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根据《岁时广记》汇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的文献资料,南宋之前每年九月九日古人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虽然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重阳节登高、食糕,以及有关菊花、茱萸等主题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结合,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习 俗
登高 重阳时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千金方·月令》记载:“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又因为“糕”与“高”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宛署杂记》载:“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如今的重阳糕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消积食、治寒热的作用。《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说明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的习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或佩戴于臂,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的插在头上。
养 生
闭眼睛养肝 肝主目,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眼疾其实多与肝病有关,迎风流泪是由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则是由于肝的精血不足。眼皮相当于肝脏工作和休息的开关,眼一闭,则肝血藏,肝脏开始修整。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就能很好地达到养肝明目功效。
踮脚尖补肾 踮脚尖是有氧运动,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肾经循行的路径是从脚底的涌泉穴到脚后跟,再往上的,所以踮脚可以刺激到肾经循行的部位,达到补肾的目的。
伸懒腰提神 伸懒腰可拉伸到全身许多重要的肌肉,又能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常伸懒腰在促进人体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诗 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根据《岁时广记》汇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的文献资料,南宋之前每年九月九日古人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虽然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重阳节登高、食糕,以及有关菊花、茱萸等主题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结合,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习 俗
登高 重阳时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千金方·月令》记载:“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又因为“糕”与“高”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宛署杂记》载:“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如今的重阳糕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消积食、治寒热的作用。《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说明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的习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或佩戴于臂,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的插在头上。
养 生
闭眼睛养肝 肝主目,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眼疾其实多与肝病有关,迎风流泪是由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则是由于肝的精血不足。眼皮相当于肝脏工作和休息的开关,眼一闭,则肝血藏,肝脏开始修整。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就能很好地达到养肝明目功效。
踮脚尖补肾 踮脚尖是有氧运动,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肾经循行的路径是从脚底的涌泉穴到脚后跟,再往上的,所以踮脚可以刺激到肾经循行的部位,达到补肾的目的。
伸懒腰提神 伸懒腰可拉伸到全身许多重要的肌肉,又能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常伸懒腰在促进人体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诗 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