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位于东经121°30′至123°43′,北纬42°45′至43°41′之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南部,东部与吉林省双辽市毗邻,南部与辽宁省昌图县、康平县、彰武县接壤,西与库伦旗相连,北与奈曼旗、开鲁县、科尔沁区为邻。
科左后旗在战国时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定居;明朝末期,游牧于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取代福余卫后驻其地,其南部边境逐步到达盛京边墙,归属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明安所统帅的兀鲁特蒙古一部游牧。史料记载,科左后旗台吉鼻祖明安,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率部归服后金努尔哈赤。明安子孙及其部属,后来成为科左后旗蒙古族人口的主干。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明安孙彰吉伦为和硕郡王。当时,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哪个地方的水草丰美就搭起蒙古包居住在那里。有一两户或几户在一起定居地方称为村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居者逐渐增多,就有了固定的村屯名称。
经过多年的经济社会的变化,现全旗总土地面积11570平方公里,辖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吉尔嘎朗镇、常胜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海鲁吐镇、查日苏镇、朝鲁吐镇、双胜镇等10个镇,阿都沁苏木、茂道吐苏木、散都苏木、巴嘎塔拉苏木、巴彦毛都苏木等5个苏木,胜利农场、孟根达坝牧场、查金台牧场、原种场4个农牧场,共19个乡级机构,262个嘎查(村)委员会,826个自然屯。全旗826个自然屯建屯时间不一、名称来历各具特色。
科左后旗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居住记载,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几处古城遗址以外,其它村落遗迹寥寥无几。在辖区826个自然屯中,建立最早的是吉尔嘎朗镇政府所在地吉尔嘎朗村,约在明弘治年间建屯。吉尔嘎朗,蒙古语,意为幸福,史称“肇斯楞图塔拉”(蒙古语,意为夏季牧场),王府迁驻后改称“吉尔嘎朗”。因此处土地肥沃,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命名为吉尔嘎朗。据史料记载,约80%以上的村屯是在清代建立。其中,清崇德年间建立有3个自然屯,顺治年间建立有21个自然屯,康熙年间建立15个自然屯。乾隆年间建立村屯最多,有137个自然屯,占16.58%;其次是光绪年间,建立村屯132个,占15.98%。有少数几个是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
科左后旗地区蒙古族占绝大多数,因此,村屯名称绝大多数是以蒙古族语音命名,在旗境南部、东南部地区少数几个村屯以汉族语音命名,另外有少部分藏蒙合用语和满蒙合用语命名,无其他民族语音命名村屯。作为档案史志工作者,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将全旗村屯进行分类。无论是蒙古族语音命名、汉族语音命名、藏蒙合用语命名还是满蒙合用语命名,其名称含义大致归结以下十四种类型。
一、以人物姓名命名。人物姓名命名村屯有两种。一是以革命烈士姓名命名。科左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根据统计,在3年解放战争中全旗有1184人参军。从1946年冬至1948年末的2年时间里,全旗123名干部战士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将窑艾勒、兴和、大官营子、梅林艾勒、吉米彦、公恩艾勒、幺郎头、布顾图格尔、海虎苏、公爷窝堡等10个革命烈士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屯改称包牤牛、哈斯敖其尔、常胜、包尹、继彬、特格希白伊、铁牛、那木吉拉、新民、光荣。二是以最早居住者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后面加“屯”、“套布”(意为牧铺)等命名。金宝屯(金宝居住屯)、毕力格图套布(毕力格图牧铺)、双富音套布(双富牧铺)、套格斯(意为套格斯居住地)、道乃艾勒(道乃居住地)、巴雅尔(巴雅尔居住地)、额布乃(额布乃居住地)、巴代音套布(巴代牧铺)、毛嘎海套布(毛嘎海牧铺)、张家套布(意为张氏家族牧铺)、何家套布(意为何氏家族牧铺)等。
二、以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命名。科左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陲,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东部系辽河冲积平原外,皆是沙丘、沙地为主要特征的地貌类型。坨甸相间交错,沙丘连绵起伏,洼地纵横分布。地貌主要由垄状沙丘平缓沙地和带状平原组成。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垄状沙丘达118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68%。因此,部分村屯根据地形地貌命名。准苏(意为东甸子)、达巴岱(意为土岭)、固日班花(意为三个坨岗)、小坨子、十三崴子、西里(意为水草丰美的甸子)、良沙布日(意为有粘土的地方)、绍饶吐(意为土质好的地方)等。
三、以官衔名称命名。科左后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经有很多清朝名人居住科左后旗,因此部分地区村屯以官衔命名。例如:贝勒塔拉(曾经达尔罕旗的贝勒在此居住)、贝子浩饶(达尔罕旗的贝子在此居住)、公音浩饶(达尔罕旗的公在此居住)、牌子达(官衔,意为典仪长)、公恩艾勒(意为王公的营子)、塔班诺义德(意为贵族五兄弟居住地)、五爷好沁(意为五爷居住地)、扎兰艾勒(扎兰,满语,意为参领,一官居扎兰的人到此定居成屯)、京根艾勒(京根,满语,意为章京,一官居章京的人到此居住成屯)等。
四、以名胜古迹命名村屯。科左后旗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部分村屯是以名胜古迹命名。一是以古寺名命名。科左后旗地区宗教文化盛行。据《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1937年调查,全旗有寺庙43座,有些资料记载双福寺最鼎盛期喇嘛有1200多人。为此,部分村屯以古寺名命名。例如:宝日汉台苏莫(意为有佛之庙)、宝格丹苏莫(意为圣人庙)、召根苏莫(意为召佛庙)、嘎查苏莫(嘎查是蒙古语嘎其杰的谐音)、潮海苏莫(潮海,蒙古语喜桂谐音,意为树林)、甘珠苏莫(意为大藏经庙)、新苏莫(蒙语,意为新庙)、好沁苏莫(蒙语,意为旧庙)、胡吉尔苏莫(蒙语,胡吉尔,意为土碱,此处曾有一座庙,且盛产土碱,故名)、章古台苏莫(蒙语,意为有菱角的庙)、葛格(满语,意为公主,因清皇室葛格下嫁死后在此建庙为葛格庙)等。二是以古墓命名。雅莫(意为坟墓,是卓里克图亲王母亲安葬地)、雅敏艾勒(是清朝公主下葬地)、协日勒(意为舍利,活佛遗体埋葬地)、雅莫吐召(意为有坟的地方,因清代一王公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翁根艾勒(意为有坟的地方)等。三是其它古迹命名的村屯。旗境有古迹浩坦塔班格日(意为城五家子,辽代古迹遗址)、草布日嘎(意为塔,曾建有一座塔)、仓恩巴达(意为仓粮窖)、伊和浩坦塔拉(意为大城甸子,因坐落的甸子上有一古城遗址而得名)等。
五、以相传故事命名村屯。科左后旗地区有很多相传的故事,当地农牧民用相传故事命名村屯。赛音胡都嘎(蒙古语,意为好井,相传清兵路过时打的井)、汗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皇封井,汉名三眼井,相传康熙帝到东北,夜宿此地,因当地仅一口井,水不济,下令打了一眼井,水汹涌不竭,故名)、协日勒阿吉日嘎(蒙古语,“协日勒”是“协日格勒”的谐音,意为黄骠,“阿吉日嘎”意为儿马,相传此处有一位牧主的一匹黄骠儿马死于此地,故名)、阿吉日根套布(蒙古语,意为儿马窝堡,相传附近的坨子上经常有一匹儿马出没,故名)、乌那嘎(蒙古语,意为马驹,相传此处每天有一匹马驹自东南向西北奔驰,此处牧民以为是金马驹降临,故名)、巴日阿拉齐(蒙古语,意为打虎人,相传建屯前曾有人在此打死一只老虎)、套格斯(蒙古语,意为孔雀,相传此处甸子上曾落过孔雀)、恒日格(蒙古语,意为鼓,相传一和尚在此丢失了鼓,故名)、查申格日(“查申”是藏语,是佛名,“格日”意为房屋,相传在此处坨岗上有一佛屋,故名)、门德来(蒙古语,意为诞生,相传阿日花公与夫人去外蒙古叩拜“阿日宝格德”返回途中,夫人临产于此地,故名)、好毕力干(蒙古语,意为转世活佛,相传此处曾有转世佛,故名)等。
六、以最早居住户数命名村屯。村屯初步形成时,按照最初居住的户数命名屯名。五家子(有五户人家在此居住种地而得名)、道伦格日(蒙古语,意为七家子,曾经七户人家在此居住开荒种田,故名)、吉如干格日(蒙古语,意为六家子,曾有六户人家到此居住成屯,故名)、两家子(有二户在此居住成屯,故名)、二十家子(曾有二十户居住成屯)、阿日班格日(蒙古语,意为十家子,宣统年间,有一贵族哈日套高的十个儿子在此分居,故名)、塔班格日(蒙古语,意为五家子)、浩雅日格日(蒙古语,意为两家子)、嘎其格日(蒙古语,意为一户人家)等。
七、以历史标记命名。史料记载,部分地区为了避免边界争议,在边界上留下标记。有标记地方成屯后,用历史标记命名。磨埋(汉语,此处曾经是达尔罕旗、宾图旗划界的地方,并埋磨以示标记,故名)、潮海(蒙古语,意为白灰,光绪年间,达尔罕旗与博王旗在确定边界时,每一箭之地埋一些白灰,以作界标,故名)、合林索根(蒙古语,意为界榆树,相传达尔罕旗与博王旗达成协议,以此处榆树为边界,故名)、边界(汉语,因处于博王旗与达尔罕旗边界得名)、霍拉图(蒙古语,意为抄写,曾是达尔罕旗、博王旗、宾图旗划界拟图的地方,故名)、布日很恩格尔(“布日很”,蒙古语,意为险要的地方;“恩格尔”蒙古语,意为阳坡,曾达尔罕旗、博王旗、宾图旗的王爷聚会此处划定边界)、图布(蒙古语,意为中心,此处是奈曼旗、宾图旗、库伦旗3个旗的边界,有争议时到此处协商,故名)等。
八、以当地特产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地区的特产命名村屯。胡吉尔(蒙古语,意为碱,因此地盛产土碱而得名)、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碱地,因盛产土碱得名)、黑麻艾勒(蒙古语,意为苘麻,因当地生产苘麻而得名)、巴日嘎斯塔拉(蒙古语,意为柳条甸子,因为当地盛产柳条得名)、散敦艾勒(蒙古语,意为刺榆树屯,因为当地盛产刺榆树而得名)、乌吉木萨(蒙古语,意为葡萄,因产葡萄而得名)等。
九、以居住者的长像特征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居住者的长像、外表、高矮等情况命名村屯。塔日根(蒙古语,意为肥胖,最初居住者为当地肥胖的“诺彦”,故名)、温都日呼(蒙古语,意为高个男子,曾居住高个子男子而得名)、伊和胡萨(蒙古语,当时有长胡须的居住,故名)、巴嘎胡萨(蒙古语,伊和胡萨居住者的弟弟居住而得名)等。
十、以植物、动物名命名。一是有些地区根据当地丰盛的植物命名村屯。麦里吐(蒙古语,意为有稠李子的地方)、胡勒斯台(蒙古语,意为芦苇繁茂的地方)、哈拉盖甸子(蒙汉语并用词,意为蝎子草丰盛的地方)、查日斯营子(蒙古语,意为有柞树的屯)、敖都勒台(蒙古语,意为有蒲草的地方)、花大树(汉语,当地一棵大榆树远看似一朵花,故名)等。二是有些地区用当地特有的动物命名屯名。海斯改(蒙古语,意为蛤蜊,因屯南水泡子里有很多蛤蜊,故名)、塔林布敦吐(蒙古语,“塔林”意为甸子,“布敦吐”意为鹌鹑,因当地有很多鹌鹑而得名)、努古斯台(蒙古语,意为鸭子,因当地水泡子有很多野鸭子繁衍生息而得名)、海鲁吐(蒙古语,意为水獭,因当地水泡子有很多水獭而得名)、草甘(蒙古语,意为母鹿,因附近坨子里生息着鹿,故名)等。
十一、以水泡、河、水井、泉眼命名。科左后旗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大、小湖泊325个,水面达10万亩。因此部分地区以水泡子、溪水、水井、泉眼命名。一是旗境部分村屯以水泡子命名。呼和淖尔(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水泡子,屯前水泡子水颜色而得名)、伊和淖尔(蒙古语,意为大水泡子,因屯东有大水泡子而得名)、棍淖尔(蒙古语,意为深水泡子)、莲花泡子(蒙汉语并用词,屯旁水泡子长出莲花而得名)等。二是以河命名。套海艾勒(蒙古语,意为湾,因坐落于洪河湾子北,故名)、浩来营子(蒙汉语并用词,意为溪水屯)、公河来(蒙古语,意为深溪)、二道河子(因东西辽河汇聚处而得名)等。三是水井命名。扎木呼都嘎(蒙古语,意为路旁的井)、塔班呼都嘎(蒙古语,意为五眼井)、哈伦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热井)、马琳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牧井)等。四是泉眼命名。布拉格(蒙古语,意为泉眼)、巴嘎布拉格(蒙古语,意为小泉眼)等。
十二、以居住者从事的行业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当时居住人从事的行业或此处所从事的行业命名村屯。阿都沁(蒙古语,意为马倌,王爷在此建牧铺牧马而得名)、特莫沁(蒙古语,意为牧驼人,有一牧驼人到此居住,故名)、玛拉楚达(蒙古语,意为牧民,有几户游牧牧民到此居住而得名)、拉布哈窑(“拉布哈”为人名,因拉布哈在此烧砖而得名)等。
十三、突出某种人物命名。突出某种人物命名的村屯有:阿伯艾勒(蒙古语,意为贵夫人艾勒,有贵夫人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乌仁(蒙古语,意为精巧,以曾经居住的一名手工精巧者命名)、敖林阿伯(蒙古语,“敖林”意为高岗,“阿伯”意为贵夫人,附近高岗处住有一名贵夫人而得名)、乌罕(蒙古语,敖汉旗的谐音,敖汉旗王爷的长女嫁到本旗王子,并居住此处而得名)、孟堤(蒙古语,意为有银子的人,因有一富户专做银子交易,故名)等。
十四、突出某种典型事、物命名。例如:胜利(因革命胜利后建屯,故名)、窑艾勒(汉蒙语并用词,因曾有一砖窑,故名)、百兴吐(蒙古语,意为土房,因当初居住蒙古包,后兴建土房而得名)等。
科左后旗辖区826个自然屯中,名称重复的为数不少。距离近的以大小、前后、上下等词语区别,距离远的没有加区别词语。例如:巴嘎塔拉苏木有2个百兴吐屯,为了区别,分别在屯名前加“准”(意为东)、“巴润”(意为西);区别2个巴嘎布拉格屯时,在坐落于南侧的屯名前加“乌日都”(意为前);朝鲁吐镇有2个阿木塔拉胡屯,为了区别2个屯,在位于上侧屯名前加“德日”(意为上),位于下侧的屯名前加“道日”(意为下)区别;阿都沁苏木有2个浩坦塔拉屯,为了区别2个自然屯,分别在屯名前加“伊和”(意为大)、“巴嘎”(意为小)。朝鲁吐镇、阿古拉镇、巴嘎塔拉苏木都有百兴吐屯,因为所在地距离较远,没有加区别词。
科左后旗地区村屯名称带有“艾勒”、“套布”、“好沁”字音的自然屯约50个。“艾勒”,蒙古语,意为“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蒙古族开始集中定居而形成“艾勒”;“套布”,蒙古语,意为窝堡,成屯时已经建窝堡开荒的地方;“好沁”意为旧址、废墟,带有"好沁"字音的屯是成屯前曾有人居住的旧址。
科左后旗地区自然屯形成时间和背景相互不同,因此村屯名称、含义各不相同。但是,每个村屯名称都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时代特征以及浓厚的地域、民族、宗教色彩。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档案史志局)
科左后旗位于东经121°30′至123°43′,北纬42°45′至43°41′之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南部,东部与吉林省双辽市毗邻,南部与辽宁省昌图县、康平县、彰武县接壤,西与库伦旗相连,北与奈曼旗、开鲁县、科尔沁区为邻。
科左后旗在战国时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定居;明朝末期,游牧于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取代福余卫后驻其地,其南部边境逐步到达盛京边墙,归属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明安所统帅的兀鲁特蒙古一部游牧。史料记载,科左后旗台吉鼻祖明安,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率部归服后金努尔哈赤。明安子孙及其部属,后来成为科左后旗蒙古族人口的主干。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明安孙彰吉伦为和硕郡王。当时,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哪个地方的水草丰美就搭起蒙古包居住在那里。有一两户或几户在一起定居地方称为村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居者逐渐增多,就有了固定的村屯名称。
经过多年的经济社会的变化,现全旗总土地面积11570平方公里,辖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吉尔嘎朗镇、常胜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海鲁吐镇、查日苏镇、朝鲁吐镇、双胜镇等10个镇,阿都沁苏木、茂道吐苏木、散都苏木、巴嘎塔拉苏木、巴彦毛都苏木等5个苏木,胜利农场、孟根达坝牧场、查金台牧场、原种场4个农牧场,共19个乡级机构,262个嘎查(村)委员会,826个自然屯。全旗826个自然屯建屯时间不一、名称来历各具特色。
科左后旗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居住记载,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几处古城遗址以外,其它村落遗迹寥寥无几。在辖区826个自然屯中,建立最早的是吉尔嘎朗镇政府所在地吉尔嘎朗村,约在明弘治年间建屯。吉尔嘎朗,蒙古语,意为幸福,史称“肇斯楞图塔拉”(蒙古语,意为夏季牧场),王府迁驻后改称“吉尔嘎朗”。因此处土地肥沃,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命名为吉尔嘎朗。据史料记载,约80%以上的村屯是在清代建立。其中,清崇德年间建立有3个自然屯,顺治年间建立有21个自然屯,康熙年间建立15个自然屯。乾隆年间建立村屯最多,有137个自然屯,占16.58%;其次是光绪年间,建立村屯132个,占15.98%。有少数几个是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
科左后旗地区蒙古族占绝大多数,因此,村屯名称绝大多数是以蒙古族语音命名,在旗境南部、东南部地区少数几个村屯以汉族语音命名,另外有少部分藏蒙合用语和满蒙合用语命名,无其他民族语音命名村屯。作为档案史志工作者,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将全旗村屯进行分类。无论是蒙古族语音命名、汉族语音命名、藏蒙合用语命名还是满蒙合用语命名,其名称含义大致归结以下十四种类型。
一、以人物姓名命名。人物姓名命名村屯有两种。一是以革命烈士姓名命名。科左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根据统计,在3年解放战争中全旗有1184人参军。从1946年冬至1948年末的2年时间里,全旗123名干部战士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将窑艾勒、兴和、大官营子、梅林艾勒、吉米彦、公恩艾勒、幺郎头、布顾图格尔、海虎苏、公爷窝堡等10个革命烈士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屯改称包牤牛、哈斯敖其尔、常胜、包尹、继彬、特格希白伊、铁牛、那木吉拉、新民、光荣。二是以最早居住者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后面加“屯”、“套布”(意为牧铺)等命名。金宝屯(金宝居住屯)、毕力格图套布(毕力格图牧铺)、双富音套布(双富牧铺)、套格斯(意为套格斯居住地)、道乃艾勒(道乃居住地)、巴雅尔(巴雅尔居住地)、额布乃(额布乃居住地)、巴代音套布(巴代牧铺)、毛嘎海套布(毛嘎海牧铺)、张家套布(意为张氏家族牧铺)、何家套布(意为何氏家族牧铺)等。
二、以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命名。科左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陲,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东部系辽河冲积平原外,皆是沙丘、沙地为主要特征的地貌类型。坨甸相间交错,沙丘连绵起伏,洼地纵横分布。地貌主要由垄状沙丘平缓沙地和带状平原组成。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垄状沙丘达118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68%。因此,部分村屯根据地形地貌命名。准苏(意为东甸子)、达巴岱(意为土岭)、固日班花(意为三个坨岗)、小坨子、十三崴子、西里(意为水草丰美的甸子)、良沙布日(意为有粘土的地方)、绍饶吐(意为土质好的地方)等。
三、以官衔名称命名。科左后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经有很多清朝名人居住科左后旗,因此部分地区村屯以官衔命名。例如:贝勒塔拉(曾经达尔罕旗的贝勒在此居住)、贝子浩饶(达尔罕旗的贝子在此居住)、公音浩饶(达尔罕旗的公在此居住)、牌子达(官衔,意为典仪长)、公恩艾勒(意为王公的营子)、塔班诺义德(意为贵族五兄弟居住地)、五爷好沁(意为五爷居住地)、扎兰艾勒(扎兰,满语,意为参领,一官居扎兰的人到此定居成屯)、京根艾勒(京根,满语,意为章京,一官居章京的人到此居住成屯)等。
四、以名胜古迹命名村屯。科左后旗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部分村屯是以名胜古迹命名。一是以古寺名命名。科左后旗地区宗教文化盛行。据《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1937年调查,全旗有寺庙43座,有些资料记载双福寺最鼎盛期喇嘛有1200多人。为此,部分村屯以古寺名命名。例如:宝日汉台苏莫(意为有佛之庙)、宝格丹苏莫(意为圣人庙)、召根苏莫(意为召佛庙)、嘎查苏莫(嘎查是蒙古语嘎其杰的谐音)、潮海苏莫(潮海,蒙古语喜桂谐音,意为树林)、甘珠苏莫(意为大藏经庙)、新苏莫(蒙语,意为新庙)、好沁苏莫(蒙语,意为旧庙)、胡吉尔苏莫(蒙语,胡吉尔,意为土碱,此处曾有一座庙,且盛产土碱,故名)、章古台苏莫(蒙语,意为有菱角的庙)、葛格(满语,意为公主,因清皇室葛格下嫁死后在此建庙为葛格庙)等。二是以古墓命名。雅莫(意为坟墓,是卓里克图亲王母亲安葬地)、雅敏艾勒(是清朝公主下葬地)、协日勒(意为舍利,活佛遗体埋葬地)、雅莫吐召(意为有坟的地方,因清代一王公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翁根艾勒(意为有坟的地方)等。三是其它古迹命名的村屯。旗境有古迹浩坦塔班格日(意为城五家子,辽代古迹遗址)、草布日嘎(意为塔,曾建有一座塔)、仓恩巴达(意为仓粮窖)、伊和浩坦塔拉(意为大城甸子,因坐落的甸子上有一古城遗址而得名)等。
五、以相传故事命名村屯。科左后旗地区有很多相传的故事,当地农牧民用相传故事命名村屯。赛音胡都嘎(蒙古语,意为好井,相传清兵路过时打的井)、汗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皇封井,汉名三眼井,相传康熙帝到东北,夜宿此地,因当地仅一口井,水不济,下令打了一眼井,水汹涌不竭,故名)、协日勒阿吉日嘎(蒙古语,“协日勒”是“协日格勒”的谐音,意为黄骠,“阿吉日嘎”意为儿马,相传此处有一位牧主的一匹黄骠儿马死于此地,故名)、阿吉日根套布(蒙古语,意为儿马窝堡,相传附近的坨子上经常有一匹儿马出没,故名)、乌那嘎(蒙古语,意为马驹,相传此处每天有一匹马驹自东南向西北奔驰,此处牧民以为是金马驹降临,故名)、巴日阿拉齐(蒙古语,意为打虎人,相传建屯前曾有人在此打死一只老虎)、套格斯(蒙古语,意为孔雀,相传此处甸子上曾落过孔雀)、恒日格(蒙古语,意为鼓,相传一和尚在此丢失了鼓,故名)、查申格日(“查申”是藏语,是佛名,“格日”意为房屋,相传在此处坨岗上有一佛屋,故名)、门德来(蒙古语,意为诞生,相传阿日花公与夫人去外蒙古叩拜“阿日宝格德”返回途中,夫人临产于此地,故名)、好毕力干(蒙古语,意为转世活佛,相传此处曾有转世佛,故名)等。
六、以最早居住户数命名村屯。村屯初步形成时,按照最初居住的户数命名屯名。五家子(有五户人家在此居住种地而得名)、道伦格日(蒙古语,意为七家子,曾经七户人家在此居住开荒种田,故名)、吉如干格日(蒙古语,意为六家子,曾有六户人家到此居住成屯,故名)、两家子(有二户在此居住成屯,故名)、二十家子(曾有二十户居住成屯)、阿日班格日(蒙古语,意为十家子,宣统年间,有一贵族哈日套高的十个儿子在此分居,故名)、塔班格日(蒙古语,意为五家子)、浩雅日格日(蒙古语,意为两家子)、嘎其格日(蒙古语,意为一户人家)等。
七、以历史标记命名。史料记载,部分地区为了避免边界争议,在边界上留下标记。有标记地方成屯后,用历史标记命名。磨埋(汉语,此处曾经是达尔罕旗、宾图旗划界的地方,并埋磨以示标记,故名)、潮海(蒙古语,意为白灰,光绪年间,达尔罕旗与博王旗在确定边界时,每一箭之地埋一些白灰,以作界标,故名)、合林索根(蒙古语,意为界榆树,相传达尔罕旗与博王旗达成协议,以此处榆树为边界,故名)、边界(汉语,因处于博王旗与达尔罕旗边界得名)、霍拉图(蒙古语,意为抄写,曾是达尔罕旗、博王旗、宾图旗划界拟图的地方,故名)、布日很恩格尔(“布日很”,蒙古语,意为险要的地方;“恩格尔”蒙古语,意为阳坡,曾达尔罕旗、博王旗、宾图旗的王爷聚会此处划定边界)、图布(蒙古语,意为中心,此处是奈曼旗、宾图旗、库伦旗3个旗的边界,有争议时到此处协商,故名)等。
八、以当地特产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地区的特产命名村屯。胡吉尔(蒙古语,意为碱,因此地盛产土碱而得名)、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碱地,因盛产土碱得名)、黑麻艾勒(蒙古语,意为苘麻,因当地生产苘麻而得名)、巴日嘎斯塔拉(蒙古语,意为柳条甸子,因为当地盛产柳条得名)、散敦艾勒(蒙古语,意为刺榆树屯,因为当地盛产刺榆树而得名)、乌吉木萨(蒙古语,意为葡萄,因产葡萄而得名)等。
九、以居住者的长像特征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居住者的长像、外表、高矮等情况命名村屯。塔日根(蒙古语,意为肥胖,最初居住者为当地肥胖的“诺彦”,故名)、温都日呼(蒙古语,意为高个男子,曾居住高个子男子而得名)、伊和胡萨(蒙古语,当时有长胡须的居住,故名)、巴嘎胡萨(蒙古语,伊和胡萨居住者的弟弟居住而得名)等。
十、以植物、动物名命名。一是有些地区根据当地丰盛的植物命名村屯。麦里吐(蒙古语,意为有稠李子的地方)、胡勒斯台(蒙古语,意为芦苇繁茂的地方)、哈拉盖甸子(蒙汉语并用词,意为蝎子草丰盛的地方)、查日斯营子(蒙古语,意为有柞树的屯)、敖都勒台(蒙古语,意为有蒲草的地方)、花大树(汉语,当地一棵大榆树远看似一朵花,故名)等。二是有些地区用当地特有的动物命名屯名。海斯改(蒙古语,意为蛤蜊,因屯南水泡子里有很多蛤蜊,故名)、塔林布敦吐(蒙古语,“塔林”意为甸子,“布敦吐”意为鹌鹑,因当地有很多鹌鹑而得名)、努古斯台(蒙古语,意为鸭子,因当地水泡子有很多野鸭子繁衍生息而得名)、海鲁吐(蒙古语,意为水獭,因当地水泡子有很多水獭而得名)、草甘(蒙古语,意为母鹿,因附近坨子里生息着鹿,故名)等。
十一、以水泡、河、水井、泉眼命名。科左后旗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大、小湖泊325个,水面达10万亩。因此部分地区以水泡子、溪水、水井、泉眼命名。一是旗境部分村屯以水泡子命名。呼和淖尔(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水泡子,屯前水泡子水颜色而得名)、伊和淖尔(蒙古语,意为大水泡子,因屯东有大水泡子而得名)、棍淖尔(蒙古语,意为深水泡子)、莲花泡子(蒙汉语并用词,屯旁水泡子长出莲花而得名)等。二是以河命名。套海艾勒(蒙古语,意为湾,因坐落于洪河湾子北,故名)、浩来营子(蒙汉语并用词,意为溪水屯)、公河来(蒙古语,意为深溪)、二道河子(因东西辽河汇聚处而得名)等。三是水井命名。扎木呼都嘎(蒙古语,意为路旁的井)、塔班呼都嘎(蒙古语,意为五眼井)、哈伦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热井)、马琳呼都嘎(蒙古语,意为牧井)等。四是泉眼命名。布拉格(蒙古语,意为泉眼)、巴嘎布拉格(蒙古语,意为小泉眼)等。
十二、以居住者从事的行业命名。部分地区根据当时居住人从事的行业或此处所从事的行业命名村屯。阿都沁(蒙古语,意为马倌,王爷在此建牧铺牧马而得名)、特莫沁(蒙古语,意为牧驼人,有一牧驼人到此居住,故名)、玛拉楚达(蒙古语,意为牧民,有几户游牧牧民到此居住而得名)、拉布哈窑(“拉布哈”为人名,因拉布哈在此烧砖而得名)等。
十三、突出某种人物命名。突出某种人物命名的村屯有:阿伯艾勒(蒙古语,意为贵夫人艾勒,有贵夫人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乌仁(蒙古语,意为精巧,以曾经居住的一名手工精巧者命名)、敖林阿伯(蒙古语,“敖林”意为高岗,“阿伯”意为贵夫人,附近高岗处住有一名贵夫人而得名)、乌罕(蒙古语,敖汉旗的谐音,敖汉旗王爷的长女嫁到本旗王子,并居住此处而得名)、孟堤(蒙古语,意为有银子的人,因有一富户专做银子交易,故名)等。
十四、突出某种典型事、物命名。例如:胜利(因革命胜利后建屯,故名)、窑艾勒(汉蒙语并用词,因曾有一砖窑,故名)、百兴吐(蒙古语,意为土房,因当初居住蒙古包,后兴建土房而得名)等。
科左后旗辖区826个自然屯中,名称重复的为数不少。距离近的以大小、前后、上下等词语区别,距离远的没有加区别词语。例如:巴嘎塔拉苏木有2个百兴吐屯,为了区别,分别在屯名前加“准”(意为东)、“巴润”(意为西);区别2个巴嘎布拉格屯时,在坐落于南侧的屯名前加“乌日都”(意为前);朝鲁吐镇有2个阿木塔拉胡屯,为了区别2个屯,在位于上侧屯名前加“德日”(意为上),位于下侧的屯名前加“道日”(意为下)区别;阿都沁苏木有2个浩坦塔拉屯,为了区别2个自然屯,分别在屯名前加“伊和”(意为大)、“巴嘎”(意为小)。朝鲁吐镇、阿古拉镇、巴嘎塔拉苏木都有百兴吐屯,因为所在地距离较远,没有加区别词。
科左后旗地区村屯名称带有“艾勒”、“套布”、“好沁”字音的自然屯约50个。“艾勒”,蒙古语,意为“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蒙古族开始集中定居而形成“艾勒”;“套布”,蒙古语,意为窝堡,成屯时已经建窝堡开荒的地方;“好沁”意为旧址、废墟,带有"好沁"字音的屯是成屯前曾有人居住的旧址。
科左后旗地区自然屯形成时间和背景相互不同,因此村屯名称、含义各不相同。但是,每个村屯名称都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时代特征以及浓厚的地域、民族、宗教色彩。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档案史志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