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地处闻名中外的科尔沁草原。她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全市管辖一区、一市、一县、五个旗。
据统计,通辽市的1230条地名中,蒙古语地名有751条。可见,蒙古语地名在通辽市地名中占很大比例。在众多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和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但在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时,由于发音差异和年代久远,音变意失的已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还“望文生义”,闹出很多笑话。笔者有一次在火车上曾遇到一位南方来的旅客,他在路经通辽市境内的“伊胡塔”、“巴胡塔”“衙门营子”、“甘旗卡”等车站时,向人们询问:“这里的‘塔’是哪个朝代建的?”“过去有过什么‘衙门’?设过什么‘卡’?”。人们听了他的这一询问不禁哑然失笑。有一位年长者向他作了解释:蒙古语“伊和”是大,“巴格”是小,“塔拉”即甸子。“伊胡塔”、“巴胡塔”这两个地名,音译应写作“伊和塔拉妙”、“巴格塔拉”,即“大甸子”、“小甸子”之谓也。顾名思义,即可了解这两个车站所处的地理环境了。至于“衙门营子”并不是这里有过什么政府衙门。蒙古语“衙门”是陵墓之意。因为这里曾有过王公祖坟。他还讲了“甘旗卡”这一地名的由来,人们听了,这才恍然大悟。
如众所知:地名是人类借以识别和称谓某一地方或地物的语言代号。任何地名都是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字而形诸记载的。通辽市是多民族的大家庭,语言多样,文字各异,地名用汉字音译转写上注意了民族语言的特点。虽然字数较多,但都注意修辞洗炼明快,而且颇有平仄考究,读来绝不拗口。而且地名命名实多虚少,多取自然地理特征和山、川、草、木,也有纪念历史事件的。许多地名表示着信息的载体。因此,对这些地名进行注释,述其渊源,别其同异,正其讹误,考定地望,翔实记载等,不仅是编纂史志之所需,而且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汉文音译的准确、恰当与否,除直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团结、国防建设、交通邮电等多方面外,还有助于广大人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了解我们多民族的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有些地名音译转写中,还存在着用字不当及原意转移的问题。如: “巨流河牧场”人们一看便联想到那里一定是有个巨大的河流。可是实际那里不仅没有巨大河流,连细小的溪流也没有。实则这个牧场场址正设在一个平原中凸起的圆心形坨岗上。蒙古语: “珠日合”即“心”的意思,故得名“珠日合牧场”。又有一个村名,写作“八大歪村”,使人感到这个村子有八大不正之处。经实地考证,这个村子不仅没有一处不正。而且是堂堂正正的昌盛之村。蒙古语“巴达荣贵”为昌盛之谓也。这种音译用字不当而引起的误会,虽非俯拾即是,也是不乏其例的。如:有一个“卧虎屯”的村子,从字面上看,好象这里曾是“藏龙卧虎”之地,经考证:此地並未“卧虎”,而是“额驸”之地也。“额驸”是满语“皇帝的女婿”,汉译为“驸马”。科尔沁和硕亲王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游牧,商民住址,而得“额驸屯”之名。“卧虎屯”乃是“额驸屯”之误也。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地名音译规范的问题,早在1962年国家测绘局及总参谋部测绘局联合制定的关于试行《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和翻译通则(草案)》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音译地名中汉字的作用重要是表音,因此,应避免‘望文生义’而曲解原名原义的字或词…”因此,我认为,今后在地名译写用字上应注意民族心理感情,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问题。今后随着工矿建设与铁路、公路的铺设,新的地名还要不断出现,对这些地名译写时,应很好注意贯彻上述规定精神。
通辽市地方幅员辽阔,大小地名浩如烟海,同时许多地名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万年的变迁,也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即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从而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名在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民族语言、文化、宗教、迷信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有些地名一再改变,原来的东西倏忽即逝,同时,历史的见证人由于自然法则已离开了人世,许多情况年轻的一代恍若隔世。因此,要想全面地、系统地注释所有蒙古语地名,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尽管如此,念及地名的注释与研究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与抢救性,所以,一定要把这件事抓紧抓好。近年来,研究史志的人员涉足此地者愈来愈多,对通辽市地区的地名语言含义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是好的现象。对科尔沁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地区的各种名称来历,当然有必要研究清楚。笔者根据搜集到的史志材料和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现对一些地名作一简要考证注释。
(一)自古以来,蒙古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地人民识别地物的语言代号——地名,多以实物即山、川、草、木、地形特征命名。如:①和硕:亦写“胡硕”,汉译为“旗”。蒙古语的愿意为“三角形的尖端”;引申为先锋、前锋。古代蒙古军队的旗帜(蒙古语:图克)皆为角形,分蓝、白、黄、红等颜色,出征时旗手在部队前,“先导”称“和硕其”(旗手之意)。
据《清实录》载:崇德元年在蒙古地方实施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时,即按军队的编制分别规定行政区划,名称定为“和硕”,它是与清代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组织。旗:我们现行的县级地方行政单位“旗”,即由此而来。
至于各地地名中如:“达赉和硕”、“花胡硕”、“白音胡硕”等,“和硕”均指三角地形的尖端而言。如:“达赉”是海子(泡子),因村子坐落在水泡子的尖端处,故得名。“花”是蒙古语“黄坨”。“花胡硕”即在黄坨边峰上的意思。
②苏木:军队连级编制,蒙古语为“苏木”。现行旗以下基层行政单位苏木(乡)即由此而来。
③茫罕苏木:“茫罕”是沙坨子。因这个苏木地处沙漠地带而得名。
④辉斯庙:“辉斯”即肚脐。一片白沙坨子环绕一块小平原,恰似肚脐。此庙正建在这个小平原上,故名:“辉斯庙”。
⑤会田召:“会田”是“冷”的意思,“召”即坨岗。“会田召”即寒冷的坨岗。
⑥呼和哈达:“呼和”是蓝色;“哈达”即山峰。“呼和哈达”即蓝色的山峰。
⑦塔敏查干:“塔敏”是地狱;“查干”是白色,是指白沙坨子。库伦旗境内有一片横贯全境的沙漠。在交通方面,成为严重的障碍,每逢行人、车辆到这里受尽艰辛,人们不禁惊叹:“塔敏查干!”。
⑧白音套海:“白音”即富饶;“套海”是湾子。因村子坐落在西拉木伦河湾子里,故名白音套海(富饶的河湾)。
⑨哈尔乌苏:“哈尔”是黑色;“乌苏”是水之意,因这村子附近有一个水泡子,故名“哈尔乌苏”(黑水),因为蒙古语习俗指水的颜色,以“黑”代称。
⑩烟登吐:“烟登”即烟筒之谓也。相传早先有一个“庄客”带上粮食、布匹、火柴、煤油等蒙古族群众生产与生活的急需品,到这个水草丰美之地做买卖。他搭伙修灶,修筑了一个高大的烟筒。以后逐渐来这儿定居的人多了,成为一个村子,得名“烟登吐”。
(二)科尔沁草原自古即以游牧为主,因而在蒙古语地名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与牧业有关的地名。
①保罕召:“保罕”是牤牛;“召”是指坨岗。蒙古族民间常以牤牛比喻庞大的东西。“保罕召”即大坨岗之意。
②花吐古拉:“花”是黄色;“吐古拉”是牛犊子,“花吐古拉”即黄色牛犊。相传,这村子的牝牛竟多下黄色牛犊,故而得此名。
③合日:“合日”是枣骝马。相传,从前这个村子有过一匹四蹄生风的枣骝马,在一次“那达慕”大会上,它在赛马中得了冠军,故得此名。
④阿都胡都嘎:“阿都”是马群多;“胡都嘎”是井。“阿都胡都嘎”即饮马的井之意。
⑤呼和其乌乃:“呼和其”是蓝色;“乌乃”是母牛。相传这个村子牛群多为青色的母牛,故名:“呼和其乌乃”。
⑥玛拉沁:蒙古语即牧人。顾名思义,这里是以牧为主的村子了。
(三)语言拜物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图腾及灵物崇拜—样,是在人们还没有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赋予语言以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神圣的力量,这种现象在蒙古语地名命名中也有反映。
避讳不吉利的语言的地名:①乌力吉吐:即吉祥。科左中旗有一个村子,从前因在那里烧砖而得名“窑营子”。可是后来有一年闹了一场疟疾,群众迷信:窑与疟(当地习惯把疟Nue读成Yao)同音。而把村名改为:乌力吉吐。
②塔斯日亥:蒙古语“断了”的意思。早先,这个村的南边有个不连接的水,泡子,村子得名“塔斯日亥”。群众认为“断了”这个名词太不吉利,于是把村名改为“白音查干”(富饶的地方)。
③阿雅嘎其:“阿雅嘎花”是打碗花。民间迷信,打碗花长的多,小孩容易打碗。故名“阿雅嘎其”,意为:锯碗的人。
(四)以草木命名的地名:①腰力毛都:“腰力”是雕,“毛都”是树,“腰力毛都”即雕树。这个村子北面有两棵大树,相传有一对老雕常栖息在这个树上,故得名。
②胡勒斯台:“胡勒斯”是苇子。因村子周围盛长苇子而得名。
③哈日干吐:“哈尔干”是野杏树,因附近盛长野杏树而得名。
④高古斯台:“高古斯”是韭菜。
(五)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白颜色较多,无论是赖以生存的羊群或奶汁,还是住的蒙古包,穿的羊皮袍,冬季多降雪,宾朋互赠“哈达”等等,全都具有白色的特征。因此,在蒙古族群众中逐渐形成了以白色作为美好、吉祥、高尚、纯洁的象征。随之而来也逐渐形成了崇尚白颜色的风俗习惯。所以,在地名命名中用“查干”(即白颜色)命名的地名很多。如:“白音查干”、“查干敖包”、“查干花”等等。
(通辽市史志办供稿)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地处闻名中外的科尔沁草原。她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全市管辖一区、一市、一县、五个旗。
据统计,通辽市的1230条地名中,蒙古语地名有751条。可见,蒙古语地名在通辽市地名中占很大比例。在众多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和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但在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时,由于发音差异和年代久远,音变意失的已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还“望文生义”,闹出很多笑话。笔者有一次在火车上曾遇到一位南方来的旅客,他在路经通辽市境内的“伊胡塔”、“巴胡塔”“衙门营子”、“甘旗卡”等车站时,向人们询问:“这里的‘塔’是哪个朝代建的?”“过去有过什么‘衙门’?设过什么‘卡’?”。人们听了他的这一询问不禁哑然失笑。有一位年长者向他作了解释:蒙古语“伊和”是大,“巴格”是小,“塔拉”即甸子。“伊胡塔”、“巴胡塔”这两个地名,音译应写作“伊和塔拉妙”、“巴格塔拉”,即“大甸子”、“小甸子”之谓也。顾名思义,即可了解这两个车站所处的地理环境了。至于“衙门营子”并不是这里有过什么政府衙门。蒙古语“衙门”是陵墓之意。因为这里曾有过王公祖坟。他还讲了“甘旗卡”这一地名的由来,人们听了,这才恍然大悟。
如众所知:地名是人类借以识别和称谓某一地方或地物的语言代号。任何地名都是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字而形诸记载的。通辽市是多民族的大家庭,语言多样,文字各异,地名用汉字音译转写上注意了民族语言的特点。虽然字数较多,但都注意修辞洗炼明快,而且颇有平仄考究,读来绝不拗口。而且地名命名实多虚少,多取自然地理特征和山、川、草、木,也有纪念历史事件的。许多地名表示着信息的载体。因此,对这些地名进行注释,述其渊源,别其同异,正其讹误,考定地望,翔实记载等,不仅是编纂史志之所需,而且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汉文音译的准确、恰当与否,除直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团结、国防建设、交通邮电等多方面外,还有助于广大人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了解我们多民族的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有些地名音译转写中,还存在着用字不当及原意转移的问题。如: “巨流河牧场”人们一看便联想到那里一定是有个巨大的河流。可是实际那里不仅没有巨大河流,连细小的溪流也没有。实则这个牧场场址正设在一个平原中凸起的圆心形坨岗上。蒙古语: “珠日合”即“心”的意思,故得名“珠日合牧场”。又有一个村名,写作“八大歪村”,使人感到这个村子有八大不正之处。经实地考证,这个村子不仅没有一处不正。而且是堂堂正正的昌盛之村。蒙古语“巴达荣贵”为昌盛之谓也。这种音译用字不当而引起的误会,虽非俯拾即是,也是不乏其例的。如:有一个“卧虎屯”的村子,从字面上看,好象这里曾是“藏龙卧虎”之地,经考证:此地並未“卧虎”,而是“额驸”之地也。“额驸”是满语“皇帝的女婿”,汉译为“驸马”。科尔沁和硕亲王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游牧,商民住址,而得“额驸屯”之名。“卧虎屯”乃是“额驸屯”之误也。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地名音译规范的问题,早在1962年国家测绘局及总参谋部测绘局联合制定的关于试行《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和翻译通则(草案)》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音译地名中汉字的作用重要是表音,因此,应避免‘望文生义’而曲解原名原义的字或词…”因此,我认为,今后在地名译写用字上应注意民族心理感情,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问题。今后随着工矿建设与铁路、公路的铺设,新的地名还要不断出现,对这些地名译写时,应很好注意贯彻上述规定精神。
通辽市地方幅员辽阔,大小地名浩如烟海,同时许多地名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万年的变迁,也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即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从而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名在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民族语言、文化、宗教、迷信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有些地名一再改变,原来的东西倏忽即逝,同时,历史的见证人由于自然法则已离开了人世,许多情况年轻的一代恍若隔世。因此,要想全面地、系统地注释所有蒙古语地名,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尽管如此,念及地名的注释与研究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与抢救性,所以,一定要把这件事抓紧抓好。近年来,研究史志的人员涉足此地者愈来愈多,对通辽市地区的地名语言含义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是好的现象。对科尔沁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地区的各种名称来历,当然有必要研究清楚。笔者根据搜集到的史志材料和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现对一些地名作一简要考证注释。
(一)自古以来,蒙古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地人民识别地物的语言代号——地名,多以实物即山、川、草、木、地形特征命名。如:①和硕:亦写“胡硕”,汉译为“旗”。蒙古语的愿意为“三角形的尖端”;引申为先锋、前锋。古代蒙古军队的旗帜(蒙古语:图克)皆为角形,分蓝、白、黄、红等颜色,出征时旗手在部队前,“先导”称“和硕其”(旗手之意)。
据《清实录》载:崇德元年在蒙古地方实施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时,即按军队的编制分别规定行政区划,名称定为“和硕”,它是与清代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组织。旗:我们现行的县级地方行政单位“旗”,即由此而来。
至于各地地名中如:“达赉和硕”、“花胡硕”、“白音胡硕”等,“和硕”均指三角地形的尖端而言。如:“达赉”是海子(泡子),因村子坐落在水泡子的尖端处,故得名。“花”是蒙古语“黄坨”。“花胡硕”即在黄坨边峰上的意思。
②苏木:军队连级编制,蒙古语为“苏木”。现行旗以下基层行政单位苏木(乡)即由此而来。
③茫罕苏木:“茫罕”是沙坨子。因这个苏木地处沙漠地带而得名。
④辉斯庙:“辉斯”即肚脐。一片白沙坨子环绕一块小平原,恰似肚脐。此庙正建在这个小平原上,故名:“辉斯庙”。
⑤会田召:“会田”是“冷”的意思,“召”即坨岗。“会田召”即寒冷的坨岗。
⑥呼和哈达:“呼和”是蓝色;“哈达”即山峰。“呼和哈达”即蓝色的山峰。
⑦塔敏查干:“塔敏”是地狱;“查干”是白色,是指白沙坨子。库伦旗境内有一片横贯全境的沙漠。在交通方面,成为严重的障碍,每逢行人、车辆到这里受尽艰辛,人们不禁惊叹:“塔敏查干!”。
⑧白音套海:“白音”即富饶;“套海”是湾子。因村子坐落在西拉木伦河湾子里,故名白音套海(富饶的河湾)。
⑨哈尔乌苏:“哈尔”是黑色;“乌苏”是水之意,因这村子附近有一个水泡子,故名“哈尔乌苏”(黑水),因为蒙古语习俗指水的颜色,以“黑”代称。
⑩烟登吐:“烟登”即烟筒之谓也。相传早先有一个“庄客”带上粮食、布匹、火柴、煤油等蒙古族群众生产与生活的急需品,到这个水草丰美之地做买卖。他搭伙修灶,修筑了一个高大的烟筒。以后逐渐来这儿定居的人多了,成为一个村子,得名“烟登吐”。
(二)科尔沁草原自古即以游牧为主,因而在蒙古语地名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与牧业有关的地名。
①保罕召:“保罕”是牤牛;“召”是指坨岗。蒙古族民间常以牤牛比喻庞大的东西。“保罕召”即大坨岗之意。
②花吐古拉:“花”是黄色;“吐古拉”是牛犊子,“花吐古拉”即黄色牛犊。相传,这村子的牝牛竟多下黄色牛犊,故而得此名。
③合日:“合日”是枣骝马。相传,从前这个村子有过一匹四蹄生风的枣骝马,在一次“那达慕”大会上,它在赛马中得了冠军,故得此名。
④阿都胡都嘎:“阿都”是马群多;“胡都嘎”是井。“阿都胡都嘎”即饮马的井之意。
⑤呼和其乌乃:“呼和其”是蓝色;“乌乃”是母牛。相传这个村子牛群多为青色的母牛,故名:“呼和其乌乃”。
⑥玛拉沁:蒙古语即牧人。顾名思义,这里是以牧为主的村子了。
(三)语言拜物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图腾及灵物崇拜—样,是在人们还没有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赋予语言以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神圣的力量,这种现象在蒙古语地名命名中也有反映。
避讳不吉利的语言的地名:①乌力吉吐:即吉祥。科左中旗有一个村子,从前因在那里烧砖而得名“窑营子”。可是后来有一年闹了一场疟疾,群众迷信:窑与疟(当地习惯把疟Nue读成Yao)同音。而把村名改为:乌力吉吐。
②塔斯日亥:蒙古语“断了”的意思。早先,这个村的南边有个不连接的水,泡子,村子得名“塔斯日亥”。群众认为“断了”这个名词太不吉利,于是把村名改为“白音查干”(富饶的地方)。
③阿雅嘎其:“阿雅嘎花”是打碗花。民间迷信,打碗花长的多,小孩容易打碗。故名“阿雅嘎其”,意为:锯碗的人。
(四)以草木命名的地名:①腰力毛都:“腰力”是雕,“毛都”是树,“腰力毛都”即雕树。这个村子北面有两棵大树,相传有一对老雕常栖息在这个树上,故得名。
②胡勒斯台:“胡勒斯”是苇子。因村子周围盛长苇子而得名。
③哈日干吐:“哈尔干”是野杏树,因附近盛长野杏树而得名。
④高古斯台:“高古斯”是韭菜。
(五)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白颜色较多,无论是赖以生存的羊群或奶汁,还是住的蒙古包,穿的羊皮袍,冬季多降雪,宾朋互赠“哈达”等等,全都具有白色的特征。因此,在蒙古族群众中逐渐形成了以白色作为美好、吉祥、高尚、纯洁的象征。随之而来也逐渐形成了崇尚白颜色的风俗习惯。所以,在地名命名中用“查干”(即白颜色)命名的地名很多。如:“白音查干”、“查干敖包”、“查干花”等等。
(通辽市史志办供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