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主要分布在海南区和乌达区。1958年,人口总数为24430人。其中:乌达地区12949人,海勃湾地区8060人,海南地区3421人,所占比重分别是53.OO%、32.99%和14.01%。
1960年,人口发展到125243人,其中:乌达地区57412人,海勃湾地区47617人,海南地区20214人,所占比重分别是45.84%、38.02%、16.14%。
三年调整时期,1963年人口降至75475人,分布情况是,乌达地区40994人,海勃湾地区24206人,海南地区10275人。
1976年乌海市成立时,人口达到204299人,其中:乌达92413人,占45.23%;海勃湾64822人,占31.73%;海南47064人,占23.04%。
建市以后,海勃湾区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市人口312002人,海勃湾区人口为12547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22%,乌达区115113人,占36.89%,海南区71414人,占22.89%。
二、民族人口分布
1958年前,居住在乌海地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和回族。1958年后,各少数民族人口逐渐迁入乌海。1993年底达20158人,海勃湾区居住最多,为8417人,其中蒙古族4751人,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乌达区和海南区。1993年底分别为3600人和1864人。
三、城乡分布
乌海地区从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居民主要居住在工矿区及城区内。农业户居民分散在各国营农场,80年代后海南区黄河大队、乌达区乌兰乡迁入部分农业居民,到1993年底,全市有农业居民3261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19%。
四、区域密度
乌海市人口密度,1949年每平方公里为0.71人,1958年为10.4人,1976年为86.94人,1993.年为132.77人。
1993年,乌达区、海勃湾区和海南区的人口密度分别是278.72人、107.89人和92.27人。密度最高的是乌达区,最低的是海南区。
一、行政区域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主要分布在海南区和乌达区。1958年,人口总数为24430人。其中:乌达地区12949人,海勃湾地区8060人,海南地区3421人,所占比重分别是53.OO%、32.99%和14.01%。
1960年,人口发展到125243人,其中:乌达地区57412人,海勃湾地区47617人,海南地区20214人,所占比重分别是45.84%、38.02%、16.14%。
三年调整时期,1963年人口降至75475人,分布情况是,乌达地区40994人,海勃湾地区24206人,海南地区10275人。
1976年乌海市成立时,人口达到204299人,其中:乌达92413人,占45.23%;海勃湾64822人,占31.73%;海南47064人,占23.04%。
建市以后,海勃湾区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市人口312002人,海勃湾区人口为12547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22%,乌达区115113人,占36.89%,海南区71414人,占22.89%。
二、民族人口分布
1958年前,居住在乌海地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和回族。1958年后,各少数民族人口逐渐迁入乌海。1993年底达20158人,海勃湾区居住最多,为8417人,其中蒙古族4751人,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乌达区和海南区。1993年底分别为3600人和1864人。
三、城乡分布
乌海地区从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居民主要居住在工矿区及城区内。农业户居民分散在各国营农场,80年代后海南区黄河大队、乌达区乌兰乡迁入部分农业居民,到1993年底,全市有农业居民3261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19%。
四、区域密度
乌海市人口密度,1949年每平方公里为0.71人,1958年为10.4人,1976年为86.94人,1993.年为132.77人。
1993年,乌达区、海勃湾区和海南区的人口密度分别是278.72人、107.89人和92.27人。密度最高的是乌达区,最低的是海南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