同经费3 217万元,新增项目中主持18项,合同经费2 816万元,占新增经费总额的87.5%。
2011年共有2个项目结题验收;取得科技奖励成果5项,其中,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三等奖1项。申报内蒙古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登记新品种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个;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篇;出版著作4部。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研究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和培养现有人才,又要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和环境吸引和招聘人才。通过支持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人才等措施,草原所科研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
继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优先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重点资助,支持创新团队申报各类项目,推荐申报了1个院级优秀创新团队;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和环境吸引和招聘人才。2011年针对所岗位需要,公开招聘了5名高校毕业生,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2名、硕士1名、本科1名,充实到科研和管理岗位;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4人、博士后1人,有7名硕士、5名博士顺利毕业。
【合作与交流】2011年派出9人次先后赴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邀请国外专家20余人次来所访问,组织各类学术报告20余场;立足优势,积极开拓“主导型”国际合作。组织申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地理学院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关系,双方签署了包括人才培养、学生交流、联合建立生态大样带、举办国际会议等在内的框架性合作协议;举办国际会议和培训班,扩大国际影响力。举办了“2011现代草原生态学前沿国际论坛”,来自美国、新西兰、瑞士等国的1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科技兴农】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和河北康保建立2个草地螟优势寄生蜂繁殖及生物防治基地,防治草原2 000亩;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试验站建立免耕播种机改进示范基地,种植油菜400亩,披碱草800亩,混播披碱草和谷子800亩;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萨拉齐分校试验场建立牧草收获配套机械(圆盘割草机、搂草机、捡拾压捆机、打结器)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 000亩;加强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牧工作。半隐蔽沙障栽植机研制与综合配套技术,与传统人工建草方格沙障等固沙技术相比较,作业效率提高100倍以上,节省建植沙障材料1/3,单位面积总成本降低50%,种子用量减少30%,种苗成活率比传统的裸沙播种相比较提高30-35%。该技术分别在呼伦贝尔流动沙地、库布齐沙地、乌兰布和沙地进行了生产推广试验,累积试验面积约5 000亩;利用免耕播种技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榆树村建立人工草地1 000亩;利用荒漠草原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综合技术在天然草地围栏6 000亩,推广示范面积5 000亩,核心示范区经济效益200万元,推广区经济效益700万元;重点推广农科所自主培育的优良苜蓿品种中草3号紫花苜蓿,推广面积3 000亩,牧草产量提高10%。
【基地建设】目前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其中,农业部野外台站3个,中国农科院野外试验观测站2个,研究基地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3个,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和牧草资源中期库各1个。2011年各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进展顺利,执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各类项目近30项,总经费1 092万元。
【条件建设】2011年争取到科研条件建设项目2项,落实经费414万元。其中,“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经费324万元,“国家多年生牧草圃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经费90万元。以基地和野外台站为支撑点,搭建草业科技平台,已初具规模。
【荣誉】2月“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月“鹅观草属植物无菌萌发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5月“荒漠草原区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枸杞害虫天敌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项目分别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
5月“林西达乌里胡枝子” 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登记为全国牧草新品种。
采用线性加权和算法首次建立了草原火险指数计算模型。
发现2个昆虫新种、4种中国新纪录种及1属内蒙古新纪录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