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移民迁入
鸦片战争后,内地大批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被迫逃荒至内蒙古谋生。
清末实行“移民实边”新政,鼓励汉族人民迁至边远地区开荒种地,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民国元年(1912年)汉族人口超过150万。
1912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汉族人口超过150万,缺察哈尔等地数字,实际人口总数还要多。在此以后,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至民国26年(1937年)已超过300万人。
1937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人口增长到515.4万人。比19世纪初增加415.4万人,增幅达415.4%,平均每年递增率是1.18%。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都迁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山西、陕西、甘肃的移民迁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的100年间,从100万增长到155万,平均每年增加5509人,〈这一阶段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与全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清朝时,对移民仍有种种限制,蒙旗的土地不能随便买卖,加上交通闭塞,每年的移入人口不是很多。当时移民大都是单身的青壮年男子,一般不带家属,有的是春来秋归。有的虽长年住下,但因边疆地区妇女少而成家困难,很多都是独身的,自然增长率也很低。
第二阶段是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辛亥革命后蒙旗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使汉族农民有长期居住的打算。有的买地盖房,携带家属。还有不少内地的财主从蒙旗大量承包或购进土地,然后再雇工或出租。由于新开垦的土地含有自然肥力,耕作初期的收成很好,空闲地又很多,与内地相比容易谋生。其次,由于东北铁路网的建成与京绥铁路的通车,也大大方便了移民的活动。另外由于铁路的修建、森林采伐、矿山开发与手工业的兴起,都需要吸收大批劳力。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37年),内蒙古的汉族人口从1 550 948人增长到3 719 113人,共增加2 168 165人,年平均增加86 727人,增幅为139.8%。
第三阶段是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37~1949年),从3 719 113人增长到5 154 000人,共增加1 413 887人,平均每年增加119 547人,增幅为38.3%。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比第一阶段低,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外来移民减少。
二、国际迁移
内蒙古的国际迁移对总人口的影响很小。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一批俄罗斯人逃亡到内蒙古居住,民国26年(1937年),兴安东省有1344人,兴安北省有14 019人。他们大部分经营工商业和牧业,1949年后大部分回国,仅有小部分人因与中国人通婚而留下来,现在呼伦贝尔地区还有俄罗斯族4000余人。同时期还有3000余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从苏联迁来呼伦贝尔地区放牧,在民国35年(1946年)后一度移牧到锡林郭勒盟,并在那里建立布里亚特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迁回呼伦贝尔地区定居,成为蒙古族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侨民旅居内蒙古的也不少,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东部有日侨6450人,1940年内蒙古西部有日侨6893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民国34年(1945年)后都已回国。
一、国内移民迁入
鸦片战争后,内地大批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被迫逃荒至内蒙古谋生。
清末实行“移民实边”新政,鼓励汉族人民迁至边远地区开荒种地,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民国元年(1912年)汉族人口超过150万。
1912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汉族人口超过150万,缺察哈尔等地数字,实际人口总数还要多。在此以后,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至民国26年(1937年)已超过300万人。
1937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人口增长到515.4万人。比19世纪初增加415.4万人,增幅达415.4%,平均每年递增率是1.18%。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都迁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山西、陕西、甘肃的移民迁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的100年间,从100万增长到155万,平均每年增加5509人,〈这一阶段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与全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清朝时,对移民仍有种种限制,蒙旗的土地不能随便买卖,加上交通闭塞,每年的移入人口不是很多。当时移民大都是单身的青壮年男子,一般不带家属,有的是春来秋归。有的虽长年住下,但因边疆地区妇女少而成家困难,很多都是独身的,自然增长率也很低。
第二阶段是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辛亥革命后蒙旗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使汉族农民有长期居住的打算。有的买地盖房,携带家属。还有不少内地的财主从蒙旗大量承包或购进土地,然后再雇工或出租。由于新开垦的土地含有自然肥力,耕作初期的收成很好,空闲地又很多,与内地相比容易谋生。其次,由于东北铁路网的建成与京绥铁路的通车,也大大方便了移民的活动。另外由于铁路的修建、森林采伐、矿山开发与手工业的兴起,都需要吸收大批劳力。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37年),内蒙古的汉族人口从1 550 948人增长到3 719 113人,共增加2 168 165人,年平均增加86 727人,增幅为139.8%。
第三阶段是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37~1949年),从3 719 113人增长到5 154 000人,共增加1 413 887人,平均每年增加119 547人,增幅为38.3%。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比第一阶段低,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外来移民减少。
二、国际迁移
内蒙古的国际迁移对总人口的影响很小。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一批俄罗斯人逃亡到内蒙古居住,民国26年(1937年),兴安东省有1344人,兴安北省有14 019人。他们大部分经营工商业和牧业,1949年后大部分回国,仅有小部分人因与中国人通婚而留下来,现在呼伦贝尔地区还有俄罗斯族4000余人。同时期还有3000余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从苏联迁来呼伦贝尔地区放牧,在民国35年(1946年)后一度移牧到锡林郭勒盟,并在那里建立布里亚特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迁回呼伦贝尔地区定居,成为蒙古族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侨民旅居内蒙古的也不少,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东部有日侨6450人,1940年内蒙古西部有日侨6893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民国34年(1945年)后都已回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