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
据史料记载,自治区种植水稻最早始于清朝末年,五原厅同知姚学境开始试种水稻,以后民国时期也种过。1941年,绥远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张立范等在河套丰济渠口协和乡指导农民试种水稻取得成功。自治区东部最早是1919年朝鲜一个姓金的农民在通辽县钱家店东方哈拉火烧开辟水田,其后二年日人经营的东亚劝业公司在公济号农场开垦水田200公顷,至1940年伪兴安南省水田面积约4 467公顷。伪兴安西省(今赤峰市北部)开发水稻的时间约在1934年以前,1940年水田面积约1 000公顷左右。伪兴安东省(今呼盟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约在1938~1939年开始种水稻,1941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80公顷。原热河省北部现属赤峰市南部的几个旗县,据1939年统计水稻播种面积为1 029公顷,占原热河省水稻面积的1/3。突泉县1940年种植水稻不足500公顷。民国时期热河省军阀汤玉麟在翁牛特旗引西拉沐伦河水发展水稻2 000公顷。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来看,由清末到民国以及东北沦陷时期,自治区虽已开始种植水稻,但多属于局部地区垦殖或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至1949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仅14 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 320公斤。
50年代中期以后,自治区水稻生产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1956年种植面积2.77万公顷,产区集中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等5个盟。至1958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75万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主产区西移至巴彦淖尔盟,东四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也有相应的增加。1958~1960年的3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33~8.87万公顷左右。在此期间,巴彦淖尔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9年达到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这个时期的水稻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产区巴彦淖尔盟没有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而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不得不将水稻大幅度压缩。而东四盟市因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灌溉、排水均不及时,栽培技术不过关以及草荒控制不住等原因,使水稻单产偏低。1960~1962年3年间,全区水稻每公顷产量平均仅1 245公斤,水稻面积逐年下降。1961~1965年的5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从6.67万公顷下降到1.59万公顷,基本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直至198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仍在1.33万公顷左右徘徊。其中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0.73万公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少年份。
从1985年开始,自治区水稻生产跨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稻主产区也由巴彦淖尔盟转移到水利设施改善,有排水条件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等4个盟市,其他盟市只有零星种植。这个时期自治区农业厅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引进推广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通过日本粮援项目从日本引进水稻插秧机、除草剂与农药、化肥等,大面积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和化学除草剂,使自治区水稻生产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至1990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3 930公斤,总产3亿多公斤。
二、产区分布
自治区水稻主要分布在嫩江、西辽河流域及黄河灌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水稻种植大部分分散在东部地区的科左中旗、科右前旗、通辽县、开鲁县、扎赉特旗、科左后旗、突泉县、库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以及赤峰市南部的翁牛特旗等地。西部地区在40年代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盟。1949年统计,巴彦淖尔盟水稻面积4 933公顷,约占全区水稻面积的35.3%。50年代初,水稻产区分布发生变化,巴彦淖尔盟稻田面积逐年扩大,占全区水稻面积的50%以上,而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减少,由1949年的9 067公顷下降到1952年的6 533公顷。伊克昭盟沿黄河地区和包头市在这个时期也开始种植水稻,面积仅66.7~200公顷左右。
50年代中后期,水稻主产区集中在巴盟河套平原,至1959年水稻面积达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3%。东部各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依次是兴安盟1.65万公顷;哲里木盟1万公顷;赤峰市0.4万公顷;呼伦贝尔盟0.38万公顷。
从1961年开始至1966年,巴彦淖尔盟因大范围的土壤盐渍化,水稻面积锐减,仅剩0.66万公顷,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水稻种植面积也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包头市仍有少量种植。
1967~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区域相对稳定。呼伦贝尔盟基本稳定在1 333.3公顷左右,包头市逐步扩大到333.3公顷,兴安盟1968年达到6 400公顷,哲盟1972年1 200公顷,赤峰市1971年达到5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1970年恢复到17 533.3公顷。
80年代初期,全区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公顷左右,主产区又逐步转移到东部4盟市。至1984年,全区水稻面积1.83万公顷,其中:兴安盟8 866.6公顷,赤峰市5 533.3公顷,呼伦贝尔盟2 266.67公顷,哲里木盟1 400公顷,巴彦淖尔盟仅剩133.3公顷,包头市133.3公顷。1984年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共有25个,其中:扎赉特旗水稻面积7 066.67公顷,敖汉旗3 066.67公顷,扎兰屯市、阿荣旗、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左后旗、赤峰郊区和翁牛特旗等8个旗县面积在333.3~1 333.3公顷之间;通辽市、突泉县、开鲁县、库伦旗、扎鲁特旗、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宁城县、喀喇沁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临河市、乌前旗、阿左旗等15个旗县种植面积均不足333.3公顷。
1985年开始,全区水稻种植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1990年达到7.92万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哲里木盟28 666.7公顷,兴安盟19 866.7公顷,呼伦贝尔盟15 733.3公顷,赤峰市14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466.67公顷。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增加到29个。其中科左后旗、阿荣旗、扎赉特旗3个旗面积均超过6 666.67公顷,扎兰屯市、通辽市、开鲁县、翁牛特旗、敖汉旗、科左中旗和科右前旗等7个旗(县市)面积在3 333.3~6 666.67公顷之间;赤峰郊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莫力达瓦旗、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突泉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等10个旗(县市)面积为666.67公顷至3 333.3公顷;喀喇沁旗、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乌审旗、乌拉特前旗、阿拉善左旗等9个旗(县区)面积在666.67公顷以下。
三、品种演变
自治区水稻品种的演变情况与水稻生产的起伏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水稻在各地的耕作栽培方法密切相关,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为60年代以前。种植方法均以直播漫撒籽为主。因此,这个期间全区水稻栽培品种虽有20多个,但多数为早熟和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开始试种。50年代初以前,以农户串换农家种为主,农民统称为小红芒、小白芒(也称红毛稻子、白毛稻子)。其后陆续由东北三省引进一些原日本和朝鲜的品种,如兴亚、国主、弥荣、红毛金钩、北斗、石狩白毛、公陆、兴国、富国、青森5号、北海道、国光等。从品种类型来看,多数为粳稻型;在巴彦淖尔盟也有少数籼稻型品种,如白大稻,主要来自银川一带。
第二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赤峰市从1973年开始推广水稻育苗移栽,到70年代后期已有50%的稻田由直播改为育苗插秧。随着栽培方法的改进,引进推广了公交12等中熟品种,辅之以733、红粳糯等早熟品种。70年代后期引进吉粳60、吉76-30、76-48、系选11、14,长白6号、京引127号等中晚熟品种。80年代初期引入吉粳62号。哲里木盟的品种变化与赤峰市相近,以公交13为主推品种,辅助品种为吉粳60、61、62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水稻品种以合江11号为主,相继引入合江14、15、黑粳2号、保选7002等,80年代初期引进合江19号。
第三为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普遍重视按地区差异,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和在积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和筛选高产优质良种。赤峰市1989年引入牡丹江17号、牡丹江18号、青系96号。1990年以来引进牡交1896、牡交1894、通35号、吉玉粳等。现在种植面积超万亩的品种主要有:京引127号、牡交1896、733、青系96号、通35号。哲里木盟从1986年至1989年大面积开发新稻田,形成生产规模,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南部、库伦、奈曼旗主栽中晚熟品种京引127、藤系138,辅助品种为秋光、吉粳63、64,早锦、公交等;通辽、开鲁、科左中旗中部以中熟品种为主,以公交13、藤系138为主栽品种,辅之以京引127和吉粳63;扎鲁特旗等北部高寒地区则选择生育期短的长白7、寒九、合江19、21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这个时期的水稻品种逐步向高产、优质、抗病的方向发展。主推品种有合江19、21、22、23,龙粳2号、黑粳5号,辅之以九稻七、八、通系103、牡丹江17、19、吉玉粳、长白九号等。
全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栽种面广,效果较好的主要水稻品种有:国光(又名光头)、北海道、弥荣、白大稻、公交13、合江19、合江21、合江23、兴粳1号、京引127、藤系138、吉玉粳等。
四、耕作栽培
自治区水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部地区主要由朝鲜族农民开发种稻,开垦方式与耕作方法极为粗放,几年后杂草蔓延,地力下降则弃耕另垦。而汉族农民由于地多人少,劳力不足,普遍采用直播漫撒籽,加上靠人工控制不住草荒,常形成“头年开荒,二年草荒,三年搬家”的游耕种稻方式。水稻品种多用农家品种,靠农民自引自繁,造成“多、乱、杂”;水肥管理水平低,稻田一般不施肥,靠掠夺地力;灌水无定额,通常是大水漫灌。由于上述原因,使水稻亩产低而不稳,长期在100公斤左右徘徊,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七五”期间,为解决自治区细粮不足的矛盾,自治区农业厅下力量狠抓水稻生产,聘请区内水稻主产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自治区水稻专家顾问组,从引进、推广水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入手,研究解决水稻生产上的技术关键。1987年,自治区农业厅利用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援助项目,引进插秧机、化学除草剂、农药、化肥、工具车等物资,在兴安、哲里木、赤峰等3个盟市的10个旗县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栽培试点工作。同时,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引进软盘旱育秧技术,在东4盟市水稻区大面积推广。从而在4~5年内使水稻的种植方式由原来的直播漫撒籽改变为育苗移栽为主。1990年,全区7.92万公顷稻田中插秧面积占80%左右,其中机械插秧占15%以上。育秧方式由水育秧向营养土旱育秧发展,1990年推广旱育稀植面积接近4.6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灌水技术由大水漫灌转向节水灌溉,用水量由每亩2 000多立方米下降到1 300~1 400立方米。高效化学除草剂得到广泛使用,草荒已不再是限制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并结合实际进行补充完善、组装配套,形成了以推广良种、营养土旱育秧、机械与人工结合插秧、合理稀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实施方案,于1989年12月由自治区农业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
根据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生产实践,自治区水稻主要耕作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综合水利化战略,地上水和地下水结合,大中型骨干工程和“五小工程”(小水库、小塘坝、小土井、小扬水站、小截流)结合。在有自流灌溉的地方,充分利用地表水:季节性河流采用打补水井补充,保证水源;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打井种稻。抓好节水灌溉,无论新稻区开发和老稻区改造,都把灌排渠系与田间工程配套和畦田平整规范化列为重点,做到田、渠、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灌排渠系配套,单排单灌。稻田田块以1~2亩为宜。
2.稻田整地。及时秋翻,3年深翻一遍。来不及秋翻的,进行春翻。田间整地推广旋耕机械作业。适时早耙早泡田,移栽前水耙。
农家肥在春耕前撒施。用作底肥的化肥在旱耙前撒施,旱耙时来不及施肥的在水耙前撒施。盐碱地上化肥在洗碱后、水耙前施入。
3.育秧栽培。
旱育苗育秧:软盘旱育秧和常规旱育秧是自治区水稻育秧的主要形式。旱育秧,调配好营养土严格做好床土调酸、种子处理;适时早播,适量稀播,及时炼苗,防止徒长:加强管理,促使苗全苗壮。
软盘旱育秧是把田间开闭式旱育苗和软盘嵌合起来的育秧方法。优点是本田比例大,育秧成本低:秧苗全根下田,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育秧规格化,既适合机播,又可以手播。常规旱育苗直接在苗床上播种,移栽时铲秧断根较多,返青、分蘖速度及产量均不及软盘育苗,育苗成本也较高。
4.移栽技术。
人工插秧:可保证本田有预期的基本苗数;秧苗活棵快,返青早;稻株在安全期抽穗。
1947~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表4-1-4 单位:万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年 度 | 面 积 | 单 产 | 总 产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0.77 0.87 1.37 1.96 1.55 1.47 0.79 1.03 1.35 2.93 4.01 8.90 8.58 8.37 6.25 3.84 3.4 3.29 1.52 0.88 1.76 2.33 2.25 2.55 1.91 1.81 0.84 0.73 0.83 1.29 1.75 1.61 1.57 1.49 1.56 1.58 1.65 1.83 2.35 2.71 2.75 3.54 5.29 7.92 | 1 515 1 515 1 432.5 1 222.5 1 335 2 077.5 2 055 2 040 2 392.5 2 250 1 042.5 2 055 1 650 1 207.5 1 230 1 313 1 785 1 710 1 020 1 860 1 688 1 868 1 073 1 170 1 823 585 1 838 2 198 2 265 1 373 1 350 1 508 2 295 2 745 2 543 2 895 2 558 3 248 3 315 3 060 2 805 3 405 3 675 3 930 | 1.2 1.3 1.96 2.4 2.1 2.5 1.6 2.1 3.27 6.59 4.17 18.27 14.17 10.1 7.66 5.05 6.08 5.07 1.55 1.64 2.97 4.34 2.42 2.97 2.87 1.05 1.54 1.60 1.87 1.76 2.41 2.42 3.6 4.08 3.97 4.57 4.20 5.96 7.76 8.28 7.71 12.04 19.23 31.14 |
栽插时期依据当地气温、水温,结合苗龄、植株高度和安全抽穗期日期而定。气温13℃以上开插,秧龄30~35日,叶龄3.5~4片。每亩基本苗多控制在8~15万株,土地肥力差的地方也可在17万株以内。
机械插秧:机械插比人工手插的效率约提高10~15倍。由于移栽适时,利于形成较多的穗数,管理得当,一般可比人工插秧增产10%左右。如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金宝屯镇毛家窝铺村阎文生种植百亩水稻,全部用机械耕耙、插秧,1989年平均亩产超千斤,成为全盟第一个产5万公斤稻谷的大户。赤峰市郊区牤牛营子乡杨树林村仇洪民种70亩水稻,过去人工手插需雇用30个劳力,7天插完,1987年用机械插秧仅用3个人5天插完。
抛秧: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加快进度,保证农时。一般每人每天可抛秧8~10亩,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移栽技术。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于80年代后期开始示范推行,一般单产与人工插秧相近,但省工、省时、省成本。不足之处是抛秧育苗盘价格高于一般秧盘约一倍,本田的平地质量和水层管理要求严格,否则容易倒苗或漂苗。
5.稻田管理。
推行节水灌溉:排除有害物质,保证植株生育期需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实行浅湿间歇灌溉;盐碱稻田(区)实行小格泡田,渗透洗盐。
科学施肥:氮肥分施比例,底肥占50%、分蘖肥和穗肥占40%、粒肥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南部稻区,底肥占25%左右,蘖肥占65%左右,蘖肥分两次施用,前重后轻,穗肥占10%左右。磷肥做底肥一次施入。钾肥按底、追肥各占50%比例施用。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氮、磷、钾施用量为每亩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以上,硫酸钾10~15公斤,农家肥1 000公斤左右。农家肥施用量较多的田块适当减少后期氮素化肥用量。
化学除草:自治区历史上对稻田草害主要采取深水淹和人工拔。70年代后期以来,化学除草剂在各个稻区迅速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
自治区东部稻区杂草主要有稗草、牛毛草、蔗草、碎朱莎草、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菇、矮慈菇、眼子菜等。最近几年应用的除草剂有农思它、敌稗、灭草特(丁草按)、禾大壮、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等。
除草剂混合施用可以扩大除草范围,提高除草效果,但每种除草剂用量要相应减少。
防治病虫害:危害自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稻摇蚊、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蝇等。稻瘟病用比艳、实士1号、克瘟散等喷药防治。稻摇蚊在栽插一周秧苗发生新根时施用敌百虫防治。潜叶蝇在成虫产卵和幼虫刚孵化时可用乐果防治。负泥虫在多数幼虫己孵化,虫体如小米粒时用敌百虫防治。稻水蝇幼虫可用敌百虫消除。
一、种植历史
据史料记载,自治区种植水稻最早始于清朝末年,五原厅同知姚学境开始试种水稻,以后民国时期也种过。1941年,绥远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张立范等在河套丰济渠口协和乡指导农民试种水稻取得成功。自治区东部最早是1919年朝鲜一个姓金的农民在通辽县钱家店东方哈拉火烧开辟水田,其后二年日人经营的东亚劝业公司在公济号农场开垦水田200公顷,至1940年伪兴安南省水田面积约4 467公顷。伪兴安西省(今赤峰市北部)开发水稻的时间约在1934年以前,1940年水田面积约1 000公顷左右。伪兴安东省(今呼盟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约在1938~1939年开始种水稻,1941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80公顷。原热河省北部现属赤峰市南部的几个旗县,据1939年统计水稻播种面积为1 029公顷,占原热河省水稻面积的1/3。突泉县1940年种植水稻不足500公顷。民国时期热河省军阀汤玉麟在翁牛特旗引西拉沐伦河水发展水稻2 000公顷。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来看,由清末到民国以及东北沦陷时期,自治区虽已开始种植水稻,但多属于局部地区垦殖或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至1949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仅14 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 320公斤。
50年代中期以后,自治区水稻生产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1956年种植面积2.77万公顷,产区集中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巴彦淖尔盟等5个盟。至1958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75万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主产区西移至巴彦淖尔盟,东四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也有相应的增加。1958~1960年的3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33~8.87万公顷左右。在此期间,巴彦淖尔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9年达到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这个时期的水稻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产区巴彦淖尔盟没有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而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不得不将水稻大幅度压缩。而东四盟市因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灌溉、排水均不及时,栽培技术不过关以及草荒控制不住等原因,使水稻单产偏低。1960~1962年3年间,全区水稻每公顷产量平均仅1 245公斤,水稻面积逐年下降。1961~1965年的5年间,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从6.67万公顷下降到1.59万公顷,基本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直至198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仍在1.33万公顷左右徘徊。其中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0.73万公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少年份。
从1985年开始,自治区水稻生产跨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稻主产区也由巴彦淖尔盟转移到水利设施改善,有排水条件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等4个盟市,其他盟市只有零星种植。这个时期自治区农业厅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引进推广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通过日本粮援项目从日本引进水稻插秧机、除草剂与农药、化肥等,大面积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和化学除草剂,使自治区水稻生产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至1990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3 930公斤,总产3亿多公斤。
二、产区分布
自治区水稻主要分布在嫩江、西辽河流域及黄河灌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水稻种植大部分分散在东部地区的科左中旗、科右前旗、通辽县、开鲁县、扎赉特旗、科左后旗、突泉县、库伦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以及赤峰市南部的翁牛特旗等地。西部地区在40年代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盟。1949年统计,巴彦淖尔盟水稻面积4 933公顷,约占全区水稻面积的35.3%。50年代初,水稻产区分布发生变化,巴彦淖尔盟稻田面积逐年扩大,占全区水稻面积的50%以上,而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减少,由1949年的9 067公顷下降到1952年的6 533公顷。伊克昭盟沿黄河地区和包头市在这个时期也开始种植水稻,面积仅66.7~200公顷左右。
50年代中后期,水稻主产区集中在巴盟河套平原,至1959年水稻面积达5.43万公顷,占全区水稻面积的63.3%。东部各盟市水稻种植面积依次是兴安盟1.65万公顷;哲里木盟1万公顷;赤峰市0.4万公顷;呼伦贝尔盟0.38万公顷。
从1961年开始至1966年,巴彦淖尔盟因大范围的土壤盐渍化,水稻面积锐减,仅剩0.66万公顷,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水稻种植面积也退回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包头市仍有少量种植。
1967~1974年,全区水稻种植区域相对稳定。呼伦贝尔盟基本稳定在1 333.3公顷左右,包头市逐步扩大到333.3公顷,兴安盟1968年达到6 400公顷,哲盟1972年1 200公顷,赤峰市1971年达到5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1970年恢复到17 533.3公顷。
80年代初期,全区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公顷左右,主产区又逐步转移到东部4盟市。至1984年,全区水稻面积1.83万公顷,其中:兴安盟8 866.6公顷,赤峰市5 533.3公顷,呼伦贝尔盟2 266.67公顷,哲里木盟1 400公顷,巴彦淖尔盟仅剩133.3公顷,包头市133.3公顷。1984年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共有25个,其中:扎赉特旗水稻面积7 066.67公顷,敖汉旗3 066.67公顷,扎兰屯市、阿荣旗、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左后旗、赤峰郊区和翁牛特旗等8个旗县面积在333.3~1 333.3公顷之间;通辽市、突泉县、开鲁县、库伦旗、扎鲁特旗、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宁城县、喀喇沁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临河市、乌前旗、阿左旗等15个旗县种植面积均不足333.3公顷。
1985年开始,全区水稻种植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1990年达到7.92万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哲里木盟28 666.7公顷,兴安盟19 866.7公顷,呼伦贝尔盟15 733.3公顷,赤峰市14 266.7公顷,巴彦淖尔盟466.67公顷。全区种植水稻的旗县增加到29个。其中科左后旗、阿荣旗、扎赉特旗3个旗面积均超过6 666.67公顷,扎兰屯市、通辽市、开鲁县、翁牛特旗、敖汉旗、科左中旗和科右前旗等7个旗(县市)面积在3 333.3~6 666.67公顷之间;赤峰郊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莫力达瓦旗、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突泉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等10个旗(县市)面积为666.67公顷至3 333.3公顷;喀喇沁旗、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乌审旗、乌拉特前旗、阿拉善左旗等9个旗(县区)面积在666.67公顷以下。
三、品种演变
自治区水稻品种的演变情况与水稻生产的起伏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水稻在各地的耕作栽培方法密切相关,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为60年代以前。种植方法均以直播漫撒籽为主。因此,这个期间全区水稻栽培品种虽有20多个,但多数为早熟和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开始试种。50年代初以前,以农户串换农家种为主,农民统称为小红芒、小白芒(也称红毛稻子、白毛稻子)。其后陆续由东北三省引进一些原日本和朝鲜的品种,如兴亚、国主、弥荣、红毛金钩、北斗、石狩白毛、公陆、兴国、富国、青森5号、北海道、国光等。从品种类型来看,多数为粳稻型;在巴彦淖尔盟也有少数籼稻型品种,如白大稻,主要来自银川一带。
第二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赤峰市从1973年开始推广水稻育苗移栽,到70年代后期已有50%的稻田由直播改为育苗插秧。随着栽培方法的改进,引进推广了公交12等中熟品种,辅之以733、红粳糯等早熟品种。70年代后期引进吉粳60、吉76-30、76-48、系选11、14,长白6号、京引127号等中晚熟品种。80年代初期引入吉粳62号。哲里木盟的品种变化与赤峰市相近,以公交13为主推品种,辅助品种为吉粳60、61、62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水稻品种以合江11号为主,相继引入合江14、15、黑粳2号、保选7002等,80年代初期引进合江19号。
第三为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普遍重视按地区差异,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和在积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和筛选高产优质良种。赤峰市1989年引入牡丹江17号、牡丹江18号、青系96号。1990年以来引进牡交1896、牡交1894、通35号、吉玉粳等。现在种植面积超万亩的品种主要有:京引127号、牡交1896、733、青系96号、通35号。哲里木盟从1986年至1989年大面积开发新稻田,形成生产规模,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生育期的品种。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南部、库伦、奈曼旗主栽中晚熟品种京引127、藤系138,辅助品种为秋光、吉粳63、64,早锦、公交等;通辽、开鲁、科左中旗中部以中熟品种为主,以公交13、藤系138为主栽品种,辅之以京引127和吉粳63;扎鲁特旗等北部高寒地区则选择生育期短的长白7、寒九、合江19、21等。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这个时期的水稻品种逐步向高产、优质、抗病的方向发展。主推品种有合江19、21、22、23,龙粳2号、黑粳5号,辅之以九稻七、八、通系103、牡丹江17、19、吉玉粳、长白九号等。
全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栽种面广,效果较好的主要水稻品种有:国光(又名光头)、北海道、弥荣、白大稻、公交13、合江19、合江21、合江23、兴粳1号、京引127、藤系138、吉玉粳等。
四、耕作栽培
自治区水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部地区主要由朝鲜族农民开发种稻,开垦方式与耕作方法极为粗放,几年后杂草蔓延,地力下降则弃耕另垦。而汉族农民由于地多人少,劳力不足,普遍采用直播漫撒籽,加上靠人工控制不住草荒,常形成“头年开荒,二年草荒,三年搬家”的游耕种稻方式。水稻品种多用农家品种,靠农民自引自繁,造成“多、乱、杂”;水肥管理水平低,稻田一般不施肥,靠掠夺地力;灌水无定额,通常是大水漫灌。由于上述原因,使水稻亩产低而不稳,长期在100公斤左右徘徊,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七五”期间,为解决自治区细粮不足的矛盾,自治区农业厅下力量狠抓水稻生产,聘请区内水稻主产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自治区水稻专家顾问组,从引进、推广水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入手,研究解决水稻生产上的技术关键。1987年,自治区农业厅利用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援助项目,引进插秧机、化学除草剂、农药、化肥、工具车等物资,在兴安、哲里木、赤峰等3个盟市的10个旗县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栽培试点工作。同时,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引进软盘旱育秧技术,在东4盟市水稻区大面积推广。从而在4~5年内使水稻的种植方式由原来的直播漫撒籽改变为育苗移栽为主。1990年,全区7.92万公顷稻田中插秧面积占80%左右,其中机械插秧占15%以上。育秧方式由水育秧向营养土旱育秧发展,1990年推广旱育稀植面积接近4.6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灌水技术由大水漫灌转向节水灌溉,用水量由每亩2 000多立方米下降到1 300~1 400立方米。高效化学除草剂得到广泛使用,草荒已不再是限制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并结合实际进行补充完善、组装配套,形成了以推广良种、营养土旱育秧、机械与人工结合插秧、合理稀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实施方案,于1989年12月由自治区农业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
根据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生产实践,自治区水稻主要耕作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综合水利化战略,地上水和地下水结合,大中型骨干工程和“五小工程”(小水库、小塘坝、小土井、小扬水站、小截流)结合。在有自流灌溉的地方,充分利用地表水:季节性河流采用打补水井补充,保证水源;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打井种稻。抓好节水灌溉,无论新稻区开发和老稻区改造,都把灌排渠系与田间工程配套和畦田平整规范化列为重点,做到田、渠、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灌排渠系配套,单排单灌。稻田田块以1~2亩为宜。
2.稻田整地。及时秋翻,3年深翻一遍。来不及秋翻的,进行春翻。田间整地推广旋耕机械作业。适时早耙早泡田,移栽前水耙。
农家肥在春耕前撒施。用作底肥的化肥在旱耙前撒施,旱耙时来不及施肥的在水耙前撒施。盐碱地上化肥在洗碱后、水耙前施入。
3.育秧栽培。
旱育苗育秧:软盘旱育秧和常规旱育秧是自治区水稻育秧的主要形式。旱育秧,调配好营养土严格做好床土调酸、种子处理;适时早播,适量稀播,及时炼苗,防止徒长:加强管理,促使苗全苗壮。
软盘旱育秧是把田间开闭式旱育苗和软盘嵌合起来的育秧方法。优点是本田比例大,育秧成本低:秧苗全根下田,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育秧规格化,既适合机播,又可以手播。常规旱育苗直接在苗床上播种,移栽时铲秧断根较多,返青、分蘖速度及产量均不及软盘育苗,育苗成本也较高。
4.移栽技术。
人工插秧:可保证本田有预期的基本苗数;秧苗活棵快,返青早;稻株在安全期抽穗。
1947~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表4-1-4 单位:万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年 度 | 面 积 | 单 产 | 总 产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0.77 0.87 1.37 1.96 1.55 1.47 0.79 1.03 1.35 2.93 4.01 8.90 8.58 8.37 6.25 3.84 3.4 3.29 1.52 0.88 1.76 2.33 2.25 2.55 1.91 1.81 0.84 0.73 0.83 1.29 1.75 1.61 1.57 1.49 1.56 1.58 1.65 1.83 2.35 2.71 2.75 3.54 5.29 7.92 | 1 515 1 515 1 432.5 1 222.5 1 335 2 077.5 2 055 2 040 2 392.5 2 250 1 042.5 2 055 1 650 1 207.5 1 230 1 313 1 785 1 710 1 020 1 860 1 688 1 868 1 073 1 170 1 823 585 1 838 2 198 2 265 1 373 1 350 1 508 2 295 2 745 2 543 2 895 2 558 3 248 3 315 3 060 2 805 3 405 3 675 3 930 | 1.2 1.3 1.96 2.4 2.1 2.5 1.6 2.1 3.27 6.59 4.17 18.27 14.17 10.1 7.66 5.05 6.08 5.07 1.55 1.64 2.97 4.34 2.42 2.97 2.87 1.05 1.54 1.60 1.87 1.76 2.41 2.42 3.6 4.08 3.97 4.57 4.20 5.96 7.76 8.28 7.71 12.04 19.23 31.14 |
栽插时期依据当地气温、水温,结合苗龄、植株高度和安全抽穗期日期而定。气温13℃以上开插,秧龄30~35日,叶龄3.5~4片。每亩基本苗多控制在8~15万株,土地肥力差的地方也可在17万株以内。
机械插秧:机械插比人工手插的效率约提高10~15倍。由于移栽适时,利于形成较多的穗数,管理得当,一般可比人工插秧增产10%左右。如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金宝屯镇毛家窝铺村阎文生种植百亩水稻,全部用机械耕耙、插秧,1989年平均亩产超千斤,成为全盟第一个产5万公斤稻谷的大户。赤峰市郊区牤牛营子乡杨树林村仇洪民种70亩水稻,过去人工手插需雇用30个劳力,7天插完,1987年用机械插秧仅用3个人5天插完。
抛秧: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加快进度,保证农时。一般每人每天可抛秧8~10亩,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移栽技术。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于80年代后期开始示范推行,一般单产与人工插秧相近,但省工、省时、省成本。不足之处是抛秧育苗盘价格高于一般秧盘约一倍,本田的平地质量和水层管理要求严格,否则容易倒苗或漂苗。
5.稻田管理。
推行节水灌溉:排除有害物质,保证植株生育期需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实行浅湿间歇灌溉;盐碱稻田(区)实行小格泡田,渗透洗盐。
科学施肥:氮肥分施比例,底肥占50%、分蘖肥和穗肥占40%、粒肥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南部稻区,底肥占25%左右,蘖肥占65%左右,蘖肥分两次施用,前重后轻,穗肥占10%左右。磷肥做底肥一次施入。钾肥按底、追肥各占50%比例施用。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氮、磷、钾施用量为每亩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以上,硫酸钾10~15公斤,农家肥1 000公斤左右。农家肥施用量较多的田块适当减少后期氮素化肥用量。
化学除草:自治区历史上对稻田草害主要采取深水淹和人工拔。70年代后期以来,化学除草剂在各个稻区迅速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
自治区东部稻区杂草主要有稗草、牛毛草、蔗草、碎朱莎草、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菇、矮慈菇、眼子菜等。最近几年应用的除草剂有农思它、敌稗、灭草特(丁草按)、禾大壮、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等。
除草剂混合施用可以扩大除草范围,提高除草效果,但每种除草剂用量要相应减少。
防治病虫害:危害自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稻摇蚊、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蝇等。稻瘟病用比艳、实士1号、克瘟散等喷药防治。稻摇蚊在栽插一周秧苗发生新根时施用敌百虫防治。潜叶蝇在成虫产卵和幼虫刚孵化时可用乐果防治。负泥虫在多数幼虫己孵化,虫体如小米粒时用敌百虫防治。稻水蝇幼虫可用敌百虫消除。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