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布于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搏克比赛以乌珠穆沁搏克比赛风格为代表,兼备鄂尔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区沙力搏尔式搏克等具有部落与地域特点的搏克种类。
蒙古族搏克比赛的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手在悠扬高亢的“乌日亚”长调歌曲相伴,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比赛完毕,又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退场。参赛选手上身穿“卓都格”(半袖坎肩),裸臂盖背,腰间扎有红、黄、蓝色绸缎“希力布格”,即彩裙,下身穿白布料缝制的“班色勒”裤,外套饰以绚丽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带色彩鲜艳的“章嘎”,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志。参赛人数以偶数来进行,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以膝盖以上各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的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族搏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牧区,祭祀敖包、那达慕等重大活动中搏克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蒙古族搏克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对全民强身健体有深远的意义。蒙古族搏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对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2006年,蒙古族搏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搏克,即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
乌珠穆沁搏克起源于乌珠穆沁部落形成之时,历史悠久。
其有特的比赛规则:搏克手以偶数对决,不分级别,不限时间,年龄一般在18至45岁之间,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比赛时搏克手著装讲究,富有寓意。
2014年,该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布于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搏克比赛以乌珠穆沁搏克比赛风格为代表,兼备鄂尔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区沙力搏尔式搏克等具有部落与地域特点的搏克种类。
蒙古族搏克比赛的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手在悠扬高亢的“乌日亚”长调歌曲相伴,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比赛完毕,又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退场。参赛选手上身穿“卓都格”(半袖坎肩),裸臂盖背,腰间扎有红、黄、蓝色绸缎“希力布格”,即彩裙,下身穿白布料缝制的“班色勒”裤,外套饰以绚丽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带色彩鲜艳的“章嘎”,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志。参赛人数以偶数来进行,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以膝盖以上各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的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族搏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牧区,祭祀敖包、那达慕等重大活动中搏克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蒙古族搏克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对全民强身健体有深远的意义。蒙古族搏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对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2006年,蒙古族搏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搏克,即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
乌珠穆沁搏克起源于乌珠穆沁部落形成之时,历史悠久。
其有特的比赛规则:搏克手以偶数对决,不分级别,不限时间,年龄一般在18至45岁之间,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比赛时搏克手著装讲究,富有寓意。
2014年,该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